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17℃和24℃水温条件下受精的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受精卵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南方鲇属于单精入卵、单精受精,在17℃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后约20 s精子进入卵子细胞质,受精后20 min左右卵子形成第2极体,并排出体外,受精后25 min左右雌雄原核形成,40~45 min雌雄原核开始接触并部分融合,50 min雌雄原核完全融合形成合子核.24℃条件下除了雌雄原核的形成和融合的时间早一些外,其他受精细胞学程序与17℃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雌核发育兰州鲇胚胎发育和形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紫外线(UV)灭活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精子利用冷休克方法诱导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雌核发育二倍体(G_(2n))、单倍体(N)、杂交二倍体(H_(2n)),以及同源精子诱导的普通二倍体(2N)的胚胎发育时序和发育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显示,(1)受精率为2NH_(2n)NG_(2n),孵化率为2NG_(2n)N,畸形率为NG_(2n)2N。(2)在水温23 °C下,普通二倍体48 h孵化出膜,雌核发育二倍体51 h孵化出膜,杂交二倍体在神经胚期(26 h 20 min)停止发育,单倍体在出膜前期(43 h)停止发育。(3)各组胚胎发育形态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杂交二倍体未形成正常胚体,单倍体表现出典型的单倍体综合征,雌核发育二倍体初孵仔鱼在形态学上与普通二倍体无明显差异。该研究为兰州鲇雌核发育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单倍体、杂交和雌核发育胚胎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厚唇裸重唇鱼胚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视显微镜对厚唇裸重唇鱼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较大,吸水膨胀后为(4.41±0.13)mm。在水温为9℃条件下,授精后9h进入卵裂期,23h 30min进入囊胚期,33h进入原肠期,71h进入神经胚期,74h 30min进入器官分化期,210h开始破膜而出,初孵仔鱼全长9.35mm。破膜后16d仔鱼开始上浮。对厚唇裸重唇鱼的胚胎发育特点与其近缘种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刘伟  战培荣  陈军 《动物学杂志》2013,48(2):241-248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解剖镜,对黑龙江水域怀头鲇(Silirus soldatovi)成熟卵膜层次构造和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中卵膜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并比较未脱黏和人工脱黏卵受精卵膜的表面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受精卵膜的胶膜表面由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组成,上有微孔构造.未脱黏受精卵膜表面胶膜光滑致密,多孔隙,内有小梁相连,随胚胎发育逐渐膨胀、展开、变薄,破膜期自然脱落.人工脱黏几乎全部脱去鱼卵的胶膜层,从而使卵失去黏性.脱去胶膜层的受精卵膜表面由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紧密嵌合而成,表面粗糙,胚胎发育过程中颗粒形状变化不大,但颗粒层逐渐变薄而且疏松,直至胚胎破膜而出:胚胎发育后期颗粒层有过早脱落和破洞出现.同时对活体鱼卵进行连续比较观察,讨论了卵膜结构及动态变化与孵化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观察2种方法,对野生洛氏鱥胚胎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分析了洛氏鱥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及各时期特点。结果表明:洛氏鱥成熟卵为圆球形,米黄色,略透明,卵沉粘性,卵膜适中,略有弹性;受精卵吸水后极度膨胀,弹性增大明显;受精卵在水温15.0~17.1℃条件下,历经170 h孵出,整个发育期间所需积温为2612.8℃·h,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至破膜等6个阶段,各阶段发育所需积温分别为17.0、119.0、145.0、132.0、164.0、2035.8℃·h;在胚胎发育期间,许多器官分化形成,至孵化时,胚胎已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器官,胸鳍、尾鳍、臀鳍均已形成,背鳍原基开始出现;初孵仔鱼卵黄囊为长椭圆形,鱼体透明,无色素,3日龄仔鱼黑斑呈块状,卵黄基本吸收完全,不久便可以摄食单胞藻、草履虫或蛋黄。  相似文献   

6.
南方大口鲇幼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南方大口鲇的人工孵化鱼苗在11日龄时卵黄消失,转入营外生性营养的仔鱼阶段;23—26日龄仔鱼的主要外部器官分化完毕,转入稚鱼阶段;40—43日龄稚鱼除存在第二下颌须外,其余外形特征与成鱼相似,稚鱼阶段结束. 5月上旬在嘉陵江中采获到的当年幼鱼已发育到稚鱼阶段结束时期的水平;6—7月的当年幼鱼,当体长为151—177毫米时,第二下颌须消失.当年幼鱼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 W=e-10.87062L2.74257(N=77,r=0.9952)根据尾形、体色和须的数量的差异,可以区别南方大口鲇和鲇的当年幼鱼.    相似文献   

7.
用PCR方法获得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533bp,南方鲇线粒体基因组中A和T的含量略高((A+T)为55.17%),12S rRNA,16S rRNA,tRNA和控制区的(A+T)含量分别为52.44%,55.23%,55.97%和60.24%).基于选取的36种代表性种类线粒体全序列中的11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了骨鳔鱼类系统发育树,并以骨鳔鱼类化石记录为标定点,运用松散分子钟方法估算物种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耳鳔系鱼类为强烈支持的单系,鲤形目位于该类群的基部,脂鲤目和电鳗目构成姐妹群,然后和鲇形目构成姐妹群.骨鳔鱼类起源于三叠纪(约为231Mya),耳鳔系起源于三叠纪晚期(约为216Mya),其代表类群均起源于侏罗纪晚期(鲇形目、鲤形目、脂鲤目、电鳗目的分化发生在161~139Mya),南方鲇的物种分化时间约为白垩纪中期,估算的分化时间远早于化石记录.  相似文献   

8.
南方鲇脑垂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不同发育阶段南方鲇脑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鲇脑垂体由两个不同部位的胚胎细胞形成。源自胚胎原始口腔顶壁的上皮细胞团构成垂体的前、中腺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 ;从间脑腹面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构成神经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受精后 32h ,原始口腔上皮细胞增生 ,口腔顶壁细胞群内凹 ,开始向内迁移 ;受精后 38h ,上皮细胞与口腔顶壁分离 ,形成实心细胞团 ,并沿着前脑腹面向间脑方向迁移 ;受精后4 5h ,细胞团迁移到间脑底部下方 ;初孵仔鱼原始口腔顶壁上皮细胞团位于间脑底部 ,与漏斗体接触 ;出膜后 36h ,上皮细胞团与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结合 ;出膜后 4 8h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清晰可辨 ;出膜后 4d ,腺垂体可区分前、后两部分 ;出膜后 6d ,GH细胞开始分化 ;出膜后 10d ,前、中、后腺垂体分化形成 ;出膜后 4 8d ,除GTH细胞外 ,其他分泌细胞均已分化 ;6月龄 ,分泌细胞分化完成。 1冬龄和 2冬龄幼鱼脑垂体仅前、中、后腺垂体体积及分泌细胞比例和部分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成鱼不同。  相似文献   

9.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技术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肾的发生及肾单位的发育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中肾的发生始于出膜后24h,其发生、发育过程可分为间充质细胞聚集、中肾小泡出现、肾小管芽形成、肾小体发生、初级肾单位形成、初级肾单位成熟及第二、三级肾单位发生等时期.出膜后19d,前肾解体时,第一代中肾单位才开始行使功能.19d至3月龄幼鱼中肾有大量间充质细胞.中肾肾单位的发育包括分化前期、分化期、发育期、成熟期4个时期.幼鱼PI上皮细胞具有大型PAS阳性颗粒是由于肾单位发育不完善,血管球有较大的通透性所致,也是区别于成鱼肾单位的明显特点.3月龄至2龄个体肾中仍有大量发育中的肾单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同时具有杂交及三倍体优势的鲑鳟鱼苗种,开展了利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溪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正反杂交受精卵的实验。杂交结果,溪红点鲑(♀)×硬头鳟(♂)实验组卵子在受精10 min后全部死亡,而硬头鳟(♀)×溪红点鲑(♂)组的受精卵正常,可以进行6-DMAP三倍体诱导实验。6-DMAP诱导受精卵结果,起始诱导时间在12~15 min,受精卵的发眼率最高,为75.87%~76.64%,在5个起始诱导时间梯度内,受精卵的孵化率在86.44%~90.31%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2.45%~95.55%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诱导持续时间为10~15 min时,受精卵发眼率达到最高,为74.28%~76.81%,在5个诱导持续时间梯度内,受精卵孵化率在87.28%~90.24%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3.67%~96.25%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药物诱导浓度为120~150 mg/L时,受精卵的发眼率达到最高,为73.57%~76.27%,在5个不同的药物浓度梯度内,受精卵孵化率在88.57%~90.03%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2.56%~96.38%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利用6-DMAP诱导受精卵制备杂交三倍体苗种的方法是可行的,实验最佳方法为硬头鳟(♀)×溪红点鲑(♂)卵子受精后12~15 min内,利用浓度为120~150 mg/L的6-DMAP溶液诱导,持续时间为10~15 min,然后放入孵化桶内正常孵化,获得苗种的三倍体率可达92.56%~96.38%,可满足正常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研究对人工繁殖的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胚胎发育开展系统观察,记录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旨在为北极茴鱼的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北极茴鱼受精卵呈圆球形,金黄色,沉性卵,未吸水卵径(2.46±0.14) mm,吸水卵径(3.14±0.18) mm,卵黄质内有多个油球。油球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了规律性变化。在孵化水温(11.06±0.72)℃,溶氧8.3—9.8 mg/L条件下,历时301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所需积温为3384.84h·℃,经历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7个阶段,共26个时期。北极茴鱼仔鱼尾鳍、胸鳍的分化和眼色素沉积在受精卵胚胎发育后期就已经完成,背鳍、腹鳍、臀鳍和脂鳍等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相继分化。其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9.33±0.35) mm,仔鱼卵黄囊呈圆球形, 18日龄时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消耗。其早期发育阶段(0—16日龄)的生长特性符合公式:y=0.0005x4–0.0201x3+0....  相似文献   

12.
可口革囊星虫胚胎与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剖经降温8-10℃刺激30-40h后的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亲体取得精、卵,用人工授精法获得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的卵为圆形或椭圆形,卵的大小为120μm×142μm-125μm×148μm。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全长约为32-40μm。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温度15℃的条件下,精、卵不能受精;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温度20℃的条件下,精卵能受精,但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期停止;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条件下,25℃、30℃和35℃的不同水温,精卵均能受精,受精卵发育到初期海球幼虫分别需要72h0min、47h08min和42h53min。在海水盐度23.8-25.5ppt,pH8.1-8.2,温度28-30℃条件下,从初期海球幼虫发育到稚虫需要15-20d。  相似文献   

13.
为保护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 Chen)种质资源, 促进新品种选育, 文章开展了兰州鲇精液超低温冻存抗冻剂筛选及程序保存技术研究, 并通过精子解冻激活率、核DNA检测、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技术对冻存效果和冻存损伤情况进行了评测。结果表明: 兰州鲇精液以10% DMSO为抗冻剂, 4℃平衡20min, –80℃平衡30min后立即置于液氮超低温保存, 并于40℃水浴解冻时精子冻存效果较佳, 冻精激活率达(75.56±3.91)%。SCGE检测DNA损伤结果显示超低温冻存10d、20d及30d兰州鲇精液的彗星率和损伤系数无显著差异。扫描电镜检测显示兰州鲇精子明显分头部, 中段及尾部3部分, 属于单鞭毛型, 无顶体, 无侧鳍, 中心粒相互垂直呈“T”形, 鞭毛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冻存结构损伤主要表现为膜损伤, 细胞质膜与染色质膜发生破损、折皱、囊泡化或整体脱落, 细胞核膜与质膜空隙加大, 核发生变形, 核质疏散, 线粒体结构弥散, 线粒体内容物外流, 中心粒复合体易位, 鞭毛外膜变形脱离, 中段位置断裂, 微管结构基本完好。研究筛选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可长期有效保存兰州鲇精液, 为兰州鲇种质资源保护及今后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不同温度对中华蟾蜍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探讨了温度与中华蟾蜍早期胚胎的发育速度、器官分化、畸形率、死亡率、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同相近温度下几种蛙卵的发育速度进行了比较。证实:中华蟾蜍早期胚胎在6—29℃范围内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温度为17—23℃,最高限温32℃,1℃时不能发育,完成早期发育的蝌蚪也不能持续耐受34℃的高温和1℃的低温;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原肠胚期和神经胚期是胚胎发育中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以人工繁殖获得的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受精卵为材料,观察了长鳍吻鮈胚胎发育,分析了其发育特征。结果显示:成熟长鳍吻鮈卵的卵径为1.52 mm±0.07 mm,吸水膨胀后卵膜径达到6.44 mm±0.08 mm,为卵径的4.2倍。在水温17.35℃±0.24℃条件下,长鳍吻鮈受精卵历时73.50 h孵化出膜,出膜仔鱼全长6.25 mm±0.11 mm,从受精到孵化出膜的积温为1275.44℃·h。根据胚胎发育过程形态特征,将长鳍吻鮈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阶段26个时期。结果表明:长鳍吻鮈受精卵吸水后的卵膜径、出膜前胚体蜷曲程度等可作为长鳍吻鮈早期发育阶段形态学鉴定的依据。长鳍吻鮈胚胎发育阶段的积温高于一些产漂流性卵鱼类。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 采用人工催产的方式获得受精卵, 观察分析了拟赤梢鱼胚胎发育和仔稚发育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 拟赤梢鱼成熟卵粒为黄色圆球形, 平均卵径为(1.77±0.20) mm, 遇水具微黏性; 在水温23℃条件下, 胚胎发育经历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7个阶段26个时期, 共历时47h 55min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在(23±1)℃水温条件下, 经历卵黄囊期仔鱼(0—7d)、晚期仔鱼(8—26d)和稚鱼期(27—31d), 进入幼鱼期; 卵黄囊期仔鱼游泳能力差, 随着卵黄囊逐渐消耗, 体表色素斑、胸鳍和尾鳍等逐渐形成, 消化道贯通, 鳔充气; 晚期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 仔鱼游泳能力增强, 开口摄食, 腹鳍形成, 皮肤透明; 稚鱼期鳞片形成并覆盖全身, 鱼体形态已逐渐与成鱼无异。拟赤梢鱼仔稚鱼阶段全长生长特性公式为TL=0.0125x2+0.3579x+6.2058 (R2=0.9953), 出膜15d内, 仔鱼生长速度缓慢, 全长日生长率仅为(0.38±0.02) mm/d, 15d后, 仔鱼生长速度变快, 全长日生长率可达(1.24±0.09) mm/d。研究初步阐明了拟赤梢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的时序特征, 为拟赤梢鱼的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三倍体萍乡肉红鲫的精子入卵及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天然三倍体萍乡肉红鲫成熟卵子卵壳、受精孔、精子进入区以 及卵子质膜表面的细微结构,观察了两种不同交配组合:(A组)萍乡肉红鲫(♀)×萍乡肉红鲫(♂)与(B组)萍乡肉 红鲫♀×兴国红鲤♂的受精早期精子入卵的时序,卵子质膜表面和卵子皮层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不同交配组 合的精子入卵时序、皮层颗粒释放和卵子表面的变化基本类似。同时观察了这两种不同组合的胚胎发育时序,水 温在16℃以上才能正常发育,最适发育水温为20-25℃。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组合在出膜时间和胚胎发育的总积 温方面存在差异,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分布于北京市怀柔区怀九河的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胚胎发育及仔鱼前期发育进行了研究,过程中采用人工干法授精获取受精卵, 观察并描述了宽鳍鱲早期发育过程及其特点。结果显示, 宽鳍鱲成熟卵呈圆球状, 平均卵径1.04 mm, 为沉性卵。在平均23.0℃(17.1-28.0℃)水温条件下, 从受精卵到孵化经历了73h1min, 积温为1682.3 度时; 孵化后6.5d 进入弯曲期仔鱼。仔鱼前期发育速度与出膜前相比明显减慢;弯曲期仔鱼出现大量死亡可能与有限的人工培育条件、混合营养期能量供给不足等原因有关。通过比较发现, 宽鳍鱲与鲤科中其他21 个种相比, 早期发育时间比其中7 个种均长。宽鳍鱲早期发育时间比同域分布、相同发育水温的马口鱼略长, 明显长于同属的纵纹鱲的发育时间。宽鳍鱲南、北方种群仔鱼发育速度存在差异, 北方种群出膜前发育速度比南方种群快, 但出膜后发育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9.
子陵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在嘉陵江中游南充段繁殖期在4~6月,产卵时间持续2~3h,每间隔1~2min交尾一次,每次交尾产卵30~50枚,累计产卵可达1000~1600枚.多数时间由雄性亲鱼负责孵卵,当雄性亲鱼出巢摄食时,由雌性亲鱼替代孵卵.成熟卵产出时为球形,卵径0.453~0.644mm,具黏性,呈淡黄色,半透明,油球1~30个,其中大油球1~4个.受精4min后吸水膨胀成椭圆形.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全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形成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孵化出膜阶段.在水温22.3~25.7℃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共需109h52min.出膜前的器官分化程度高,胸鳍原基、鳃板、半规管、鳔、下颌及颌齿在出膜前均已存在,初孵仔鱼全长2.485~2.640mm,体高O.350~O.460 mm,初孵仔鱼至卵黄囊消失需要4d,至油球消失约6d.  相似文献   

20.
摄食对南方鲇耗氧和氨氮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流水式呼吸仪,在水温27.0±0.5℃条件下同时测定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摄食前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实验结果表明:摄食前标准耗氧率和标准排氨率分别为116.4±6.4mgO2/kg/h和6.9±1.4mgNH4 /kg/h。摄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然后恢复到静止水平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358.8±11.4mgO2/kg/h和76.1±2.5mgNH4 /kg/h;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10.8±1.4h和10.1±0.9h;摄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发生改变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6.0±2.3h和37.2±2.8h;耗氧总增量和排氨总增量分别为88.3±2.7mgO2和23.1±1.7mgNH4 。实验结果显示,鱼类排氨率在摄食后的变化过程与其耗氧率的特殊动力作用(SDA)具有类似的特征,表明二者在能量代谢机制上相互关联;南方鲇的SDA总耗能的79.4%由蛋白质分解代谢所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