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组织和血液中发现冠状病毒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用RT-PCR从广东两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例的肺和脾标本中,以及北京、辽宁和宁夏非典型肺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出冠状病毒核苷酸序列。这些PCR产物为冠状病毒RNA聚合酶基因部分片段,所有测定的序列和国内外SARS病毒序列相同。这些发现提示,冠状病毒和非典型肺炎关系密切,有助于确定我国非典型肺炎的病因。所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临床标本。由于血液中存在SARS病毒,进行血清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保护。  相似文献   
82.
为构建和表达抗人CD3单链抗体 (scFv) 人p5 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 ,选用人IgG3上游铰链区作为抗人CD3scFv和人p5 3四聚功能域之间连接的linker .利用递归PCR法扩增人IgG3上游铰链区与人p5 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 ,克隆入pUC18载体中构建pUC18 IgG3 p5 3克隆载体 .将抗人CD3scFv克隆入pUC18 IgG3 p5 3载体中 ,构建抗人CD3scFv 人p5 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 .经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证实后 ,将融合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 B中 ,转染HeLa细胞进行表达 ,表达产物纯化后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亲和活性测定 .获得了抗人CD3scFv 人p5 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 ,基因全长 882bp ,可编码 2 94个氨基酸 ,与已发表的抗人CD3scFv、人IgG3上游铰链区和人p5 3四聚功能域基因cDNA序列一致 .表达产物经SDS PAGE和Western印迹实验证实为约 35kD的特异蛋白条带 ,纯化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可以特异性地结合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细胞 ,亲和力高于scFv ,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3.
Neuronatin(Nnat)是最近克隆的脑特异表达的新基因,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被选择性地剪接.人Nnat基因全长3 973 bp,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Nnat mRNA有α和β两种剪接形式,分别编码81个和54个氨基酸,两者具有同一相位的开放阅读框架,差别在于β形式中间的外显子被剪切掉.人Nnat是单拷贝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0q11.2~12.小鼠Nnat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末端.该基因是印记基因(imprinted gene),仅在父本来源的等位基因表达,而母本来源的等位基因则被甲基化不能表达.该基因在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大量表达,而在成年和衰老动物大脑中表达明显降低,因此推测该基因与大脑的发育和分化密切相关.成年动物中垂体前叶是Nnat mRNA唯一强表达的地方.推测其蛋白质产物具有疏水N端和亲水C端,是跨膜蛋白,其确切功能尚属未知.  相似文献   
84.
酵母双杂交相关方法的改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酵母双杂交实验过程中较为耗时的阳性克隆鉴定过程进行改进,以期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鉴定方法。分别采用液氮冻融法、超声破碎法、渗透压破壁法以及煮沸裂解法裂解酵母细胞,获得质粒作为PCR模板,直接测序鉴定筛选到的相互作用蛋白。以液氮冻融法和超声破碎法裂解细胞获得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得到特异的产物,测序鉴定结果明确,与经典的鉴定方法相比效果相当,但更加经济快捷;而渗透压破壁法和煮沸裂解法则效果不好。说明前两种方法可代替常规方法用于阳性克隆的鉴定,从而加快酵母双杂交实验中大量阳性克隆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85.
2株具抗菌活性的稀有放线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用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了一批放线菌菌株,通过对其进行了抗茵活性筛选,发现菌株45725具有较好的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菌株06-2230具有较强的抗绿脓杆菌活性。菌株45725和06-2230在酵母-麦芽膏琼脂(ISP2)、燕麦琼脂(ISP3)、无机盐淀粉琼脂培养基(ISP4)、葡萄糖天冬素琼脂培养基(ISP5)和马铃薯培养基(PDA)上生长良好,基生菌丝丰富,无气生菌丝。2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值7.0~7.5。综合2株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分类特征和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和DNA—DNA杂交结果,菌株45725和06—2230分别是多形态放线菌属的2个不同种。  相似文献   
86.
从新疆巩留县伊犁贝母的新鲜鳞茎中分离到一株具有分泌抑菌活性物质的内生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Y1,该菌在7种不同培养基上生长时显示出不同的菌落生长特征,而且只在沙氏培养基中生长时才具有分泌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由该菌及其发酵液制备的发酵液浸膏、菌体裂解液浸膏以及经进一步纯化后获得的乙酸乙酯浸膏和正丁醇浸膏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中以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浸膏和菌体裂解液的正丁醇浸膏活性最强,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藤黄八叠球菌Sarcina lute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最低抑菌浓度均小于25μg/mL。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网络对外界刺激信息的群体编码机制.方法:本文利用多电极阵列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网络进行多位点刺激及同步记录,运用线性统计方法分析网络中各点对刺激的响应规律,以及聚类算法分辨网络对不同位置刺激的响应.结果:各记录位点在刺激后100ms内的响应放电频率与距刺激点的空间距离线性无关、与记录/刺激位点的自发活动相关系数呈弱线性相关,与刺激前100ms内的自发放电频率呈线性关系.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刺激不同位点时自发放电频率与响应放电频率线性关系的斜率和截距不同.不同位点刺激时的自发-响应数据能够通过聚类进行区分,并且自发-响应放电频率的线性相关系数越大分类的正确率越高.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线性相关系数在APV阻断NMDA受体后减小,而在CNQX阻断AMPA受体后相关系数增大.结论: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网络中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响应放电频率与其自发放电频率线性相关,该群体响应特征可以用来实现对刺激位置的编码,并且NMDA受体的存在是维系该群体响应特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8.
该文首次分析了我国ECHO11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1999~2004年,ECHO11病毒是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优势毒株,2003年从山东省482例AFP病例中共分离到11株ECHO11病毒,其中相关的10例病例分布跨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但发病日期集中在7月和12月。该研究试图通过对VP1编码基因全序列的测定和分析,为探讨ECHO11病毒与AFP之间的病因关系提供线索。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示,11株E-CHO11毒株都位于同一传播链,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9.6%~100%,其中7月和12月的分离株之间相差8~9个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一致。这说明山东省2003年7月和12月分别发生了ECHO11病毒流行,但这些毒株与AFP的病因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11株病毒组成了A基因型中的一个新亚型,在进化树上单独呈密切相关的一簇,与同基因型内的其它亚型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2.2%~84.7%,氨基酸同源性为94.8%~97.6%。  相似文献   
89.
在慢性肝炎中,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相当多见,可使肝炎慢性化、重症化,肝组织损伤加重,肝硬化(LC)和肝癌(HCC)发生率增加[1]。本文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96例肝病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初步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类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复制状况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与预后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病例受检的196例病例均为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男149例,女47例,年龄15~82岁,其中慢性肝炎(CH)患者139例,肝硬化(LC)患者42例,肝癌(HCC)患者15例。所有病例诊断符合…  相似文献   
90.
以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的主要伴随种美丽风毛菊为材料,通过滤除太阳辐射光谱中UV-B成分的模拟试验,研究了强太阳UV-B辐射对高山植物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和紫外吸收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弱UV-B处理能促使美丽风毛菊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和提高稳态PSⅡ光化学效率;对照中叶片厚度的相对增加能弥补单位叶面积光合色素的光氧化损失,是高山植物对强UV B辐射的一种适应方式.短期滤除UV-B辐射处理时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高山植物叶表皮层中该类物质受环境波动的影响较小.强UV-B环境下光合色素的相对增加是一种表象,而青藏高原强太阳UV-B辐射对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的光合生理过程仍具有潜在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