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81—2018年羌塘自然保护区周边5个气象台站的地表逐日最低温度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了近38 a以及全球变暖1.5℃和2℃阈值时羌塘自然保护区地表土壤冻结天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8 a近地表土壤冻结开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率为7.72 d·10 a^-1,冻结终止日期以8.17d·10 a^-1的速率显著提早;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均呈显著缩短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缩短14.69和11.19 d;同时段内,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土壤冻结参数的变化率均大于青藏高原。(2)在年代际变化上,自然保护区呈现土壤冻结开始日期推迟、冻结终止日期提前、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缩短的变化特征。(3)土壤冻结参数在21世纪初均发生了气候突变,较青藏高原土壤冻融时间的突变点偏晚。(4)在全球变暖1.5℃时,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自然保护区土壤冻结参数变化值相同,冻结开始日期推迟25 d,冻结终止日期提早22 d,冻结持续时间和冻结天数分别缩短46和28 d;变暖2.0℃时,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土壤冻结开始日期推迟35和33 d,冻结终止日期提早30和29 d,冻结持续时间减少64和62 d,冻结天数缩短40和39 d。  相似文献   
2.
熊猫之乡     
卧龙生物圈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急剧倾斜。区内最高海拔为四姑娘山达6250米,最低海拔为保护区入口木检坪,仅1200米,海拔高度相差5000米。因受古冰川作用的影响,卧龙随处可见古冰川遗迹—冰斗湖泊。区内古老的地质,庞大的山体,复杂的地形,优越的水热条件,多样的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颅内感染感染患者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感染管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0年神经外科颅内感染患者的细菌分离株及耐药性。结果细菌共92株,革兰阳性球菌40株,革兰阴性杆菌52株;排前6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15.22%)、表皮葡萄球菌(13.04%)、金黄色葡萄球菌(10.87%)、铜绿假单胞菌(10.87%)、肺炎克雷伯菌(8.7%)和粘质沙雷菌(8.7%)。结论神经外科颅内感染中革兰阴性菌与阳性菌比例相当,多重耐药性比例高;依据细菌及耐药性监测结果指导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治疗颅内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耐高糖高产2,3-丁二醇产酸克雷伯氏杆菌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产酸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oxytoca) ME-UD-3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及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后分别在葡萄糖浓度逐渐提高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筛选获得了一株耐高糖的2,3-丁二醇高产突变菌株K. oxytoca ME-UD-3-4;该菌株的初始葡萄糖耐受浓度从出发菌株的120g/L提高到300g/L以上,在初始葡萄糖浓度为95 g/L的条件下发酵培养,与出发菌株相比发酵时间缩短了8h,2,3-丁二醇的产量由原来的38.5g/L提高到43.0g/L,生产强度从0.80 g/L·h提高到1.08 g/L·h,转化率达到了理论值的91%。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蔺鹏飞  朱喜  何志斌  杜军  陈龙飞 《生态学报》2018,38(10):3403-3413
土壤水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地表水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连接着一系列的水文、生态、气候和地质学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以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概念为主线,从时间稳定性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代表性测点的选取标准以及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加强多因素综合作用对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的研究;结合"3S"技术、计算机模拟和野外实测来研究时间稳定性的尺度问题;如何高效选择代表性测点;探讨时间稳定性概念在植被恢复区和气候敏感区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 brevirostris)是四川盆周山区常见的农林益鸟。其生活习性尚未见专门报道。1983年7月和1984年4~6月在四川夹江县(北纬29°37′~29°39′,东经103°16′~103°28′)对此鸟的生活习性作了观察,观记述如后。一、生活习性此鸟广泛见于当地山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农耕区。群栖在稀疏的小片树林中。每群的个体数常为数只。终日在树冠活动。常边飞边鸣,鸣声单调噪杂。1984年4~5月在夹江县采用路线统计法(每小时大约步行3公里,每日考查3小时)考查其春季迁徙过程,得知它最早到达本地的日期为4月15日,此后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7.
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Buthus martensii Karshch chlorion channel toxin,BmK CT)是一类短链神经毒素,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有效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侵袭和增殖。然而,BmK CT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索BmK CT抑制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首先,通过蛋白质表达纯化获得带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标签的BmK CT蛋白和GST蛋白。利用圆二色谱检测两种蛋白质均具有α-螺旋二级结构,并且融合蛋白质GST-BmK CT热稳定性较好。通过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法检测GST-BmK CT对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和A172)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GST处理组相比,1μmol/L GST-BmK CT处理组对U251细胞的抑制率更明显(U251细胞19±1.1 vs. 2.25±0.95,P<0.001, 48 h; A172细胞12±1.4 vs. 2.25±1.25,P<0.001, 48 h)。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鉴定出细胞内的63种代谢物,通过通路分析和聚类分析证实,GST-BmK CT处理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有氧糖酵解。根据峰面积统计数据显示,GST-BmK CT处理降低胞内丙酮酸的含量。GST-BmK CT处理组相比GST组,明显下调胞外培养基的乳酸分泌(16.33±3.78 vs. 35.6±2.31,P<0.001, 48 h),葡萄糖消耗(2.04±0.09 vs. 2.64±0.04,P<0.05, 48 h)和胞内腺苷三磷酸(ATP)含量(633.79±0.001 vs. 5392.71±266.67,P<0.05, 48 h)。结果表明,GST-BmK CT通过下调胶质瘤细胞有氧糖酵解水平降低ATP的生成。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GST-BmK CT降低U251细胞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 PKM2)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进一步发现GST-BmK CT通过下调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降低PKM2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BmK CT通过下调HIF-1α的表达,降低PKM2介导的有氧糖酵解从而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8.
产酸克雷伯氏杆菌发酵产2,3-丁二醇的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设计方法相结合的策略对耐高糖产酸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oxytoca)ME—UD-3-4发酵产2,3-丁二醇的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rnan设计法对影响ME—UD-3-4发酵产2,3-丁二醇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筛选到3种有显著效应的因素(P〈0.05):葡萄糖、玉米浆和MgSO4·7H2O。然后利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这3种因素的最佳水平范围进一步探讨;对得到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最佳条件(g/L):葡萄糖220、玉米浆19和MgSO4·7H2O 0.4;在最佳条件下,发酵80h,2,3-丁二醇产量从原来的57.3 g/L提高到86.1 g/L,生产强度由0.72g/(L·h)提高到1.08g/(L·h)。  相似文献   
9.
质粒是基因合成与测序领域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基因运载工具,然而传统的质粒DNA提取方法面临提取通量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本研究基于质粒提取原理,开发了双磁珠法(double-magnetic-bead method, DMBM)质粒提取技术,探究了磁珠投入量、质粒DNA片段大小、菌液投入量等因素对质粒提取的影响,并且对比了本技术与商业化质粒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质量、提取通量及提取成本。结果表明,双磁珠法质粒DNA提取技术可满足不同细胞密度、不同片段长度的质粒DNA提取。此外,该技术搭载96通道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的质粒DNA纯度更高、提取时间缩短80%、提取成本缩减57.1%,从而实现了质粒DNA提取的高通量、低成本,有效助力基因合成与测序。  相似文献   
10.
量化种群水平植物物候空间分异的遗传表达与表型可塑性, 对于合理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动态的影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研究以祁连山广泛分布的优势常绿针叶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排露沟流域5个海拔带20个样地的156株样树进行连续两年的物候过程监测, 研究了物候表型的空间分异规律, 结合同质园移植实验, 解析了物候空间分异的遗传分化成分, 并借助岭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 探讨了环境因子对非遗传分化部分(即表型可塑性)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 青海云杉表观物候期均随海拔升高而呈现推迟的趋势(每100 m 0.57-1.36 d), 这种空间分异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种源效应(即遗传分化现象), 其所占比例平均为20.8%, 且年际之间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同时, 研究发现同质园内来自高海拔的种群的春季物候期要明显早于低海拔种群, 这可能与高海拔种源的芽分化需要较低的季前热量积累阈值有关; 物候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 除海拔影响外, 季前热量积累、季前降水量、冻害发生频率对于解释物候动态起到了关键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