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金莲花液雾化吸入对慢性鼻窦炎(CRS)功能性内窥镜术后患者鼻通气功能、生活质量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RS功能性内窥镜术后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0)和研究组(n=80),对照组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鼻腔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金莲花液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鼻通气功能[鼻腔最小截面积(NMCSA)、鼻腔容积(NV)]、生活质量和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5(I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0 d后NMCSA、NV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0 d后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活力、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0 d后血清IL-5、TNF-α、PC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腔清洁时间、上皮化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莲花液雾化吸入治疗CRS功能性内窥镜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鼻通气功能及生活质量,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了解其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熟悉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 将1例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经鼻内腔镜手术切除的团块用10% KOH压片镜检、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沙堡弱培养基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种.分离株应用E-test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鉴定为尖端赛多孢子菌.5种药物对其MIC范围分别为:伏立康唑0.064 μg/mL,卡泊芬净1.500 μg/mL,氟康唑16.000 μg/mL,两性霉素B>32.000 μg/mL,5-氟胞嘧啶>32.000 μg/mL.结论 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的真菌性鼻窦炎国内少见报道,易与肿瘤相混淆;实验室检测对正确诊断起决定性作用;行鼻内腔镜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了解该菌的耐药性对指导抗真菌治疗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0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的113例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分析5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根据患儿的病情,分别采取5种治疗方法,按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评定疗效,总有效率为88.5%。结论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治疗要根据病情及伴随的相关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黄敏玲 《蛇志》2005,17(2):131-132
目前鼻内窥镜手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它具有鼻外无切口,亮度高,直视下手术,术野清晰,准确度高,创伤小及出血少,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充分保留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治愈率高等优点,使鼻和鼻窦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科自2000年12月至2004年10月,对43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3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过程的分析,提示本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2002年收治的3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8例采用传统Caldwell-lue手术、30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曲霉菌感染,术后随访2~3个月,术腔黏膜光滑,窦口引流通畅,无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有时与恶性肿瘤、慢性鼻窦炎难以鉴别.CT扫描有特征性改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鼻内镜手术损伤小,保留功能,正逐渐替代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6.
尚卢新 《蛇志》2017,(1):103-104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结合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进行治疗,并随访6~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时,43例恢复良好,2例复发患者实施二次手术治疗,随访1年后,全部患者均治愈,行鼻窦腔内及相关黏膜检查均无病理病灶出现,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结合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显著,术后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及1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者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方法,对患者的术前资料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影响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因素及其临床特征。通过真菌特异性六胺银染色的方法,对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分型。结果:以年龄(x_1)、病程(x_2)、涕血(x_3)、头痛(x_4)、单侧或双侧病变(x_5)和钙化斑(x_6)为变量,获得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y=-8.714+1.201 x_1+0.497 x_2+4.576 x_3+1.188 x_4+2.697x_5+4.118 x_6,P=exp(y)/[1+exp(y)]。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对比,发现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多位女性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病程在3年以内,主要症状为头痛和涕血,影像学检查有单侧病变,且有钙化斑出现(P0.05)。在15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慢性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104例。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可以通过其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及其对上颌窦黏膜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优选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160例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治疗组1~4,每组各60例。治疗组1接受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治疗组2接受上颌窦开窗术,治疗组3接受经泪前隐窝上颌窦开放术,治疗组4接受上颌窦口球囊扩张术。观察和比较4组患者的术后鼻腔黏膜的覆盖、水肿、囊泡形成、骨质暴露、瘢痕形成等情况,上颌窦窦腔内分泌物性状、蓄积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行上颌窦腔糖精实验及窦口周黏膜活检情况。结果:四组手术后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而组4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均P0.05)。术后3、6个月,组4Lund-Kennedy评分和MMT时间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均P0.05);在上颌窦黏膜活检方面:术后炎性细胞数量及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形态及黏膜下结构水肿改善程度亦在中组四最为显著(P0.05)。结论:上颌窦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较高,可有效改善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形态及鼻窦黏膜水肿、窦口通畅引流等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对鼻腔通气和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行鼻窦内镜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症状评分、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鼻塞、脓涕、嗅觉障碍、疼痛及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鼻气道总阻力、嗅觉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鼻窦内镜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嗅觉功能以及鼻腔通气的恢复,是治疗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息肉组织中白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分析IL-17、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有无鼻息肉分为伴鼻息肉(观察1组)49例和不伴鼻息肉(观察2组)46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患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在术中取其较窄侧的鼻甲黏膜作为检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织标本中的IL-17、VEG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IL-17、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1组患者IL-17、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8%(46/49)、85.71%(42/49),均高于观察2组患者IL-17、VEGF的阳性表达率[76.09%(35/46)、65.22%(30/46)]以及对照组患者IL-17、VEGF的阳性表达率[5.00%(2/40)、2.50%(1/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IL-17、VEGF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8.92±5.34)个/LP、(33.21±4.87)个/LP,均高于观察2组患者IL-17、VEGF的表达水平[(28.19±4.56)个/LP、(21.28±4.03)个/LP]以及对照组患者IL-17、VEGF的表达水平[(9.31±2.76)个/LP、(7.19±1.95)个/L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1组患者、观察2组患者中,IL-17与VEGF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息肉组织中IL-17、VEGF的表达显著升高,且IL-17与VEGF表达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IL-17、VEGF可能共同参与鼻息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