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秭归中侏罗世香溪组几种紫萁科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向午 《古生物学报》1991,30(5):570-581
本文记述了鄂西香溪组4种保存实羽片的紫萁科化石:Todites leei sp. nov., Todites prtnceps, Todites williamsoni, cf. Osmundopsis sturi。一些标本保存良好,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的观察和研究,营养羽片的细胞周壁和实羽片的孢子囊等细节都有较好的显示。除T. princeps外,其余3种均为本区首次记录。T. williamsoni在我国不乏发现,但都为裸羽片。此种的实羽片化石在我国为首次报道,而且保存精美,可与英国约克郡的标本媲美。当前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对鄂西香溪组的对比以及古气候、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2.
Pecopteris lativenosa Halle是栉羊齿属中羽叶形态变化十分显著的一个种。作者在详细观察的基础上,尝试性地运用定量统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判定该植物具有代表性的各项特征,提出了普遍存在的5种小羽片类型、6种末次羽片类型和2种末二次羽片类型,以及各类型小羽片、末次羽片、末二次羽片和末三次羽片的空间分布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绘制了Pecopteris lativenosa Halle三次羽状复叶复原图。这一复原图能够解释以往发现的Pecopteris lativenosa Halle标本所属类型。  相似文献   

3.
刘红梅  曾辉 《植物研究》2010,30(4):397-404
通过查阅馆藏标本和野外观察,对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 Ching)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叶脉游离或网结、顶羽片的有无、羽片对数和孢子表面纹饰等4个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可以作为属下分类的主要依据;羽片形状和羽片大小在各个大类中较为稳定,但难以区分近缘种;而植株大小易受生境条件的影响,变异较大,不能单独用作属下分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杨敬之、王水两同志至山西东南部研究地层,在石盒子系地层中采集标本甚多,其中有一块分叉的蕨叶(Frond)化石,令人异常注意,本文系着重讨论这一块标本的。此标本系采自武乡县的蟠龙镇的上部石盒子系地层中。这一块分叉的蕨叶化石,显然是属于一种“种子蕨”Protoblechnumwongii Halle 的。这一块标本其蕨叶基部作分叉状态,分叉后其两个叉枝的宽度大致相等,共长度不明,在一个保存较长的叉枝上面,还着生一枚Pr.wongii 一种的羽片的基部(Pinnabase)。羽片虽仅仅保存着基部,但其形态及叶脉的型式属  相似文献   

5.
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山西地层队,于太原西山七里沟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杂砂岩之顶部),曾发现一极有意义的Gigantopteris whitei Halle 标本。自赫勒(1927)定此新种直到现在,有人认为此种植物的叶可能为带状,很长,不是羽状分裂,其顶部形态如何,亦不明白。而当前的标本却是羽状复叶,并有数块属于羽片顶端部分的标本。显然,这一发现使我们对该植物有了更新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本种的特征作一些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馆藏标本和野外观察,对蹄盖蕨属(Athyrium Roth)的分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根状茎类型、叶上是否具刺、孢子囊群的形状、羽片基部上侧是否具耳状突起和是否具棘头状腺毛等5个形态性状较为稳定,可作为蹄盖蕨属的属下分类性状;叶或羽片的形状及羽片是否具柄等性状可作为分种性状;叶的分裂回数、鳞片和叶柄、羽轴及小羽轴的颜色、被毛多寡及裂片形状等形态性状不适合单独作为蹄盖蕨属属内分种的性状。  相似文献   

7.
凤尾蕨无菌繁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尾蕨(Pteris multifida)为凤尾蕨科的小型陆生蕨,叶二型;不育叶为一回羽状复叶,羽片条形,上部羽片基部下延,在中轴两侧形成狭翅,下部羽片常有二至三叉,形似凤尾,故而得名;能育叶有长柄狭绒形。全国大部分地区井栏边阴湿处常有生长,因此又叫井栏边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发现于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叠世太原组顶部火山凝灰岩层中的莲座蕨类植物一新种Eoangiopteris congestus sp. nov.,标本包含有机连生的辉木型茎干,栉羊齿型营养羽片和始莲座蕨型繁殖羽片。其中营养羽片为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和末次羽片均为线形,小羽片栉羊齿型,卵圆形,中脉下延,侧脉分叉一次,属于东方栉羊齿Pecopteris orientalis (Schenk) Potonié类型。繁殖小羽片与营养小羽片同形;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成单列分布在中脉两侧,排列拥挤,由6–8个孢子囊组成,通过一个薄壁组织构成的聚合囊托与叶片相连;孢子囊呈纺锤形,无环带;孢子囊面向外的壁2–3层细胞厚,面向内的壁厚度仅1层细胞。原位孢子为三缝孢,椭圆形至圆形,表面具小刺状纹饰,可与分散孢子属Apiculatisporites对比。当前始莲座蕨属植物的发现代表其在华夏植物群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此外,这些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明显区别于以往报道中与东方栉羊齿叶型化石连生的辐射对称聚合囊类型(星囊蕨Asterotheca),表明在古植物学研究中一种化石羽片类型可能对应多种繁殖器官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湖北省东部阳新县大王殿的两块标本,并讨论了它的分类位置。标本是蕨类植物的一小段羽片,边缘之外生长着一排聚合囊,状如睫毛。因过去的资料未见记载,拟命名为睫囊蕨(新属、种)Fimbriotheca tomentosa,gen.et sp.nov.,隶属观音座莲目。  相似文献   

10.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合意非洲铁羽片表皮及气孔器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在羽片发育过程中表皮细胞变化不明显,主要是细胞伸长和壁增厚的过程;表皮的角质层连续出现。(2)气孔器发育可大致分3个阶段:保卫细胞母细胞阶段、幼保卫细胞阶段和成熟保卫细胞阶段;气孔器发育方式为单唇型或周源型;成熟气孔器属单环型。(3)在羽片发育过程中,气孔密度起初很低,后急剧升高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4)有早熟气孔器。(5)羽片表皮发育成熟的方式是由基部向顶部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广西蕨类植物一新记录科——光叶藤蕨科.该科植物以茎圆柱形攀缘;叶二型,通常为奇数羽状;侧生羽片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不育叶羽片边缘具软骨质硬齿,羽片基部上侧具一腺体;叶脉细密,中肋两侧各具1行窄长网眼,向外伸出分离小脉;能育叶线形,孢子囊群密被羽片下面,无隔丝而与其他蕨类物种相区分.目前该科在广西仅记录光叶藤蕨1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先后有好几种植物被报道或记述于艾羊齿(Aipteris)或革叶(Scytophyllum)属名下(王喜富,1975,1979;黄枝高、周惠琴,1980;李佩娟、何元良,1986)。它们属于哪个分类群,与大羽羊齿植物是否有关系,这些问题,由于一块被归于Aipteris,羽片上着生种子的标本被发现,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将这一标本和同时代一些被归于Aipteris的化石正式发表,并对有关上述问题的一些材料作一评述和讨论,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鸟类剥制标本缺少羽毛部位的修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作鸟类剥制标本时,常常会遇到鸟体某个部位因缺少羽毛覆盖而露出皮肤,给人以美中不足之感。为弥补这个不足,可以从相同鸟类的另一只鸟体上摘下同部位的羽毛(羽毛颜色,羽片大小等应尽可能相似),将羽根部剪去适当长度以后,用市售乳白胶粘贴到剥制标  相似文献   

14.
拟合囊蕨(Marattiopsis)是蕨类植物门中较原始的厚囊蕨纲莲座蕨目合囊蕨科的一个化石属,是中生代植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分子。由于与现生植物形态相似,部分含繁殖器官化石标本常被归入现生合囊蕨属(Marattia)。尽管Marattiopsis和Marattia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但传统上前者多用于裸羽片标本,而实羽片标本则多使用现生属名。然而,最近分子证据表明Marattia是一个并系类群的属,原有定义有所改变,因此,仅Marattiopsis属名应该保留并使用于化石标本。中国中生代的拟合囊蕨属(合囊蕨属)植物共计9种,其时空分布显示:该属在晚三叠世出现,并且分异度达到顶峰,但仅分布于华南;早侏罗世多样性大幅降低,但产地数量略有增长,并从华南扩散到华北;中侏罗世分异度和产地数量急剧衰退,仅在东北有少量残存;晚侏罗世至整个白垩纪,完全消失。本文认为拟合囊蕨多样性变化和时空分布模式与古气候和古地理综合效应密切相关: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炎热、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拟合囊蕨的发生和发展;中侏罗世以后逐渐温凉、干燥的气候大大缩减了该属的生存空间,并最终导致其绝灭。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山东贯众属两新种—密齿贯众 (Cyrtomium confertiserratum) 和倒鳞贯众 (C.reflexosquamatum)。植物形态学和孢粉学 (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 观察结果显示:密齿贯众与贯众复合群中的原变型 (Cyrtomium fortunei f. fortunei) 相近似,区别在于本新种顶生羽片菱形,基部1~2深裂,裂片长3~4cm,宽约10mm,侧生羽片边缘有细密锯齿,囊群盖边缘有小齿,孢壁具不规则的瘤状纹饰。倒鳞贯众与山东贯众 (C.shandongense) 形态相近,但倒鳞贯众体型较大,高达60cm,羽片较多,达15~29对,叶轴基部以上密被倒生鳞片,孢壁为耳片状及网结状纹饰,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6.
至少二次羽状复叶,叶轴粗达2厘米,以30—35°角二歧分枝,表面凹凸不平,具明显的纵纹。末次羽片互生,披针形至线形,长度可达10厘米以上,基部宽约2.5厘米,渐尖,顶端钝,轴亦具纵纹。在轴二歧分枝点以下的羽片,排列稀疏;二歧分枝点以上多叶的区域,排列紧挤;相互覆盖,与末二级羽轴成40—45°角。小羽片互生或亚对生,以锐角斜生于羽轴,菱形或亚圆形,菱形前端分裂成2—3个圆形裂片,每个裂片顶端具2—3个圆齿,基部收缩呈楔形;小羽片向羽片末端渐变成长椭圆形,在羽片末端由3—4枚狭长的裂片联合成一深裂的顶小羽片。羽片基部下行第一小羽片着生于羽片与羽轴夹角处,分裂形式似现代银杏,中间一深裂将小羽片分为二瓣,每瓣再分裂一次,每一裂片顶端具圆齿;上行基部第一小羽片亦较大,分裂形式与下行第一小羽片同,其大部常盖在羽轴上。叶脉扇  相似文献   

17.
荚果蕨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荚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 别名荚果蕨贯众,小叶贯众,俗名黄瓜香、广东菜,球子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高约80~100cm。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茎部密被针形鳞片。叶簇生犹如莲座。有两种叶片,营养叶长圆状倒披针形,2回羽状深裂,下部10~12对羽片向下渐短缩成小耳形,中部羽片宽,裂片边缘浅波状或顶端有圆齿,叶脉羽状;孢子叶1回羽状,羽片线形,下部短缩。孢子囊圆形,生于侧脉分枝的中部;囊群盖膜质,白色,成熟时破裂消失。鲜嫩卷曲的幼芽散发出诱人的黄瓜清香味,故称黄瓜香。荚…  相似文献   

18.
详细研究了托叶铁科两属的2种代表植物Stangeria eriopus和Bowenia serrulata的羽片脉序和羽片解剖学,两个属在气孔器特征与不具副传输组织方面极为相似。而在气孔的分布,羽片脉序式样与叶缘形态,粘液道的有无,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分化。工字厚壁组织与表皮细胞垂周壁特征方面则有较大的差异。将这些特征与苏铁科和泽米铁科作了比较,并讨论了这些特征在系统学上的意义。研究结果支持Stevenson(1992)将该科分为两亚科以及托叶铁科是介入苏铁科与泽米铁科之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产于中国云南高黎贡山的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节肢蕨属Arthromeris一新种——贯众叶节肢蕨A.cyrtomioides S.G Lu&C.D.Xu。该新种的植标大小与节肢蕨A .lehmanni(Mett.)Ching相似。但叶片的背面密被绒毛,表面被短柔毛,侧生羽片9-16对。该新种在毛被方面与厚毛羽毛节肢蕨A.tomentosa W.M.Chu相似,但羽片边缘无软骨质的膜质边,侧生羽片多达9-16对。  相似文献   

20.
首次报道了中国肋毛蕨属一新记录种-曼氏肋毛蕨(Ctenitis mannii),该种与直鳞肋毛蕨(C.eatoni)及C.vilis相似,但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0~60 cm,基部宽14~22 cm;羽片近平展;叶脉羽状,5~7对,单一;每小羽片有孢子囊群5~6对;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可与后两者区别.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