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14年4月—2015年1月,按季度对漓江中下游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共采集鱼类10 161尾,计74种,隶属于5目15科55属。以鲤形目为主,占总物种数的66.67%,总个体数的64.29%;且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9.30%。夏季鱼类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春季鱼类多样性相对较低,鱼类物种相对较少。秋冬两季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鱼类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优势度指数λ最高,优势种较明显;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平乐县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采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但鱼类群落的季节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洱海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4年7月—2015年9月对洱海鱼类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研究了洱海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到鱼类24种,其中,外来种居多,有19种,土著种仅5种;种类隶属6目11科21属,鲤科13种,占种类数54.2%,鰕虎鱼科2种,占种类数8.3%,其他9科各1种;鱼类水体空间类型分为敞水区和沿岸带两种类型,鱼类密度、生物量在敞水区均高于沿岸带,时间分布表现为5和7月高,1和9月低,鱼类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和单一化现象;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优势种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全年3个多样性指数均偏低,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鱼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一致;鱼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时间分布差异均不显著(P0.05);水深、溶解氧和营养状况是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解析禁渔后西凉湖鱼类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格局,探明影响鱼类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于2020年11月和2021年4月在西凉湖开展了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调查,共设置15个样点,分布于西-西凉湖(XLH1-8)和东-西凉湖(XLH9-15)。结果表明秋季与总氮、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呈正相关,西-西凉湖与总磷和浊度呈正相关。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31种,隶属6目8科26属,其中鲤形目最多(24种),占77.4%。优势种为似鱎、?、鲫和红鳍原鲌,其中似鱎为主要优势种。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分析(NMDS)结果表明,西凉湖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差异(P<0.05)。在秋季,东-西凉湖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显著高于西-西凉湖(P<0.05); Margalef指数显著高于西-西凉湖(P<0.05);在秋季,东-西凉湖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西-西凉湖(P<0.05);功能分散度指数显著高于西-西凉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  相似文献   

4.
东江源头区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反映人类作用及环境变化对鱼类群落影响的重要指标。2010年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覆盖整个东江源头区的12个采样点收集和鉴定的鱼类标本共计7目18科56属74种。除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齐氏罗非鱼(Tilapia zillii)和食蚊鱼(Gambusiaaffinis)3种为外来物种外,其余71种均为土著鱼类。主要以鲤形目(77.5%)、鲇形目(9.9%)和鲈形目(8.4%)为主。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占14.87%,其次为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9.93%)和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9.36%)。本研究还以G-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评估了东江源头区域的鱼类多样性;东江源头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定居性、中下层和底栖种类为主,源头这种鱼类群落组成结构与东江下游鱼类具有相同趋势,但相似性指数仅为0.39。拦河建坝是导致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水体污染、河道取沙、过度捕捞及有害渔具渔法的使用仍是源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城镇建设等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使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是红树林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了解雷州半岛红树林鱼类群落结构,探究人类活动强度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红树林鱼类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21—2022年雷州半岛7片红树林共21条潮沟的鱼类数据,结合周边土地利用数据,研究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采集鉴定鱼类49种,隶属于8目25科,鲈形目鱼类最多,共33种占总种类数的75.5%,其中,虾虎鱼科种数最多,共15种占30.6%;食性上,主要为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分别为53.06%和44.90%;各红树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秋冬春三季的变化范围均为0—2.5,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为0—0.9;各红树林鱼类个体数、物种数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秋季北潭与流沙湾的鱼类群落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红树林间的鱼类群落在三个季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人类活动强度、红树林面积和东西岸对鱼类多样性指数、个体数、物种数和生物量均有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P<0.05);青...  相似文献   

6.
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黄海山东海域疏目变水层双拖网调查数据,作者对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及长度谱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捕获鱼类61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种),其次为鲱形目(8种)和鲉形目(7种);按摄食类型可分为浮游动物食性、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杂食性、碎屑食性7个类群,其中浮游动物食性占渔获物重量组成的82.5%。春、秋季鱼类群落均主要由小型种类占优势,春季优势种有3种,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方氏锦鳚(Pholis fangi),秋季优势种有5种,分别是鳀、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玉筋鱼、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空间异质性明显,表现出近岸海域(尤其是青岛-乳山南部近岸海域)较高,深水区较低的态势,但多样性指数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资源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功能团多样性指数(F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种类丰富度指数(D)则无相关关系。春、秋季鱼类群落长度谱曲线斜率均小于-0.2,而截距均大于10,与该海域1985年及2000年的研究结果相比,长度谱斜率显著降低、截距显著增加,这与小型个体种类占优势密切相关。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海山东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下降,小型个体比例上升,资源呈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7.
长江安庆新洲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洲水域环境良好,饵料资源丰富,栖息生境多样,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为了解长江安庆新洲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4月、7月、10月和12月对安庆江段新洲水域鱼类群落进行季节性调查。共采集鱼类64种,分属5目11科48属,其中62.5%为鲤科鱼类。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新洲水域鱼类种类多样性水平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该群落多样性季节差异显著(P0.05),空间差异不明显。新洲水域鱼类群落优势种为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 1855)、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1758)、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 1887)、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 1874)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Bleeker, 1864)。4种摄食功能群中,杂食性(42.19%)和肉食性(35.94%)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3种生态类群中,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84.37%);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占37.50%。大型经济鱼类占总渔获物比例低(0.01%),但个体较大,因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高。总体上,新洲鱼类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偏低,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捕捞强度过大、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江湖阻隔及外来物种入侵是新洲水域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由此,建议持续开展长江渔业资源监测,加强长江干流沙洲水域渔业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浑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和水生态健康变化,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对浑河流域46个采样点进行了鱼类和环境因子调查。其中2010年采集到鱼类15039尾,隶属于6目9科32种;2014年采集到鱼类10483尾,隶属于6目10科41种。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从2010年到2014年鱼类总物种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底层物种数百分比、植食性和肉食性个体数百分比等鱼类特征参数显著上升。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2010年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为流速、电导率、河流等级和钙离子浓度;而2014年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则为电导率、河流等级和氨氮浓度。2010年和2014年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评分分别为48.7624.82和50.4117.35,与2010年的评价结果相比,2014年F-IBI结果稍有改善,其中极好和好的点位数分别少3个和1个,一般的点位数多9个,而极差和差的点位分别少4个和1个。  相似文献   

9.
研究调查了蓬安段2014—2019年洪水期 (6、7和8月)和枯水期 (11、12和1月)渔获物, 用11项鱼类功能性状类型结合蓬安段鱼类群落结构特点来分析该江段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在洪、枯期上的变化及与水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2014—2019年洪水期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浓威纳指数均高于枯水期; (2)SIMPER分析显示,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子陵吻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鳜Siniperca chuatsi、蛇 Saurogobio dabryi、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 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洪水期与枯水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差异贡献种; (3)各年份洪水期的功能丰富度FRic、功能离散度FDiv、功能散布度FDis和二次熵指数Rao及2015、2016和2017年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均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 表明枯水期鱼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显著低于洪水期, 即枯水期水生生态系统功能较脆弱; (4)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水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但不同时期的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程度则呈现较大差异, 表明功能多样性是鱼类群落结构和各水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根据2016—2017年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方法分析了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2纲10目30科41属,以硬骨鱼纲鱼类为主(45种,97.83%)。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22种,47.83%),其次是鲉形目(Scorpaeniformes),占15.22%。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以夏季最高,23种;秋季最低,16种。优势种组成以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和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668—2.453,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577—0.808,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431—3.123,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盐度、水深和pH是影响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且水温和pH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于2019—2021年在西藏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使用刺网和地笼等组合渔具开展了鱼类实地调查, 分析了外来鱼类物种组成、优势种和群落功能多样性, 并结合已发表的文献资料, 探讨了西藏湿地外来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影响。结果表明, 共采集到外来鱼类10种, 隶属于4目5科, 包括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鲤(Cyprinus carpio)、丁鱥(Tinca tinca)、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鲇(Silurus asotus)、小黄?(Micropercops swinhonis)和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外来鱼类的个体数和重量分别占本地种和外来种总渔获物的94.86%和70.71%, 其中主要组成为鲫和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鲫、麦穗鱼、大鳞副泥鳅和鲤4种为拉鲁湿地外来鱼类优势物种, 鲫、麦穗鱼和小黄?3种为茶巴朗湿地的优势物种。在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鱼类种类组成、个体数量和生物量中外来鱼类均已占据优势地位, 且外来鱼类的群落功能多样性(FD)亦高于土著鱼类。结合历史数据, 西藏拉鲁湿地和茶巴朗湿地已记录外来鱼类12种, 其中具高度入侵风险物种达6种, 外来鱼类物种数从2000年左右的2种增加到现在的10种, 且丁鱥和中华青鳉分别在西藏自然水体中和茶巴朗湿地中首次被发现。此外, 两个湿地12种外来鱼类均为拉萨市场中的常见经济鱼类及携带鱼类, 是由于放生而进入湿地自然水体中, 且鲫、大鳞副泥鳅和麦穗鱼等均已建立自然种群。因此, 加强对放生的科学管理及开展外来鱼类的长期监测, 是防范外来鱼类入侵及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汉江支流堵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堵河2018年6月-2019年5月渔获物,分析了鱼类群落组成及变化、优势种以及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外界环境扰动作用对鱼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38种,分属4目8科,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26种),占总种数的68.4%.群落优势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地样方调查法,通过Margalef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综合分析了北京市3条主要河流(潮白河、拒马河、清水河)的滨岸带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结果表明:在11个样地中共记录植物74科248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7种,双子叶植物56科166种,单子叶植物15科75种。清水河滨岸带的植物Mar-galef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高于潮白河与拒马河,植被状况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8年5月和7月对江西省抚河源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调查数据, 研究了该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主要物种生长特征。结果显示, 该保护区鱼类共有4目9科18属20种, 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 占总种数的55%。优势种为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鲫(Carassius auratus)、宽鳍鱲(Zacco platypus)。保护区主要以肉食性和杂食性、底层性、定居性鱼类为主。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 杨溪港鱼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H′=1.52; D=2.07), 天井溪鱼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低(H′=0.84; D=0.99)。主要鱼类的体长体重线性回归拟合方程式分析显示, 侧条光唇鱼(b=2.903)、鲫(b=3.039)和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b=2.994)呈等速增长, 银(Squalidus argentatus, b=2.459)和宽鳍鱲(b=3.398)呈异速增长。β多样性分析显示, 杨溪港与桐斜河(βr=12.3)、横路河(βr=10.8)、天井溪(βr=11.6)间的生境差异较大, 鱼类物种分化较大。相似性分析显示, 洪水坑与桐斜河(Cj=0.09)、天井溪(Cj=0.13)、胡洋溪(Cj=0.14)间的鱼类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研究结果补充了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和主要鱼类生长特征的基础资料, 为抚河源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重要的水源区, 了解其鱼类多样性的现状及变化对于水生态保护尤为重要。作者于2016-2017年间对汉江洋县段干流与6条主要支流的鱼类多样性组成进行了两次调查, 以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对洋县境内7条河流进行评估, 同时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判定优势种, 利用鱼类丰度生物量(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 ABC)曲线分析鱼类受干扰情况。结合历史记录, 调查区域内共分布有土著鱼类76种, 隶属于6目14科57属, 以鲤形目鲤科和鲇形目鲿科鱼类为主, 分别占土著鱼类总数的57.89%和11.84%; 珍稀濒危鱼类共计5种, 包括3种国家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鱼类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汉江干流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6条支流。7条河流的IRI指数显示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ABC曲线显示目前调查区域内鱼类小型化现象明显、鱼类受到较严重干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调查区域鱼类多样性影响最大, 干流大型水库(大坝)通过改变原有流水生境、阻断河流纵向连通性、淹没重要鱼类产卵场等对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产生不利影响; 支流引水式的中小型电站造成下游河段减、脱水而使河道发生断流以及生境破碎化, 从而威胁土著鱼类的生存。在跨流域调水过程中, 应重视不同水系鱼类引入的潜在生态风险。对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区鱼类多样性现状的调查, 有助于未来跨流域调水过程中鱼类变化的动态监测和外来物种的预警。  相似文献   

16.
南广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 为全面了解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 作者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南广河干流及支流28个采样点进行了6次调查, 共采集鱼类64种, 隶属于5目13科48属, 其中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有鲈鲤(Percocypris pingi)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2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7种,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濒危和易危的鱼类有9种。南广河现有分布鱼类以小型种类为主, 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鲤(Cyprinus carpio)为优势种。南广河鱼类多样性总体较高, 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6.57、3.10、0.93、0.74; 中游河段的鱼类种类和数量较丰富, 分别占渔获物总种类和总数量的65.63%和28.98%; 支流镇舟河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也较丰富, 分别占37.50%和20.48%。南广河不同河段的鱼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 大坝建设和过度捕捞可能影响了鱼类分布并导致其资源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年7月和12月在柳江9个江段(榕江、从江、融安、柳城、象州、永福、鹿寨、河池和宜州)开展鱼类和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36474尾, 隶属于5目20科80属115种; 其中, 鲤科鱼类最多(68种), 占59.1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3—3.12、0.81—0.93、0.58—0.80和4.65—7.18。鱼类优势种以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胡Microphysogobio chenhsienensis、银鲴Xenocypris macrolepis和南方拟?Pseudohemiculter dispar等小型鱼类为主。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 宜州、榕江、鹿寨、柳城、象州和融安江段鱼类群落受到中度或严重干扰, 河池、从江和永福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将鱼类划分为3个类群: 柳江上游的从江-榕江类群, 洛清江支流的永福-鹿寨类群, 柳江中下游及龙江支流的融安-柳城-象州-河池-宜州类群。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河宽、海拔和pH是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 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经济鱼类占比减少, 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柳江鱼类多样性保护: 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偷捕、电捕等非法行为; 对主要经济鱼类开展增殖放流; 恢复河流的连通性; 对流域珍稀特有鱼类进行监测、救护和繁育。  相似文献   

18.
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当前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2012及2014年对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水体环境进行了调查。共捕获4目6科17属25种鱼类,包括13种外来鱼类和12种土著鱼类。在42个采样点中的19个发现了外来鱼类,包括12处的湿地、6处的河流及1处水库采样点。外来鱼类基本都分布在下游,除了鲫(Carassius auratus)分布到了上游,鲤(Cyprinus carpi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分布到了中游。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著鱼类是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和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为泥鳅、鲫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该流域的鱼类群落同时受局域和区域环境因素的作用,二者对鱼类群落变异的总解释量为33.9%。海拔、圆石的比例和沙的比例与鱼类群落结构的关系最为紧密。今后应当开展外来鱼类的监控和清除工作,减少人为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以促进该地区外来鱼类的防控工作及土著鱼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黄山陈村水库河源溪流鱼类群落的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11月在黄山陈村水库河源溪流中所采集的鱼类标本,对其中9种优势鱼类的食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宽鳍鱲(Zacco platypus)、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等9种鱼类都以有机碎屑、藻类和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属典型的杂食性或无脊椎动物食性鱼类;食物组成的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但存在部分重叠(P<0.001)。不同物种间的食物多样性和食性宽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底栖型鱼类具有相对较高的饵料来源,而鱼类的食物多样性可能与其小生境选择性有关。根据食物重叠指数,9种优势鱼类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重叠(D>0.3),尤其是宽鳍鱲、光唇鱼、麦穗鱼、高体鰟鮍(Rhodeus ocellatus)和稀有花鳅(Cobitis sinensis)间的食物重叠指数超过0.9。陈村水库河源溪流的鱼类群落所表现出的食物组成、食物多样性、食性宽度和种间食物重叠性等特征,可能与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营养外源性和物理栖息地周期动荡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用Shannon-Wiev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Margalef种类丰度、McNaushton优势度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从近岸到外海.H’(S)、J、d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D值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断面多样性指数H’(S)以春、秋季较高,J值则基本上以春、冬季稍高,d值则随断面的不同有差异,D值基本上以夏、秋季为高用Whiftaker和Fairbanks群落系数计算公式及Bray-Curtis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群落相似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可聚为两大类型,从结构上看.近外海底栖动物群落为近岸及外海群落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