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杰  袁自清 《菌物系统》1998,17(4):294-296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新疆天山西部寄生于菊科植和兰花岩参上的盘霜霉菌新种-岩参盘霜霉 。对该种的形态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有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新疆农业大学真菌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参葛滴丸的成型工艺条件。方法:以滴丸的丸重差异及外观(圆整度、硬度、色泽)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基质、冷却剂的种类、药液温度进行了选择;采用交叉试验对两种基质的比例及药物与基质的比例进行了优选。结果:优选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以甲基硅油为冷却剂,PEF4000:PEG6000=2:3作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1.5,滴速为25—30d/min。结论:优选出的成型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3H-TdR参入细胞DNA为指标研究了EGF等生长调节因子对小鼠腹水癌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发现不同癌细胞对EGF等生长因子的敏感性有所差异,考虑到这也许与肿瘤细胞自身特性如恶性度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恶性度与这一敏感性是否相关,我们观察并比较了C_3H10T1/2CL_8(一种来源于鼠胚的正常成纤维细胞,简称NC_3H_(10)及转化的C_3H_(10)T1/2CL_8(用~3H-TdR转化的上述细胞,简称TC_3H_(10))对EGF等生长因子的敏感性。实验证明,细胞恶性转化后,对EGF的敏感性明显降低,~3H-TdR参入率降至原先的1/4以下。用DBcAMP作用于NC_3H_(10)和TC_3H_(10)均能抑制~3H-TdR参入DNA并可抑制EGF诱导的~3H-TdR参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有关物理的致癌因素如放射性同位素,像生物、化学的致癌因素一样,亦能引起其转化细胞对外源性生长调节因子敏感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经1μmol/L视黄酸和或2.5μmol/L亚硒酸钠处理后,膜上纤维连接蛋白沉着量逐日上升,且较相应天数的对照组细胞增加,而甲胎蛋白分泌量和~3H-TdR参入率被明显抑制。视黄酸和亚硒酸钠同时处理的联合组作用强度接近于两者单独使用时作用强度的加和。对以上结果和视黄酸及亚硒酸钠使肝癌细胞接触抑制恢复及表型逆转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岩参属的分类学界限及中国-喜马拉雅菊科二新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91,29(5):394-417
本文是对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原莴苣属植物提出的分类订正。是笔者前一篇文章《莴苣属订正 及亚洲大陆菊科植物二新属》的续篇。文中建立了两个新属,即毛鳞菊属Chaetoseris Shih和细莴苣属Stenoseris Shih;文末及文中提供了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属种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对伞形科(Apiaceae)中国特有单型属种类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 Sheh et Shan)幼果发育阶段(包含幼果期Ⅰ、幼果期Ⅱ和幼果期Ⅲ)、中果发育阶段(包含中果期Ⅰ、中果期Ⅱ和中果期Ⅲ)和熟果发育阶段(包含熟果期Ⅰ、熟果期Ⅱ和熟果期Ⅲ)果实横切面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川明参果实在果壁细胞层数和形态、果棱和维管束、油管、胚乳以及分生果横切面大小和形状等特征均有明显的变化。川明参分生果果壁由厚变薄且外果壁、中果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内果壁细胞消失;果实中油管分布在果实的背面、侧面和合生面,油管不断向外扩大,在成熟果实中油管往往皱缩。川明参果实中胚乳逐渐增大,从近球形变化为桃形、肾形直至月牙形,背部呈山丘状隆起;分生果横切面的形状由近五边状圆形变化至梭形,背腹极度压扁。通过对果实发育形态解剖观察发现,果实发育前期,果形的变化主要依靠维管束的发育,从而造成果棱的改变,来改变果实外部结构。到了熟果期,胚乳显现,形体变大,它的形状变化开始改变分生果的外部形态,并且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背景】参豉为人参与大豆采用自淡豆豉中分离获得的优势益生菌株共同发酵而成。已证明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指标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对肠道微生态作用尚不明确。【目的】以气虚血瘀模型大鼠为材料,探讨参豉对肠道微生态是否具有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长期"力竭游泳+饥饿"方法建立大鼠气虚血瘀模型,造模同时分别灌胃给药参豉高、中、低剂量(每日6、3、1.5 g/kg体重)及补阳还五汤剂60d后,分析肠道6种常驻菌群数量变化;并采用Biolog-ECO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研究大鼠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情况。【结果】参豉能够促进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肠道中有益菌脆弱拟杆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的增殖,调节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使其趋于正常水平,并抑制有害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增殖。Biolog结果显示参豉高剂量组AWCD值与空白组接近;培养48 h时,模型组Shannon指数、Shannon均匀度、Simpson指数以及Mcl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参豉高剂量组Shannon指数、Shannon均匀度、Simpson指数与空白组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参豉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差异明显,可能与不同剂量参豉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相关。【结论】参豉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归化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中国大陆归化植物新记录刺毛峨参(Anthriscus caucalis M.Bieb.)和印加孔雀草(Tagetes minuta L.),并进行了形态描述,提供了凭证标本和活植物照片。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复方四参颗粒剂的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丹酚酸B提取率和干膏得率为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立了复方四参颗粒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提取2次,第一次时间为2 h,第二次为1 h。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干膏得率为16.58%,丹酚酸B的平均量为22.42mg。与正交试验的结果相符,说明该提取方法合理、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40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B受体组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及洋地黄制剂)基础上加服参松养心胶囊1.2g,每日3次,连用8周。以超声心动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8周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参松养心胶囊治疗8周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33.5±5.2%vs42.6±5.7%,P〈0.001),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和连续5分钟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均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97.4±40.6vs110.6±29-3msecs)和(80.5±29.4vs98.4±30.6msecs)。结论: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