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7年3~5月,采用随机取样法对黄山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YA1群架桥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架桥行为发生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t=3.912,df=10,P<0.01)。成年组雄性个体是主要发起者(Z=-2.1888,P<0.05)和接受者(Z=-2.5238,P<0.05),但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个体发起次数(Z=-1.755,P>0.05)无显著差异,接受次数(Z=-2.201,P<0.05)差异显著。架桥行为多采用雄性婴幼猴(Z=-2.437,P<0.05)(F=6.735,df=2,P<0.05)作为媒介,母亲序位影响婴幼猴在架桥中被使用的次数(Z=-3.724,P<0.01)。不同序位雄性(F=2.947,df=4,P<0.05)和雌性个体(F=5.320,df=4,P<0.05)架桥行为发起模式主要是第Ⅰ类。雌性个体选择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作为架桥媒介(Z=-2.490,P<0.05),但雄性个体对母系亲属后代无明显选择性(Z=-0.866,P>0.05)。短期研究表明,黄山短尾猴社群中的架桥行为主要采用第Ⅰ类模式;亲缘关系不一定是影响架桥行为媒介选择的主要因素;架桥行为具有缓解群体间竞争压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雄性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2000年7-8月,在北京麋鹿苑选定12头成体雄鹿,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值[被雌鹿接受的频次/雄鹿圈群(或交配)的总频次]来衡量雄鹿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性。依据雄鹿在发情期的表现状态,把雄鹿归为3类:占有雌鹿群的“群主”(4头)、未占有雌鹿群而挑战“群主”的“挑战者”(5头)和远离繁殖群的“单身汉”(3头)。不同序位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圈群(或交配)行为频次、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吼叫行为的分析表明:“群主”吼叫频次最高,“单身汉”吼叫频次最低。“群主”的有效值最高,“单身汉”的有效值最低。据此认为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与其序位等级密切相关,而序位等级又决定了雄鹿参与繁殖的机会。此外,还记录到占群雄鹿的警戒吼叫,这是对Wemmer et al.(1983)警戒吼叫行为仅见于雌鹿的观察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刘伟  宛新荣  钟文勤 《兽类学报》2005,25(2):115-121
长爪沙鼠为典型的群居性鼠类。在自然条件下该鼠的集群贮食活动随时可为人工投放的种子食物所导引。本文依据组群个体合作贮食的习性,并结合剪趾和染毛双重标记的重捕跟踪方法设计了着重观测社群结构、群内个体序位、领域边界及相关社群行为的野外实验。据2(X)2年5月对4个相邻洞群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应用此法便于在复杂的社群环境中直接确认组群成员及其属性,亦便于分辨同一组群或不同组群成员之间发生的行为事件及相关过程,且能在重复实验中得以验证。为在野外条件下定量研究长爪沙鼠社群行为提供了一种便捷可靠的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社群序位布氏田鼠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国康  施大钊 《兽类学报》2003,23(3):220-224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捕自内蒙古草原的不同序位布氏田鼠的繁殖行为特征。结果表明, 雌鼠对雄性配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高序位雌鼠获得被选择、交尾及产仔的机会最多, 较低序位雌鼠若被选择并且产仔, 则其序位将随之上升; 高序位雄鼠对各个序位雌鼠均可选择, 且在繁殖期间对同性个体表现很强的攻击性, 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在社群繁殖中高序位雌、雄个体的作用明显高于低序位个体, 这是布氏田鼠种群长期选择进化的生存策略。实验支持了布氏田鼠为混交制、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雄雌配比对SPF级布氏田鼠产仔数、成活率等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 设置4种配对繁殖方式:1♂:1♀、1♂:2♀、2 ♂:2♀和3♂:2♀,经过2年的试验,期间记录各组SPF级布氏田鼠的产仔数和成活率等繁殖性能指标.结果 4种配比方式雌鼠产仔率分别为97.69%、62.47%、59.24%和28.3%,成活率为96.98%、96.14%、94.57%和91.22%,平均产仔数为6.48、7.87、6.16和6.14.结论 在屏障环境中饲养的布氏田鼠封闭群采用1♂:2♀的配比方式,其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最理想.  相似文献   
6.
笼养黑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1日至8月31日,应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广西南宁动物园灵长类繁殖中心的一群黑叶猴的相互理毛行为进行了分析,从中探讨其在黑叶猴社群中的功能。在27d的观察中(有效观察时间162h),共收集了663次相互理毛行为回合的数据。结果表明,相互理毛行为主要集中在无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易于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对较少的相互理毛,这与卫生假说相一致。研究表明相互理毛行为主要由理毛者发起和结束。在不同的性别年龄组中,相互理毛行为主要发生在成年雌性个体之间。虽然相互理毛行为受到社会等级的影响,但等级序位最高的个体并非最具吸引力的理毛伙伴,发生在等级序位低的个体间的相互理毛行为明显多于发生在它们与序位高的个体间的理毛行为。  相似文献   
7.
梨花序不同序位坐果对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花'、'砀山酥梨'和'丰水'梨为试材,在大蕾期选择不同花序疏花后进行人工授粉,研究梨花序不同序位坐果与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关系.结果显示:(1)'黄花'、'砀山酥梨'和'丰水'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均随坐果序位的升高而升高,石细胞含量随坐果序位的升高而减少,且3个品种均表现第1序位果石细胞含量最高,5~7序位果单果质量小.(2)'黄花'、 '砀山酥梨'、 '丰水'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2~4、1~3、3~5序位果,Vc含量最高的分别是1~4、2~5、3~5序位果,(3)果柄粗度和果柄粗/长值随序位的升高而降低,果柄粗度与果实单果质量、果实纵横径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正相关,与果实硬度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各品种最佳坐果部位为:'黄花'2~4序位,'砀山酥梨'2~3序位、'丰水'3~4序位,生产中多数梨品种疏果时建议以留第3序位果较为稳妥.  相似文献   
8.
侵犯性是动物个性的重要维度之一,体现了其主动挑衅和攻击其他个体的倾向。动物的侵犯性与其社会结构及等级序位存在紧密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6月1日至7月31日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进行了行为取样,计算林麝个体的侵犯性个性(侵犯性指数)和等级序位指数,分析圈养林麝的侵犯性和等级序位格局、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圈养林麝的侵犯性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雄性林麝的侵犯性(0.45±0.09,n=22)显著高于雌性(0.22±0.06,n=30)(P 0.05),年龄和驯养密度对其侵犯性的效应均不显著(P 0.05),说明林麝侵犯性的刚性较强;圈养林麝等级序位的性别间差异不显著(P 0.05),亚成体麝与成体麝的等级序位差异也未达显著水平(P 0.05),原因在于麝场的建群未区分年龄组;圈养林麝个体的侵犯性与其等级序位显著正相关,林麝个体的侵犯性越大,其等级序位越高(r=0.73,P 0.05),推测这与社群的序位等级构建和资源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9.
秦岭羚牛的舔盐习性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本文报道了秦岭羚牛的舔盐行为和习性。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与繁殖活动有关。羚牛对盐源的占有具有一定的等级序位,高序位者在舔盐时处于优势地位。盐源的存在对羚牛的迁移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会影响其家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缅甸坡鹿(Cervus el评 thamin)雌性群等级序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uma.  K.  徐宏发 《兽类学报》1990,10(2):97-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