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目的】研究西南不同地区的高山湖泊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产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胞外多糖的能力。【方法】以西南4个不同地区的高山湖泊:雷波的马湖(LB)、中缅边境的凯邦亚湖(ZM)、沙德的莲花湖(SD)、腾冲的青海湖(TC)的水样为研究对象,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方法对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筛选,然后通过对可培养细菌的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细菌属别;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产胞外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测定和产胞外多糖能力检测。【结果】从西南地区4个湖泊中共分离筛选得到41株细菌,其中LB 15株、ZM 13株、SD 7株、TC 6株。根据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4个地区可培养细菌的组成和丰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LB和ZM的优势菌属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次是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离的TC菌株全部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离的SD菌株特异性较强。进一步酶活性和胞外多糖检测表明,分离得到的41株细菌中有28株菌的发酵产物具有蛋白酶活性,6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17株可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其中有2株细菌同时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胞外多糖,10株细菌同时产蛋白酶和胞外多糖,2株细菌同时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1株细菌同时产纤维素酶和胞外多糖。【结论】西南4个高山湖泊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且4个湖泊中筛选的可培养细菌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大。其中莲花湖由于高海拔和较偏僻等特点,人为干扰小,分离得到的细菌类群与其他湖泊相比明显不同;而马湖、凯邦亚湖和青海湖3个湖泊的海拔相对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分离得到的细菌均较常见。此外高山湖泊中的可培养细菌具有分泌多种胞外活性物质特性,为工业化应用奠定了资源基础,极具更深入的开发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2.
目的:明确两个中国北方汉族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家系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基因诊断。方法:对两个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方法对原纤维蛋白1基因(Fibrillin-1,FBN1)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应用Swiss-model、Polyphen-2和SIFT软件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功能预测。结果:两个家系均呈常染色显性遗传特点,在家系1患者中发现一个新的插入突变,即第13外显子1691位碱基处插入碱基A(1691 ins A),导致蛋白在第571位氨基酸处翻译提前终止。此外,在家系2患者中发现一个已知的点突变,即第27外显子第3463位碱基由G变为A(3463 GA),导致第1155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这两个变异位点在家系的健康人及50例健康对照中均未出现。功能预测发现这两个变异位点均可能会影响FBN1蛋白的结构或功能。结论:在两个MFS家系中发现一个新插入突变位点(1691 ins A)和一个已知点突变位点(3463 GA),为扩大FBN1基因的突变谱及进一步阐明FBN1基因突变在MFS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纤维化发生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单纯手术组与人参皂苷Rg1治疗组。治疗组的大鼠造模1 h后将预先配成药液的人参皂甙Rgl按5 rag/(kg·d)剂量腹腔注射,1/日至处死当日。对照组则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日至处死当日。分别于手术后1、2周时对比两组大鼠的基本生命指标,后通过马松染色对比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细胞形态特征以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1)无论是手术后1周还是2周,两组大鼠的体重、心脏重量、心重/体重、鼠尾收缩压、心率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论是手术后1周后还是2周后,人参皂苷Rg1治疗组心脏瘢痕形成要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人参皂苷Rg1能够有效抑制大鼠急性心肌梗后心脏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4.
气候变化对东北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于成龙 《生态学报》2017,37(19):6511-6522
准确地划分地带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宜区域,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在检验1961—2013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点的基础上,基于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热量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域的影响,并利用2000年和2013年土地类型覆盖数据(MCD12Q1),对推算的适宜分布区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气温突变点为1982年,其它地区为1988年,东北地区各生态地理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气温突变点后适宜在东北地区生长的主要植被种类没有变化,但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均有所改变,其中高山冻原、亚高山矮曲林、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适宜分布区域面积减小,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面积增大。气温突变点前后各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的地理中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移动距离最大的是南部地区的亚高山矮曲林,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35.44km。与主要植被类型实际分布相对比,证明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植被类型分布可能已经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5.
摘要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胎盘早剥的危影响因素,并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GF)、血管生成素-2(Ang2)联合应激诱导蛋白2(Sestrin2)对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胎盘早剥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SPE患者348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胎盘早剥分组,分为胎盘早剥组(n=75)和无胎盘早剥组(n=273)。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PLGF、Ang2及Sestrin2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PE患者并发胎盘早剥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GF、Ang2联合Sestrin2对SPE患者并发胎盘早剥的预测价值。结果:胎盘早剥组的PLGF、Ang2低于无胎盘早剥组,Sestrin2高于无胎盘早剥组(P<0.05)。SPE并发胎盘早剥与剖宫产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小板、尿素氮、纤维蛋白原、血肌酐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BP偏高、DBP偏高、纤维蛋白原偏低、血肌酐偏高是SPE并发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Sestrin2水平下降,PLGF、Ang2水平升高则是SPE并发胎盘早剥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PLGF、Ang2联合Sestrin2检测对SPE并发胎盘早剥的预测价值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SPE并发胎盘早剥患者中Sestrin2水平升高,PLGF、Ang2水平下降,联合检测可以辅助预测SPE并发胎盘早剥的发生。SBP偏高、DBP偏高、纤维蛋白原偏低、血肌酐偏高是SPE并发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Sestrin2水平下降,PLGF、Ang2水平升高是SPE患者并发胎盘早剥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6.
益生菌可改善机体微生态平衡,在促进营养吸收、控制肠道感染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但存在胃肠道环境难定植、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生物被膜是多个细菌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分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并将自身包裹其中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细菌集团,包含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蛋白质、胞外DNA(extracellular deoxyribonucleic acid, eDNA)和脂质等多种组成成分,是一个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的聚集体。被膜状态的益生菌较浮游菌在抗逆性、对抗病原菌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特点为新型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阐述了被膜状态益生菌的优势,重点介绍了促进益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活性物及其形成机制,简述了益生菌生物被膜的安全性问题。当前,益生菌生物被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本文能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本文综合应用超薄切片、样品倾斜观察、连续切片叠加重组等技术,研究了甜菊叶片及其组培细胞微体晶体的立体结构,以及晶体立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甜菊微体晶体为立方体形的晶格结构,推测是由过氧化氢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纵横交错排列而成规则的岩盐结构型立方体.此构型与细胞内活跃的糖代谢活动及甜菊糖苷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对炎症、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予以10 mg/d,观察组予以20 mg/d,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以及炎症因子、凝血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达标率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的血脂达标率为33.3%,治疗后3个月的血脂达标率为4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2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所有患者血浆CRP和TF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CRP和T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TFP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对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的影响有利于预后的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刘丹  王易  王莉新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6):0916-0918
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重要结构,同时也和细菌的致病作用紧密联系,但长期以来直接将脂多糖定义为细菌内毒素,形成了医学细菌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误区,可能对细菌致病作用的理解形成学习上的障碍,故就此提出一些见解,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80.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TNFRⅡ)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均有治疗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制备两者融合表达蛋白,可能具有更好的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用含有VIP全基因序列的上游引物和sTNFRⅡ的下游引物,用PCR扩增出由连接序列将VIP和sTNFRⅡ基因连接的片段,再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在大肠杆菌DH5α内诱导表达。表达的产物经离子交换、疏水层析纯化,并用体外中和试验检测其活性。结果显示:构建的pET32a-VIP-sTNFRⅡ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DH5α内包涵体表达,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的融合蛋白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为将来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