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肾细胞癌病理切片,筛选CCPRCC 4例,收集临床资料并研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患者年龄在46岁至69岁之间(平均55.3岁),男性1例,女性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平均直径为3.85 cm(1.6~7.0cm),所有肿瘤均为右肾单发肿物。4例均呈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单结节,CT显示为低密度,MRI显示为低信号。大体观察肿瘤局限于肾组织内呈单结节状生长,境界清楚,局部似带包膜,切面呈灰红至灰褐色,实性,质地中等,部分区稍韧,局灶伴有出血或囊性变。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囊状、乳头状、管状/腺泡状和实性巢状结构,细胞核形态温和,远离基底膜并朝向腔面,本组病例均为WHO/ISUP分级Ⅰ-Ⅱ级,间质内可见散在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组织。CA-9及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TFE3、vimentin、CD10与AMACR阴性或局灶弱阳性。1例行FISH检测TFE3未见检测出基因相关易位。随访1~4年,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CCPRCC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独特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CCPRCC是一种相对惰性的肿瘤,正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传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肾细胞癌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收治的4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肾脏肿瘤患者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CT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对患者的超声和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超声诊断率82.5%,CT诊断率92.5%,两种检查诊断率相比无显著差异(x2=2.9,P>0.05).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抱球型和丰富血流型的肾癌,术前均定性诊断正确(29/29).对于星点型的肾脏肿瘤,诊断符合率较高(4/6).对于少血流型肿瘤,超声无法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0/5).结论:传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肾细胞癌中具有很高价值,可以作为早期筛查的检查方法,尤其是血供丰富的肾癌,其对小肾癌也有较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并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7例均为单发肿块,位于右肾5例,位于左肾2例,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楚或欠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或肿块,病变直径0.8 cm~3.5 cm,平均1.8cm,瘤体小时(≤ 3 cm)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和坏死;瘤体较大时(≥3 cm)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强化程度较低,皮髓质期至实质期渐进性轻度增强,排泄期密度略降低.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与其它类型肾癌不同,可为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近染色体和系谱的研究表明:许多癌症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不久前美国安德森医院的Pathak等人检查了一名32岁的肾癌患者,发现三代人中均有肾癌患者,从而表明了该肿瘤的遗传性。他们在该患者30个肾癌细胞的核型中见22个有3号和11号染色体的易位。即3号染色体短臂的一部份易位到11号的短臂上。由于四分之三的核型均具有此种易位,作者认为:患者的肾癌可能是遗传性3号和11号染色体易位引起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指导并提升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结果:47例患者中43例因查体偶然发现,仅4例表现为患侧腰痛症状。术前影像诊断中1例考虑嗜酸细胞腺瘤,1例考虑腺瘤,2例CT与MRI报告不一致(CT与MRI各有1例诊断良性,具体类型不确定),其余43例均诊断为肾细胞癌(1例囊性肾癌)。27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1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微波或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随访4~179月,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作为一种与肾细胞癌难相鉴别的良性肿瘤,因缺乏特异性表现,极易误诊为肾细胞癌,因此对肾肿瘤患者应尽可能选择保肾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SLCTs)伴网状结构及异源性成分的病理学差异,为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哈医大二院2010年1月-2019年1月手术切除的病例,病理诊断为SLCTs伴网状结构及异源性成分的病例共4例,观察这4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对纳入研究的4例伴网状结构及异源性成分的卵巢SLCTs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1).肿瘤均发生于单侧卵巢。2).患者年龄较年轻,平均年龄21.7岁。3).按照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级:无高分化病例,中-低分化SLCTs 3例,低分化SLCT 1例。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inhibin、Calretinin、MelanA、CK、Vimentin(+),细胞质着色,EMA、CD10、CD99部分(+),细胞膜着色,ER、PR、WT-1部分(+),细胞核着色,且四例肿瘤α-inhibin均呈阳性。5). 2例患者术前,睾酮水平均升高,其中一例也伴有肿瘤标志物CA125升高,并于术后均下降至正常。6).术后对其中两例患者采用BE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进行联合化疗3个疗程。对这4例患者术后随访3~36个月,有一例复发。结论:伴网状结构及异源性成分的卵巢SLCTs十分罕见,对肿瘤的及时正确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术后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判断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作为循环肿瘤细胞的标志物的意义,探讨在肾癌病人外周血中CK19 的表达 情况和临床价值,并观察汉族与维吾尔族肾癌患者之间循环肿瘤细胞的差异。方法:50 例肾癌病人设为病例组,健康体检人群50 例设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人群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K19 的表达水平;并探讨肾癌病人外周血CK19 的表达与肾 癌病理分类、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比较20 例汉族肾细胞癌患者及20 例维吾尔族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的差异 表达情况。结果:组间比较,50例对照组中无阳性,50 例肾癌患者组中24 例阳性;组内比较,不同肾癌病理分类之间CK19 表达差 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肾癌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之间CK19 表达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 两个不同民族肾癌之间的血清循环肿瘤细胞存在着较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肾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K19 可以初步判断循环 肿瘤细胞的水平,对早期肾癌的诊断、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维吾尔族肾癌与汉族肾癌患者之间循环肿瘤 细胞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病肾组织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高内皮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lues,HEVs)新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例经病理确诊为慢性移植肾病并行移植肾切除的肾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Vs及DC、CD5~+/CD19~+B淋巴细胞等各自标志物的免疫反应性;根据PAS、HE染色,用肾移植Banff1997标准进行病理评分。统计分析3类细胞和各病理变化指标在HEVs(+)组和HEVs(-)组间的差异。结果 20例样本中有3例呈HEVs标志物MECA-79免疫反应阳性,即HEVs(+),占15%;17例MECA-79免疫反应阴性,即HEVs(-),占85%。HEVs(+)组CD5+B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数量比HEVs(-)组相应阳性细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标志物CD208阳性的DC数在HEVs(+)组较HEVs(-)组明显增多。移植肾Banff 1997病理评分显示,HEVs(+)组所有病变指标评分虽均高于HEVs(-)组,但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移植肾病肾组织存在HEVs的新生,可能参与肾脏炎症微环境的形成;DC可能与HEVs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的临床相关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M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MTC常伴血清学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与降钙素(calcitonin, CT)升高;超声主要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伴钙化、血供丰富、部分伴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细针穿刺对诊断MTC有一定局限性,RET基因检测有助于MTC的诊断,MTC以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为主;MTC典型的镜下特征: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岛状及器官样排列,细胞质丰富、淡染或略嗜碱,核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染色质粗颗粒,隐约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可见多少不等的淀粉样物质沉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多见;MTC较可靠的免疫组化标记物为Syn、CgA、CEA、 TTF-1、CT、CD56与Ki-67,特殊染色常用刚果红染色等。结论 MTC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但最终还需依靠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诊断,而RET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实现MTC早期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NA-145在肾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和比较16例肾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肾组织中miRNA-145的表达,并分析miRNA-145的表达水平与肾癌患者病理特征及临床分级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和比较肾癌细胞株786-O、769P及正常肾细胞株HK2中miRNA-145表达量,通过转染miRNA-145 mimics和阴性对照miRNA至769P、786-O肾癌细胞株后观察癌基因(bcl-2、e2f3、cdk6、ccnd1)mRNA的表达。结果:肾癌组织中miRNA-145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肾组织(P0.05),且与肾癌的直径、病理核分级及临床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5)。肾癌细胞株769P、786-O中miRNA-145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HK-2肾细胞(P0.05),而转染miRNA-145 mimics的769P、786-O细胞中多个癌基因(bcl-2、e2f3、cdk6、ccnd1)的mRNA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MiRNA-145在肾癌中呈低表达,可能通过调控多个癌基因的表达在肾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