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对产自湖南的蔓赤车Pelliona scabra Benth.标本的研究,结合在头序赤车P.cephaloidea W. t. Wang模式产地湖南南岳衡山的野外调查,发现头序赤车的模式标本是采自幼雌花序时期的蔓赤车,故将头序赤车作为蔓赤车的新异名,头序赤车组作为赤车组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少花赤车Pellionia pauciflora W. T. Wang模式标本和赤车P. radicans (Sieb. & Zucc.) Wedd.大量标本的研究,将少花赤车处理为赤车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3.
蔓赤车(Pellionia scabra)属于荨麻科赤车属,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优质野菜。本研究以蔓赤车为材料,基于高通量技术方法完成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结构解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此深入研究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结果表明,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3220 bp,GC含量为36.4%,属于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注释到130个基因,其中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转运RNA基因,8个核糖体RNA基因;其中,有15个基因包含1个内含子,2个基因包含2个内含子,rps12存在反式剪接情况。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可分为光合作用(43个)、自我复制(64个)、其他编码蛋白(7个)以及未知功能(4个)4大类基因。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出51073个密码子,其中编码亮氨酸(Leu)的密码子占比最大,密码子偏向使用A和U两种碱基。检测到72个简单重复序列位点,其中有58个单核苷酸、12个二核苷酸、1个三核苷酸和1个四核苷酸4种不同类型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蔓赤车IRb/SSC边界存在ycf1基因扩张现象。系统进化树显示,蔓赤车(Pellionia scabra OL800583)与庐山楼梯草(Elatostema stewardii MZ292972)、盘托楼梯草(Elatostema dissectum MK227819)、光叶楼梯草(Elatostema laevissimum var.laevissimum MN189961)亲缘关系最密切。基于蔓赤车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旨在为蔓赤车物种鉴定、遗传进化及基因组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经典分类方法,对1989~2012年采自新疆各地的赤藓属植物360余号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新疆赤藓属(Syntrichia Brid.)植物11种(含1变种),其中3种为新疆新记录种。(2)新疆首次发现的3个新记录种为:北方赤藓(Syntrichia norvegica)、双齿赤藓(S.bidentata)和齿肋赤藓异叶变种(S.caninervis var.spuria),其中双齿赤藓为中国濒危物种。(3)对新疆赤藓属植物11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新疆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新疆赤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Rhodtorula sp.Saccharomyces sp.Arthorbacter sp.和Candida sp.四属20株菌对由Fusarium graminearum 产生的类雌激素——赤霉烯酮(Zearalenone)的还原转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Rhodotorula sp和 Arthrobacter sp.的还原产物主要是α-赤霉烯醇(α-Zearalenol,经HPLC鉴定含量分别为96%和84%)。Saccharomyces sp.和Candidasp.的主要还原产物是β-赤霉烯醇(β-Zearalenol,经HPLC鉴定含量分别为91%和92%)。产物均经HPLC、13C—NMR和MS鉴定确证。  相似文献   

6.
赤腹松鼠一新亚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查对中国南部赤腹松鼠标本(401号)的基础上,发现分布于云南东北部昭通地区的赤腹松鼠与赤腹松鼠其他亚种有明显的区别.毛色特征:背部棕黄色,背中央区域稍带黑色;腹部至前胸栗红色;喉、颏部棕灰色;尾毛背腹无明显差异,尾毛末端棕黄、次末端黑,尾末端具棕黄色(稍黄白)区域;前后足背棕褐色,稍带黑色.进一步对头骨可量性状数据进行分析(差异系数),结果表明:分布于该地区的赤腹松鼠分别与赤腹松鼠其他13个亚种两两之间至少有一项差异系数大于1.28,系一新亚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zhaotongensis subsp.nov..  相似文献   

7.
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的核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是Hayman(1961)根据缅甸东北部阿东河谷的标本订名的一个新种。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是十分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上海动物园自繁一只雄性赤斑羚,双亲捕自西藏东南部。经体外皮肤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片,以C带染色和硝酸银染色等技术,对动物核型进行了观察。 经300个中期相的观察,赤斑羚(N.cranbrooki)的2n=56(图1)。常染色体是27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一条大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Y是一条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从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离到的镰刀菌中,随机抽取335株分别接种到大米培养基上,进行变温培养。用薄层扫描法定量检测培养物在不同温度阶段的玉米赤霉烯酮含 量。检测结果表明,50.7%的受检菌株具有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能力,分布广泛,产量范围为0.3—5143.8mg/kg大米.玉米赤霉烯酮产置与低温无必然相关性。 125株菌株(占产生菌的73.5%)在常温下即可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经低温处理后,它们之中仅有41.6%的菌株显著增加了产量。产生菌分属7个种:禾谷镰刀菌(F.Grammearum)大刀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紧密 镰刀菌(F.Compactum)和克地镰刀菌(F. crookwellense)。其中,禾谷镰刀菌占85.3%。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层收获法,对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赤桉、新银合欢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分生物量(82.99t·hm-2)介于赤桉纯林(60.64t·hm-2)与新银合欢纯林(127.79t·hm-2)之间;混交林内赤桉单株平均生物量(44.32kg)较其纯林(29.58kg)提高了49.8%.新银合欢纯林的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25.4%)显著高于赤桉纯林(8.9%),且地上部生物量分配比例(78.0%)显著高于赤桉纯林(73.4%).新银合欢纯林及混交林中新银合欢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40cm土层,赤桉纯林及混交林中赤桉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0~80cm和0~60cm土层.混交林中新银合欢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分配比例均高于其纯林,而赤桉则相反.新银合欢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赤桉生长,尤其是增加其地上部生物量及表层土壤(0~20cm)中的侧根生物量,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离到的镰刀菌中,随机抽取335株分别接种到大米培养基上,进行变温培养。用薄层扫描法定量检测培养物在不同温度阶段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检测结果表明,50.7%的受检菌株具有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能力,分布广泛,产量范围为0.3—5143.8mg/kg大米.玉米赤霉烯酮产量与低温无必然相关性。125株菌株(占产生菌的73.5%)在常温下即可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经低温处理后,它们之中仅有41.6%的菌株显著增加了产量。产生菌分属7个种: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大刀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紧密镰刀菌(F.compactum)和克地镰刀菌(F.crookwellense)。其中,禾谷镰刀菌占85.3%。  相似文献   

11.
T艾蒂 《菌物学报》1991,10(Z1):59-64
本文报导了中国新记录Cladtna stygtaCladonta maxima,对生长于越南的新种Cladonta ntttda进行了描述。中国过去记载的Cladtna tmshauguCladonta subfurcata是根据错误的鉴定,应从中国地衣志中排除。Cladonta gractlts subsp turbtnata在中国许多省分都很常见。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越南杜鹃花科(Ericaceae)1新记录种——深裂树萝卜(Agapetes lobbii C.B.Clarke)。该种产自越南北部莱州省(Lai Chau)的Sin Ho地区,凭证标本保存在越南科学技术院生态和生物资源研究所标本馆(HN)。  相似文献   

13.
NGUYEN Khang Sinh  温放 《广西植物》2018,38(11):1422-1427
漏斗苣苔属(Raphiocarpus Chun)是分布于中国至中南半岛一带的小属,主要产于中国华南西南抵越南北部至中部,但之前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仅有3个种。大苞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begoniifolius(Lévl.)Burtt]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的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尚未见有在越南的相关研究报道。该文首次报道了越南植物区系中大苞漏斗苣苔的国家级分布新记录,使得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上升到了4个种,并着重讨论了大苞漏斗苣苔与其近缘种长筒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macrosiphon(Hance)Burtt]的区别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越南所分布的漏斗苣苔属植物检索表。根据中越两国的各自与联合野外考察工作对该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讨论,为中越两国开展该种乃至该属植物的保育提供了直接证据。凭证标本保存于越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研究所标本馆(HN)中。  相似文献   

14.
据已有文献记载,香姜(姜科)(Alpinia coriandriodora D. Fang)仅分布于广西,现首次在越南发现其分布。该种在形态上与竹叶山姜(A. bambusifolia D. Fang)相近,但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唇瓣浅黄色及带红褐色条纹和花药附属体三角状而与后者有别。提供该种详细的形态学描述以及图版,亦包括在越南的分布及生态的资料。凭证标本保存于越南国立自然博物馆(VNMN)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IBSC)。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越南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1新记录种:那坡凤仙花(Impatiens napoensis Y.L.Chen)。该种产自越南北部河江省(Ha Giang)的Quan Ba地区,凭证标本保存在越南科学技术院生态和生物资源研究所标本馆(HN)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提供了该种的描述、彩色照片、生态学、花果期等信息。  相似文献   

16.
Bengal slow lorises (Nycticebus bengalensis) and pygmy slow lorises (Nycticebus pygmaeus) are nocturnal which creates difficulties to study them in the field. There is a scarcity of data on them and their population genetics are poorly understood. W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a partial fragment in the first hypervariable reg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or D-loop HVRI of 21 Nycticebus bengalensis and 119 N. pygmaeus from the boundary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where they are sympatric. Though the sample size for Nycticebus pygmaeus is much larger, the polymorphism level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N. bengalensis, possibly because of (1) external gene flow from other habitats of N. bengalensis, (2) gene ingression from Sunda slow lorises (N. coucang coucang) to N. bengalensis, (3) a skewed birth sex ratio in N. pygmaeus, and (4) a possible low survival rate of infant N. pygmaeus. Based on genetic comparisons to Nycticebus bengalensis, we propose that N. pygmaeus in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might have migrated from middle or southern Vietnam recently. Deng Pan and Jing-Hua Chen made eq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k.  相似文献   

17.
18.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苦苣苔科植物的新种或新属。凹柱苣苔属是2010年才被建立的新属,该属的花与叶相比,花较大,叶相对较小,叶片边缘稍外卷,花序仅单花,柱头盘状或凹坑状,蒴果长椭球形而有别于苦苣苔科的其他属。凹柱苣苔属为喀斯特专性植物,目前仅包括分布于黔西南的凹柱苣苔和分布于滇东南的水晶凹柱苣苔两个物种。作者在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发现了水晶凹柱苣苔,基于该新发现居群的植物标本,对其进行了补充描述,确认其花期为11月—12月,并对该物种濒危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提供了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目前,越南已记录苦苣苔科植物32属150余种,凹柱苣苔属在越南北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而且为稀有的水晶凹柱苣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野外本底资料,对其将来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蝴蝶属(Petrocosmea Oliv.)植物的现代分布与分化中心位于中国的西南山地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阿萨姆邦)、缅甸、泰国、越南等也有分布。近年来,中国和中南半岛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分类群和国家级新记录层出不穷,进一步加深了研究人员对中国和中南半岛植物区系以及该属植物在上述区域的多样性的理解。例如,滇黔石蝴蝶[Petrocosmea martinii (H. Léveillé)H. Léveillé]和丝毛石蝴蝶(P. sericea C.Y. Wu ex H. W. Li)曾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前者分布于贵州、广西北部和云南东南部,而后者仅见于云南东南部。该文报道了这两种石蝴蝶属植物的越南国家级分布新记录。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发现,使得越南分布的石蝴蝶属植物种的数量上升到了5 种,这些新记录种的报道或暗示未来在与中国西南山地邻近的地区还将会有更多该属的新分类群或新记录有待发现。该文还同时提供了这两个国家级分布新记录物种的描述、图示、濒危等级现状评价以及目前所有越南已知分布的石蝴蝶属植物的检索表以备检索和核对。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越南防己科(Menispermaceae)一新记录种:短梗千金藤(Stephania brevipes Craib)。据文献记载,该种仅分布于泰国,现首次在越南发现其分布。本种与粪箕笃(S. longa Lour.)形态相近,但叶宽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扁圆形,雄花序小,腋生或生于无叶的茎上,总梗较短,花萼淡黄色,花瓣红紫色,内果皮外部沟数目较少而与后者不同。还提供了该种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图版、分布及生态学等信息。凭证标本保存在越南国立自然博物馆标本馆(VNMN)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