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目的:评估哈尔滨地区大籽蒿花粉、黄花蒿花粉、艾蒿花粉在蒿属花粉过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在问诊疑似蒿属花粉过敏患者中,用大籽蒿花粉变应原点刺液、黄花蒿花粉变应原点刺液、艾蒿花粉变应原点刺液、阴性对照液、阳性对照液同时点刺诊断,通过测定点刺液与阳性对照产生丘疹面积的比值来判断患者对蒿属花粉的过敏程度,重点评估三种蒿属花粉在过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306例问诊疑似蒿属花粉过敏患者中,272例病人通过点刺确诊为蒿属花粉过敏病人,并且对三种蒿属花粉变应原点刺均阳性.哈尔滨地区蒿属花粉过敏患者对三种蒿属花粉均过敏,不同病人对三种蒿属花粉反应性存在差异性.结论:大籽蒿花粉变应原、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艾蒿花粉变应原三种蒿属花粉变应原有交叉免疫原性,但也存在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蒿属与邻近属的谱系分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林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2,12(4):399-406
本文首次报道“蒿属与邻近属的谱系分支分析”,结果如下:在蒿自然群中,蒿属和绢蒿属及线叶菊属和栉叶蒿属各为一对姐妹群,后一对姐妹群还与毛蒿自然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紊蒿属和百花蒿属在进化过程中,作为两个独立的属,很早就与蒿自然群其它属分化出。在蒿属各组中,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为一对姐妹群,并与艾组构成姐妹关系;龙蒿亚属三个组(龙蒿组、牡蒿组和球蒿组)的亲缘关系很接近,且与友蒿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研究的结果支持林有润的蒿属与蒿自然群的演化假说和紊蒿作为一个独立的属的观点以及将中国蒿属分为蒿亚属和龙蒿亚属以及七个组的观点。根据谱系分支分析的结果以及形态上的特征,建议在蒿属下建立一新亚属,灰蒿亚属。  相似文献   

3.
紊蒿属一新种和对该属分类及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宗元  梁存柱  王炜  刘钟龄 《植物研究》2003,23(2):147-153,T004
对新种多头紊蒿(Elachanthemum polycephalum Z.Y.Zhu et C.Z.Liang)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从形态和生态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区系起源等方面探讨了紊蒿属(Elachanthemum Y.Ling et Y.R.Ling)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紊蒿属与百花蒿属(Stilpnolepis Krasch.)在形态上虽有相近之处,但花、果实和花粉等形态差异明显,因而不能并入百花蒿属,而应独立成属。该属起源于第三纪亚洲北部的古蒿类群(Pro-Artemisia L.),是蒿类中较为原始的属,为古地中海东部残遗的旱生成分,也是现代亚洲中部荒漠(戈壁荒漠)的持有属;多头紊蒿新种的发现,使紊蒿属从单种属变成寡种(双种)属,表明荒漠植物区系的物种分化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湿法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六种绿绒蒿属药用植物中元素组成及含量,采用PC-ORD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DCA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元素在不同绿绒蒿样品中显示出不同的含量水平,以含量排序,前6种元素均依次为KCaMgFeAlNa;聚类分析将六种绿绒蒿植物聚为三个类群,即五脉、川西、红花和全缘叶绿绒蒿为第一类群,多刺和总状绿绒蒿分别为第二和第三类群;DCA分析则显示采样点海拔与六种绿绒蒿植物中各元素的富集呈负相关影响,经纬度土壤pH值则与其呈正相关影响。本实验结果可为绿绒蒿属植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绿绒蒿属分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是罂粟科中较大的一属,全属共有49种,除1种产西欧外,其余均分布于东亚的中国喜马拉雅地区。我国产38种。 绿绒蒿是著名的观赏植物,以其花大、色泽艳丽、姿态优美而著称,是高山植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花卉之一,常与另一些高山植物共同组成绚丽多彩的高山植被,早为国内外学者所引种栽培。有些种类入药。  相似文献   

6.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27-230
该文描述了自四川西北部发现的罂粟科绿绒蒿属二新种:肋蕊绿绒蒿,可能与拉萨绿绒蒿近缘,区别特征为其叶片较狭,全缘,子房具4条纵肋; 以及狭瓣绿绒蒿,此种可能与川西绿绒蒿近缘,区别特征为其叶片较小,无毛,花瓣呈条状倒披针形。  相似文献   

7.
七种蒿属植物种子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 7种蒿属植物种子 (差巴嘎蒿、乌丹蒿、万年蒿、大籽蒿、黄蒿、野艾蒿和冷蒿 )进行重量、形状及萌发特性的比较研究。沙生先锋植物乌丹蒿和差巴嘎蒿的种子重量较大、形状扁平 ,这些特征是植物对流沙环境进化的适应机制之一。黄蒿种子小且呈圆形 ,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 ,因此黄蒿抗干扰能力较强。 7种蒿属植物有 3种萌发格局 :大籽蒿、万年蒿、差巴嘎蒿和冷蒿的萌发前期快 ,后期平缓 ;野艾蒿和黄蒿整个萌发过程平缓 ;乌丹蒿早期和后期萌发平缓 ,中间快。乌丹蒿推迟萌发高峰是它比差巴嘎蒿更适应流沙环境的机制之一。从种子萌发格局分析 ,黄蒿种子具有生理后熟或休眠机制 ,大籽蒿种子萌发是典型的机会主义。黄蒿、野艾蒿和冷蒿种子具有风险分摊的萌发机制。种子重量和形状与发芽率之间无相关性 ,重量和形状则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两种蒿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我国蒿属2个种的染色体核型,它们的核型模式为:油蒿2n=36=28m+6sm+2st;褐沙蒿2n=36=26m+2sm+8st(2SAT)。  相似文献   

9.
祝东立  贺学礼  石硕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328-2333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小五台山15种蒿属(Artemisia L.)植物种子的基本形态特征,同时进行了种子吸水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5种蒿属植物种子近于倒卵形或长卵形,大小差异明显,大籽蒿(A.sieversiana)种子千粒重最大为0.474g,猪毛蒿(A.scoparia)种子千粒重最小仅为0.047g,其余13种种子的千粒重为0.057~0.184g之间。种子吸水率和吸水量与是否有粘液溶出有明显的关系,有粘液溶出的旱生植物种子吸水速率快、吸水量大。15种蒿属植物种子均无明显休眠特性,多数萌发率大于70%,最高可达100%,只有红足蒿(A.rubripes)和魁蒿(A.princeps)萌发率不足50%。蒿属植物种子吸水和萌发特性显示出该属大部分种类能适应北方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利用少量水可顺利萌发。  相似文献   

10.
马松蒿属(玄参科)的名实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发现马松蒿Xizangia serrata Hong与齿叶翅茎草Pterygiella serrata Hand.—Mazz.属于同一种,因此马松蒿及其代表的单型属——马松蒿属Xizangia Hong均应处理为异名。  相似文献   

11.
云南蕨类植物小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PYU(云南大学蕨类植物标本室)保存的标本,报道云南蕨类植物若干新资料,内容为:3新种,2新变种,中国分布新记录2种,云南分布新记录1属3种,1个种的新组合名称,另1个种的属、科位置的订正及其新组合名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我国金小蜂科的一新纪录属,连褶金小蜂属Lyubana Boucek,描述了3个新种:廖氏连褶金小蜂L.liaoi sp.nov.、长腹连褶金小蜂L.longa sp.nov.和长节连褶金小蜂L.prolongata sp.nov.。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3.
吸器是寄生植物的特征器官,研究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有助于了解寄生关系的建立和调控过程。该研究以两种列当科(Orobanchaceae)根部半寄生植物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松蒿(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为材料,通过皿内培养试验,分析了蔗糖、DMBQ(2,6-二甲氧基-对-苯醌,一种高效的列当科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诱导化合物)和寄主植物诱导下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情况。结果表明:(1)蔗糖显著促进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无寄主存在时,2%蔗糖处理使甘肃马先蒿和松蒿吸器发生率分别提高39.9%和20.2%。(2)蔗糖明显提升寄主植物对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的吸器诱导水平,添加蔗糖后,寄主诱导的甘肃马先蒿单株吸器数和具木质桥的吸器比例分别增加5.7个/株和17.9%,松蒿吸器发生率和具木质桥的吸器比例分别提升76.7%和16.2%。(3)蔗糖对松蒿吸器发生的促进作用与已知吸器诱导化合物DMBQ相当,均能诱导50%以上的植株产生吸器。(4)培养基中添加4%蔗糖对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的吸器诱导效果最好,其中甘肃马先蒿吸器发生率为56%...  相似文献   

14.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92,12(3):205-212
在本文中2种名和2变种名被作为异名;Boehmeria delavayiGagnep.被证实为雾水葛属植物,降级作为雅致雾水葛的变种;Pellioniatrichosantha Gagnep.的采自云南东北部的合模式乃是属于楼梯草属的植物;4种和2变种的地理分布扩大。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esent paper two series, 11 species and three varieties of the genus Elatostema are described as new from China and one variety is elevated to specific rank. Four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are reported from Medog,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6.
记述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平腹蛛科平腹蛛属1新种及1新纪录种土旗平腹蛛Gnaphosa tumd sp.nov.和怒平腹蛛Gnaphosa chola Ovtsharenko et Marusik,1988。  相似文献   

17.
对新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和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一个中国新记录属(木刻衣属Xylographa(Fr.)Fr.)及属下新记录种(平行木刻衣Xylographa parallela(Ach.)Fr.),详细描述了该新记录地衣种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筇竹属植物志资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筇竹属是近年来新建立的一个属。本属原发表时仅有3种,标本採自四川、云南、贵州及湖北西部。以后又陆续发表了4种。作者在编写中国植物志筇竹属的过程中,对本属又做了初步整理,其中包括一新种及一新变型也在此一并发表。本文引证的标本均藏于本院标本室(代号SWFC)。  相似文献   

19.
20.
From 1896 to 1898, Carolo Mueller published thirteen Chinese species in the genus Brachythecium based on Jos. Giraldi’s collections from Shaanxi Province made during 1890~1896. They are B . campylothallum , B . amnicolum , B . homocladum , B . pinnirameum , B . permolle , B . glauco-viride, B . garovaglioides, B . viridefactum, B . glauculum, B . perminusculum, B . dicranoides , B . micrangium and B . thraustum . In this paper, holotypes of nine species, isotypes of three species, and one specimen which was examined by Mueller himself and referred to as B . thraustum by him, were studied. As a result, B . permolle and B . glauco-viride are reduced to B . rivulare as synonyms, B . wichurae is reduced to B . garovaglioides, B . micrangium is transferred to the genus Okamuraea as an independent species, i. e. O. micrangia (C. Muell. ) Wanget Hu, and the remaining 9 species are still recognized as species in the genus Brachythec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