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51.
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良  李纯厚  杜飞雁  贾晓平  张伟 《生态学报》2010,30(11):2981-2991
2004年3月(春季)、5月(夏季)、9月(秋季)和12月(冬季)4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计鉴定浮游动物128个种类,浮游幼体14个类群。浮游动物出现的种类数依次是:夏季(90种),秋季(81种),冬季(71种),春季(47种)。浮游动物的丰度以夏季最高,平均1013.38 ind.m-3;其次是秋季,平均913.30 ind.m-3;春季最低,平均162.37 ind.m-3。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秋季(773.89 mg.m-3),夏季(472.82 mg.m-3),冬季(286.44 mg.m-3),春季(164.11 mg.m-3),生物量高低与种类组成关系密切,秋季优势类群为水母类和毛颚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以生物量较高。4个季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春季的3项指数值均最低,冬季最高,夏、秋季节相差不大。此外,分析结果表明:毛颚类作为优势种且4个季节均有出现,是对大亚湾海域水体较20a前水温上升的响应;浮游动物近岸生物量高于湾中部;从丰度的平面分布看,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栖息环境已经不同程度受到大型建设工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2.
根据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调查数据,并结合1980—2007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2004—2005年,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107种,分属13目50科,以中下层鱼类的种类最多,为48种,其次是中上层和底层种类,分别为37种和21种.大亚湾鱼类区系具热带和亚热带特性,以暖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为97种,暖温性种类为10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3.82),其次是冬季(3.37)和秋季(3.00),春季最低(2.40).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季节变化情况与多样性指数相似.1980—2007年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种类数减少,优势种更替明显.鱼类种类数由1980年的157种减少至1990年的110种,2004—2005年继续减少至107种;鱼类优势种由1980年以带鱼和银鲳等优质鱼为主,更替为以小型和低值的小沙丁鱼、小公鱼和二长棘鲷幼鱼为主.用包含年际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回归模型模拟1980—2007大亚湾鱼类资源密度的变化,鱼类资源密度在1980—1999年和1990—2007年两个时期均呈下降趋势,但1990—2007年间下降幅度比1980—1999年间大;1980—1999年鱼类资源密度的季节波动幅度较平缓(振幅为0.099),而1990—2007年的季节波动较大(振幅为0.420),说明1990—2007年阶段大亚湾鱼类数量的季节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3.
不同苜蓿品种人工草地土壤呼吸及对土气温度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Li-6400)测定不同苜蓿品种人工草地的土壤呼吸,并同步测定土壤层的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5个苜蓿品种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总体呈"双峰"曲线,黄花苜蓿、龙牧801和肇东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的日最高值出现在6:00,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4:00,8:00和12:00,俄罗斯苜蓿和杂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8:00,最低值出现在14:00和12:00;5个苜蓿品种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值,总体变化趋势是杂花苜蓿>肇东苜蓿>黄花苜蓿、俄罗斯苜蓿>龙牧801;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呈一元二次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4.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体内存在大量的共生菌,这些共生菌不但具有种类多样性,同时在对寄主的功能上也存在多样性。目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得到的测序丰度大于0.1%的共生真菌和共生细菌种类分属19和53个不同的属。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和共生菌难以离体培养的特性,仍有相当部分共生菌分类地位尚未明确。共生菌在褐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营养代谢、抗性变异以及免疫功能等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种类丰富的共生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生真菌主要参与固醇类物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合成,而共生细菌则主要参与维生素的合成。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异、抗药性发展以及对宿主的繁殖等方面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针对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侧重点提出了建议,后续研究可以聚焦于: (1)共生菌种类的鉴定;(2)特定、单一种类共生菌的功能;(3)共生菌在褐飞虱体内各组织间的扩散途径、扩散种类和调控机制;(4)以共生菌为靶标进行褐飞虱的防治等。  相似文献   
155.
为揭示辣椒NAC转录因子的功能,以高抗疫病辣椒CM334为试验材料,克隆获得CaNAC55基因全长gDNA和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aNAC55基因gDNA全长4 164 bp, cDNA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为1 299 bp,基因编码的蛋白由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基因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CaNAC55与辣椒(XM-016722474)、番茄(XM-004241285)和马铃薯(XM-006361027)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相似度分别达到99.87%、93.37%和92.62%。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干旱、高盐、热激处理均可诱导CaNAC55基因表达,其中干旱、高盐、热激处理分别在24 h、24 h和12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且分别为对照的3.01倍、20.92倍和8.84倍;ABA处理下,CaNAC5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说明CaNAC55基因的表达受到ABA的抑制。研究表明,辣椒CaNAC55转录因子对不同逆境胁迫的响应不同,推测辣椒CaNAC55基因可能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参与逆境胁迫响应。  相似文献   
156.
植物病毒严重影响农林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植物检疫性病毒跨境入侵风险加剧,研发植物检疫性病毒的精准、快速的检测技术对于保障进出口贸易及农林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早期植物病毒检测主要基于寄主生物学症状、病毒形态观察以及ELISA为主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等.当前,核酸扩增技术成为主要的植物病毒检测方法,特别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因其具有快速、灵敏、适于现场检测等优势,在许多植物病毒检测中广泛开展研究.其中,我国20余种进境植物检疫性病毒已建立了等温扩增检测技术.本文在综述等温扩增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主要等温扩增技术在植物检疫性病毒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口岸检疫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7.
蜱传脑炎病毒对人单核细胞的致病性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 encephalitis virus,TBEV)对人单核细胞的感染性及对其复制增殖的影响。【方法】用蜱传脑炎病毒感染单核细胞THP-1,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取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培养上清,测定病毒滴度,并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感染率,以确定TBEV在THP-1细胞中的复制增殖情况;同时进行细胞活力检测,以确定TBEV感染后THP-1细胞的变化。【结果】TBEV病毒感染THP-1细胞后,可进行复制增殖,流式细胞法可检测到细胞内的病毒,感染病毒后的单核细胞活力显著降低。【结论】TBEV可在单核细胞THP-1中复制增殖,并可造成细胞活力的显著降低,提示单核细胞可能在TBEV感染机体并扩散至各组织器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8.
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通过环志和无线电跟踪及野外观察和记录,对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的死亡个体进行了收集和确定。共计死亡朱鹮54只,其中雏鸟26只,亚成体8只,释放朱鹮个体均为成体,死亡总数20只。研究表明,朱鹮死亡的原因包括巢内竞争、亲鸟弃巢、雏鸟先天发育不良;天敌、食物缺乏、飞行撞击、高压电击、恶劣天气等。同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一些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9.
目的:鉴定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A549肺癌细胞后,细胞蛋白质组的表达变化,并鉴定特异分子通路的改变及其涉及的关键蛋白质分子。方法: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氨基酸技术(SILAC)标记A549细胞,得到“重标”或“轻标”的A549细胞;“重标”细胞感染高致病性F15N1禽流感病毒24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与从未感染病毒的“轻标”细胞中提取的总蛋白等量混合,酶解肽段,经正交反相色谱分离后用质谱鉴定,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共鉴定到3504个蛋白质,有定量信息的蛋白质为2469个,病毒感染后表达量升高的蛋白质为72个,表达量降低的蛋白质为66个,其中包括参与多个分子调控途径如RNA剪接体、干扰素诱导通路、泛素化通路、胰岛素通路等的蛋白质。结论:建立了利用SILAC技术研究宿主细胞一病毒相互作用的方法,发现了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相关的关键蛋白质,为探索H5N1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0.
目的:对保存的WJBC株波瓦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阐明其与已报道毒株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波瓦生病毒基因组编码区分11段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非编码区采用RACE法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并连接pGEM-Teasy载体后转化大肠杆菌DH5ct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克隆鉴定后进行测序,用DNAstar软件将测序结果拼接得到全基因组序列。下载波瓦生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利用MEGA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发生树。结果与结论:WJBC株波瓦生病毒全基因组共11839nt,编码3415个氨基酸残基,病毒基因组5’端和3’端分别有111、483nt的非编码区;进化树结果显示,WJBC株波瓦生病毒与LB株波瓦生病毒的亲缘性最高,可能为同一病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