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研究郑州市栽培明党参内生菌资源状况,筛选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采用平板培养法从明党参中分离内生细菌,通过混菌法和牛津杯双层平板扩散法筛选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并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化特征、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对菌株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在明党参中共分离到29株内生细菌,通过初筛和复筛后,筛选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4株菌株NMY1、NMJ10、NMG10、PMG3,其中NMJ1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20.3 mm,经鉴定菌株NMJ10和菌株PMG3为芽胞杆菌属新菌种(Bacillus spp.),菌株NMY1为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菌株NMG10为假蕈状芽胞杆菌(B.pseudomycoides)。明党参内生菌具有多样性,其中芽胞杆菌属为优势菌株,有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高的菌株存在,其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高抑制作用,为抗菌药源成分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22.
23.
低温胁迫是萱草(Hemerocallis fulva)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的一种非生物胁迫。比较了萱草叶片在低温处理(10、5、0 ℃)下转录组与对照(15 ℃)数据的差异,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 457个,其中上调基因1 253个,下调基因1 204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催化活性等49个GO过程,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42条KEGG代谢途径中。其中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GH3.10基因上调至对照组的13.624倍,IAA1基因下调0.120倍;参与可溶性糖合成通路的差异基因发生了0.076~28.114倍不同程度的变化。随后对3个低温处理组共有的2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热图和网络调控分析,基于基因在网络调控中的位置,对ABCF5OFPsSWEETs等基因在冷应答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萱草低温响应的关键基因及耐寒萱草种质开发、分子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4.
萱草是萱草属(Hemerocallis)多年生宿根花卉,被誉为中华母亲花,具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非生物胁迫导致光合效率降低,渗透调节物质浓度改变,活性氧(ROS)含量上升,膜系统持续受损,诱导AP2/ERF (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factors)、WRKY等家族基因的表达。该文综述了干旱、涝渍、盐碱、极端温度和重金属胁迫非生物胁迫因子对萱草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的影响,统计了各胁迫下的萱草抗性品种资源,认为地域与胁迫对萱草药用成分代谢变化的影响、抗逆相关基因调控网络与多种胁迫复合分子育种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为萱草资源开发利用与抗逆品种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苦荞麸皮粉中蛋白含量及其蛋白组成。方法:采用碱法提取-等电点沉淀分离蛋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料液比(w/v)、pH、时间等3个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法 (Box-Behnken 中心组合)优化苦荞麸皮粉蛋白提取工艺。结果:料液比、pH、时间对麸皮蛋白提率有显著影响,影响顺序为料液比> pH>时间。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pH 10.5、料液比1∶35、时间3 h 40 min,此条件下苦荞麸皮蛋白提取率为(97.31±4.64)%。结论:本研究为有效开发利用苦荞麸皮粉的蛋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
本研究在初步实现水稻原生质体培养的程序化后,选用普通栽培稻P339和特种稻苏御糯选的原生质体为融合亲本,利用碘乙酸(IA)和罗丹明-6G(R-6G)这两个代谢互补抑制剂钝化处理亲本原生质体,确定了合适的抑制条件。P339用0.25mmol/L IA,苏御糯选用50μg/ml R-6G分别经30min钝化处理,通过PEG和高Ca~(2 )、高pH法诱导融合,异源融合体具有代谢互补效应,经培养得到愈伤组织17块,并进一步分化获得不同形态的再生植株12棵。移栽存活的再生植株成熟后可育,通过对这些植株的形态以及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的分析表明是融合后的体细胞杂种植株。  相似文献   
27.
建立了通过PCR-DGGE研究钉螺体内细菌群落结构的方法,并采用此技术分析了钉螺体内细菌群落结构.钉螺样本采自湖北省荆州市,样本带回实验室经破壳解剖后取清洗的钉螺内脏放入无菌离心管后经酚-氯仿法抽提微生物DNA.使用获得的微生物DNA为模板,选择细菌原核通用引物F357-GC和R518进行PCR扩增得到大约250 bp的目的片段,然后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结合DNA测序技术对获得的目的片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此技术能够区分幼螺和成螺体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并发现在成螺体内有大量的Pseudomonas属和Acidobacteria属细菌出现.  相似文献   
28.
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和适应性强的杂交中籼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AC)高,导致杂交稻米的AC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先前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恢复系,记作057(GG)]和协青早A[不育系,记作协A(GG)]的W x基因进行改良。利用改良前、后的各亲本分别配组,分析不同组合的AC、食味品质和颗粒性淀粉结合酶(GBSS)活性。结果表明,改良单亲的GT型组合协A(GG)×057(TT)、协A(TT)×057(GG)杂交稻米的AC由原组合协A(GG)×057(GG)的28%分别降到19.9%和19.3%,但均一性较差。改良双亲的TT纯合型组合协A(TT)×057(TT)的杂交稻米,不仅AC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3.1%),而且AC的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GBSS活性分析表明:三种W x基因型的GBSS活性总体表现为GG〉GT〉TT。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心钠素(ANF)、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CHF患者,按NA分级;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查BNP和ANF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查Cys C。比较不同心衰等级以及不同BNP水平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CHF患者血浆BNP、ANF、CysC水平与对照比较显著升高(P<0.05),并随NYHA等级增高而升高(P<0.05)。与BNP<400pg/ml组比较,400pg/ml≤BNP<800pg/ml组和BNP≥800pg/ml组心力衰竭患者Cr、BUN水平显著增高(P<0.05);相反地,HDL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血浆B型利钠肽(BNP)、心钠素(ANF)及胱抑素C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测定其含量的变化,对CHF患者的诊断、评估及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油酸(OA)构建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3天内的稳定性及血浆炎症因子IL-1、IL-8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n=24)耳缘静脉注射油酸(0.1mL/kg)建立ARDS模型,对照组(n=6)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检测对照组6h和实验组6h、24h、48h、72h(n=6)动脉血PH值、PaO2、PaO2/FiO2、PaCO2、肺湿/干重比值(W/D),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IL-8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中细胞因子IL-1在6h、24h组升高;细胞因子IL-8在6h组、24h组、48h组升高。6h组、24h组、48h组氧合指数<200mmHg。结论:兔油酸ARDS模型48h内稳定,炎性细胞和IL-1、IL-8可能是导致ARDS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