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凉疣螈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凉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的皮肤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其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度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结构相同.皮肤表面粗糙,表皮角质化程度较高.表皮与真皮相接处毛细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常向表皮突起,突起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背部毛细血管密度大于腹部.皮肤中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疏松层浅表.真皮中有丰富的皮肤腺:粘液腺体积较小,分布遍及全身,腹侧密度较大;颗粒腺体积较粘液腺大,主要分布在耳区、体背两侧及尾背侧,形成耳后腺、背嵴、尾部颗粒腺区等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2.
江豚表皮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捕自莱州湾的两头江豚表皮的超微结构作了观察。见其表皮中MCG的板层结构与海豚的有所不同,MCG内容物排出到细胞间隙形成表皮屏障。其黑素颗粒可能通过黑素细胞的突起与角蛋白细胞相接触处胞膜的消失出现缺口的方式输入角蛋白细胞。并对江豚表皮的不全角化现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爪鲵皮肤的显微结构和呼吸作用(图版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报道了爪鲵皮肤和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腺体和毛细血管的分布特点。其表皮较薄,由2~7层细胞构成,真皮厚度与腺体大小有关,致密层在腹部较厚而在其他部位稀少。爪鲵皮肤不仅具有粘液腺和颗粒腺,而且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类似脂肪细胞构成的腺体,该腺体只分布于体背部与体腹部的交界处。颗粒腺集中在躯体和尾的背部,粘液腺主要集中分布于腹部。毛细血管在皮肤中极其丰富,背部分布密度明显大于腹部。毛细血管分布于表皮下,并常向表皮突起,突起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皮肤的血气呼吸屏障,以保证皮肤有效的呼吸作用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爪鲵皮肤的显微结构和呼吸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爪鲵皮肤和腺体的显微结构特点及腺体和毛细血管的分布特点。其表皮较薄 ,由 2~ 7层细胞构成 ,真皮厚度与腺体大小有关 ,致密层在腹部较厚而在其他部位稀少。爪鲵皮肤不仅具有粘液腺和颗粒腺 ,而且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类似脂肪细胞构成的腺体 ,该腺体只分布于体背部与体腹部的交界处。颗粒腺集中在躯体和尾的背部 ,粘液腺主要集中分布于腹部。毛细血管在皮肤中极其丰富 ,背部分布密度明显大于腹部。毛细血管分布于表皮下 ,并常向表皮突起 ,突起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 ,形成皮肤的血气呼吸屏障 ,以保证皮肤有效的呼吸作用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幼体和成体的皮肤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版纳鱼螈幼体和成体的皮肤均可分为表皮、真皮疏松层和真皮致密层;皮肤中含有粘液腺和颗粒腺;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的各种组成成分在结构和厚度上存在着差异:成体和幼体都是头部的表皮最厚,尾部的最薄;幼体表皮各层细胞分化不明显,几无角化现象,成体表皮的各层细胞分化明显,表层细胞明显角化;成体躯干部皮肤最厚,头部最薄,幼体则是头部皮肤最厚,尾部最薄;幼体和成体的头部皮肤都分布有大量的粘液腺,颗粒腺分布较少;幼体的躯干部皮肤则主要分布着大量颗粒腺,尾部只有颗粒腺,未见粘液腺;成体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均分布有大量的颗粒腺和粘液腺.  相似文献   

6.
祛斑霜、祛斑汤对实验小鼠微量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祛斑霜、祛斑汤对实验小鼠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单纯皮肤给予祛斑霜,小鼠血清中Zn、Fe、Cu无明显变化;而配合内服祛斑汤时,小鼠血清中Zn含量显著降低,并与服药剂量有关;而Fe,Cu无明显变化。初步提示,祛斑霜,祛斑汤合并使用,能降低机体内微量元素Zn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鼠李素(isorhamnetin,ISO)对人表皮黑素细胞免受H_2O_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的预保护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H_2O_2处理人表皮黑素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性,筛选出H_2O_2体外诱导人黑素细胞氧化应激的最适浓度;用ISO预处理细胞后,使用最适浓度H_2O_2刺激,CCK-8检测细胞活性,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结果 0.8mmol/LH_2O_2处理人表皮黑素细胞24h后细胞活性显著降低;ISO预处理可使人黑素细胞活性显著增强,黑素合成增加,并可使H_2O_2刺激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ISO对H_2O_2引起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结果为抗氧化剂ISO应用于白癜风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石磺科3种贝类皮肤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石磺科(Onchidiidae)3个属的代表物种: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和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结果表明,3种石磺的皮肤虽然厚度不一,但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角质膜、表皮和真皮构成。角质膜是一层覆盖于表皮角质层上的蛋白质薄膜;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包括角质层、颗粒层和生发层;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嵌有颗粒腺和黏液腺两种腺体。3种石磺的皮肤厚度、各组织相对厚度及腺体数量等均存在差异。将结构差异与石磺的栖息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到:陆栖为主的瘤背石磺皮肤表皮角质化程度高,颗粒腺发达;以水栖为主的里氏拟石磺表皮角质化程度相对低,黏液腺发达;而水陆两栖的平疣桑椹石磺,皮肤角质化程度介于前述二者之间,颗粒腺与黏液腺均不发达。研究结果体现了三者不同的生态适应特征,也为深入探讨海洋无脊椎动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化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红瘰疣螈皮肤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成体的皮肤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其皮肤厚薄、微血管、色素分布,以及腺体的分布和大小等方面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存在差异:头和背部的皮肤厚于腹部;黑色素细胞多分布于真皮浅层,以腹部及背侧无瘰粒处多见;真皮层富含黏液腺和颗粒腺,但分布不均匀;头嵴棱部及背部瘰粒下方颗粒腺的数量多、体积大,并充满分泌物;表皮下腺体外突,其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分泌物有效通道。同时,将红瘰疣螈皮肤与其他两栖类相比可知,其以上皮肤结构特征均体现了红瘰疣螈对山区阴湿环境中陆栖生活的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金佛拟小鲵(Pseudohynobius jinfo)幼体皮肤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金佛拟小鲵幼体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同,头部背侧皮肤最薄,其厚度为(45.99±12.77)μm,尾部腹侧的皮肤最厚,其厚度为(95.21±42.72)μm。表皮角质层仅躯干背部和尾部明显,由仍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皮肤腺体包括黏液腺和颗粒腺。黏液腺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的皮肤,颗粒腺呈区域性分布,仅见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其体积大于黏液腺。毛细血管多分布于真皮疏松层腺体周围,与表皮层紧密接触并凸向表皮。色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和疏松层的交界处,呈多细胞聚集的状态,形成厚度不一的色素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Q开关激光爆破术对豚鼠黑素细胞的影响及照射周边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皮肤色素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Q开关-YAG激光分别照射豚鼠黑色毛区及棕色毛区(波长分别用1064nm和530nm,光斑直径2mm),实验动物20只,随机分四组,分别于照射后间隔7d、10d、14d取材,照射前取材作对照,10%甲醛固定,冰冻切片,分别用HE和DOPA反应显示黑素细胞。结果照射后皮肤黑色素颗粒逐渐减少至消失,照射后30d黑毛区与棕毛区肉眼见照射区皮肤变白,毛也变白,HE染色皮肤、毛囊及毛未见黑色素颗粒,DOPA反应表皮黑色素细胞、毛囊和毛均呈阴性反应,部分豚鼠棕毛区毛及毛囊见黄色色素颗粒。结论波长1064nm和532nm Q-YAG激光对豚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颗粒的破坏效果显著;但对棕色色素清除效果较差。波长1064nm Q-YAG激光对豚鼠皮肤黑色素消减与照射次数有关,与照射间隔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何首乌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对黑素合成及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作为实验对象解法测定二苯乙烯苷作用72 h后的黑素细胞黑素含量;多巴氧化法测定二苯乙烯苷作用72 h后的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研究发现,3组不同浓度的药物对黑素合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两组低浓度药物作用下黑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所增加;一组较高浓度的药物抑制了黑素的合成。3组药物对酪氨酸酶活性也有不同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两组较低浓度的药物提高了实验对象酪氨酸酶的活性;而高浓度的药物对酪氨酸酶无明显的抑制或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生命科学》2005,17(3):217-217
2005年5月11日,科技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新药研制获得重大进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药“注射用重组葡激酶”和癌症治疗药“重组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先后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无斑肥螈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徐剑 《四川动物》2007,26(2):400-401,I0008
本文报导了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皮肤的显微结构和特点。其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其他有尾两栖类相似,体背、腹部位的皮肤厚度和结构有一定差异,皮肤中有丰富的微血管,在表皮和真皮相接处分布密集,背部分布密度明显大于腹部。皮肤腺体较少,缺乏色素细胞,角质化程度较低,表皮细胞层数少,界限不清。表皮下的毛细血管常向表皮突起,突起处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形成皮肤的血气呼吸屏障,以保证皮肤有效的呼吸作用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皮肤益生素霜与美容祛斑霜联合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 (俗称蝴蝶斑 )为淡黄色或褐色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好发于额部、两颊、口周等 ,多发生于女性。近年来 ,因为妇女口服避孕药 ,内分泌和消化功能紊乱 ,外出旅游强烈日光照晒 ,使用低劣化妆品等 ,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有碍美观 ,已成为爱美女士的一块“心病”。临床求治的患者明显增加 ,约占皮肤美容护理患者的 31% ,无论在皮肤科还是在美容界中 ,都感到治疗困难。自 1998年以来 ,我们将皮肤益生素霜与美容祛斑霜联合使用治疗黄褐斑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3例患者均为女性 ,随机分两组。美容祛斑…  相似文献   

16.
人体皮肤表面定居着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是正常人群皮肤表面微生物的主要成员之一,对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环境下,表皮葡萄球菌通过抗菌肽参与皮肤固有免疫,其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有助于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启动,从而调节皮肤免疫过程。通过分泌鞘磷脂酶,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对皮肤上的神经酰胺进行补充,同时可以增强角质形成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进而维护皮肤屏障稳态。表皮葡萄球菌可以和多种细菌进行交流,在皮肤抗菌防御中发挥着良性的作用,并且可以促进皮肤的再上皮化,加速伤口修复。本文归纳总结了表皮葡萄球菌在维持健康皮肤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及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作为潜在益生菌充分发挥对皮肤的有益影响,为皮肤病的治疗及化妆品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为种子细胞分别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向表皮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 并且和Ⅰ型胶原膜复合后移植修复裸鼠皮肤创面, 观察以自体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全层皮肤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 将分离纯化的BMSCs接种于表皮细胞诱导体系中, 3天后细胞即发生形态改变, 汇合成表皮细胞特有的“铺路石”状;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张力原纤维、黑色素小体和透明角质颗粒; 诱导分化细胞表达表皮细胞表面标志CK19和CK10, 且CK19的诱导分化效率达到60%, 表明诱导分化的细胞大部分为表皮干细胞; 通过检测细胞诱导前后紫外线照射诱发的凋亡状况, 证实诱导后的细胞具有抵抗紫外线照射的功能; 另一方面, BMSCs在真皮成纤维细胞诱导体系作用下, 超微结构观察到细胞外胶原微纤维的沉积, RT-PCR证实诱导分化细胞具有分泌Ⅰ型胶原的功能; 放射免疫法检测到诱导后的细胞还具有分泌细胞因子IL-6与IL-8的功能, 其最高分泌量分别为115.06 pg/mL和0.84 ng/mL. 体内移植实验也证实, BMSCs与生物支架材料复合后具有明显促进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BMSCs具有向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潜能, 以及作为种子细胞构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工程化全层皮肤的可行性, 并且自体来源的BMSCs构建的皮肤组织无免疫排斥风险,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的L-酪氨酸对羊驼黑素细胞增殖以及酪氨酸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正常羊驼皮肤黑素细胞,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剂量的L-酪氨酸(100μmol/L、200μmol/L、300μmol/L、400μmol/L)对羊驼皮肤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剂量L-酪氨酸对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培养的黑素细胞中添加了不同剂量L-酪氨酸3d后,镜检观察,黑素细胞数量相比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少,酪氨酸酶mRNA表达量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00μmol/L时,酪氨酸酶mRNA表达量达到最高峰值。结论:L-酪氨酸能诱导羊驼皮肤黑素细胞酪氨酸酶mRNA表达量增高。  相似文献   

19.
蝙蝠是一种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其皮肤的超微结构尚未见报道。在电镜下观察了白边油蝠(Pipistrellus kuhlii)背部和翼膜皮肤的超微结构。表皮的厚度较低(10~12μm),角质层下有1~2层的刺细胞,该刺细胞由相似于鸟类无羽表皮的纤细角化细胞形成。颗粒层不连续且仅有少量小型透明角质颗粒(<0.3μm)。在翼膜的若干区域,表皮简化为一层与角质层相连的基底层。过渡期的角化细胞几乎不存在,提示其角质化过程非常迅速。基底膜上的无数半桥粒在真皮下面形成密集的附着点。大量胶原纤维直接维系在半桥粒和基底膜的致密层上,稀疏的弹性纤维使得蝙蝠表皮在飞行时易于伸展、在飞行后易于迅速折叠而不会受到损伤。与鸟类的表皮相似,蝙蝠角化细胞富有大量的脂质。由于脂质有助于蝙蝠皮肤在飞行中与冷空气流的传热绝缘,大量脂质的存在可能是为补偿蝙蝠翼膜的真皮缺乏厚的脂肪层。研究还表明,毛发较薄(4~7μm),并具有与皮层相似的突状物组成的精细表皮,其表皮细胞形成钩状抓握点使毛发紧紧粘结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毛皮保持紧凑以恒定体温。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观察了60Co照射BALB/C小鼠后.不同时间其腹部皮肤表皮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用ATP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光镜下鉴定和计算树突状细胞数。结果60Co照射后小鼠腹部皮肤表皮内ATP酶阳性树突状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小鼠组,P<0.05;60Co照射1天后,Thyl+阳性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加,4天后减少,P<0.05;照射后,Ia阳性树突状细胞均较正常组减少,4天后减少更加明在,P<0.05、提示60Co照射可降低皮肤表皮树突状细胞的数量,由此影响皮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