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61.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李金斯坦(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对血清睾酮浓度、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80例腹股沟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APP组(n=44)与Lichtenstein组(n=36),记录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血清检测睾酮和MMP-2水平。结果:TAPP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少于Lichtenstein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TAPP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Lichtenstein组,住院费用高于Lichtenstein组(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对比无差异(P>0.05);TAPP组阴囊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Lichtenstein组(P<0.05),其它并发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血清睾酮均无变化(P>0.05)。术后两组MMP-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股沟疝患者睾丸功能均无损伤,且均可有效降低血清MMP-2水平,防止股沟疝复发,安全有效;相比之下,腹腔镜ATPP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但手术难度较大,费用较高,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62.
对采集于新疆的地图衣属(Rhizocarpon Ramond ex DC.)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新记录种2个——栗褐色地图衣[Rhizocarpon badioatrum(Flrke ex Spreng.)Th.Fr.]、大孢地图衣(R.macrosporum Rsnen);新疆新记录种3个——谷粒状地图衣[R.grande(Flrke ex Flot.)Arnold]、茶渍地图衣(R.lecanorinum Anders)、拟地图衣(R.riparium Rsnen)。并对以上5种地衣的形态解剖特征、化学特征和生境进行了描述,同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63.
地表辐射对研究地表能量平衡及气候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地表辐射数据,分析了中天山草地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与反照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地表辐射月平均日变化除大气长波辐射较弱外,其余分量均呈单峰型,极值大小及时间存在差异,太阳总辐射与净辐射最大日峰值均出现在6月,为920.9与603.3 W/m~2,大气与地表长波辐射分别出现在7月和8月,为327.5 W/m~2与471.7 W/m~2,而反射短波辐射则出现在2月,为520.6 W/m~2。(2)太阳总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大气与地表长波辐射年曝辐量分别为6860.62、2101.72、7171.25、10089.69 MJ/m~2;就季节变化而言,反射短波辐射曝辐量在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其它分量则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不同月份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均呈“U”型曲线,年均值为0.393,最大与最小月均值分别出现在12月与8月,为0.760与0.217。这种变化体现在季节上则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164.
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会影响其截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选取乌鲁木齐市主干道10种常见落叶阔叶树种,采用水洗滤膜法测定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10)、粗颗粒物(PM3—10)和细颗粒物(PM1—3)的滞纳量,探究不同粒级颗粒物含量及其占总颗粒物含量的百分比;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绒毛长度、气孔半径、凹槽宽度等),分析叶表面在微观结构下各形态特征与其不同粒级颗粒物吸附能力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颗粒物滞纳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榆树总颗粒物滞纳量最高(53.38±0.71)μg,是红瑞木总颗粒物滞纳量(4.90±0.64)μg的10倍;PM>10颗粒物平均含量占TSP约80%。榆树的PM3—10、PM1—3滞纳量最高,达(9.14±1.08)μg和(7.75±0.05)μg,是其他树种的3—5倍。气孔数量与TSP、PM>10颗粒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65.
人类活动对外来入侵植物黄花刺茄在新疆潜在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潜在分布格局及入侵风险区对入侵种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 Dunal)为研究对象,以其扩散蔓延的新疆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物气候、土壤、地形等60个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强度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构建了现代气候情景及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黄花刺茄适宜生境预测模型,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因子对黄花刺茄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扰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均大于无人类活动干扰的AUC值,无人类活动干扰下黄花刺茄在新疆的总适生面积为327784.36 km~2,人类活动干扰下总适生面积为445619.96 km~2;阿勒泰地区北部、塔城中部和南部、博州中部和东部、伊犁州中部、克州西部、五家渠市、阜康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为高危入侵风险区;影响黄花刺茄潜在分布的主导变量为年降雨量、人类活动强度、海拔、下层土沙含量、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平均温,黄花刺茄在新疆的扩散与人类活动强度呈正相关;黄花刺茄在新疆的分布未达到饱和且处于逐步扩散态势,呈现以昌吉州和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向天山以北和新疆以西的区域辐射状扩散。  相似文献   
166.
氮(N)、磷(P)等养分添加是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策略, 但其对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以南疆昆仑山北坡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 设置氮添加、磷添加、氮磷交互以及不施肥(CK) 4个处理,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连续监测2017年生长季草地的N2O排放, 研究不同氮、磷添加处理下的N2O排放特征, 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影响N2O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定性识别及定量解析。结果表明: 氮添加处理与氮磷交互处理在施肥后约3周引起显著的N2O排放峰, 分别为42.3和15.4 g N·hm -2·d -1。与其他处理相比, 氮添加处理生长季N2O排放通量显著增加了1.8-3.2倍, 而磷添加以及氮磷交互处理与CK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N2O排放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负相关关系, 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H值呈正相关关系, 而与其他环境因子关系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 与单施氮肥相比, 在该地区草场采用氮磷混施可显著减少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167.
摘要:目的 探究驼乳来源复合益生菌对db/db鼠血糖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60只db/db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低剂量复合益生菌组和高剂量复合益生菌组,12只C57BL/Ks小鼠为正常对照组。阳性药组分别灌胃0.3 mg/g二甲双胍及皮下注射0.2 μg/g利拉鲁肽,低剂量复合益生菌组灌胃乳酸菌1.0×108 CFU/d和酵母菌1.0×106 CFU/d,高剂量复合益生菌组灌胃乳酸菌1.0×1010 CFU/d和酵母菌1.0×108 CFU/d,其他组灌胃生理盐水。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BG)及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ELISA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粪便菌群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复合益生菌组FBG水平明显减少,改善葡萄糖耐受(OGTT)能力,降低HbA1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复合益生菌组显著降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大肠埃希菌属水平,增加拟杆菌门、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水平,但对总菌与梭杆菌属无影响。结论 驼乳来源复合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db/db鼠血糖含量。  相似文献   
168.
流域水文变化对胡杨荒漠河岸林林窗及形成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能够促进森林的自然更新与演替、优化森林结构和养分循环,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塔里木河中游历年径流量、耗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等水文数据,利用回归模型、拟合优度t检验与种群结构动态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水文条件对胡杨荒漠河岸林林窗数量及其形成木种群结构与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0年前塔里木河中游水量较为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胡杨生存发育的需水量。自1980年来,塔里木河中游年径流量(R2=0.785,P < 0.01)与耗水量(R2=0.524,P < 0.01)呈明显减少趋势、地下水日益匮乏,其埋深呈直线下滑趋势(R2=0.8618,P < 0.01)。这导致河道两岸的胡杨林生态用水日益紧缺,从而引起胡杨林林窗现象频繁出现,尤其是在1997-2006年期间。2)随着中游年径流量与耗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埋深逐渐增加,林窗内胡杨形成木数量则变为增长趋势。3)林窗形成木除1957-1966、1967-1976年属衰退型外,1977-1986、1987-1996、1997-2006和2007-2016年均呈现增长型特征。特别是林窗内胡杨形成木Ⅱ级幼龄树大幅度增加,其表现出胡杨林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特征。4)由模型显示,林窗及其形成木数量与径流量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径流量降至17.81×108 m3时,林窗内的胡杨将面临高峰死亡。由此可知,在干旱区水文条件是决定胡杨生死的主导因子,也是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林窗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9.
报道了采自新疆布尔津县五彩滩的微孢衣属(Acarospora A.Massal.)地衣两个新记录种,即:中国新记录种美国微孢衣(Acarospora americana H.Magn.)和新疆新记录种翡翠微孢衣(Acarospora smaragdula(Wahlenb.)A.Massal.),详细描述了这两种地衣的形态特征、解剖特征及生境。  相似文献   
170.
苹果蠹蛾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自1953首次在新疆库尔勒地区发现以来,疫情保持不断扩张的趋势,目前已经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个省区发现,对我国苹果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新疆在苹果蠹蛾生物学、生态学等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工作。本文通过对新疆苹果蠹蛾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回顾和总结了新疆绿洲荒漠生态区苹果蠹蛾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防治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以期对今后该虫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