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B型与浙江非B型烟粉虱药剂敏感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了新入侵我国的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与非B型烟粉虱ZHJ-1种群对5%吡虫啉乳油和5%吡丙醚乳油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ZHJ-1种群卵、若虫和成虫对这2种药剂的敏感性均比B型的明显或显著要高。吡丙醚具有高杀卵活性,在有效成分为0.25mg/L时,2个烟粉虱种群卵的死亡率高于90%。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可能是B型竞争取代本地非B型烟粉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寄生烟粉虱的桨角蚜小蜂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寄生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桨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 Haldeman 4个中国新记录种:酋长桨角蚜小蜂E.emiratus,占桥桨角蚜小蜂E.furuhashii,海氏桨角蚜小蜂E.hayati和刻盾桨角蚜小蜂E$CUlpturatus,以及1个大陆新记录种:黑盾桨角蚜小蜂E.melanoscutus.另外,还提供了中国桨角蚜小蜂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3.
针对B型烟粉虱入侵后的暴发性及生态系统的可侵入性,开展了B型烟粉虱的入侵机制、成灾机理和控制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至少存在6种生物型(B,Q,ZHJ-1,ZHJ-2,ZHJ-3,FJ-1),其中B型烟粉虱在我国大部分地区、Q型烟粉虱在我国长江流域已成为优势种群,给蔬菜、花卉和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寄主植物、地理环境及杀虫剂可诱导B型烟粉虱产生遗传分化,使其种群遗传结构发生快速演变;黄瓜和南瓜可诱导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移酶(GSTs)活性升高,增强B型烟粉虱抗药性;植物次生物可诱导B型烟粉虱解毒酶活性升高.B型烟粉虱所具有的较强的高温胁迫适应能力和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与响应密切相关.B型烟粉虱可取代土著烟粉虱,B型烟粉虱与土著烟粉虱间的非对称交配干扰及其与植物双生病毒间的互利共生加剧了B型烟粉虱的入侵;特定条件下B型烟粉虱可取代温室粉虱,较强的逆境适应能力、较快的种群增长力可能是B型烟粉虱取代温室粉虱的主要机制;较强的对寄主转换的适应能力与B型烟粉虱寄主谱扩张有关.土著天敌对B型烟粉虱具有较强的控制潜能;B型烟粉虱3,4龄若虫及蜜露可诱导丽蚜小蜂产生强烈的搜索行为,若虫利它素在丽蚜小蜂寄主搜索和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阐明B型烟粉虱入侵种群在我国的遗传分化与快速演变机制和分子生态适应机制、探明种群形成与扩张过程中生态对策的调整及其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为B型烟粉虱的生物生态控制途径和持续治理策略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4.
寄生蜂成虫在寄主搜索过程中的学习行为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综述了寄生蜂寄主搜索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的概念、过程、适应性意义及影响因子。学习是寄生蜂的一种普遍特征,但学习基本上只发生在成虫期,其中联系性学习是一个主要特征。学习可产生启动和嗜好性学习二种效应,在寄生蜂搜索寄主的各个步骤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中可高效地识别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提高搜索效率。学习的潜力及效应可依寄生蜂和寄主的食性专化程度、寄主的发育阶段、寄生蜂自身的生理状态及环境中刺激的性质等因子而变化。对寄生蜂学习行为的了解有助于发展对其行为调控的技术,提高寄生蜂对害虫控制的效能。  相似文献   
75.
阮永明  刘树生 《昆虫学报》2005,48(6):859-865
烟粉虱体内存在共生细菌,包括初生共生细菌(primary endosymbiont)和次生共生细菌(secondary endosymbiont)。本项研究应用PCR技术检测了烟粉虱浙江B型和非B型China-ZHJ-1种群中共生细菌的分布。结果表明,烟粉虱B型和非B型体内均存在初生共生细菌,而两者次生共生细菌的组成存在差异。一种肠杆菌科次生共生细菌仅在B型烟粉虱中发现,而另两种次生共生细菌Wolbachia和杀雄菌Arsenophonus仅在非B型中发现。初生共生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型是入侵生物型,而浙江非B型是本地生物型。  相似文献   
76.
寄主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敏感品系SP作寄主饲育的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 SC品系分别寄生于小菜蛾的SP品系(SC-SP组合)或抗性RP品系(SC-RP组合),还以小菜蛾RP品系作寄主饲育的菜蛾绒茧蜂RC品系分别寄生于小菜蛾的SP品系(RC-SP组合)或RP品系(RC-RP组合),均在幼虫中期施用氰戊菊酯,考察了药剂对该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施用杀虫剂时,SC-RP组合中蜂的结茧率为45.8%,显著低于其它组合, 所结茧长0.76 mm,育出雌蜂前翅和后足胫节长分别为3.28 mm和2.33 mm,也分别小于其它各组合的结果,表明寄主抗药性对该蜂有不利影响;施用杀虫剂后,RC-RP、SC-RP组合中,蜂的结茧率分别为95.5%和37.8%,显著高于SC-SP和RC-SP组合中蜂的结茧率(22.5%,25.8%),表明寄主抗性能保护其体内的幼蜂少受杀虫剂的影响;RC-SP组合在受到和未受到杀虫剂作用时茧的羽化率分别为95.2%和93.6%,无显著差异,卵+幼虫及雌蛹的发育历期在处理和对照间也无显著差异,表明用抗性寄主饲育的菜蛾绒茧蜂在寄生敏感寄主时仍表现一定的耐药性,有利于该蜂抗药性的发展,即寄主 寄生蜂之间在抗药性方面存在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77.
菜蛾啮小蜂的生物学及温度对其 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jumov) 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 的一种主要寄生天敌。观察表明,该蜂喜产卵于小菜蛾各龄幼虫,也可产卵于预蛹,进行幼虫至蛹期的跨期聚寄生。每头寄主蛹出蜂多为5~10头,平均7.8头,其中雌蜂占85%~90%。该蜂也可产卵于在小菜蛾幼虫体内寄生的菜蛾绒茧蜂高龄幼虫,故又是小菜蛾的兼性重寄生蜂。在杭州,每年该蜂在田间的活动期为4~10月,10月中下旬陆续以老熟幼虫或预蛹进入休眠越冬,第二年4月陆续羽化并开始产卵寄生。该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适温范围为20~30℃,低于20℃或高于30℃对其存活不利,但在适温下发育羽化的雌蜂,短时间内在32~35℃高温下仍可大量产卵寄生。在20℃、25℃和30℃下,平均每雌一生可寄生小菜蛾幼虫数分别为3.1、13.2和6.8头,产子蜂数分别为20.5、92.1和504头,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82、0.240和0.263(雌/雌·天)。  相似文献   
78.
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重组增效蛋白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 ,分析了粉纹夜蛾 (Trichoplusiani)颗粒体病毒重组增效蛋白P96对棉铃虫 (Helicoverpaarmigera)核型多角体病毒 (HaNPV)感染棉铃虫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 :感染后 11d ,HaNPV P96组的LC50 值为 3.4 7× 10 3 多角体 /mL ,比HaNPV组 ( 3.89× 10 4 多角体 /mL)降低了 91.0 8% ;在 1.6× 10 4 ~ 1.6× 10 6多角体 /mL浓度范围内 ,HaNPV P96组的LT50 值较HaNPV组缩短 0 .3~ 1.8d。P96显著提高了HaNPV对棉铃虫幼虫的毒力  相似文献   
79.
小菜蛾蛹主要天敌颈双缘姬蜂的生物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汪信庚  刘树生 《昆虫学报》1998,41(4):389-395
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是小菜蛾蛹的重要寄生蜂。该文报道了此蜂的羽化、产卵、交配、发育、繁殖、存活等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农药残留对其成蜂毒性等。在25℃下,雌蜂羽化后1~2d即可产卵,第3~7d达到产卵高峰,每雌一生平均产卵寄生43.8头寄主,平均产卵寄生期为11.5d。幼虫共有5个龄期,25℃下卵期和各龄幼虫期1~2d,蛹期5~6d,雌、雄蜂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在15℃、17.5℃、20℃、22.5℃、25℃、27.5℃、30℃和32.5℃时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平均历期为30.6d、22.5d、17.8d、14.5d、12.1 d、11.1d、10.3d和10.2d。发育起点温度为7.4℃,有效积温为225.1日度。发育、存活和产卵寄生适温范围约17~30℃。15℃下成蜂可贮存20~30d。Bt、抑太保、害极灭等对成蜂无直接的残留毒性,辛硫磷、灭多威、杀虫双等则有较高的毒性,杀灭菊酯有微毒性。  相似文献   
80.
桃蚜被寄生龄期与受寄生蜂影响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树生 《昆虫学报》1990,33(4):430-436
在两个温度下将桃蚜Myzus perstcae无翅型不同龄期个体供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产卵寄生,然后观察寄主蚜虫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寄主蚜虫的发育速率不受影响,而从接受寄生蜂产卵到生殖率明显下降、产幼蚜终止、死亡三种症状出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寄生蜂完成整个幼期发育所需时间的30%、40%、60%左右,这一规律不依寄主接受产卵的龄期和温度条件而变化,从而导致寄主所受影响随着接受产卵时龄期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当蚜虫在1—2龄接受产卵时,一般不能产幼蚜,从二龄后期起,随着接受产卵龄期的推迟,所表现的内禀增长能力迅速增加,至羽化为成蚜时接受产卵,内禀增长能力已与未被寄生蚜虫的接近.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被产卵寄生的相对机率是影响蚜虫-蚜茧蜂混合种群动态关系的决定性因子之一,蚜茧蜂必须产卵于大量的1—3龄若蚜,才有可能对蚜虫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