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参豉为人参与大豆采用自淡豆豉中分离获得的优势益生菌株共同发酵而成。已证明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指标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但对肠道微生态作用尚不明确。【目的】以气虚血瘀模型大鼠为材料,探讨参豉对肠道微生态是否具有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长期"力竭游泳+饥饿"方法建立大鼠气虚血瘀模型,造模同时分别灌胃给药参豉高、中、低剂量(每日6、3、1.5 g/kg体重)及补阳还五汤剂60d后,分析肠道6种常驻菌群数量变化;并采用Biolog-ECO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研究大鼠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情况。【结果】参豉能够促进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肠道中有益菌脆弱拟杆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的增殖,调节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使其趋于正常水平,并抑制有害菌产气荚膜梭菌的增殖。Biolog结果显示参豉高剂量组AWCD值与空白组接近;培养48 h时,模型组Shannon指数、Shannon均匀度、Simpson指数以及Mcl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参豉高剂量组Shannon指数、Shannon均匀度、Simpson指数与空白组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参豉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差异明显,可能与不同剂量参豉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相关。【结论】参豉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对叶百部化学成分HPLC行为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尝试了一种新的HPLC测定方法,全面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及pH值变化对百部生物碱及非生物碱HPLC行为的影响,并首次应用pH梯度洗脱HPLC色谱法进行不同产地对叶百部非生物碱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流动相组成及pH值变化对对叶百部化学成分HPLC行为有较大影响,尤其是pH值对生物碱色谱峰峰形及非生物碱色谱峰保留时间影响更大。HPLC图谱显示不同产地对叶百部生物碱成分差异显著,非生物碱成分相似度较高。同时发现,本文所应用pH梯度洗脱HPLC色谱法在实现较好色谱峰分离基础上,有效抑制基线漂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单菌种或双菌种发酵制备淡豆豉,对比分析不同发酵阶段发酵产物的纤溶酶活性。方法以黄豆和黑豆为发酵基料,采用枯草芽胞杆菌(1号菌)、伞枝梨头霉(2号菌)、米曲霉(3号菌)单菌种和双菌种发酵(包括前酵和后酵)。采用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不同发酵阶段发酵产物的纤溶酶活性。结果以黄豆为基料,以枯草芽胞杆菌单菌种37℃发酵7d,再经42℃后酵3d,其纤溶酶活性达到最高值804.61IU/g,显著高于其以黑豆为基料发酵的纤溶酶活性。1号菌单独发酵的淡豆豉纤溶酶活性高于2号和3号菌单独发酵及三者两两组合发酵淡豆豉的纤溶酶活性。结论以纤溶酶活性为考察指标,淡豆豉最佳发酵条件为:以黄豆为基料,以枯草芽胞杆菌单菌进行发酵,通过37℃前酵7d,再经42℃后酵3d其纤溶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玉米须水提物对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收集正常组、高脂组、模型组及给药组大鼠粪便,采用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和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组大鼠粪便的菌群多态性结构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ERIC-PCR指纹图谱显示,正常组在250~750bp间显示两条特征条带,而高脂组与模型组则在100~250bp间出现多条特征条带,250~750bp间的条带变浅或消失,给药组的指纹图谱接近正常组;高脂组和模型组大鼠粪便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降低尤为显著,给药组三种短链脂肪酸含量相对于模型组及高脂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玉米须水提物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而使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进而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探淡豆豉对人体肠道6种常住菌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人的粪便中分离培养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脆弱拟杆菌6种人体肠道常住菌。将高、中和低浓度淡豆豉药液加入选择性培养基中,以不加药液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根据各菌种培养条件分别于厌氧或好氧条件下培养,然后进行菌落计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加药培养基脆弱拟杆菌增长20.00%以上;而其他5种菌的生长均被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对乳杆菌和肠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加药培养基上这2种菌均不生长;50.00%浓度药液对产气荚膜梭菌抑制率为32.81%;20.00%浓度药液对肠杆菌完全抑制,但随着药液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减弱,50.00%和70.00%浓度药液对肠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3.83%和22.11%;低、中和高浓度药液对双歧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7.07%、17.83%和1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淡豆豉对人体6种肠道常住菌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栀子豉汤及栀子、淡豆豉对6种人肠道菌的影响。方法从特定人的粪便中分离培养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脆弱拟杆菌。分别将高、中、低浓度的栀子、淡豆豉及栀子豉汤药液加入选择性培养基中,以不加药液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将实验菌分别于厌氧或有氧条件下培养,计数菌落。结果不同浓度的栀子对肠杆菌的抑制率均为100.0%,淡豆豉在20%、50%、70%浓度分别使肠杆菌数量下调100.00%、53.83%和22.11%,而栀子豉汤可使肠杆菌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104~106 CFU/g);两味药单独都表现了对肠球菌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低、中浓度栀子豉汤则使肠球菌保持较稳定的数量;单味药及复方对产气荚膜梭菌和双歧杆菌敏感性较弱;栀子对脆弱拟杆菌抑制作用最强,而淡豆豉和栀子豉汤则可使其数量上调约20.00%;淡豆豉、栀子豉汤和高浓度栀子对乳杆菌非常敏感,低、中浓度栀子对乳杆菌数量仅有轻微下调作用。结论栀子豉汤比单独的栀子和淡豆豉更能维持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     
以往,病人的心搏及呼吸一旦停止,即被诊断为死亡。50年代末开始对此类病人给以人工循环和呼吸,称为心肺复苏术,鉴于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神志和工作能力,并随着复苏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主张把心肺复苏(CPR)改为心肺脑复苏(CPCR)。复苏(Reusccitation)又称生命支持(Life support)。全过程可分三阶段:(1)初级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2)高级复苏或进一步生命支持,以心脏为重点;(3)后期复  相似文献   
8.
霍金海  刘吉飞  王昶  王伟明 《广西植物》2021,41(11):1855-1861
桄榔子为桄榔(Arenga pinnata)的果实,具有明显的镇痛活性。为研究桄榔子的化学成分,该文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法并结合HPLC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 NMR 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桄榔子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2 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落新妇苷(1)、甘草素(2)、染料木黄酮(3)、2, 4, 4''-三羟基查耳酮(4)、甘草苷(5)、染料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甘草苷(7)、新异甘草苷(8)、大豆苷(9)、7-O-primverosylformononetin(10)、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11)、毛蕊异黄酮苷(12)。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桄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煎煮方法及人工胃液、肠液对栀子豉汤所含优势菌群的影响,基于芽胞杆菌的整肠作用探讨栀子豉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先煎栀子再煎淡豆豉(方法一)及两药同时煎煮(方法二)得到不同的栀子豉汤溶液,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及菌落计数,通过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考察人工胃液、肠液对栀子豉汤所含优势菌群数量的影响。结果方法一制备的栀子豉汤所含优势菌数量更多,为(2.55±0.02)×10~5 CFU/mL,以枯草芽胞杆菌为主;栀子豉汤经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作用后,优势菌又大量繁殖。结论栀子豉汤可能通过其所含益生芽胞杆菌的整肠作用而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对叶百部化学成分HPLC行为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尝试了一种新的HPLC测定方法,全面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及pH值变化对百部生物碱及非生物碱HPLC行为的影响,并首次应用pH梯度洗脱HPLC色谱法进行不同产地对叶百部非生物碱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流动相组成及pH值变化对对叶百部化学成分HPLC行为有较大影响,尤其是pH值对生物碱色谱峰峰形及非生物碱色谱峰保留时间影响更大。HPLC图谱显示不同产地对叶百部生物碱成分差异显著,非生物碱成分相似度较高。同时发现,本文所应用pH梯度洗脱HPLC色谱法在实现较好色谱峰分离基础上,有效抑制基线漂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