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王爱华 《植物学报》2020,55(1):120-120
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是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研究进展以及丰富专业知识的重要前提。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和普通英语有所区别。在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时,应重点关注并掌握专业英语的文体特征、词汇特点以及翻译技巧,这为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大环境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进而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细胞学观察,在普通小麦栽培品种“丰抗13”和“京红1号”的杂交后代中,发现有多价体出现,这就表明有染色体易位发生。为进一步弄清究竟是哪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我们采用单体测交方法,观察鉴定所有各单体系F_1的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Ⅰ(以下简称PMCs中Ⅰ)染色体构型。从鉴定结果发现,凡2n=42的F_1 PMCs中Ⅰ出现19~Ⅱ 1~Ⅳ,而2n=41的F_1PMCs中Ⅰ的染色体构型不同,单体与易位有关的两个单体系4B和1D F_1 PMCs中的Ⅰ构型中有部分呈现为19个二价体加1个三价体,即19~Ⅱ 1~Ⅲ,没有单价体,而其余各单体系F_1 PMCs中Ⅰ构型则表现为18个二价体,1个四价体和1个单价体,即18~Ⅱ 1~Ⅰ 1~Ⅳ。因此,可以肯定“丰抗13”存在1个染色体易位,其有关染色体就是4B和1D。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从外地引进寄蝇或人工助长当地寄蝇种类防治农林害虫,是有效的生防手段之一,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报道。King等(1981)在路易斯安娜州蔗田中人工大量释放螟利索寄蝇(Lixophaga diatraeae)成虫防治第1代小蔗杆草螟(Diatraea saccharalis),不同地区的寄生率分别达到4.1、8.7和35.7%;由于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奇痣窄径茧蜂(Agathis stigmatera)的自然寄生率也相应提高,很好地控制了蔗田害虫的发生。在寄蝇的田间释放技术方面,国外还没有详细的报道。在我国,利用寄蝇防治害虫的工作也是刚刚起步,很多具体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所筛的41株属于根霉属的菌株,均具有从葡萄糖产生延胡索酸的能力。其中,R25产延胡索酸能力最高,同时产生部分L-苹果酸。该菌株被鉴定为无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普通变形杆菌(Protcus vulgaris) Pl具有强的延胡索酸酶活性:可将延胡索酸转化为L一苹果酸。  相似文献   
5.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分化的RAPD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多数学者已认定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L.)的祖先是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然而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是发生在驯化之前还是在驯化之后,也即普通野生稻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的问题,是十几年来稻作起源研究中争论的热点之一。Second[1]用多个同工酶位点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普通野生稻在驯化为栽培稻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籼、粳分化,即有籼型普通野生稻和粳型普通野生稻之分。Morishima和Gadrinab[2]用24个形态和生理性状及12个同工酶位点和杂交亲合力等方法证明普通野生稻没有发…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6x=42,AABBDD)为母本,以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为父本,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属间远缘杂种F1,其平均结实率为0.08%。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无性系的建立、植株再生、壮苗培养等,最终获得了生长正常的杂种F1植株。同时,通过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根尖细胞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为真杂种,即2n=5x=35(预期染色体数)的杂种细胞占主体;另外,因组培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也有少量2n=28-34染色体数的细胞。以上杂种的获得为将旱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普通夜鹰迁徙的环志观察王希明,刘岱基,辛美云青岛市鸟类环志站崂山266100普通夜鹰(Caprimulgusindicusjotaka)为青岛地区旅鸟。我们于19871991年在青岛沿海山区、海岛对其迁徙习性作了长期的环志观察。1方法青岛地处胶东半岛...  相似文献   
8.
边缘种群的表型可塑性和本地适应性的解析是预测植物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本研究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的北缘种群为核心对象,以中心种群(中部、南部种群)为对照,进行3地同质园实验,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模拟未来气温变化情形下普通野生稻种群的表型表现。结果显示,普通野生稻各种群具有丰富的表型可塑性,种群间表型可塑性存在差异。北缘种群在株高、种子量和越冬存活率等指标上表现出明显的本地适应性,反映了对相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北缘种群无论北移还是南移都能够正常结实、完成生活史,说明在未来气温变化情形下也能生存;中部和南部种群在上海同质园都不能越冬存活,提示极端低温对于低纬度种群影响较大。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普通野生稻存在明显的适应性分化,但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能力,北缘种群和中心种群都能适应当前的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9.
云南普通马矮型马蛋白多态性及其品种分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宿兵  解德文 《动物学研究》1995,16(2):126-131
本文运用蛋白电泳技术对来自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和麻栗坡县的21匹普通马和14匹矮型马进行了分析。共分析遗传座位44个,其中有10个座位检测到多态性。根据分子钟假说和相应的公式,推算两者的分歧时间约为18.5万年。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田间和温室接种抗病性鉴定,从(77-5433×中5)杂交组合花药培养后代中选育出一个兼抗大麦黄矮病、条锈、叶锈和秆锈4种小麦主要病害的新种质遗4212。遗4212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在几乎所有的花粉母细胞中都可以观察到21个二价体,这说明遗4212是一个在遗传上业已稳定的整倍体材料。对(遗4212×77-5433)F_1代花粉母细胞的观察表明,遗4212可能是含1对外源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代换系或具较大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的易位系。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对遗4212的有丝分裂中期相、减数分裂后期Ⅰ相和(遗4212×77-5433)F_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后期Ⅰ进行了检测,确证遗4212含1对外源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这些结果表明,遗4212是一个小麦一中间偃麦草代换系,其抗病性来自其携带的1对中间偃麦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