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首乌一新变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新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於块根断面呈白色;小枝呈四方形,具纵棱,棱上具密集小乳突体;嫩叶上面沿叶脉及下面呈紫红色,成熟时渐变绿色,上面叶脉常下陷;花较大,开放时直径3—3.5毫米,外面3枚花被片背面具纵阔翅,翅先端具缺刻。  相似文献   
2.
扶正中药对小鼠胸腺保护作用的形成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建立环磷酸胺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定量比较了黄芪、何首乌单用和联用对胸腺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何首乌和黄芪加何首鸟三个实验组与环磷酰胺组相比,胸腺细胞的数目和面积明显增加,胸腺髓质Lysozyme阳性细胞数目和面积、Keratin阳性细胞的周长和面积也明显增加而灰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Keratin阳性细胞的周长和面积在黄芪和何首乌组仍小于对照组,在黄芪加何首乌组虽有所提高,但只是周长达到对照组的数值;三个实验组的其余数值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此外,胸腺重量、胸腺系数、外周血白细胞和ANAE阳性淋巴细胞也有相应的变化。提示黄芪和何首乌对环磷酰胺引起的胸腺细胞和胸腺微环境的抑制性改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两者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镜扫描法,对48份何首乌种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花粉形状主要为椭球形,少量为长椭球形和近球形,部分种质花粉形状正处于椭球形向长椭球形进化的阶段;极面观主要为三裂圆形,部分种质的变异为半球状、四边形、凹陷状或平三角形;赤道面观主要为椭圆形,部分种质为三角形或四边形;萌发沟3条,狭长,几达两极,部分种质的1条或2条萌发沟中部或近极端处隆起,2条或3条萌发沟在极端处相交;表面纹饰为穴状,部分种质的穴中出现小孔。研究结果表明,何首乌物种正处于活跃进化阶段且因区域及生境的差异其进化速度不一致,低纬度地区的种质进化程度较高纬度地区的高,其最初的起源中心可能位于高纬度地区,在向低纬度地区迁移过程中其花粉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过量表达探究在何首乌中得到的芪合酶基因Fm-STS的功能.方法:由含CaMV 35S启动子驱动以及荧光标记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植物转基因基础表达质粒pBIN-35S-GFP构建过量表达质粒pBIN-35S-STS-GFP(阳性),并同空白表达质粒pBIN-35S-GFP(空白)均导入野生型发根农杆菌ATCC15834中,转化何首乌外植体(无菌苗叶片),诱导生成毛状根并培养,对毛状根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芪合物二苯乙烯苷含量变化以及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基因Fm-STS表达差异.结果:在过表达组和空白组中毛状根中发根农杆菌Ri质粒中的rolB基因和外源基因GFP均有表达,芪合物二苯乙烯苷含量依次为4.67 mg/g和2.18 mg/g(干重),在mRNA水平上检测基因Fm-STS表达量:过表达组是空白组的2.41倍.结论:基因FM-STS是何首乌中芪合物二苯乙烯苷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酶基因,过量表达在基因功能研究中有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何首乌茎尖、茎段为外植体,经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的诱导、植株再生的研究.并采用临时压片法对体细胞胚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体细胞胚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将产生的体细胞胚首先接种于MS基本培养基使其充分发育后转入MS+6-BA 2.0 mg/L培养基中诱导出芽,出芽率高于直接采用Ms+6-BA 2.0 mg/L培养基诱导.体细胞胚的发育过程是首先在愈伤组织表面形成许多瘤状突起即胚性细胞团,胚性细胞团继续发育成球形胚、盾形胚,球形胚、盾形胚成熟后发育成植株.  相似文献   
6.
综述: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仅针对单靶点或单致病途径的药物不易取得好的疗效.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预时机太晚,当诊断出痴呆时患者脑内已有大量神经元死亡.因此,应当针对多靶点、多途径治疗,同时将治疗时机提前到痴呆发生前,才有可能在AD的药物干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十多年来在中药治疗AD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中药新复方参乌胶囊、中药提取物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山茱萸环烯醚萜苷、淫羊藿黄酮和淫羊藿苷对多种拟AD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些中药的特点是作用在AD复杂发病机制的多靶点和多途径,尤其是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再生作用,且对线粒体和突触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望用于AD的早期干预或轻度认知障碍期(MCI)的治疗,从而阻止或延缓痴呆的发生与进程.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微生物发酵炮制何首乌的机制,采用HPLC考察何首乌微生物发酵前后二苯乙烯苷类和蒽醌类化学成分的变化。何首乌经米根霉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蒽醌类成分大黄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而二苯乙烯苷类成分无变化。同时药理研究发现,大黄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家兔肠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弱于大黄素。由此推断,在何首乌发酵炮制过程中,米根霉可催化大黄素转化为大黄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从而降低何首乌的泻下作用。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微生物发酵炮制何首乌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芪合酶基因Fm-STS在何首乌毛状根中的过量表达及dsRNA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套探究植物基因功能的方法体系,验证由芪合酶基因保守序列通过RACE扩增技术在何首乌中得到的基因Fm -STS的功能.方法:由含CaMV 35S启动子驱动的gfp基因的植物转基因表达基础质粒pBIN-35S-GFP构建过表达质粒pBIN-35S-STS-GFP(阳性)和双链RNA干扰重组质粒pBIN-35S-正向-反向-GFP(阴性),并同空白表达质粒pBIN-35S-GFP(空白)均导入野生型发根农杆菌ATCC15834中,转化何首乌外植体,诱导生成毛状根并培养,对毛状根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在过表达组、空白组和干扰组中毛状根中发根农杆菌Ri质粒中的rolB基因和外源基因gfp均有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芪合物二苯乙烯苷含量依次为4.67mg/g、2.18mg/g和0.65 mg/g,在mRNA水平上测试荧光定量检测基因Fm-STS表达量:RNAi组是空白组的1/433.53,过表达组是空白组的2.41倍.结论:结果表明过量表达与双链RNA干扰相结合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有良好的应用,何首乌中芪合酶Fm-STS是二苯乙烯苷主要的合成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不同营养器官和组织中蒽醌类和茋类化合物的分布,为合理利用何首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数码显微鉴定和TLC对何首乌的不同器官和组织部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从器官来看,何首乌藤茎、地下茎和块根中均含有蒽醌(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和芪类(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而叶和嫩茎则不舍;从组织部位来看,蒽醌类成分主要分布于韧皮部,而茋类成分主要分布于周皮和韧皮部,木质部最少.结论蒽醌类和茋类成分的产生与周皮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可能与韧皮部的发达程度有关,茋类化合物主要产生和贮藏于薄壁细胞中.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何首乌的快速繁殖、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毛状根的诱导和培养以及活性成分的产生,并展望了何首乌生物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