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探讨短期甲硫氨酸脑啡肽作用对SIV感染CEMx174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 .用MTS法测定甲硫氨酸脑啡肽对感染CEMx174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流式细胞仪分析SIV诱导细胞凋亡及其甲硫氨酸脑啡肽的作用 ,并测定了cAMP含量、PKA活性和组蛋白磷酸化的水平 .SIV能够显著减少CEMx174细胞数 ,甲硫氨酸脑啡肽可以提高感染细胞的存活率 .AnnexinⅤ结合实验显示 ,1μmol L甲硫氨酸脑啡肽可以增加存活细胞的比率 ,减少凋亡细胞数 .甲硫氨酸脑啡肽降低正常细胞和感染细胞cAMP的含量和PKA活性 ,但是在感染组较为明显 .在感染的情况下 ,磷酸化的组蛋白增加 ,甲硫氨酸脑啡肽可以减少其含量 .甲硫氨酸脑啡肽的作用可以被纳酪酮所拮抗 .研究结果提示 ,甲硫氨酸脑啡肽对SIV感染引起早期细胞凋亡的作用涉及cAMP PKA信号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中国病毒学》2001,16(4):304-308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s)凋亡的机理.实验用PCR技术扩增gag基因,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5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PMNs在被SIV感染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存活率下降,在感染后24h可以从PMNs中扩增出gag基因.PMNs中p53基因的的表达在感染后24h增加.同时bcl-2基因的表达在对照组和SIV感染组都增加,但在SIV感染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揭示SⅣ能够感染PMNs,p53和bcl-2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SⅣ感染PMNs引起细胞凋亡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s)凋亡的机理.实验用PCR技术扩增gag基因,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5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PMNs在被SIV感染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存活率下降,在感染后24h可以从PMNs中扩增出gag基因.PMNs中p53基因的的表达在感染后24h增加.同时bcl-2基因的表达在对照组和SIV感染组都增加,但在SIV感染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揭示SⅣ能够感染PMNs,p53和bcl-2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SⅣ感染PMNs引起细胞凋亡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s)凋亡的机理。实验用PCR技术扩增gag基因,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5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PMNs在被SIV感染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存活率下降,在感染后24h可以从PMNs中扩增出gag基因。PMNs中p53基因的表达在感染后24h增加。同时bcl-2基因的表达在对照组和SIV感染组都增加,但在SIV感染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揭示SIV能够感染PMNs,p53和bcl-2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SIV感染PMNs引起细胞凋亡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含单链抗体 ( Sc Fv) 3H1 1基因全长的质粒 DNA为模板 ,利用 PCR技术扩增 3H1 1 Sc Fv基因片段 ,扩增片段及绿脓杆菌外毒素 PE38表达质粒 p YR39- 1 - PE38经 H ind /N de 酶切、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 BL2 1,构建免疫毒素的表达质粒 p YR3H1 1 - PE38.转化菌在 IPTG诱导下 ,表达免疫毒素 3H1 1 - PE38,3H1 1 - PE38经纯化、变性、复性处理后 ,通过 MTT法检测其对胃癌细胞MGC80 3的杀伤活性 .结果表明 ,3H1 1 - PE38浓度不变 ,其杀伤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当浓度为 5× 1 0 -8mol/L,作用时间为 60 h时 ,其对胃癌 MGC80 3细胞的杀伤率达74 .2 % ,而同等条件下抗 DNA免疫毒素 p Ig2 0 - PE38的杀伤率仅为 9.2 % ;作用时间一定 ( 60 h) ,免疫毒素浓度与杀伤率呈正相关 ,在 1 0 -10 mol/L以下 ,杀伤率几乎为零 ,而浓度高于 5× 1 0 -8mol/L时 ,杀伤率超过 70 % . 3H1 1 - PE38能够有效杀伤与之特异结合的胃癌细胞 ,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伊立替康(CPT-11)联合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及协同作用机制.分别利用CPT-11 30、60、90、120、150μmol/L,NCTD 30、60、90、120、150μmol/L和两药按上述浓度1∶1联用,以及两药上述浓度完全交叉组合作用BGC-823细胞24、48和72 h,并且以不同序贯方式作用BGC-823细胞24 h.MTT法检测BGC-823细胞的增殖,采用中效原理评价两药联合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PT-11 60μmol/L、NCTD 60μmol/L和联合用药(60∶60)μmol/L,以及不同序贯方式作用BGC-823细胞24 h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PT-11 30、60μmol/L,NCTD 30,60μmol/L和联合用药(30∶30,60∶60)μmol/L作用BGC-823细胞24 h后Pdcd4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PT-11及NCTD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IC50明显减小(P0.05),单独使用CPT-11或NCTD作用24、48和72 h时的IC50分别是联合使用时的2.83、3.15、2.19倍以及2.66、3.11、2.45倍,并且两药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效应;两药合用24 h时先给CPT-11方案抑制作用优于先给NCTD方案,且优于同时给药方案(P0.05);CPT-11 60μmol/L作用24 h引起BGC-823细胞S和G2-M期阻滞(P0.01),NCTD 60μmol/L作用24 h引起细胞G2-M期阻滞(P0.05),并诱导细胞凋亡(P0.05),联合用药(60∶60)μmol/L作用24 h,主要引起细胞G2-M期阻滞(P0.01),与先给NCTD 6h方案及同时给药相比,先给CPT-11 6h方案主要引起细胞S期阻滞增加(P0.05)以及细胞凋亡增加;CPT-11 30、60μmol/L作用12 h后Pdcd4上调表达,p53下调表达(P0.05),NCTD 30、60μmol/L作用12 h后Pdcd4下调表达,p53上调表达(P0.05),联合用药(30∶30,60∶60)μmol/L作用24 h后Pdcd4及p53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CPT-11联合NCTD对人胃癌BGC-823细胞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主要是诱导细胞G2-M期阻滞,并与抑癌基因蛋白Pdcd4及p53上调表达有关;两种药物联用时序贯次序对联合作用有影响,先给CPT-11方案要优于先给NCTD方案及同时给药方案,其机制主要是引起S期阻滞增加以及细胞凋亡增加;抑癌基因蛋白Pdcd4与p53之间可能存在负调控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阿片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 ,用不同浓度甲硫氨酸脑啡肽 ( MENK)及抗 δ阿片受体单克隆抗体处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 ( NS- 1 ) ,然后测定蛋白激酶A( PKA) ,蛋白激酶 C( PKC)活性及三磷酸肌醇 ( IP3 )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 ,NENK可升高细胞胞浆及胞膜 PKA的活性 ,且这一作用可被抗δ阿片受体抗体所拮抗 .MENK对 PKC影响呈双向反应 ,0 .1 μmol/L MENK可以升高胞浆 PKC活性 ,但却明显降低胞膜 PKC活性 ;在 MENK浓度为 1 0μmol/L时则情况刚好相反 .1 μmol/L的 MENK可明显降低胞浆及胞膜 PKC活性 ,抗体可拮抗这种下调作用 .MENK可降低细胞内 IP3 的含量 ,且这一作用可被抗δ阿片受体抗体所拮抗 .由此可以推论 :MENK在与 δ阿片受体结合后 ,可以经过多种信号传导系统来调节细胞功能 ,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 .  相似文献   

8.
研究N-硝基精氨酸(L-NNA)在青霉素诱发的培养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兴奋过程中的抑制机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4000IU/ ml的青霉素可诱发一氧化氮(NO)的快速合成模式。L-NNA(0-10μmol/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NO的合成和青霉素刺激15min后谷氨酸水平的二次升高。同时发现1μmol/L和10μmol/L剂量的L-NNA可显著抑制甲硫氨酸脑啡肽的水平,而10μmol/L剂量的L-NNA还显著升高强啡肽-B的水平。对L-NNA抑制谷氨酸水平二次升高效应,100μmol/L的甲硫氨酸脑啡肽受体抑制剂β-funaltrexamine(β-FNA)可显著协同,而100μmol/L的强啡肽-B受体抑制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IN)则显著逆转。以上结果提示:L-NNA抑制4000IU/ml的青霉素诱导的NO合成,并进而通过抑制氨酸脑啡肽水平,升高强啡肽-B水平来抑制谷氨酸水平,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ERK-VEGFMMP-9信号通路与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的关联,本研究以不同浓度(10~100μmol/L)的丙泊酚处理HT-29细胞0、48 h、72 h,研究丙泊酚对HT-29细胞中ERK、MMP-9和VEGF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HT-29细胞中ERK1/2、MMP-9和VEGF的表达量与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观察丙泊酚处理后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血管生成能力、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细胞中,VEGF与MMP-9蛋白的表达,均随着丙泊酌剂量的增加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50μmol/L组与100μmol/L组降低(p0.05);细胞内VEGF和MMP-9蛋白的表达量随药物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0 h相比,48 h组和72h组降低(p0.05)。细胞中pERK与ERK的比率随着丙泊酌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50μmol/L组与100μmol/L组降低(p0.05),pERK与ERK的比率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0相比,48 h组与72 h组降低(p0.05)。与0剂量相比,丙泊酚加PMA组MMP-9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50μmol/L组和100μmol/L组增加(p0.05),丙泊酚加PMA组MMP-9蛋白的表达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明显的增加,与0h相比,48 h和72 h增加(p0.05)。与0组相比,丙泊酚加PMA组VEGP的表达量明显增加,50μmol/L组和100μmol/L组增加(p0.05),丙泊酚加PMA组VEGP的表达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与Oh相比,48h和72h显著增加(p0.05)。25μmol/L组、50μmol/L组、100μmol/L组Eca109细胞的增殖力、细胞中CAM的新生血管的生成、细胞的侵袭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48 h组、72 h组Eca109细胞的增殖力、细胞中CAM的新生血管的生成、细胞的侵袭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丙泊酚通过ERK-VEGF/MMP-9的信号的调制,从而抑制人类的HT-29细胞的增殖、侵袭的体外和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ATP通道在缺氧中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比较对照组、单纯缺氧组、KATP通道激动剂 缺氧组、KATP通道阻断剂 缺氧组中神经元p53 mRNA的表达、DNA断裂、以及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将神经元暴露在氧浓度为0%的缺氧环境中12h,KATP通道的激动剂二氮嗪(diazoxide,100μmol/L)显著降低p53 mRNA的表达量及细胞的凋亡数量。KATP通道的阻断剂甲糖宁(tolbutamide,100μmol/L)使p53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细胞的凋亡数量也随之显著增加。p53的特异性阻断剂曲古抑菌素(trichostatin,TSA)可以逆转甲糖宁(tolbutamide,100μmol/L)的作用。结论:KATP通道可以通过下调p53 mRNA的表达水平,对缺氧中的海马CA1区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p53对IFN-α、MIP-1α、PGK-1、TGF-β1四种免疫调节因子在TGEV感染PK-15细胞中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采用CRISPR-Cas9慢病毒系统靶向于PK-15细胞的p53基因构建p53基因敲除(p53-/-)的细胞;再以感染复数为0.1 MOI的TGEV感染p53野生型(p53+/+)和p53-/-PK-15细胞,于不同的感染时间收集细胞并提取细胞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四种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构建的靶向于p53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中,p53基因的454碱基位点缺失一个碱基T,细胞的p53蛋白已检测不到;TGEV感染后IFN-α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两种细胞中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病毒感染的36 h之前,p53-/-PK-15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p53+/+PK-15细胞(p<0.05);MIP-1α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推移而递增,且在p53+/+PK-15细胞中显著高于p53-/-PK-15细胞(p<0.05);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p53+/+PK-15细胞中随时间推移总体呈递减趋势,并在病毒感染(post infection,p.i.)12 h之后显著低于p53-/-PK-15细胞(p<0.05);PGK-1 mRNA相对表达量在病毒感染的12 h p53+/+PK-15细胞中虽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而在p53-/-PK-15细胞中呈现时间依赖性递增,并显著高于p53+/+PK-15细胞(p<0.05)。以上结果表明:p53对TGEV感染PK-15细胞后的细胞免疫因子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推测其可能在宿主抗TGEV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L929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镉中毒体外模型,研究镉中毒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含有终浓度为100、50、25和5μmol·L-1氯化镉的DMEM培养基培养L929细胞,培养后0、6、12、24、36、48 h时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应用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来测定细胞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当镉浓度大于50 μmol·L-1时,细胞形态损伤严重,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1);当镉浓度为5 μmol·L-1时,细胞未出现明显损伤,细胞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效应观察结果显示,当镉作用36 h以上,细胞出现严重损伤,较多细胞悬浮于细胞培养基中,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1).结果表明,镉的终浓度为25 μmol·L-1,与L929细胞共同作用24 h为建立镉中毒体外模型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对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存能力的改变及其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从人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选取传代后第3代EPCs作为研究对象,以终浓度分别为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200μmol/L、300μmol/L和400μmol/L的过氧化氢处理内皮祖细胞12 h,同时设立正常处理对照组。CCK-8法检测各组内皮祖细胞生存能力的差异;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内皮祖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p5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浓度为50μmol/L、100μmol/L和150μmol/L过氧化氢处理组中细胞存活能力逐渐增强,促凋亡蛋白Bax、p53随之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则显著上调;在浓度为200μmol/L、300μmol/L和400μmol/L过氧化氢处理组中细胞生存能力相对于正常对照组逐渐减弱,促凋亡蛋白Bax、p53表达水平逐渐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下降。结论:过氧化氢对内皮祖细胞存活能力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53表达的影响均呈双相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行为实验已多次证明,脑室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Ⅱ)可以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机制不明。吗啡阻止神经末梢钙摄取被认为是其镇痛的机理之一,因此本工作研究了AⅡ和吗啡对大鼠脑突触小体~(45)Ca摄取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吗啡(10~(-8)—10~(-6)mol/L)对~(45)Ca摄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7)mol/L时抑制41%(P<0.001),该效应可被吗啡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0~(-6)mol/L)完全翻转。与吗啡的作用相反,AⅡ(10~(-8)—110~(-6)mol/L)可促进突触小体对~(45)Ca的摄取,10~(-7)mol/L时增加75%(P<0.001),该效应可被AⅡ受体阻断剂Saralasin(10~(-6)mol/L)完全翻转。将不同剂量的AⅡ(10~(-8)—10~(-6)mol/L)和10~(-8)mol/L吗啡与突触小体共同孵育,则吗啡抑制~(45)Ca摄取的作用被完全翻转。以上结果表明,AⅡ促进脑突触小体Ca~(2 )摄取,对抗了吗啡抑制Ca~(2 )摄取的作用,可能是AⅡ抗吗啡镇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5-氮杂胞苷对RPMI 8226细胞系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对RPMI 8226细胞系采用5-氮杂胞苷0μmol/L、2μmol/L、5μmol/L、10 μrnol/L、20 μmol/L、50 μmol/L处理24 h、48 h、72 h,并对RPMI 8226细胞系处理后进行刮痕实验,12h后对细胞迁移进行比较.结果:在作用24h、48h时,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RPMI-8226细胞的抑制率出现明显的增加,但在作用72 h时,我们发现10 μmol/L、20μmol/L、50μnol/L其对RPMI-8226细胞的抑制效果无明显的差异性;刮痕实验后12h后其出现差异性,其中药物浓度越大其对RPMI-8226细胞的运动迁移能力越弱.结论: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可对RPMI-8226细胞的凋亡具有良好的诱导效果,同时可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  相似文献   

16.
该文探讨了姜黄素联合西达本胺对SKM-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体外培养SKM-1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对照组予以常规培养,实验组分别用不同浓度(1、5、10、20、40 μmol/L)姜黄素、不同浓度(0.5、1、2、4、8 μmol/L)西达本胺和不同浓度(5、10 μmol/L)姜黄素联合不同浓度(0.5、1、2、4、8 μmol/L)西达本胺处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CompuSyn软件计算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DK2、p16、Caspase-3、AKT、p-AKT、p53和γH2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检测浓度范围内,姜黄素和西达本胺以时间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SKM-1细胞的生长。联合使用时,5 μmol/L姜黄素与2 μmol/L西达本胺具有协同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 μmol/L姜黄素联合2 μmol/L西达本胺组的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_0/G_1期,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独用药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CDK2蛋白表达水平和p-AKT/AKT比例显著下降,而p16、Caspase-3、p53和γH2A.X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综上,姜黄素联合西达本胺可显著抑制SKM-1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磷酸化和上调p5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短间隔连续部分肝切除模型(SISPH)(0-4-40-76-112h)中各时段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本文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短间隔连续部分肝切除模型(0-4-40-76-112h)中各时段TNF-α,c-myc,p53,p21,PCNA,Bcl-2,TGF-β在体外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ISPH4h时,TNF-α和c-myc表达量最高,p53和PC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SISPH40h和76h时,p53和PCNA的表达量达到峰值,Bcl-2上调表达;SISPH112h,p53,PCNA,TGF-β表达量较对照高,Bcl-2表达较低,因此,SISPH4h时细胞由G0期进入G1期;SISPH40h和76h时细胞分裂旺盛;SISPH112h时,细胞仍然增殖,但不及40和76h旺盛,细胞凋亡增高,可能与肝组织结构重建和功能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8.
固定化诺卡氏菌细胞生产L(+)酒石酸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明胶包埋酒石酸诺卡氏菌(Nocardia tartaricans SWl3—57)得到顺式环氧琥珀酸开环水解酶活力较高的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细胞的最适温度为30~45℃,而游离细胞的最适温度为35~45℃。两者的最适pH均为8.0~9.0,固定化细胞的表观米氏常数Km为0.256mol/L,而游离细胞有底物抑制作用,在底物浓度小于0.45mol/L时Km为0.246mol/L。用固定化细胞装柱(y=100ml),pH8.S,温度37℃,稀释速率D=0.25h-1,以0.5mol/L浓度顺式环氧琥珀酸钠溶液为底物,连续运转53d,平均产L(+)酒石酸66.95g/L,克分子转化率为92.09%,反应器生产能力达到16.58g/L·h。  相似文献   

19.
槲皮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MTT试验观察槲皮素对结肠癌细胞系RKO生长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槲皮素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确定槲皮素对p21、p27和p53表达的影响.MTT法显示槲皮素加药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经5μmol/L槲皮素作用后细胞周期明显阻滞在G0/G1期;5、10、20μmol/L3个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4%、24.2%、47.9%,而对照组为13.2%;p21和p27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上调,促凋亡蛋白p53表达水平上调.因此,槲皮素对RKO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槲皮素可能通过上调p21和p27表达使RKO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可能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p53表达诱导RKO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锌协同三羟异黄酮对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探讨锌协同三羟异黄酮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检测(1×10-7)mol/L、(1×10-6)mol/L、(1x 10-5)mol/L、(1×10-4)mol/L的三羟异黄酮以及与(1×10-5)mol/L锌联合作用时对MC3T3-E1增殖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三羟异黄酮与锌联合作用前后,成骨细胞中BMP-2蛋白的表达水平,用比色法检测MC3T3-E1中ALP的含量.结果:锌与三羟异黄酮单独作用或协同作用于MC3T3-E1细胞,其增殖率随着三羟异黄酮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1×10-5)mol/L的三羟异黄酮协同(1×10-5)mol/L的锌作用72h,其细胞增殖率为(160.1±14.3)%.细胞中的LP含量及BMP-2的表达也随着三羟异黄酮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三羟异黄酮和锌联合作用后,对ALP活性的增强、BMP-2表达的增加作用均较各自单独作用时更为明显(P<0.05).结论:三羟异黄酮与锌协同作用表现出雌激素效应,可通过促进骨形成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增加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