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雷生虫霉菌[Entomophthora fresenii(Nowak.)Gustafs]可侵染很多种类的蚜虫,是一种很常见的蚜虫病原真菌。近年来,作者在天津地区的大白菜上采集到大量被E.fresenii寄生死亡的菜缢管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avis)],在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  相似文献   

2.
<正> 蚜虫是蔬菜的大敌,它不仅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是白菜、番茄、马铃薯、榨菜等多种蔬菜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为害蔬菜的蚜虫有棉蚜、萝卜蚜(菜缢管蚜)、桃蚜和甘蓝蚜等。 蚜虫,特别是有翅成蚜,在迁飞中,喜欢黄色、草绿色,而厌恶银灰色和白色。针对这种习 蚜虫是蔬菜的大敌,它不仅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是白菜、番茄、马铃薯、榨菜等多种蔬菜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目前为害蔬菜的蚜虫有棉蚜、萝卜蚜(菜缢管蚜)、桃蚜和甘蓝蚜等。 蚜虫,特别是有翅成蚜,在迁飞中,喜欢黄色、草绿色,而厌恶银灰色和白色。针对这种习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素对安徽虫瘟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虫瘟霉是目前仅发现于我国的重要蚜虫病原真菌,对桃蚜具有明显的自然控制作用。本研究了温度和紫外光对安徽虫瘟等固体培养性状及不同温湿度组合对安徽虫瘟霉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中简单回顾了蚜虫分类学研究和蚜虫高级阶元系统关系研究的历史,比较分析了有代表性的蚜虫类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总结出现有系统发育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共识和争议:共识是将具有卵生生殖方式的球蚜类和根瘤蚜类与其它具有卵胎生生殖方式的蚜虫区分开,进而将之视为最古老的蚜虫支系;而主要的争议在于大蚜类、毛蚜类和扁蚜类的系统地位,以及几个相关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如短痣蚜类和大蚜类间的关系,斑蚜类、纩蚜类和群蚜类间的关系等.在研究进展中还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蚜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尝试,虽然其研究结果还未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但必将是对现有研究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大豆蚜自然天敌种群动态及其控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间,分别在辽东山区和辽西半干旱丘陵地区设置试验田,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自然天敌种群动态及控蚜作用进行研究。共鉴定辽宁地区大豆蚜天敌7目、16科、44种,其中优势天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居首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蚜天敌田间消长表现连续6个阶段,即初见期、波动期、上升期、盛期、下降期和消退期;田间3年平均大豆蚜数量与天敌(天敌单位)总体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各年度百株蚜量与天敌单位也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辽东地区天敌跟随紧密并随蚜虫数量变化波动,具有明显的自然控蚜作用。其中,7月11-21日天敌发生盛期与蚜虫高峰期吻合,蚜虫急剧下降;7月下旬后,受高温、多雨、蚜霉菌作用、植株老化等影响,蚜虫种群逐步下降、消退,天敌也陆续迁出豆田。辽西地区天敌迁入豆田比蚜虫晚10~15d,对前期蚜虫控制弱,且天敌峰期滞后蚜虫5d左右,一般年份蚜虫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6.
蚜虫信息素     
<正> 一、群集信息素 蚜虫常在寄主植物一定部位群集着。这是由于幼蚜有随母取食习性造成的。蚜属Aphis、短棒蚜属Brevicorync、毛蚜属Chaitophorus、长足大蚜属Cinara和缢管蚜属Rhopalosiphum等蚜虫群集习性尤为突出;另方面,无网长管蚜属Acyrthosiphum、长管蚜属Macrosiphum、瘤蚜属Myzus、伪毛蚜属Sipha和彩斑蚜属Therioaphis等蚜虫则表现有较大外向性,很少集成大群。 群集生活方式的形成可能与蚂蚁共生方式有关。这既便于蚂蚁采集蚜蜜,又便于靠它来驱逐天敌。和通常的观念相反,蚜虫群集在一  相似文献   

7.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13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差别很大:在科级水平,球蚜科Adelgidae、纩蚜科Mindaridae和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的寄主植物类群比较单一,蚜科Aphididae和瘿绵蚜科Pemphig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在属级水平,各属蚜虫间寄主植物也有明显差异,有143属蚜虫的寄主植物多于2科,其中蚜科的属占多数,蚜属Aphis、瘤蚜属Myzus、长管蚜属Macrosiphum、粗额蚜属Aulacorthum和声蚜属Toxoptera的寄主植物最多,各超过100科290属.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其中16科47属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多于14属.蚜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部位丰富多样,可分为7类,分别为叶片、嫩梢、嫩枝、茎、花、根部、果实等.以叶片、茎、嫩枝和嫩梢为蚜虫主要取食部位.平翅绵蚜科主要取食嫩枝、茎和根部,短痣蚜科Anoeciidae主要取食叶片、嫩梢和根部,球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和毛管蚜科Greenideidae取食叶片、嫩梢、嫩枝和茎等部位,纩蚜科取食叶片、嫩梢、茎和花等部位,大蚜科Lachnidae和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除取食叶片、嫩梢、嫩枝、茎等部位外,前者还在根部取食,后者还寄生在果实上,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在除花以外的其它6个部位取食,蚜科、瘿绵蚜科和毛蚜科Chaitophoridae的取食部位最为多样,它们在上述7个部位均可取食.还初步讨论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物种的分化,以及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金武  董志超  陈春 《菌物学报》2021,40(10):2833-2842
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是虫霉菌亚门Entomophthoromycotina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的代表菌,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蚜科专化性病原真菌。其主动弹射分生孢子的能力是引发高强度流行病控制蚜虫种群的关键原因。本研究以新蚜虫疠霉菌丝制备的弹孢胶囊(模拟感病蚜尸)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对其在蓝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和分生孢子弹射距离进行了测量;同时利用高速显微摄像技术对弹孢胶囊的分生孢子弹射进行了拍摄观察和软件视频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分析图像视频并进行了模型构建。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菌丝胶囊经蓝光照射处理后弹射出来的分生孢子数量和孢子弹射速度均显著高于黑暗条件下的处理(P<0.05);分析高速显微拍摄视频计算所得的孢子弹射初始速度从114mm/s到2.07m/s不等,速度在弹射后期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而急速下降;采用Stokes模型进行预测的结果显示其分生孢子的弹射路径与实际路径拟合度较高(R2=0.8941)。综上,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新蚜虫疠霉弹射相关的流行扩散模型和生物学适态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蚜虫性信息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蚜虫属同翅目蚜总科,是重要的农作物害虫。蚜虫长年行孤雌生殖,在中、高纬度深秋时,产生性蚜,以卵越冬。雌性蚜分泌性信息素荆芥内酯(nepetalactone)和荆芥醇(nepetalactol)。该文综述了蚜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与组分、性腺的形态结构、性信息素释放及影响因素;性信息素对雌性母和天敌的引诱作用;性信息素在蚜虫种间隔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蚜虫性信息素在蚜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首先是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中利用蚜虫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蚜实验。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影响性信息素田间诱蚜的种类和效果。在桃园 ,以蚜虫性信息素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为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 ,诱到 3种蚜虫的雄蚜 ,分别是桃蚜、桃粉大尾蚜和莲缢管蚜。其中 ,桃蚜占绝大多数 ,且还被性信息素的单一组分植物提取的荆芥内酯所吸引。麦田中诱到的雄蚜为麦二叉蚜。苹果园中诱到的雄蚜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 ,且性信息素诱捕器中的数目远多于对照诱捕器。据田间诱蚜实验结果推测 ,荆芥内酯和荆芥醇对桃粉大尾蚜有吸引作用 ,荆芥内酯可能是绣线菊蚜和梨中华圆尾蚜性信息素的一个组分。另外进行的田间实验表明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性信息素诱蚜效果有影响 ,当荆芥内酯诱捕器同时释放桃叶挥发物时 ,诱到的桃蚜雄蚜数量明显增加。触角电位记录实验也表明桃蚜雄蚜对桃叶挥发物和桃芽挥发物有反应。  相似文献   

11.
辣椒蚜虫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蚜虫属同翅目蚜虫总科,是重要的作物害虫。调查海南辣椒植株的蚜虫种类,采集蚜虫标本。将上述活体蚜虫分别接种在室内盆栽辣椒植株上饲养、繁殖,并观察记录各龄期蚜虫的形态特征。经室内观察测定,鉴定出三种蚜虫: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相似文献   

12.
蚜茧蜂研究的基本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茧蜂科(Aphidiidae)是蚜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蚜虫的生物防治效果显著。国内正研究应用烟蚜茧峰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防治烟蚜和菜蚜;应用高梁蚜茧蜂lysiphlebiasp.防治高粱蚜。国外已报道用少脉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防治大白菜蚜虫(Blanche,1975),用Aphidius matricariae Haliday防治桃赤蚜(Scopes,1970),用核桃蚜茧蜂Trioxyspallidus Haliday防治核桃蚜(Bosch,1970)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及初级寄生蜂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Ashmead)和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Bouché)为研究对象,分析空僵蚜放置时间和条件对蚜虫、寄生蜂DNA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将空僵蚜放置不同时间(4,8,12,16,20和24 d),纯水浸泡(4 h)或不浸泡并放置在不同温度(16℃,24℃和32℃)和相对湿度(RH 40%和80%)组合条件下,定期取样并提取DNA,利用物种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检测空僵蚜中残留的蚜虫和寄生蜂DNA信息。【结果】随着空僵蚜放置时间的延长,两种寄生蜂的DNA检出率均逐步降低,在寄生蜂出蜂24 d后空僵蚜中,烟蚜茧蜂DNA在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空僵蚜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7%和86.7%,蚜虫宽缘金小蜂DNA在两种蚜虫中的检出率则都为66.7%。在浸泡处理以及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寄生蜂出蜂后24 d的空僵蚜中两种蚜虫和烟蚜茧蜂DNA检出率在76.7%~100%之间。【结论】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空僵蚜中残留蚜虫与寄生蜂DNA的稳定性,说明空僵蚜分子检测技术可有效应用于蚜虫-寄生蜂食物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采自北京刺槐上的1种中国的记录外来蚜虫——刺槐附毛斑蚜,它原产于北美,寄主为刺槐,在当地一些地区较为常见,并已扩散到欧洲等地。描述了有翅孤雌蚜、无翅雌性蚜和有翅雄性蚜的鉴别特征,并提供了生态图片。最后讨论了它的潜在危害性及蚜虫寄主植物、蚜群生活状及生态照片在蚜虫识别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烟蚜为害的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袁锋  冯纪年 《昆虫学报》1994,37(4):440-445
陕西渭北烟草种植区迁飞到烟田的蚜虫有6种,但只有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能够建立种群,造成为害。从烟草旺长开始,按烟株上蚜量和蚜虫分泌蜜露,引起霉菌滋生,污染叶面积的比例分为0、I、II、III、IV级。以未受蚜害的0级为对照,受蚜害的I、II、III、IV级的中上等烟下降分别为6.93%、13.05%、28.51%和30.94%,经济损失率分别为9.86%、23.81%、36.12%和39.59%。化学成分分析表明:I、II、III和IV级烟叶的烟碱含量分别降低10.61%、19.29%、10.61%和25.40%,还原糖分别降低15.04%、19.23%、40.98%和44.86%,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16.17%、31.99%、37.02%和38.72%。这就表明桃蚜为害既影响烤烟的外观质量、又影响内在品质。1头蚜虫经济损失率=0.0695%。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两杂作物的推广,杂交高梁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高粱蚜虫发生危害,已成为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蚜虫吸食高梁的汁液,严重影响高梁的生长发育,轻者叶子变红,重者不能抽穗,严重地块颗粒无收。一般减产40—60%。全大队发生面积曾达600多亩。我们根据蚜虫的消长规律,采取边防治边试验,发现乐果毒砂(土)冶蚜效果高,药效长,而且简便易行。 一、高梁蚜虫发生情况 高粱蚜虫于6月初发现,6月21日调查,蚜虫主要在植株的下部叶片,7月份以后由于气温较高,蚜虫繁殖快,由7月7日的蚜株率11%,百株蚜量50头,7月25日的蚜株率增到100%,百株蚜量为2,100多头,发生严重的“窝子蜜”地块普遍出现流油株,百株蚜量为12万余头。蚜虫由底部叶片逐渐向中上部叶片蔓延,随着蚜虫不断增殖,天敌数量逐渐增多,因此8月间蚜虫数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
桃蚜、萝卜蚜的种内密度和种间竞争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内不同密度条件下,研究了桃蚜和萝卜蚜在甘蓝上的种内密度效应和种间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单独饲养时,在5头/株和10头/株密度下,两种蚜虫种内密度效应均较弱;而在15头/株时,桃蚜和萝卜蚜的寿命和产蚜量都随之显降低,说明当两种蚜虫达到一定的拥挤程度时,种内密度对种群均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两种蚜虫共存时,单头产蚜量均比单独饲养时显下降,种问竞争作用明显。在10、15头/株密度下,桃蚜的竞争作用大于萝卜蚜,萝卜蚜的寿命和单头产蚜量都极显低于桃蚜。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刘树生 《昆虫学报》1991,34(2):189-197
测定了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enbach)非全周期孤雌胎生型在13个恒温、3组自然变温下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两种蚜虫的发育速率(以及桃蚜的翅型分化)、寿命和存活率;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有直接的影响;(2)两种蚜虫能生存繁衍的温度广度基本一致,恒温下限到上限约相距23℃,但所对应的具体温度范围桃蚜的比萝卜蚜的约低3—4℃;(3)在较低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若虫期存活率、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比萝卜蚜的高,而在较高温度下则是萝卜蚜的比桃蚜的高;(4)两种蚜虫的内禀增长能力rm均随温度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变化,在16—24℃范围内两种蚜虫的rm基本一致,低于16℃桃蚜的比萝卜蚜的高,高于24℃则萝卜蚜的比桃蚜的高;(5)在变温下两种蚜虫能适应的低温范围都比在恒温下明显要低.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对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影响及不同温度下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结果表明:在21(CK)、23、26、29、31℃5个温度处理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红色型麦长管蚜在实验种群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绿色型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的高峰先缩短后延长,而红色型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的高峰逐渐延长;绿色型蚜虫的平均世代时间呈先缩短再延长的趋势,红色型蚜虫的平均世代时间仅仅呈延长的趋势.结论:麦长管蚜体色变化受温度影响,红色型蚜虫为高温诱导所产生的生物型.当温度为25.91℃时(T50 =25.91℃),麦长管蚜的后代中有50%的个体是红色型蚜虫.该结论为蚜虫生态遗传与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书刊评介     
本书共分绪言、棉蚜及其近似种类、鼠李蚜与锦葵蚜、甜菜蚜及其近似种类、苜蓿蚜及其近似种类和禾谷作物的蚜虫等六部分,最后对蚜虫迁移的问题作了讨论,并列有关文献64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