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报道香桂叶精油化学成份的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运用减压分馏、柱层析、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分离鉴定了3个单萜烯——α—蒎烯(1.28%)、莰烯(0.17%)和对-聚伞花素(0.14%);5个含氧单萜化台物——1,8-桉叶素(0.85%)、芳樟醇(14.35%)、α-松油醇(0.22%)、黄樟油素(69.70%)和丁香酚(4.20%);2个醛类化合物——壬醛(0.16%)和癸醛(0.40%);2个倍半萜烯——β-丁香烯(0.11%)和β-甜没药烯(0.05%);1个倍半萜含氧化合物——橙花叔醇(0.75%)等13个成份。另外,还测定了不同月份的植物精油主要成份的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的千只眼精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易门、通海和建水产的千只眼(Murraya tetramera Huang)枝叶分别经水蒸汽蒸馏得到精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共鉴定了27个化学成分。从易门产的千只眼精油中分离鉴定了21个化合物,为精油含量的99.69%;从通海产的千只眼精油中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为精油含量的99.44%;从建水产的千只眼精油中鉴定了20个化合物,为精油含量的99.72%。这些成分除石竹烯为倍半萜外,其余化合物都属于单萜或其含氧衍生物。三个产地的千只眼精油中都含主成分柠檬烯和紫苏醛。  相似文献   

3.
黄樟化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en (Jack) Nees)种内叶精油主成分不同,在黄樟的一个野生种群中发现7个不同的化学型:其中主含单萜、倍半萜和芳香族化合物的3个化学型为首次在黄樟中发现,而主含倍半萜的化学型的3个单株样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另外4个化学型均主含单萜化合物。并运用萜类生源学对黄樟化学多样性以及各化学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的方法分析了牛尾蒿原变种Artemisia dubia var. dubia及无毛变种B A. dubia var. subdigitata精油化学成分,共鉴定出82种化合物,其中萜类50种,芳香类12种,脂肪族类20种。经比较研究表明,这两变种的精油中有39种化合物(27 种萜类,5种芳香类和7种脂肪族类化合物)相同,而它们的差别在于牛尾蒿无毛变种中二环、三环倍半萜、芳香类及脂肪族类化合物的类型比原变种多。从精油的萜类化学组成特点来看,这两个变种的萜类化合物环化程度比蒿亚属植物高,而与龙蒿亚属植物相近。因此,这两个变种归属于龙蒿亚属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薄荷油和留兰香油都是从薄荷属植物中得到的重要天然香料。这些精油的组成非常复杂,例如椒样薄荷(Mentha piperita)油已发现120多种成分,苏格兰留兰香(M.cardiaca)油含有194种化合物。但它们的主体成分都是对(艹孟)烷衍生物——单萜化合物。在生产实践中,植物的含油率,以及精油的化学组成、物理化学常数和香气香味,在不同的栽培地区、气候条件和收获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引起了植物学家、植物化学家和香  相似文献   

6.
柠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和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为引种到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柠檬草和肿柄菊叶精油,得率分别为1.02%和1.05%(w/w)。通过GC和GC-MS分析精油的组成。从柠檬草叶精油中鉴定出20个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占81.25%,精油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柠檬醛(49.76%)、月桂烯(8.54%)、橙花醇(5.92%)。从肿柄菊叶精油中鉴定出20个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占95.85%,精油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α-松油醇(20.31%)、1,8-桉树脑(14.67%)、1,7,7-三甲基二环[2.2.1]庚-2-醇(14.32%)、2,6,6-三甲基二环[3.3.1]庚-2-烯(13.51%)和1,1,4,7-四甲基十氢-1H-环丙并[e]薁-4-醇(7.39%)。两种精油对松材线虫、南方根结线虫、全齿复合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均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两种精油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活性均最强,用柠檬草精油处理南方根结线虫24 h和48 h,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68μg/m L和0.747μg/m L;用肿柄菊精油处理南方根结线虫24 h和48 h,IC50值分别为1.118μg/m L和1.039μg/m L。研究结果为揭示柠檬草和肿柄菊精油中的抗线虫成分,以及这两种植物精油作为抗线虫剂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丰富桂花转录组数据信息,阐明不同品种桂花精油合成的分子差异,本研究选择三种不同品种桂花,通过Illumina Hiseq2000平台测序,总计产出14.4G数据,三个品种的桂花样品共获得70029个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762 nt,N50达到1183 nt。通过Unigene的表达差异分析与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与桂花精油物质合成途径有关的差异基因主要注释在二萜合成、萜类骨干化合物合成、单萜合成、倍半萜与三萜合成、苯丙烷类合成、苯丙酸类代谢、亚麻酸代谢以及亚油酸代谢8个通路中。而三种桂花差异基因均显著富集的通路则注释在苯丙烷类合成、苯丙酸类代谢、二萜合成以及萜类骨干化合物合成通路,共获得650个编码精油物质合成途径中54个差异酶的差异基因。本研究建立了以金球桂、白洁和日香桂为代表的桂花转录组数据库。通过转录组分析,确定了不同品种桂花精油物质合成差异的表达途径,初步分析了转录组数据库中与精油物质合成途径相关的差异基因。本研究将为桂花精油成分代谢调控及体外表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石荠苧属Mosla 5种植物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5个种在精油成分的组成上基本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含有大量的香荆芥酚和其他单萜类化合物,倍半萜成分很少,酚酯类化合物几乎没有;另一个类型则在精油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和酚酯类化合物。笔者在化学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它们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可能的演化途径。  相似文献   

9.
海绵中含有多种多样的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和三萜。其中,倍半萜和二萜最为丰富。这些次生代谢物大部分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本文介绍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珠兰花挥发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进的循环吹气吸附法捕集珠兰鲜花的顶空挥发物,溶剂冼脱后用 GC/Ms 分析,在两种毛细管色谱拄上(OV-101,PEG-20M)利用质谱和程序升温保留指数鉴定化合物。共鉴定了32种成分,包括11种单萜烯,11种倍半萜烯,7种含氧化合物。主要成分有顺-茉莉酮酸甲酯、顺-β-罗勒烯和β-蒎烯。  相似文献   

11.
植物萜类合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植物中许多有价值的萜类化合物被发现和应用于人类生活 ,萜类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倍受重视。萜类合酶催化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生物合成 ,即分别催化GPP、FPP和GGPP形成单萜、倍半萜和二萜。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在植物萜类合酶催化机理、克隆策略和萜类生物工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植物中许多有价值的萜类化合物被发现和应用于人类生活,萜类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倍受重视。萜类合酶催化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生物合成,即分别催化GPP、FPP和GGPP形成单萜、倍半萜和二萜。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在植物萜类合酶催化机理、克隆策略和萜类生物工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侧柏叶精油,通过GC和GC-MS分析精油的组成。从侧柏叶精油中鉴定出29种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8-丙氧基-柏木烷(15.41%)、松油烯-4-醇(12.98%)、α-蒎烯(9.85%)、桧烯(9.92%)和3-蒈烯(6.77%)。侧柏叶精油具有广谱的抗细菌活性,对供试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在0.1 mg/mL和1.0 mg/mL之间,最低抑菌浓度(MIC)在0.063 mg/mL和0.90 mg/mL之间,半抑制浓度(IC50)在0.044 mg/mL和0.763 mg/mL之间。侧柏叶精油能有效抑制菲啰嗪与Fe2+的螯合(IC50值为0.409mg/mL)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的氧化(IC50值为0.526 mg/mL)。  相似文献   

14.
芹菜子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GC和GC-MS技术,就芹菜子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CO2)精油和水汽蒸馏法(SD)精油的化学组成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D法精油的主要成分为单萜烯烃类物质,而SFE-CO2法精油为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共有32种化合物被鉴定,其中两种为首次在芹子油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为获取柠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中萜类化合物及其合成酶基因信息,以正常生长及遮阴下的柠檬香茅嫩叶为材料,进行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结合q RT-PCR验证分析。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柠檬香茅所含萜类共23种,包括单萜4种、倍半萜4种、二萜8种、三萜3种和四萜4种。在遮阴下,柠檬香茅的二萜类银杏内酯C和四萜类虾青素相对含量更高。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单萜生物合成涉及4类合成酶的24个基因,二萜生物合成涉及11类合成酶的49个基因,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涉及12类合成酶的58个基因,其中6类合成酶的8个基因在遮阴下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而前萘二烯加氧酶(c64786.0)基因正好相反。q RT-PCR分析表明,遮阴下4个FPKM值差异明显的萜类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但不同合成酶基因的差异表达量存在差异。因此,柠檬香茅所含4类共23种萜类化合物由27类合成酶共131个基因编码而来,不同光照强度影响9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2种萜类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16.
野薄荷精油中驱避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云南野薄荷精油中分离获得一种白色结晶,加入适当溶剂涂于人体皮肤,对蚊、蠓、蚋有良好的驱避作用,并且毒性低,对皮肤无刺激性。经化学分析、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和质谱测定以及与合成化合物的核对,证明此结晶是右旋8-乙酰氧基别二氢葛缕酮。这是从植物体中首次发现的一种含氧单萜化合物,也是一种新型的驱避剂。  相似文献   

17.
华北落叶松枝叶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其化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芬  王辉  边银霞  李永兵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2327-233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华北落叶松枝叶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自身种子萌发、胚根和胚轴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挥发物中含量较大的化合物有20种,其中萜烯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占较大比例,有5个单萜、12个倍半萜.华北落叶松枝叶挥发物对自身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度指数、胚根和胚轴伸长量、鲜质量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明华北落叶松挥发物中存在潜在的化感物质,并可能与挥发物中较高含量的萜类化合物有关.华北落叶松枝叶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影响自身的更新,是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采自云南4个不同地区(昆明,丽江,普洱,新平)的臭灵丹叶子进行挥发油提取,并利用GC MS和GC FID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组成,分别从中鉴定出39、37、33、44个化合物。鉴定的化合物各占挥发油总量的9332% (昆明)、8057% (丽江)、9224% (普洱)和9385% (新平)。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这四个地区植物样品提取所得挥发油化学组成不尽相同:昆明产臭灵丹挥发油富含芳香族化合物(3806%);而从丽江和普洱样品中获得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倍半萜(分别为1989%和4465%)和氧化倍半萜(分别为4085%和3511%)为主;非氧化单萜和非氧化倍半萜化合物(分别为4223%和3325%)则是新平产臭灵丹挥发油的主要化合物类型。同时,对这些不同产地的臭灵丹挥发油也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从以上实验研究结果推测环境差异是影响臭灵丹挥发油化学组成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不同的化学组成可能是导致4种样品抗菌敏感程度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成份系统分离和薄层析,对国产鱼腥草挥发油成份进行了研究,鉴定了4个单萜烯——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和 d-柠檬烯(d-liraonene);2个含氧单萜化合物——芳樟醇(linalool)和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1个倍半萜——丁香烯(caryophyllene);3个醛酮化合物——甲基正壬基酮(2-undecanone)、癸酰乙醛(decanoyl acetaldehyde)和月桂醛(dodecanaldehyde)等10个成份。其中莰烯、乙酸龙脑酯和丁香烯系首次在鱼腥草中发现。研究证明,我国广东产鱼腥草全草挥发油的成份与国外报道的日本产鱼腥草地上部分挥发油有较大的差别。癸酰乙醛、芳樟醇、α-蒎烯和甲基正壬基酮为挥发油中的抗菌有效成份。  相似文献   

20.
华山松球果挥发性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7月份的华山松球果。用GC-MS分析了健康果和受害果萜类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华山松球果挥发成分25种,其中单萜17种。倍半萜8种,7种主要成分均为单萜组分,它们是a-蒎烯、β-非兰烯/4-侧柏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和异松油烯。球果受害后,单萜、倍半萜种类没有变化,除β-蒎烯含量减少外,单萜总量和各组分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中β-非兰烯/4-侧柏烯含量增加最多;而倍半萜各组分相对含量变化很小。同时,比较了水蒸气蒸馏和二氯甲烷浸提的分析结果。认为水蒸气蒸馏法不适合华山松球果挥发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