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林有润   《广西植物》1984,(1):81-85
<正> 建议设立国家与地方的“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委员会”统一筹划与指导祖国河山的开发与建设。 我作为一个植物学工作者,担负了《中国植物志》的编写,有机会到祖国各地考察、收集资料与采集植物标本,对于祖国的一草一木都感到可亲可爱,同时我也为我国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及地史上遗留下众多古老珍贵的活化石植物而感到无比自豪!但是当我看到我  相似文献   
2.
密歇根州位于美国中西部,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北美五大湖中除安大略湖外,其余四湖都在密歇根的怀抱中,故密歇根州也有"五大湖州"之称。如今密歇根州森林茂密,草原葳蕤,湖泊溪流密布,有些让人想不到的是,密歇根的土地竟是由冰川一手雕琢而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地区与台湾种子植物间断分布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植物的间断分布是东亚生物地理学上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该文对种子植物进行了统计,发现有50属具有该分布式样的种对或种(包括变种和亚种);30属呈台-琼(至粤南)-西南间断分布,而其中大多数类群的分布区在粤南-桂南-滇南,即中国热带线以南。统计结果显示,有41属被子植物在台湾和西南之间呈连续分布;有35属从台湾分布至海南(和/或华南)或至福建(和华南)。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类群的连续分布,以及两者植物区系的巨大相似性表明,台湾作为大陆性岛屿,与中国大陆曾经属于一个统一的植物区系。新近纪以来台湾中央山脉和中国西南至东喜马拉雅地区均经历了海拔升高的过程,形成相似的低至中、高山生境;在第四纪冰期,一些类群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形成连续的分布区。后来全球气温升高,这些植物类群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山区迁移,由于华东至华中和华南缺少高山生境,使得原来连续分布的某些类群或其祖先类群在中国西南和台湾两地之间灭绝,从而形成间断分布。同时,台湾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后造成分类群在台湾和西南地区的隔离分化,以及中国南端热带生境的不连续性导致热带植物属种分布区的破碎也是形成台湾和西南间断分布的重要因素。最后将西南和台湾间断分布类群归纳为3种类型:孑遗型、分化型和热带型。  相似文献   
4.
植物的间断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名录整理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西南与台湾地区的植物间断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同种型间断分布的维管植物有198种(包括变种和亚种),隶属于56科129属,其中蕨类植物86种,裸子植物3种,双子叶植物56种,单子叶植物53种;两地异种型间断分布的维管植物有22属,隶属于15科,其中蕨类植物6属,裸子植物1属,双子叶植物7属,单子叶植物兰科8属。间断分布类群以草本植物为主,主要是蕨类和兰科植物。间断分布类群在台湾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到东北部,在大陆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川东–鄂西地区、川西–滇西北地区–藏东南地区和滇东南–桂西–黔西南地区。在垂直高度上,海拔1,550–2,350m是间断分布类群最集中分布的海拔范围。我们推测中国西南与台湾地区的间断分布类群有3种来源:北半球温带、中国西南和热带亚洲来源。  相似文献   
5.
紫荆属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荆属(Cercis L.)约含8种,间断分布于亚洲东、西部、欧洲南部和北美。应用核糖体DNA的ITS基因序列研究紫荆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最简约性分析,北美的两个种和南欧、西亚的一个种构成一单系群而隐藏于东亚的种类中。这表明紫荆属北美的种类和南欧、西亚的种类之间的关系比它们的各自与东亚的种类的关系要密切。研究还发现北美洲东、西部的种类可能具较近亲缘。紫荆属以白令陆桥或北大西洋陆桥为迁移途径的可能性似乎都不能排除;北半球的生物地理分布式样可具有复杂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洲际入侵植物生态位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丽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2010,18(6):547-S184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规模洲际物种交换与生物入侵, 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主要国家和地区入侵植物的地理起源, 发现洲际入侵主要包括东亚—北美、东亚—南美、欧洲—南非、欧洲—北美、欧洲—东亚、北美—大洋洲等, 这些洲际入侵造成的后果往往比陆内入侵更为严重。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s)预测入侵物种潜在分布范围是有效管理和提早预防生物入侵的重要依据, 但这些模型的一个关键假定是: 入侵物种的生态位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保守的、稳定的。然而, 对于远离原产地种群并能快速适应新生境的洲际入侵植物来说, 生态位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入侵种能否在入侵地保持原有的生态位, 取决于制约其生态分布的限制因素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地区间是否发生变化。本文中作者总结了洲际入侵与陆内入侵的生态与进化过程的异同点, 认为这些限制物种原产地分布的因素如扩散限制、种间互作、适应性进化、生态可塑性和种群遗传特性等均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生态位的改变。建议下一步的研究应该重视: (1)对生态位属性进行多尺度的研究, 包括时间、空间、环境或系统发育等几个方面; (2)对比生态位稳定与发生偏移的物种特性, 确定什么样的入侵物种更容易改变原有的生态位; (3)进行生态位时间动态格局研究, 探讨生态位变化的倾向、历史速率和偏移程度, 以便判定生态位变化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将会进一步提高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能力, 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气候变化和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郭守玉 《菌物学报》2000,19(2):193-199
将中国92种石蕊属地衣划分为8个地理成分:广布成分19种,占总种数的21%,环北极成分32种(35%),泛热带成分8种(9%),欧亚成分5种(5%),东亚-北美成分7种(8%),东亚成分13种(14%),中国喜马拉雅成分1种(1%),中国特有成分7种(7%)。对中国石蕊属地衣所属的主要地理成分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东亚特有种云南石蕊(Cladoniayunnana)和北美特有种拟胀石蕊(C.transcendens)为一对地理替代种;比蒙氏石蕊(C.Beaumontii),圆筒石蕊(C.cylindrica),丛杯石蕊(C.mateocyatha)和大翅石蕊(C.macroptera)等4种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指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戴氏石蕊(C.delavayi)及欧亚成分中的细枝石蕊(C.corymbescens)在中国分布的北界是秦岭山脉。  相似文献   
8.
通过标本和野外居群活植物观察,确认以前在我国仅记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大三叶升麻(毛茛科)在河北东北部、湖北西部、山东东部也有分布,属于典型的我国中部-东北部间断分布现象。讨论了这一间断分布类型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透骨草属(Phryma)是一个单种属,间断分布于东亚与北美东部.尽管东亚与北美东部居群形态差异非常小,但分子变异却非常明显.本研究进一步运用AFLP两对引物来衡量透骨草属的遗传多样性并评估其形态保守性.结果发现透骨草的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两大洲的居群之间.聚类与PCA分析显示透骨草分成两大支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一支全部来自东亚,另一支则是北美东部的居群.我们的结果强烈支持透骨草东亚--北美东部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和形态保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台湾和大陆蹄盖蕨属植物的生物地理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仁 《植物研究》2001,21(2):231-238
蹄盖蕨属Athyrium Roth是个典型的东亚属,全世界估计约有16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亚热带高山,少数在温带其他地区,中国有117种,是其分布中心。台湾和大陆的蹄盖蕨属植物关系尤为密切,是研究海峡两岸植物地理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材料。台湾已知共计有蹄盖蕨类植物32种,包括狭义蹄盖蕨27种,介蕨2种,蛾眉蕨1种,假蹄盖蕨1种,假冷蕨1种,即使将待查实的4种蹄盖蕨除去,至少还有28种。其中除去7种大陆不产外, 21种均和大陆共有,占75%。况且,这7种与大陆种形态相近,是否同种异名、亚种或姊妹种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台湾和大陆共有的16种狭义蹄盖蕨中有7种是台湾-西南间断分布。这不仅说明了台湾的蹄盖蕨属类植物和大陆的关系密切、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且说明台湾高地的植物区系和西南高地关系最为密切。运用生物系统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研究和测定海峡两岸共有种种内、姊妹种或近缘种之间的遗传学关系(如:遗传一致度),进一步了解并量化台湾和大陆植物区系之间的历史和地理关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