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目前,超声刀因其手术效率高、术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已在乳腺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使用。近几年来通过对超声刀在乳腺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我们发现超声刀在乳腺癌手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实践性、直观性的优势。借助超声刀行乳腺癌手术的临床教学方式可激发临床实习和见习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对临床乳腺外科学习的兴趣。临床实习和见习学员在乳腺癌手术中学习并掌握超声刀的使用原理与操作方法可提高学员对乳腺外科手术的直观认识,有助于提高外科临床带教的效率和质量。本文结合超声刀在乳腺外科手术中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应用超声刀在乳腺癌手术教学中的主要优势与现存问题,对借助超声刀进行乳腺癌手术的教学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92.
生物材料作为移植物已广泛应用于骨组织修复,在应用生物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各个方面的性能,如生物兼容性、力学强度、可塑性等。材料的可降解性也是骨修复材料不得不考虑的方面。既往研究表明,生物材料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式进行降解。在材料的生物降解过程中,经细胞途径降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种降解途径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破骨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所分泌的生物活性氧、酶、酸性代谢物等作用机制进行。认识细胞作用对生物材料的降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精准设计、制造更合理的骨修复材料,既利于材料植入时的初始稳定,也可以符合材料降解与新骨形成的匹配,促进骨再生和骨修复。  相似文献   
293.
【目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核心型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分为5种,即R1、R2、R3、R4和K12。通过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安徽、江苏、上海和河南等省市分离株的脂多糖核心型分布情况的研究,分析其与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基因之间的潜在联系,以期为APEC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分离到的76株APEC,利用PCR方法开展对LPS核心型分型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分析LPS核心型的分布和毒力基因、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76株APEC分离株中,68.4% (52株)为R1核心型,15.8% (12株)为R3型,11.8% (9株)为R4型,3.9% (3株)为R2型,未检测到K12核心型。毒力基因鉴定结果中yijp、mat、fimC、ibeB和ompA的检验阳性率均达到90%以上,可作为APEC的保守基因。其中LPS核心型R1与neuC、cva/cvi、irp2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R3与iroN、irp2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R4核心型与aatA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APEC的LPS核心型主要为R1。LPS核心型对部分毒力基因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94.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鱼油和豆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生长、免疫、代谢和耐低氧性能的影响,配制了添加不同比例鱼油和豆油的3种蟹用饲料,添加3%鱼油饲料组、3%豆油饲料组、3%鱼油和豆油混合组(1∶1,质量比),将其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115 d后测量蟹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变化,再将其放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为(9.06±0.06)mg/L和(2.57±0.44)mg/L的水体中,测定其免疫、代谢指标及耐低氧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投喂添加3种不同油脂饲料的中华绒螯蟹各组间体重无显著性差异;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代谢指标影响较大;添加鱼油和豆油混合油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都为最高,说明鱼油与豆油混合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增加其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295.
目前,国际公共数据库中黄瓜EST序列数量的迅速增加为SSR标记的开发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资源。本研究从葫芦科基因组数据库下载513,801条黄瓜EST,经EST-trimmer软件和CD-HIT程序预处理,共获得381,022条非冗余EST。利用Perl程序MISA搜索到SSR位点15,665个,检出率为4.11%。利用Primer3软件成功设计了9,145对黄瓜EST-SSR引物,随机抽取10对引物对5个黄瓜品种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其中仅2对引物能检测到多态性。该数据为下一步开发新的黄瓜EST-SSR标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6.
为进一步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2龄雄体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活体解剖和显微观察方法,首先研究了池塘养殖过程中二龄雄体的生长、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和第二性征(主要包括大螯绒毛长度及其覆盖比例)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其次,对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外观和组成进行了拍照和描述.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条件下中华绒螯蟹2龄雄体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和体厚增长主要发生在3~8月,其中4~5月间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最高,9~12月间的体重和形态学参数增长均不显著;肥满度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2龄雄体池塘养殖早期性腺发育较慢,3~5月肉眼很难发现,6月份生精区已经清晰可见,7~11月份性腺指数显著增加,7月份部分个体储精囊中已有精荚,8月份副性腺体积开始迅速增加,整体上,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呈显著负相关,而性腺指数(GSI)与生殖蜕壳前的雄体体重及月份均呈显著正相关.(3)2龄雄体的大螯绒毛长度及其内侧绒毛覆盖比例在4~8月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余月份增加不显著,绒毛长度与覆盖比例、绒毛长度与体重、绒毛覆盖比例与体重、绒毛长度与性腺指数、绒毛覆盖比例与性腺指数都呈显著正相关.(4)2龄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由体内和体外两大部分构成,体内部分主要包括精巢、输精管(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副性腺和射精管,输精管后端储存着大量精荚,体外部分主要由阴茎和交接器组成.综上,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2龄雄体的生长、性腺发育与其第二性征关系密切,雄体生殖系统组成复杂,今后需要深入研究雄体的性腺发育规律和分期.  相似文献   
297.
医患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医学和社会学交叉的概念,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促进医疗体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医患关系的关注程度日渐增加,通过多维视角下中国医患关系的内涵、现状分析,探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98.
目的:探讨骨保留型股骨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近期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自2013年1月~2015年3月,首次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共30例患者(38髋),年龄38~70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通过比较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最少6月,最长33月,平均19.5月。术后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好转,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45.3±4.3,术后末次随访94.1±5.4。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个月所有患者可以全负重行走。1例术中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愈合良好,未留后遗症。所有病例未发现假体松动或感染。结论:骨保留型股骨短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近期临床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新型短柄假体设计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骨量保留多,术后疗效好,为髋关节置换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99.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Linn.)和三裂叶豚草(A. trifidaLinn.)是我国恶性入侵物种,分布常呈高密度单一种群,且结实量庞大。探讨二者不同植株部位种子萌发(休眠)与扩散特点,对了解二者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伊犁新源县发生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为材料,在种子成熟期,根据植株高度、枝条长度,按比例从上到下分为9个部位,对不同植株部位种子的形态特征、数量和萌发特性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植物不同植株部位种子萌发与扩散的共性和差异性,研究二者种群密度调节和入侵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个物种内不同植株部位间种子的长、宽、百粒重无显著差异,但三裂叶豚草种子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豚草的2—3倍,百粒重高7倍。结合两个物种在伊犁地区分布差异,认为种子大小是两个物种分布区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2)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植株外部的上顶、中顶、上中部位种子数占植株总种子数量的50%,中中、下顶占比约23%,而下部的上基、中基、下中、下基的种子数占比约27%,表明当年生产的种子有近73%的比例具有远距离扩散的潜力。3)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不同植株部位种子的萌发率具有上端中端下端的趋势;初始萌发时间为下端中端上端;萌发持续时间为上端中端下端。这种萌发方式避免了同一生长季大批种子同时萌发有可能导致高密度死亡的风险。基于上述研究分析,认为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不同植株部位种子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其中,上部所产生的种子具较强的扩散能力和低休眠性,有利于两物种快速占据新生境并扩大种群;而中、下部位的种子在母株周围就近扩散,翌年萌发率低,缓解了种群竞争。豚草和三裂叶豚草不同植株部位生产的种子特性和萌发差异是两个物种进行种群密度调节和扩散入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0.
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藏北高寒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对增温、放牧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 于2011年在藏北高原开始建立增温实验平台, 2016年起增设放牧、增温+放牧实验, 连续2年(2016-2017年)观测了植物群落特征、群落组成、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增温和放牧对高寒草地植物高度和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在放牧条件下, 增温对植物高度无显著影响; 但在不放牧条件下, 增温却显著增加了植物高度。在放牧条件下, 增温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 2016年增温对生产力无显著影响, 2017年增温显著降低了植物净初级生产力; 但在不放牧条件下, 增温对植物净初级生产力无显著影响。增温和放牧对高寒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盖度、重要值及多样性均无显著交互作用。植物盖度在增温和放牧条件下显著降低, 杂类草物种比例显著增加, 但物种多样性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 增温和放牧显著改变高寒草地群落结构。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 放牧活动加剧有可能导致高寒草地生产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