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沙漠是指沙质荒漠,有时也广义地包括沙地。在中国"雄鸡"状版图的颈背处,是我国广袤的西北干旱区。在那里至西向东串珠状地横亘着温带沙漠和草原沙地。沙漠日照强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里泥土稀薄,基质疏松,土壤贫瘠!沙漠里多大风,风运沙移,沙暴肆虐!沙漠历来被人类视为生存的艰难之处,甚至禁区!  相似文献   

2.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处于正兰旗至苏尼特右旗之北,苏尼特右旗至克什克腾旗之南。东西长约400余公里,南北宽约6080余公里,分布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沙地与沙漠、沙丘不同。沙地是指或多或少有植被覆盖,成为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沙漠。沙地中有的已成为成片的草场,有的已开垦为可耕种的庄稼地。而沙漠、沙丘则无或极少有植被覆盖,在风的吹蚀作用下,顺风可发生流动,成为流动的沙丘和沙漠。  相似文献   

3.
1995~2000年中国沙地空间格局变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利用遥感方法 ,在覆盖全国的 Landsat-TM数据的基础上 ,对 1 995年和 2 0 0 0年中国沙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了 2 0 0 0年中国沙地总面积为 5 9× 1 0 4 km2 ,主要分布于各主要沙漠和我国的 7个主要省份。1 995~ 2 0 0 0年 ,有 470 9.7km2的土地转化为沙地 ,同时又有 2 1 5 6.4km2的沙地转化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总面积扩大了2 5 5 3 .3 km2 。对变化为沙地的土地进行分析 ,发现草地占主要部分 ,但耕地所占的比重也非常突出 ,同时也表明有部分沙地变化为草地和耕地。根据土地沙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将土地沙化过程分为 5种格局 :沙地 -绿洲型、沙漠型、沙地 -黄土过渡型、沙地 -草地型和高原风蚀型。通过对中国发生土地风蚀沙化的主要省份在 1 995~ 2 0 0 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发现 ,土地利用变化是促使土地发生沙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 5 a的时间里 ,7个省份耕地总面积扩大了 90 3 9.7km2 ,草地减少了 1 1 5 97.9km2。耕地的增加部分几乎均表现为对草地的侵占 ,土地变为沙地也主要发生在草地区。人为因素导致的耕地面积扩大是促使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对主要省份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分析 ,探讨不同地区减轻土地沙化趋势下的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沙地蔓荆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灌丛沙堆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沙质草原和沙漠边缘,对亚热带湿润区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变过程并不清楚。以鄱阳湖沙地为研究区,通过样方调查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不同沙化程度下蔓荆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鄱阳湖沙地蔓荆沙堆的形态以盾形为主,其冠幅变化幅度为1.2—18.2 m~2,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显著高于流动沙地;对灌丛沙堆的形态参数来说,其长轴与短轴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流动沙地上呈二次函数关系;半固定和流动沙地上沙堆底面积与沙堆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r0.6);3种类型沙地上灌丛底面积与沙堆体积之间极显著线性相关,其中半固定沙地线性函数的斜率最大;除固定沙地的沙堆高度和半固定沙地的灌丛高度外,3种沙地上蔓荆灌丛与沙堆的其他形态参数间均极显著相关,说明随着沙地的固定,蔓荆灌丛有利于沙堆水平尺度的增长;3种沙地上蔓荆沙堆均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通常会将"沙漠"与荒凉、大风、沙尘暴相联系,正可谓是谈"沙"色变。因此,人们常将"治沙""征服沙漠""沙漠变绿洲"等成为生态建设目标。但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沙漠与沙地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我国北方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北方第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是草原)。  相似文献   

6.
打开世界森林植被的版图,定眼地球的北回归线,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在一片荒原或沙漠徘徊的回归线上,就在我国的云南,竟然尚有一片绿洲!  相似文献   

7.
白音敖包云杉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部,北纬43°30’至43°36’,东经117°06’至117°16’,面积6737公顷。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山地向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1300-1500米,是小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保护的对象为珍稀的沙地云杉林,它是非常罕见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只分布在小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在白音敖包保护区内分布最集中。 小腾格里沙漠又称浑善达克沙地,大部分是垄状固定沙丘,局部地段由于人为破坏变成半固定沙地。固定沙丘常形成明显的阴阳坡,阳坡较缓,几乎没有沙地…  相似文献   

8.
沙地云杉林是陆地上非常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在世界上只分布于我国浑善达克沙地东部边缘,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由于它的存在为我国东北的西部和内蒙古东部沙地改良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基因库和造林科学依据.《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研究》是由徐文...  相似文献   

9.
杨帆  王雪芹  杨东亮  韩章勇 《生态学报》2012,32(9):2707-2719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柽柳灌丛沙堆,对每个沙堆形态进行测量,并对沙堆上的柽柳灌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形态特征和沙堆形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4种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高度相对稳定,灌丛长度、宽度、树冠投影面积、总枝条数、新枝率、基部新枝率和生物量随着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随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沙堆尺度显著增大,外形向着沿风向拉长的不对称圆丘状发展,风影沙尾轮廓逐渐清晰。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长度与宽度协同增长,回归曲线在流动沙地为二次函数关系,在其它3种沙地呈线性相关;底面积与高度表现为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底面积与体积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3)柽柳灌丛形态参数与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树冠面积与沙堆体积间为显著线性关系,而树冠大小又与总枝条数以及新枝率密切相关,柽柳灌丛沙堆的适应机理应归于不断增加的沙源供给而产生的风积沙埋对柽柳灌丛生长的促进作用及灌丛与沙堆间的互馈效应。该区域柽柳沙包的形成以一定灌幅的存在为前提,可以判定是土地退化的产物,其中半流动沙地生境相对于其他沙地正处于急速退化中。  相似文献   

10.
不同沙地共有种沙生植物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个温带沙地(松嫩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4个共有种沙生植物(黄柳(Salix gordejevii)、差巴嘎蒿(Artimisia halodendron)、扁蓿豆(Melissitus ruthenic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通过自然状况下其叶片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及丙二醛(MDA)含量日变化分析,探讨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调节物在沙生植物适应沙漠环境强光辐射和温度日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科属沙生植物抗逆生理调控机理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沙地的4个共有沙生植物种可通过自身快速生理代谢调解,积累渗透调节物、提高抗氧化酶活力应对沙漠环境强光辐射和温度日变化,但生理调控幅度较小。(2)3个沙地不同科属的4个共有种在渗透调节物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及种类上存在差异。扁蓿豆叶片日均MDA含量、POD(peroxidase)活力、CAT(catalase)活力、脯氨酸含量均最高,分别较其它3个种平均高2、10、2和2.5倍。黄柳叶片日均MDA含量较高,SOD(superoxide dismutase)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较其它3个种高1.2和3倍。差巴嘎蒿和猪毛菜叶内MDA含量较低,POD、CAT、SOD活力和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最低。沙生植物细胞中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抗氧化酶活力及渗透调节物含量呈正相关。自然状况下3个沙地的扁蓿豆和黄柳通过生理代谢调节维持细胞水分和氧自由基代谢平衡适应沙漠环境,差巴嘎蒿和猪毛菜依靠特殊的叶片形态结构变异减少光辐射吸收、降低水分蒸腾、维持叶片水分平衡、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因此不同科属沙生植物维持叶片水分和氧自由基代谢平衡可能是其适应沙漠环境生存的重要生理调控机理。由于不同科属沙生植物种对沙漠环境适应的生理调节机理的不同,在未来农作物、林木抗逆育种中,根据具体科属植物选择合适的沙生植物作为亲本对提高抗逆育种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化是浑善达克沙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揭示该地区沙漠化过程,特别是其最新状态,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ETM 及2006年的中巴资源卫星CCD数据,在地面考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提取了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丘间草原及湿地5种地表覆被类型,建立了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数据库.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在过去20a里发生了沙漠化,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7年到2000年,为沙漠化快速发展期,固定沙地面积显著减少,而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则明显增加;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6年,为沙漠化缓减期.尽管发生了沙漠化,但固定沙地仍然是浑善达克沙地面积最大的类型.针对流动沙地的空间变化检测表明在过去20a里沙地恶化的面积远远大于逆转的面积,并且已经形成了几条流动沙带,这意味着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的遏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宽翅沙芥的订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翅果沙芥P.PterocarPum Kom.此种生于流动沙丘上。分布于蒙古乌布苏诺尔盆地中的博里格代尔沙漠;巴音诸尔湖南部沙地;杜尔格诺尔。宽翅沙芥P.dolabrtum Max-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的四大沙地都分布在内蒙古草原并非偶然,它们是进入人类历史时期,受人类活动影响,在原本没有沙漠之处产生的大面积风沙堆积。最早的沙化土地,起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是出于防御的目的,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北方诸侯国在林草交错带,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附近,开始修筑长城,并驻军屯垦。此举经秦汉一直断断续续延至明朝,造成万里长城一线植被破坏,成为后来人所称的"万里风沙线"。但当时的破坏,尚未深入草原。  相似文献   

14.
腾格里,蒙语里是天的意思,形容茫茫流沙犹如渺无边际的天空一样。因此,以天命名。沙漠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六沙漠。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残丘平原等交错分布,多处发现自流水,大小湖盆可达422个,是中国湖盆最多的沙漠。湖盆区水丰草茂,历来为放牧之地。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腾格里开始衰败了。  相似文献   

15.
来沙漠之前就听人说,沙漠深处有人家,当时的第一反应”太苦了!”,在那一个没有一切现代文明元素(公路、电、自来水、煤气、电视、网络、医院)的地方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心中暗想,到时一定要跟他们好好聊聊,也好帮他们向上反映反映。  相似文献   

16.
在库布齐沙漠东段选取人工油蒿+杨柴半灌木混交林、人工柠条锦鸡儿灌木林和人工沙柳灌木林3种人工固沙灌木林为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人工固沙灌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不同人工固沙灌木林的土壤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与流动沙地相比,3种人工固沙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油蒿+杨柴林地>柠条锦鸡儿林地>沙柳林地,且均随土层加深而依次降低;3种人工固沙灌木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均较流动沙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油蒿+杨柴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细菌相对数量高于柠条锦鸡儿林地和沙柳林地,而真菌与放线菌相对数量则表现为柠条锦鸡儿林地>沙柳林地>油蒿+杨柴林地;影响3种人工固沙灌木林土壤细菌相对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及C/N,而放线菌、真菌相对数量主要受土壤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不同人工固沙灌木林土壤质量排序为:油蒿+杨柴林地>柠条锦鸡儿林地>沙柳林地>流动沙地,表明不同人工固沙灌木林的建植均能提高沙漠土壤质量,其中营造油蒿+杨柴半灌木混交林对提高土壤综合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普氏原羚的活动规律与生境选择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Ecotone)。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 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 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2~3 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 利用起伏沙丘作为隐蔽生境。草原中的芨芨草群落、冷蒿—紫花针茅群落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取食场所。普氏原羚具晨昏型活动规律, 在傍晚和清晨取食, 其活动避开牛羊的取食时间。普氏原羚常常聚群活动, 它们在繁殖期、育幼期和交配期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群体的类型包括同性群、混合群和单一个体群。非繁殖季节普氏原羚雌雄分群活动。目前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普氏原羚很难进行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内蒙古高原的沙漠地区,植被类型是荒漠和草原,其中各种豆科植物在构成这类植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植物根部共生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从而使土壤贫瘠的沙漠和沙地获得自然氮素的来源。本文将在该地区常见的几种豆科植物逐一简介如下:(1)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在亚洲中部沙漠地区唯一现存的特有常绿灌木,我国的内蒙古西部、甘肃中北部、宁夏的北部地区,以及蒙古国荒漠带南端的阿拉善戈壁均有分布。沙冬青超旱生常绿灌木,高1—1.6米, 在沙砾质荒漠中常成为优势种,有时为伴生种。分布在沙质、沙砾质高原…  相似文献   

19.
海岸沙地肉质入侵植物对微生物群落功能与结构变化的影响 海岸沙地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生态系统服务,例如耕地保护、水分供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海岸沙地代表了重要的栖息地保护区。因为海岸沙地环境恶劣、水资源匮乏、养分贫瘠,所以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维持植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就海岸沙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而言,外来入侵植物是主要威胁。本文探讨了沿海地区入侵植物食用日中花(Carpobrotus edulis)对细菌群落功能及结构的各种影响。沙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性有限,所以沙地是一种颇具挑战性的底物。因此,在评估食用日中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之前需要对细菌提取进行优化,并开展功能评估。本文首先从群落水平生理特征(CLPP)的角度,比较了采用不同土壤储量、样品量、提取液等12种提取方法对沙地群落功能活性的影响,然后又探讨了食用日中花入侵的沙地菌落功能(利用Biolog Ecoplates)与结构变化(利用PCR-DGGE)。血细胞计数发现盐溶液持续增殖了细菌细胞(P ≤ 0.001)。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在有限时间框架(0–24 h)内,碳底物消耗没有显著变化。通过对比天然区与非天然区(种间)及天然区(种内)之间食用日中花入侵后的变化,发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碳底物利用模式,食用日中花入侵对群落功能的影响因地而异,而与之相辅相成的是,PCR-DGGE结果表明原沙地的菌落结构不同于食用日中花入侵后沙地的菌落结构。  相似文献   

20.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循环演替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243-247
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及其迅速沙化的植被发展过程是毛乌素沙地植被自发演替的基本过程。油蒿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土壤贫瘠等特性,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优良固沙植物和重要牧草。半固定、固定沙地池蒿群落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持其稳定十分重要。然而,其沙化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