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移性肾癌(mRCC)作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疾病,以进展快、病死率高为特点,且一直以来临床上对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联合化疗和(或)放疗也不能显著提高反应率或改善生存.在分子靶向药物诞生之前,临床上应用以细胞因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作为mRCC的一线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彻底打破了传统细胞因子免疫治疗mRCC的局面,使mRCC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系统阐述mRCC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进展,详细介绍目前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期为mRCC治疗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一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诊治经过,探讨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方法:男性,7岁,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诉就诊,入院后行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并予病理检查及基因检测,确诊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及治疗和预后等。结果:患者B超和CT检查提示右肾实质性占位,增强CT检查提示右肾中部实质内可见团状混杂密度影,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术前诊断右肾肿瘤,术中探查难以实施保留肾单位手术,遂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灰红色肿块,边界清楚,肿块切面灰红灰黄,可见坏死和钙化灶,肿瘤细胞成乳头状结构排列,肿瘤细胞边界限清楚,细胞胞质丰富,细胞核圆行,染色质呈泡状,可见核仁,间质内可见沙砾体形成;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结果示:TFE3(+),CD10(+),CD117(灶+),CD68(-),EMA(-),HMB45(-),Ki67(约5%+),P504s(+),P53(约10%+),RCC(-),Vimentin(-);基因检测结果:t(X;17)(p11.2;q23)染色体易位,形成CLTC-TFE3融合基因。术后随访3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复查B超和CT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病理形态学特征、特异性标记物的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需与其他肾细胞癌鉴别;首选手术治疗,术后需要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肾癌患者肾功能以及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肾癌患者92例,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4)。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及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部疼痛、肾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Cr、BUN、β2-MG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虽有升高,但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5年的生存率均较术前下降,但观察组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有出现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部疼痛、肾周血肿等并发症,观察组总发生率(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29.54%,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癌患者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肾功能影响小,明显提高患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Nrf2 和HO_1 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手术切除肾癌组织标本42 例及正常肾组织42 例作为研究对象,42 例患者均未接受化疗或者放疗,采取免疫组织化SABC法测定Nrf2 和HO_1 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Nrf2 及HO_1 于肾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肾癌组中Nrf2 阳性35 例 (83.3%),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14例(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HO_1 表达阳性31 例(73.8),显著高于正常 肾组织组15 例(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织Nrf2和HO_1 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536。结论:肾癌组织Nrf2 和 HO_1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更高,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表明Nrf2 和HO_1 在肾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脏部分切除手术对T_(1a)期肾癌患者炎性因子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1例T_(1a)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8例接受后腹腔镜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治疗,试验组43例接受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肝肾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试验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IL-1变化值低于对照组[(-19.47±-2.57)μg/L比(-41.61±-6.38)μg/L]、IL-6变化值低于对照组[(-8.71±-1.05)ng/L比(-18.96±-3.10)ng/L]、CRP变化值低于对照组[(-12.72±-1.54)mg/L比(-17.46±-2.64)mg/L]、TNF-α变化值低于对照组[(-5.66±-0.15)ng/L比(-14.33±-2.04)ng/L]、BUN变化值低于对照组[(-1.53±-0.19)mmol/L比(-3.01±-0.79)mmol/L]、AST变化值低于对照组[(-15.29±-2.46)U/L比(-33.70±-3.78)U/L]、ALT变化值低于对照组[(-19.46±-2.27)U/L比(-34.02±-5.51)U/L],试验组Ccr变化值低于对照组[(19.78±2.94)mL/min比(28.26±3.52)mL/min]、GFR变化值低于对照组[(14.45±1.48)mL/min比(29.36±1.91)mL/min],除CRP和GFR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67%(8/48)和9.30%(4/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手术治疗T_(1a)期肾癌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后腹腔镜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治疗,其对患者炎性因子及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史悦  许争争  鲁欢  慈维敏 《遗传》2018,40(11):1033-1038
准确评估肿瘤的病理亚型对诊断、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以往病理亚型的诊断主要依赖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而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患者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特点的个体分析成为可能,将肿瘤病理分型与基因分型结合用于疾病分型、诊治选择和疗效判断的精准医学研究逐渐兴起。不同病理亚型的肿瘤细胞来源、致癌因素和临床表型均不尽相同,其在基因组上会留下特异“印迹”,即突变特征。本研究通过整合癌症基因组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中肾癌、肺癌和食管癌的外显子测序数据,分别对3种肿瘤通过肿瘤基因突变特征进行肿瘤病理分型聚类和预测。首先通过非监督聚类方法将3种肿瘤分别按照24种突变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其次通过随机森林法从24种突变特征中进一步选择对于区分不同病理亚型有显著性的突变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突变特征对3种肿瘤病理亚型的分型模型。在肾癌中,该模型准确率达到了10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93~1.00),肺癌和食管癌中分别达到了78% (95% CI: 0.66~0.86)和84% (95% CI: 0.60~0.9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特征作为新型分子标记物,对肿瘤的病理分型、诊断,尤其是早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肾细胞癌并行肾癌根治术患者70例,其中42例患者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纳入微创组;28例患者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第3天炎症指标与肾功能、围术期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较短,术后下床走动时间、术后停止禁食时间较早,手术出血量、手术费用较少(P0.001)。与对照组相比,微创组患者WBC、CRP水平较低(P0.001)。微创组患者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8%,低于对照组(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0,P=0.032)。结论: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肾癌较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有疗效佳、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李水梅  徐丹 《蛇志》2006,18(4):334-335
肾癌患者中有5%~10%的病人癌栓侵入下腔静脉,其中40%以上的癌栓可侵入右心房[1,2]。因此,对癌细胞没有转移的患者,手术切除肾脏和清除癌栓是延长生命的最佳方法。我院于2005年8月在普通插管全麻下行下腔静脉切开癌栓取出和右肾癌切除术1例,手术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iRNA-145在肾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和比较16例肾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肾组织中miRNA-145的表达,并分析miRNA-145的表达水平与肾癌患者病理特征及临床分级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和比较肾癌细胞株786-O、769P及正常肾细胞株HK2中miRNA-145表达量,通过转染miRNA-145 mimics和阴性对照miRNA至769P、786-O肾癌细胞株后观察癌基因(bcl-2、e2f3、cdk6、ccnd1)mRNA的表达。结果:肾癌组织中miRNA-145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0.05),且与肾癌的直径、病理核分级及临床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5)。肾癌细胞株769P、786-O中miRNA-145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HK-2肾细胞(P0.05),而转染miRNA-145 mimics的769P、786-O细胞中多个癌基因(bcl-2、e2f3、cdk6、ccnd1)的mRNA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MiRNA-145在肾癌中呈低表达,可能通过调控多个癌基因的表达在肾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肾癌是泌尿系常见肿瘤,需长期随访,传统统计及随访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临床及科研需求,我们尝试建立基于网络的肾癌随访系统,满足临床实际工作和科研需求。方法:以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7软件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分为资料录入模块、检索分析模块、网络随访模块,选取我院2008.5至2012.12收治的132例肾癌患者,将资料录入已建成的数据库,利用网络随访辅助传统随访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构建的肾癌随访数据库,能够实现授权账户登录,检索、分析、肿瘤自动评级等功能,可根据不同检索条件筛选出适合病历,在传统随访方式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网络随访方式可提高随访效率及随访率,并能获得更详实的随访资料。结论:基于网络的肾癌随访系统操作简便,能够实现无纸化管理,数据详实,检索便捷,为科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随访率及随访效率,降低失访率和患者就医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