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5-3β,7β-二羟基甾醇(1—3)和△^5-3β,7α-二羟基甾醇(4~6)的一些核磁共振波谱特征进行了比较。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6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无明显的抑制活性,对丁酰胆碱酯酶(BuChE)则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24-亚甲基胆甾-5-烯-3β,7α-二醇(6)的IC50值为9.5μM。通过活性数据比较我们发现7α-羟基甾醇对丁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明显比相应的7β-羟基甾醇高。我们通过计算7位羟基和四环平面之间的二面角角度来尝试解释这些活性差别。  相似文献   

2.
3β,20α-羟基甾体脱氢酶(3β,20α-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20α-HSD)是从胎羊血中分离得到的。分子量为35kD。该酶以NADPH为辅酶,有两种底物。以孕酮为底物时,Km=30.8μmol/L,Vmax=0.7nmol min~(-1)(nmol enzyme)~(-1);以5α-二氢睾酮(5α-Dihydrotestosterone,5α-DHT)为底物时,Km=74μmol/L,Vmax=1.3nmol min~(-1)(nmol enzyme)~(-1)。5α-DHT竞争性抑制20α-还原活性,Ki=102μmol/L。16α-溴代乙酰氧基(16α-Bromo acetoxyprogesterone,16α-BAP)是3β,20α-HSD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t_(1/2)=75min。对3β和20α还原活性的抑制常数Ki分别为23μmol/L和58μmol/L。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枝叶中分离得到4个紫杉烷二萜,通过波谱分析分别确定为:1β-羟基-2α,7β-二去乙酰基巴卡亭I(1),1β-羟基巴卡亭I(2),2α,5α,7β,9α,10β,13α-六乙酰氧基紫杉-4(20),11-二烯(3)和2-去乙酰氧基-5-去肉桂酰taxinine J(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利用PMSG(妊娠母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及HCG(人羢膜促性腺激素)处理的未成年大鼠卵巢匀浆,通过测定Δ~5-3β-羟类固醇脱氢酶(HSD)活性,研究了酪氨酸影响孕酮的代谢机理。结果表明,同一浓度的酪氨酸(60微克/毫升)加到排卵后不同时间(12—72小时)的卵巢匀浆中,Δ~5-3β-HSD活性增加,并随着时间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酪氨酸组同对照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不同浓度的酪氨酸(30—160微克/毫升)加到排卵后同一时间(24小时)的卵巢匀浆,也能提高Δ~5-3β-HSD活性,酪氨酸组与对照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并探究其胆碱酯酶抑制和细胞毒活性。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从桦褐孔菌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monogynol A(1)、桦木酸(2)、白桦酯醇(3)、羊毛甾醇(4)、inoterpene D(5)、inonotsutriol C(6)、(3β,5α,6β,22E)-6-methoxyergosta-7,22-diene-3,5-diol(7)、过氧化麦角甾醇(8)、香草酸(9)、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10)、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11)和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12),其中化合物1、10和11为首次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3、4和6有较好的丁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2和3有较好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5和6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选育到一株对16β-甲基,17α,21-二羟基孕甾-1,4-二烯-3,20-二酮(Ⅱa)11α-羟基化活性强的犁头霉A28菌株,并发现底物21-乙酰化(Ⅱb)可明显提高11α-羟基化的能力.在适宜的转化条件下,Ⅱb投料浓度0.5%,产物16β-甲基-11α,11α,21-三羟基孕甾-1,4-二烯-3,20-二酮(Ⅲ)收率为73%,结构经波谱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7.
选育到一株对16β-甲基-17α,21-二羟基孕甾-1,4-二烯3,20-二酮(Ⅱa)11α-羟基化活性强的犁头霉A28菌株,并发现底物21乙酰化(Ⅱb)可明显提高11α-羟基化的能力。在适宜的转化条件下,Ⅱb投料浓度0.5%,产物16β-甲基-11α,17α,21-三羟基孕甾-1,4-二烯3,20-二酮(Ⅲ)收率为73%,结构经波谱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8.
万年蒿中两个新贝壳杉烷型二萜的分离与结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菊科蒿属植物万年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地上部分首次分得3个单体化合物(两个贝壳杉烷型二萜和一个酸性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及光谱分析(UV,IR,~1H-NMR,~(13)C-NMR,MS)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α,16α-二羟基贝壳杉烷-200-O-β-D-葡萄糖甙(Ⅰ)(3α,16α-dihydroxykaurane-20-O-β-D-glucoside(Ⅰ)),3α,6α-二羟基贝壳杉烷-19-O-β-D-葡萄糖甙(Ⅱ)(3α,16α-dihydroxykaurane-19-O-β-D-glucoside(Ⅱ))和1,4-二咖啡酰奎宁酸(Ⅲ)(1,4-dicaffeylquinic acid(Ⅲ))。(Ⅰ)和(Ⅱ)为两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羊角天麻(Dobinea delavayi)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成分,本实验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纯化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羊角天麻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2′,4′-四羟基二氢查尔酮(1)、紫铆花素(2)、3,4,2′,4′,α-五羟基查尔酮(3)、金色草素(4)、芒果苷(5)、没食子酸(6)、二十四亚甲基环阿尔廷醇(7)、6β-羟基-豆甾-4-烯-3-酮(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棕榈酸甲酯(11)、1-棕榈酸单甘油酯(12),其中化合物1~4、6~8均为首次九子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6均具有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其中黄酮类化合物2~4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20.3、61.5、56.0μg/mL。  相似文献   

10.
臭瓜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臭瓜(Cucurbila foetidissima Hbk)根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鉴定了六个化合物,葫芦素B(cucurbitacin B)Ⅰ、拜俄尼酸(bryonolic acid)Ⅱ、22氢化Δ~(7(8))菠甾醇(22-dihydro-spinasterol, 24α-ethyl-5α-cholesta-7-en-3β-ol)Ⅲa、菠甾醇(24α-ethyl-5α-cholesta-7,trans-22-dien-3β-ol)Ⅲb、22氢化Δ~(7(8))菠甾醇葡萄糖甙(22-dihydrospinasterol, 24α-ethyl-5α-cholesta-7-en-3-O-β-D-glucoside)Ⅳa、菠甾醇葡萄糖甙(24α-ethyl-5α-cholesta-7,trans-22-dien-3-O-β-D-glucoside)Ⅳb。  相似文献   

11.
对采集于近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抗生链霉菌H12-15发酵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多种柱色谱技术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放线菌素X2(1)、放线菌素D(2)、羊毛甾醇(3)、4,4-二甲基酵母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24-甲基-5α-胆甾基-7,22-二烯-3β,6α-二醇(6)、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酮(7)、麦角甾-3β,5α,9α,14α-四羟基-7,22-二烯-6-酮(8)、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三烯-3β,7α-二醇(9)、β-谷甾醇(10),化合物3~10均为首次从海洋来源链霉菌中分离得到。运用MTT法对这10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和2具显著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1.6μg/mL;化合物9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胎羊3β,20α-羟类甾醇氧化还原酶活性中心的特性,我们合成了放射性的16α-溴乙酸基孕酮和5α-二氢睾酮-17-溴乙酸酯作为亲和标记试剂。二者都是以不可逆的方式,活性位点定向地竞争性抑制酶的活性。当酶的浓度为1μmol/L,抑制剂的浓度为100μmol/L时,使酶失去一半活性所需时间(t0.5)分别为75 min(16α-BAP)和480 min(5α-DTB)。当在反应混合液中有底物孕酮或5α-二氮睾酮存在时,可降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速度。把标记的酶用盐酸水解,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位于酶的活性中心的被标记氨基酸为组氨酸,它可能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赤芝孢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赤芝(Gunoderm lucidum )孢子脂溶部分分到六个甾体化合物,根据化学及光谱解析等方法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Ⅰ),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Ⅱ),麦角甾-7,9,22-三烯-3β,5α,6α-三醇(Ⅲ),麦角甾醇棕榈酸酯(Ⅳ),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Ⅴ),以及麦角甾醇(Ⅵ)。  相似文献   

14.
从小花琉璃草(cynoglossum lanceolatym Forsk.)全草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用波谱等方法鉴定为:十六碳酸甲酯(Hexadecanoic acid,methyl ester)、β-谷甾醇(β-sitosterol)、5α,豆甾烷-3,6-二酮(5α,stigmastane-3,6-dione)、6β-羟基-豆甾-4-烯-3酮(6-β-hydroxy-stigmasta-4-en-3-one)和胡萝卜甙(daucosterol)。  相似文献   

15.
β3,7α,15α-三羟基雄甾-5-烯-17-酮(7α,15α-diOH-DHEA)是女用口服避孕药"优思明"主要成分屈螺酮的关键中间体.为了提高目的 产物7α,15α-diOH-DHEA的摩尔得率,研究不同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诱导剂对Gibberella intermedia CA3-1转化去氢表雄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民间广泛食用的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 Skeels)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析。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白刺花花蕾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9α,14β-二羟基苦参碱(1)、槐胺碱(2)、9α-羟基槐胺碱(3)、7α-羟基槐胺碱(4)、槐果碱(5)、9α-羟基槐果碱(6)、苦参碱(7)、9α-羟基苦参碱(8)、13α-羟基苦参碱(9)、9α-羟基-7,11-脱氢苦参碱(10)、槐定碱(11)、白羽扇豆碱(12)、14α-羟基白羽扇豆碱(13)、3,4-二甲氧基苯甲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2-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和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生物碱,化合物3、4、8~10和12~16共11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花部位中获得。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及苦参碱(7)对丁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1%和35%。研究解析了民间食用白刺花花蕾的部分物质基础,明确了其抑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化合物,为白刺花的天然产物开发提供了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 Linn.)枝条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6-羟基-2,3-二甲氧基 酮 ( 1 ) ,1,3,7-三羟基 酮 ( 2 ) ,1,3,7-三羟基-8-甲氧基 酮( 3 ) ,7-羟基-1,3-二甲氧基 酮( 4 ) ,伪蒲公英甾醇( 5 ) ,1,3,6-三羟基-5,7-二甲氧基 酮( 6 ) ,2-羟基-1-甲氧基 酮 ( 7 ) ,2-羟基-1,8-二甲氧基 酮 ( 8 ) ,1,3,5-三羟基-2-甲氧基 酮 ( 9 ) ,4-羟基 酮 ( 10 ) ,1,3,5-三羟基 酮 ( 11 ) 。化合物 2 ~ 5 为首次从红厚壳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 6 ~ 8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化合物 1 为一新的天然产物。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 9 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显示出生长抑制活性, 其IC50值为1.8×10-5 mol/L。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19种油菜甾醇内酯类似物和有关甾体化合物在水稻叶片倾斜及萝卜幼苗生长试验中的生物活性。表油菜甾醇内酯(24—Epi—BR)在两个系统中都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C_2位失去羟基(香蒲甾醇)仅在水稻试验中有高活性,改变C_22位侧链结构(2α,3α双羟基—6—酮—23,24—双失碳—β—高-5α—胆烷酸甲酯)在萝卜试验中仍有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从角果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甾醇,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为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豆甾醇-5,11-二烯-3β-醇(4),豆甾醇-3,6-二酮(5),sitoindosideΙ(6)。  相似文献   

20.
目的:合成并表征一种属于植物生长激素的席夫碱类化合物.方法:由5-硝基水杨醛和3,5-二羟基苯甲酰肼在甲醇溶液中反应得到N′-(5-硝基-2-羟基苯亚甲基)-3,5-二羟基苯甲酰肼.结果: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得其结构并表征,同时通过抗菌实验证明其在一定浓度下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结论:这种席夫碱类化合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