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是引起严重森林病害的外来物种,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急剧退化。为了探讨在松材线虫侵袭所引起的森林演替过程中植被结构变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我们研究了这些常绿阔叶演替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2004年5–6月,我们在浙江省宁波市选择了分别处于3个不同演替阶段的7个样地:包括象山县被松材线虫侵袭5年后的常绿阔叶灌丛和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各3个,同时在天童国家级森林公园选择了约40龄的常绿阔叶林样地1个。结果显示,在常绿阔叶灌丛和松材线虫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中,鸟类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约40龄常绿阔叶林;3类栖息地的鸟类多度、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在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中鸟类群落最丰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立地年龄是影响鸟类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吕富成  马建勇  曹云  延晓冬 《生态学报》2022,42(7):2810-2821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是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对碳循环影响的关键。碳循环模型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有效工具。以长白山温带落叶阔叶林、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4种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2003-2012年观测数据,评估FORCCHN模型对生态系统呼吸(ER),总初级生产力(G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模型效果。结果表明:(1) FORCCHN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中国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的碳通量。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ER和GPP的逐日变化模拟效果较好(E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2,GP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74);(2)4种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季节动态模拟值和观测值显著相关(P<0.01),ER、GPP、NEP的观测值和模拟值的R2分别为0.77-0.93、0.54-0.88和0.15-0.38;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季节碳汇(NEP>0),碳源(NEP<0)的变化规律;(3)4种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吻合度,但在数值大小上存在差异,模型高估了常绿阔叶林的ER和GPP,略微低估了其他3种森林生态系统ER和GPP。  相似文献   

3.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龚诗涵  肖洋  方瑜  郑华  肖燚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16,36(22):7472-7478
径流调节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之一,包含着大气、水分、植被和土壤等生物物理过程,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地表径流与降水,径流系数与植被的关系,建立径流系数与植被的回归方程,分析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结果表明:(1)各森林类型地表径流与降水相关性显著,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为37%—76%。此外,径流系数与植被也显著相关,其对径流系数的解释能力为27%—47%。(2)基于植被覆盖数据,通过植被与径流系数回归方程估算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地表径流调节特征。全国各森林生态系统径流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强弱顺序为: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4.
陆地生态系统承载的温室气体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调节服务意义重大,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化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储量有利于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研究全球变化问题。针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承载的温室气体在大尺度上无法有效量化的问题,基于2000与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前人的相关研究,通过一个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值模型,模拟得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承载的三大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N_2O)的量。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从2000年的224.3×10~6 hm~2略增到2010的224.6×10~6 hm~2;其中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减少,而混交林与灌木林的面积增加;(2)对应地,2000和2010年中国森林的温室气体储量分别为154.03和154.37 Pg CO_2当量,10年间增加了0.34 Pg CO_2当量。其中,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在研究时段内的GHG储量减少,而混交林和灌木林增加。分区来看,温室气体储量增长较多的区域有华北、西北与西南地区,分别增长了0.13 Pg CO_2、0.12 Pg CO_2与0.15 Pg CO_2当量。温室气体储量减少较明显的是东北地区,减少了约0.1 Pg CO_2当量。本研究分别用本地化参数和模型自带参数,首次尝试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GHG储量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与他人的研究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同时发现,当前的相关研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未来需要多源数据和方法提升精度,而模型模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木材腐朽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魏玉莲  戴玉成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935-1938
木材腐朽菌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降解还原作用,主要包括担子菌门非褶菌目、子囊菌门盘菌纲和半知菌类的部分真菌,能全部或部分降解木材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其降解机制有3种:白色腐朽、褐色腐朽和软腐朽.木材腐朽菌与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关系密切,为很多昆虫、鸟类提供营养,有些昆虫也能使木腐菌得到传播.保护木材腐朽菌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碳储量与格局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湖南鹰嘴界自然保护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这3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2.86、179.84和229.12 Mg C·hm-2,其中乔木层占59.57% -67.88%,随森林进展演替增加,乔木层是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贡献者,且各林分均以树干占乔术层碳储量比例最大;土壤层占31.05%~ 36.55%,碳储量随演替进展而增加,但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率减小;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41% ~3.04%和0.65% ~2.53%,均随演替进展而减少,对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微弱;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碳与土壤碳储量比为1.96、1.69和2.20,生物量碳在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在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模拟常绿阔叶林结构,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常绿阔叶林植被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丁圣彦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4,24(8):1765-1775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中国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动态以及作为生态系统成员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四川缙云山、浙江天童山、广东省鼎湖山和黑石顶、云南哀牢山、福建武夷山逐步形成了中国各具区域特色的常绿阔叶林研究基地,为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方面,研究内容从研究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组成变化、结构动态及模型逐步向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展,但对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动态、生理生态和群落演替机理等方面深入不够。在常绿阔叶林的更新动态研究方面,不但进行了通过研究种子雨和种子库的动态、种子的萌发、幼树生长的时空动态研究群落的更新,而且还通过研究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来研究群落的更新,还进一步通过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更新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来解释群落更新的原因。在常绿阔叶林退化和恢复重建研究方面,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各种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恢复过程等,并将已有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即是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群落的演替、更新、退化和恢复等方面对我国多年来常绿阔叶林植被动态的研究作一总结。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常绿阔叶林的动态方面急需开展3s技术在常绿阔叶林上的应用研究、常绿阔叶林的退化的生理生态机制、常绿阔叶林起源与系统发育、常绿阔叶的林保护与恢复生态学、常绿阔叶林重要物种的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常绿阔叶林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作用与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谢凡  鲁碧耕  油志远  李刚  张惠  杨孔  杨楠 《四川动物》2022,41(1):107-120
鸟类多样性研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工作。2020年6月—2021年5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结果显示: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保护区共有鸟类19目56科24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中国特有种11种。居留型以留鸟为主,共156种(62.65%),其次是夏候鸟60种(24.10%)、旅鸟19种(7.63%)、冬候鸟14种(5.62%)。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共116种(46.59%),古北界103种(41.37%)、广布种30种(12.04%)。各生态系统中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其他生态系统最低,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的Sorenson相似性指数最高;夏、秋季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冬季最低。建议保护区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并持续开展鸟类保护宣传活动,加大巡护和管控力度,降低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同时注重鸟类所利用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以捕食有蹄类动物为主的华南虎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肉食动物。半个世纪以前,华南虎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它维系着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稳定与能量的流动。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中生存着4000只以上的华南虎。由于大规模猎杀与生境破坏,野外的华南虎种群崩溃了。近年来多次野外考察都未能发现在中国南部华南虎存在的证据。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拯救华南虎既是中国的责任,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拯救…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宋清海  张一平  邓云  武传胜 《生态学报》2018,38(24):8758-8765
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PWS100天气现象仪获取两种森林类型的能见度数据。基于2014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能见度数据,对两种森林类型雾的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全年雾日数为196 d,占全年的53.7%,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年雾日数为100 d,占全年的27.4%,热带雨林全年雾日数几乎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日数的两倍;(2)热带雨林雨季和干季各占28.06%和71.94%,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雨季和干季各占72%和28%;(3)热带雨林一日内雾持续的最长时间为10.5 h,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生成和消散时间不定,一日内雾最长持续时间可达24 h,但雾发生的频率低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两种森林类型全年雾日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定量评价地处过渡带上的两种多雾森林生态系统雾特征,可为未来气候变化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哀牢山北段西坡蝽类昆虫垂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扈克明 《动物学研究》1988,9(2):193-200
哀牢山是横断山的余脉,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山地等,逐级向上过渡,形成了多层性地形,造成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的垂直差异。这势必也引起昆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异。 结合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站和云南亚热带山地生态垂直分异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1982~1985年在哀牢山北段西坡的景东川洱坝至徐家坝山顶(北纬24°32′,  相似文献   

12.
王直军 《生态学报》1983,3(4):393-398
198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选定哀牢山徐家坝林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我们在进行鸟类普查基础上,开展了对紫箭竹层鸟类的研究。 一、环境情况和工作方法 徐家坝位于哀牢山脉北段山顶,在云南省楚雄州的南华、双柏和思茅区的景东三县交江处,地处北纬24°32′、东经101°01′,在景东县城东北侧。该区常年温凉、潮湿多雨,年平均降雨  相似文献   

13.
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常绿阔叶林的鸟类取食集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菡  韩联宪 《动物学研究》2008,29(5):561-568
2006年3-4月,采用无距离估计样线法对云南哀牢山徐家坝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的鸟类群落做了直接观察,观察到鸟类取食行为14 345次只.运片j聚类分析,依据鸟类的栖息取食行为格局将62种鸟划分为11个取食集团:(G1)地面拾取集团、(G2)地面扒取集团、(G3)树冠层飞取/拾取集团、(G4)树冠层飞取集团、(G5)树干层探取集团、(G6)灌层竹秆探取集团、(G7)树干粗枝搜寻集团、(G8)树冠层粗枝搜寻集团、(G9)树冠层拾取集团、(G10)灌丛下层叶层/树干/地面拾取集团、(G11)灌层拾取集团.结果表明,由于各个集团在栖息基层、取食基层及取食方式上的分离,使各集团分割了该地区的取食空间和食物资源;而集团内部的各个种间主要通过对取食高度的划分,使得集团内部的取食空『白j和食物资源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利用,使种间竞争减至最小.其结果还表明,鸟类取食集团的数量和结构因不同的植被类型而异,顶级群落中包含的鸟类种类更多,各个种间的生态位分化也更为细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2010年初西南地区特大干旱中是否遭遇水分胁迫,及其水源涵养功能在应对干旱中的作用,测定了该森林土壤和主要树种在2010年旱季的水分状况,并对比研究了原生林和森林经砍伐烧垦后形成的毛蕨菜-玉山竹群丛的土壤持水、凋落物持水、水面蒸发和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在2010年初西南特大干旱中并未遭受水分胁迫(最旱月叶片凌晨水势高于-0.4 MPa)。虽然常绿阔叶林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在最旱月都达到了有观测以来的最低点,但主要根系分布区的土壤水势仍不低于-0.5 MPa,并高于毛蕨菜-玉山竹群丛。森林较好的水分状况和原生常绿阔叶林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有关。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总持水量尤其是非毛管持水量要显著大于毛蕨菜-玉山竹群丛,同时也大于云南地区的一些次生林和人工林。常绿阔叶林地表丰富的凋落物通过持水和抑制土壤蒸发也对水源涵养有一定作用。哀牢山常绿阔叶林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充足的土壤地下水储存弥补了旱季和特大干旱中降水的不足。结果指示原生林在水源涵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加强原生林保护在提高区域抗干旱能力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西天目山低山地区人类活动对鸟类群落的影响,于2007年7月对该地区两种自然生境(常绿乔木林和灌丛)与两种人工生境(苗圃和公园)中鸟类的种类、数量及鸟类群落的相似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常绿乔木林与灌丛中的鸟类物种数最多,常绿乔木林中的鸟类密度显著高于灌丛中的鸟类密度.苗圃和公园中鸟类物种数及密度都显著低于常绿乔木林和灌丛.两种人工生境中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广性分布物种是这两种生境中鸟类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狭性分布物种仅在常绿乔木林和灌丛中分布.以上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境改变对鸟类多样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云南镇康大雪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鉴 《植物生态学报》1984,8(4):294-304
常绿阔叶林在云南植被中占有重要位置,属于我国的西部类型,镇康大雪山的常绿阔叶林面积大,发育好,保存较完整,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本文根据常绿阔叶林的外貌、结构、成层性、优势种和生境条件特征的异同进行群落类型的划分。该地区常绿阔叶林分布较南,属于西南季风的前沿,地形复杂,山体较高,树种资源丰富,乔木优势种也较明显,生境湿润,林冠下一般具明显的竹子层片,群落类型多样,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较高。这类植被从自然保护研究和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Plantation forests generally support lower bird diversity than natural forests. However, in some instances the plantations have been found to provide suitable habitat for a number of bird species. In the Eastern Arc Mountains, there is limited knowledge how understorey birds, some of which make seasonal altitudinal movements, use plantations. Using mist netting we assessed seasonal use of the plantation forest by the understorey bird community in Bunduki Forest Reserve in the Uluguru Mountains. Species diversity and capture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during the cold season than during the hot season possibly due to seasonal altitudinal migration by some species. The use of plantations by those species that make seasonal altitudinal movements shows that plantation forests can enhance indigenous biodiversity by enabl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two or more natural forest patch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a situation where there is no natural forest, an exotic plantation with suitable indigenous understorey cover can help in protection of birds, including endemic and near-endemic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猫儿山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为了了解其鸟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网捕法和样线法对猫儿山地区的鸟类组成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猫儿山地区共有鸟类268种,隶属于16目51科,其中留鸟130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15种,旅鸟72种。依据不同海拔的典型植被类型把猫儿山地区分成7类生境,其中低海拔的农田生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有156种。随着海拔的升高,猫儿山鸟类种数逐渐减少,G-F指数也表现相似的规律。猫儿山鸟类在区系组成上主要以东洋界鸟类为主,在181种繁殖鸟中,东洋界鸟类有149种,古北界鸟类有15种,其余为广布种。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古北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猫儿山鸟类组成的垂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杨赵  杨效东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11-3020
分别于2005年4月(干热季)、6月(雨季)和12月(干热季),采用样线法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和滇山杨次生林地表凋落物及其中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凋落物现存总量、C储量和C/N在干、湿季均表现为苔藓矮林>滇山杨林>常绿阔叶林,N储量差异不大.蜱螨目和弹尾目是3林地凋落物层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双翅目幼虫、鞘翅目、蚁类和同翅目为常见类群,3林地凋落物层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极高.3林地凋落物层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ind·m-2)没有显著差异,但相对密度(ind·g-1)呈现出常绿阔叶林和滇山杨林显著高于苔藓矮林;土壤节肢动物密度季节变化呈现干季(4月和12月)显著高于雨季(6月),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干热季(4月)3林地枯枝落叶现存量与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类群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干冷季(12月)凋落物总现存量与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及蜱螨目相对密度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弹尾目和鞘翅目密度与地表凋落物层的N储量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及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与森林植被结构密切相关, 其群落个体数量和多样性受森林地表凋落物的调控, 但林内其他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对森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季节变动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Yang Z  Yang XD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11-3020
By using line transect method,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floor litter and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in a mid mountain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 mossy dwarf forest, and a Populus bonatii forest in Ailao Mountain of Yunnan in April (dry and hot season), June (rainy season), and December (dry and cold season), 2005. In both dry and rainy seasons, the existing floor litter mass, C storage, and C/N ratio in the three forests all increased in the order of mossy dwarf forest > P. bonatii forest >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but the N storage had less difference. In the floor litter layer of the forests, Acari and Collembola were the dominant groups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while Diptera larvae, Coleoptera, ants, and Homoptera were the common groups. The Sorenson coefficients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in the three forests were extremely grea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oil arthropod density (ind x m(-2)) in the floor litter layer among the three forests, but the relative density (ind x g(-1)) of soil arthropods was higher in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P. bonatii forest than in the mossy dwarf forest. In the three forests, the density of soil arthropod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ry season than in rainy season, but the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had less differenc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xisting floor litter mass and the individual density (ind x m(-2)) and dominant groups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dry and hot season (April),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xisting floor litter mass and the relative density (ind x g(-1))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ies and Acari in dry and cold season (December). The individual densities of Collembola and Coleoptera also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N storage of the existing floor litter mass in the three forests.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floor lit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in the litter layer of the subtropical forests in Ailao Mountain 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vegetation structure of the forests, and the individual density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soil arthropod community were controlled by the floor litter, wherea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 the forests also had obvious effects on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individual density of the soil arthrop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