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沙漠是指沙质荒漠,有时也广义地包括沙地。在中国“雄鸡”状版图的颈背处,是我国广袤的西北干旱区。在那里至西向东串珠状地横亘着温带沙漠和草原沙地。沙漠日照强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里泥土稀薄,基质疏松,土壤贫瘠!沙漠里多大风,风运沙移,沙暴肆虐!沙漠历来被人类视为生存的艰难之处,甚至禁区!  相似文献   
2.
常海涛  刘任涛  陈蔚  张安宁 《生态学报》2020,40(12):4198-4206
在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灌丛作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理适应特性能够有效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土壤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灌丛"肥岛"演变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有利于灌丛生态功能的发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动物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首先综述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和生态功能,总结灌丛与土壤动物分布间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针对荒漠灌丛土壤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的体温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相关非常显著(P<0.001)。在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荒漠沙蜥的体温约高于密点麻蜥3 ℃。荒漠沙蜥集中选择38-40 ℃的环境,密点麻蜥选择35-37 ℃的环境。荒漠沙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4-48 ℃,致死温度(TL[50])为48 ℃,密点麻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2-46 ℃,致死温度(TL[50])为46 ℃。两种蜥蜴对低温的耐受性基本相似,冷僵温度为0- -3 ℃,致死低温(TL[50]):荒漠沙蜥为-2.3 ℃,密点麻蜥为-2.5 ℃。两种蜥蜴的这些差异与种的特征、栖息环境及体形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荒漠土壤蓝藻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和中部具有代表性地区的丘陵、戈壁和沙丘的蓝藻种类组成、生物量及主要的土壤化学成分;采用了模糊聚类、系统聚类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藻类的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21种蓝藻,其中6种为国内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土壤含磷量、总盐量及与粘性和湿度有关的土壤结构是决定柴达木盆地蓝藻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北疆荒漠的锈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告新疆北部荒漠的锈菌11属92种。大多数标本是作者1986年8—9月间在巴尔鲁克山、塔尔巴哈台山、准噶尔盆地西缘及南缘地区、西天山的巩留及博格达山等地采得。这一带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及草本所组成,天山北坡山地发育着较丰茂的草甸及森林植被,植物区系属于中亚荒漠植物区系。文中描述了一个新种,即葛缕子生柄锈Puccinia caricola J.Y.Zhuang;我国新记录种有12个,它们是葱杨栅锈Melampsora allii-populina Kleb.、柳叶栅锈Melampsora epitea Thuem.、尖头多胞锈Phragmidium acuminasum(Fr.)Cooke、胀柄多胞锈Phragmidium bulbosum(Str.)Schlecht.、阿尔及利亚柄锈Puccinia algerica Patouill.、伯内特柄锈Puccinia burnettiiGriff.、巨堆柄锈Puccinia gigantea Karst.、科马罗夫柄锈Puccinia komarovii Tranz.、高山蓼柄锈Puccinia polygoni-alpini Cruchet & Mayor、新塔花柄锈Puccinia zizi-phorae Sydow、柴胡单胞锈Uromyces bupleuri P.Magn.及角果藜单胞锈Uromycesceratocarpi Sydow。所有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李仁德  陈强 《动物学报》1996,42(3):247-252
研究在不同实验温度下驯化的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以及血浆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下驯化的两种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都很低;而在15-30℃之间驯化的蜥蜴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且比较稳定;35℃时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则下降。在同温度下密眯麻蜥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荒漠沙蜥。同种蜥蜴中,雄性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雌性。两种蜥蜴的血浆总蛋白浓度均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荒漠沙蜥在  相似文献   
7.
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动态Ⅱ.季节性和周期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季节性指标,讨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数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变量的季节变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每个季节都有变量达到最大值,但除个体数和均匀性外,其余4个变量均在冬季达到最小值;(2)物种数与生物量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互之间有类似的季节变动规律;(3)除个体数外,群落数量动态的其他变量与8个物种种群的密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物种数有最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指标SI=0.628;(5)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在92个月的研究期中未显示出任何周期性。最后总结了该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的时间模式,提出组成物种种群的扩散和休眠行为是形成这些模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因子是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植被,土壤含水量,竞争种的密度。这些因子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沙蜥的种群密度,均具有调节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丹鸿  张雪妮  杨继粉  田景烨 《生态学报》2023,43(18):7403-7411
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关系对于充分掌握植物的环境适应策略至关重要。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荒漠植物的植物高度、叶片碳、氮、磷、硫、钾、钙、钠、镁含量等9个性状,将高、低土壤水盐环境下的植物划分为5个功能群,分析不同功能群的植物组成、性状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下,其植物功能群组成不同;其中白刺、胡杨和罗布麻在两个土壤水盐环境下的功能群中均存在。(2)植物的功能性状在不同土壤水盐环境下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高土壤水盐环境下3个功能群的植物高度、叶片碳、氮、磷和钙含量显著高于低土壤水盐环境功能群(P<0.05);低土壤水盐环境下2个功能群的植物叶片硫、钠和镁含量高于高土壤水盐环境功能群。(3)土壤含水量(SVWC)、电导率(EC)、pH以及土壤磷含量对荒漠植物功能性状影响较大。在高土壤水盐环境下,EC、pH与植物高度,叶片钾、钙含量正相关,与叶片硫含量负相关;在低土壤水盐环境下,SVWC、EC与植物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有助于理解荒漠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对策,为保护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