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悬铃木方翅网蝽寄主范围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选择上海地区的19科27种园林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对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红花槭(Acer rubrum)6种植物有取食现象,其中若虫在前5种植物上取食量较大,而对红花槭只表现为轻微取食;成虫在前4种植物上的取食量较大,而对构树和红花槭只有少量取食。在所有植物中,悬铃木方翅网蝽只能在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上完成完整的发育世代。选择性试验表明:成虫嗜食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部分取食红叶李,而不取食红花槭和构树。成虫产卵显著偏爱于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三球悬铃木,而不在其它植物上产卵。因此,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范围较为单一,只有悬铃木属植物是其寄主。  相似文献   
82.
根据生物系统中存在信息传递并且需要高度稳定性的特性,现代通信工程中的纠错编码理论被应用于生物遗传序列的研究和测试系统的设计。该文介绍其分析基础和现有应用并对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3.
薰衣草精油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酪氨酸为底物,从马铃薯中制备酪氨酸酶粗酶液,以熊果苷为阳性对照,研究了薰衣草精油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薰衣草精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抑制率均随剂量的增大而升高,1 mg/mL、2 mg/mL、4 mg/mL、8 mg/mL抑制率分别为22.59%、31.46%、50.91%、81.96%。  相似文献   
84.
假根羽藻外周天线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 ight-harvesting Comp lex II,LHC II)在不同聚集态的情况下,它所包含色素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是不同的。采用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技术对不同聚集态(单体、三聚体和寡聚体)的LHC II进行研究,发现三聚体中色素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比较高,单体要小一些。520 nm激发下,类胡萝卜素分子向叶绿素a分子的能量传递效率:三聚体约为64%、单体约为56%;650 nm激发下,叶绿素b分子向叶绿素a分子的能量传递效率:三聚体约为89%、单体约为78%。寡聚体的能量传递要复杂些,从光谱分析出它包含两种不同吸收光谱特性的叶绿素b分子,吸收峰分别为480 nm和468 nm,其中蓝区吸收峰为480 nm的叶绿素b分子向发射685 nm荧光的叶绿素a分子的能量传递效率要小于75%。  相似文献   
85.
灯盏乙素发酵生产过程中,黄酮6位羟基化酶催化效率不足,导致产生至少约18%的副产物。本研究以2种黄酮6位羟基化酶CYP82D4与CYP706X为研究目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与量子化学计算,对两种黄酮6位羟基化酶的催化机制进行解析。结果表明,CYP82D4与CYP706X在反应决速步的能垒几乎相同,应当具有相似的反应速率,而CYP82D4相对较小的底物结合能可能有利于产物释放,是其具有更高催化效率的直接原因。最后,基于对底物进出过程的研究,CYP82D4的L540A突变将催化效率提高了1.37倍,证明了理论计算指导黄酮6位羟基化酶改造优化的可行性。本研究揭示了黄酮6位羟化酶的催化机制,为对其进行改造优化以提高灯盏乙素的发酵生产效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6.
【背景】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P-8是一株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乳酸菌,探究其短期连续传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对评估其加工生产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植物乳植杆菌P-8在37℃恒温环境下、MRS培养基中连续传代100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在MRS培养基、37℃恒温环境下将植物乳植杆菌P-8连续传代100代,测定不同代菌株(第0、25、50、75和100代)的菌体形态和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并利用二代、三代测序相结合的技术完成不同代菌株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综合分析其在连续传代100代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植物乳植杆菌P-8在连续培养100代过程中,其菌体形态和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均无明显变化。以植物乳植杆菌P-8的原始菌株基因组作为参考,比较分析了不同代菌株的基因组稳定性,发现菌株均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存在,但数量较少(SNP位点<21个)。不同代菌株基因组共线性良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且不同代菌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注释结果无显...  相似文献   
87.
脂质体过氧化对DNA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研究了以脂质体为材料的脂质过氧化引起的ENA损伤,同时检测了脂质过氧化程度与DNA受损情况。结果表明:在脂质体过氧化程度中,DNA的增色效应,对核酸酶的敏感程度,DNA双链百分含量和DNA-溴乙锭复合物的荧光强度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四种碱基中,鸟嘌呤损伤最严重。多种自由基清除列实验表明:脂质过氧化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和单线态氧可能是引起DNA氧化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
大鼠肝细胞核膜脂质过氧化对核DNA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大鼠肝脏细胞核为材料,研究了核膜脂质过氧化对核DNA的影响。证实核膜脂质过氧化可以引起DNA损伤,表现为DNA的增色效应、熔解温度、从DNA向EB的能量转移效率降低,圆二色谱发生显著变化。另外受损DNA对DNaseⅠ产生明显抗性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提示核膜脂质过氧化引起的DNA损伤可能以交联为主,同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直接观察到了交联DNA的生成。各种自由基清除剂对DNA损伤保护的差异说明脂类自由基可能在活性氧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电子束辐射损伤大麦种胚核酸合成能力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使DNA复制合成启动推迟,使DNA复制、RNA合成活性下降,吸涨过程中大麦种胚的DNA复动过程。200与400Gy电子束辐射分别使DNA复制合成活性的抑制作用强于对RNA合成活性的抑制。在50-500Gy范围内,大麦种胚DNA复制、RNA合成活性均随辐射剂量呈指数下降,其半对数斜率分别为-0.0039与-0.0014。根据实验计算,电子束辐射对DN  相似文献   
90.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881±669)μg干重/10 cm~2,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9.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5.5%)、甲壳类幼体(1.8%)、多毛类(1.2%);对生物量的贡献上依次为海洋线虫(49.0%)、多毛类(22.9%)、桡足类(13.9%)、介形类(7.8%)、涡虫(2.0%)。在垂直分布上,79.1%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2 cm的表层,16.4%分布在2—5 cm的次表层,4.5%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5—8 cm的下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沉积物中部分重金属(Pb、Cu、Fe、Ni、C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分选系数组合最能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布差异。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区域,包括:冷水团中央区域,冷水团边缘区和近岸区,其中冷水团边缘区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冷水团区域次之,近岸区最低;整个冷水团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非冷水团海域的2.3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