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种子萌发受种源和环境条件(如光照和温度条件等)的影响。种子萌发决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天然更新能力, 因此也是恢复地带性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关键。该研究以我国3个主要种源地(辽宁清原、吉林长白山和黑龙江伊春)当年的红松种子为对象, 监测自然光、温(不同季节、林窗和林下)和控制光、温(3个光照强度: 200、20和0 μmol·m-2·s-1, 记为L200、L20和L0; 2个温度: 25和15 ℃)条件下红松种子的萌发特征。结果表明, 自然越冬后, 春季(5月)所有种源种子均未萌发, 夏季(7月)和秋季(9月)各种源种子萌发率(GP)均较低(1.8%-33.7%), 但夏季林窗内各种源种子GP均显著高于林下。对林下各季节未萌发的种子, 带回室内给予适宜的光温条件(L200、25/15 ℃)后发现: 春季和夏季种子均能大量萌发(32%-77%), 而秋季种子GP极低(<2%)。25 ℃下, 3个种源地种子GP和萌发指数(GV)均呈现在L200条件下显著高于L20和L0处理。15 ℃条件下, 清原种子GP和GV对光照的响应与25 ℃条件下相一致, 长白山和伊春种子GP和GV分别在L0和L20处理下最高。所有光照强度下, 3个种源地种子GP和GV均为25 ℃处理显著高于15 ℃处理。可见, 适宜的温度是红松种子萌发的必要先决条件, 长白山和伊春红松种子可能需要更高的积温解除休眠; 适宜温度下(25 ℃), 红松种子表现出萌发需光性; 红松种子萌发对光、温的响应存在种源特异性, 长白山和伊春红松种子在相对低温下萌发需光性弱或消失。林下光、温条件不适宜红松种子萌发是造成红松林天然更新慢或更新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卢艳  闫月  崔程程  张鹏 《植物研究》2020,40(4):490-495
为探究初生休眠解除状态和干燥处理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本文以初生休眠的成熟水曲柳种子为材料,研究经不同裸层积(暖温10周+低温8周、暖温12周+低温8周、暖温10周+低温10周、暖温12周+低温10周)和干燥处理(干燥、不干燥)的水曲柳种子在适宜温度和较高温条件下的萌发表现。结果表明,初生休眠解除状态不同的水曲柳种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表现具有相似的规律,种子的萌发会受到干燥处理的影响。不经干燥处理的种子解除休眠越充分,其萌发能力就越强,但层积处理后的种子若经过干燥处理,则解除休眠越充分(尤其是低温时间越长),种子萌发能力下降越多。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热休眠)的诱导受种子初生休眠解除状态的影响较小,但受干燥处理影响较大。干燥处理会降低水曲柳种子的萌发能力,尤其是较高温条件下的萌发能力,初生休眠解除越充分的种子萌发受干燥处理影响越大。生产中如需对解除休眠的种子干燥处理,选择暖温10周+低温8周的层积方法处理种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动态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与中国种子协会于1991年11月4~9日在广州中山大学联合举行了全国植物育性及种子生理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57人,来自全国11省市,27个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命科学部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综述报告有:籼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抽穗与结实对光长、温度反应特性的研究(唐锡华);冬小麦种子春化作用研究现状(谭克辉);种子贮藏与劣变(傅家瑞);种子的休眠(曾广文);体细  相似文献   

4.
毛莨科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不同温度对毛莨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和休眠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种的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发芽适温,发芽所需天数及发芽率,对于中药材生产中掌握不同种的种子发芽适温,确定合适的播种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皮糙果茶种子生活力测定与发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饱满有光泽的红皮糙果茶Camellia crapnelliana种子,进行种子贮存生活力测定、种子发芽试验及种皮解剖结构观察等研究,就种子繁殖探讨其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有利于保持种子生活力的贮存方式为:4 ℃贮存>常温贮存>-10 ℃贮存;种子发芽试验中,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吲哚丁酸(IBA)和不同温度温水处理,种子发芽率均不高,最高为40%;不同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同,种子发芽最佳处理为800 mg·L-1GA3浸泡6 h;种皮解剖结构观察到红皮糙果茶种皮坚硬,由栓化壁和骨状石细胞组成,内、外部石细胞垂直交错排列,这可能是造成种子萌发困难的机械阻碍原因。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发育时期水曲柳种子的外部形态和生理变化及其层积处理后的萌发效应结果表明:水曲柳开花120d后为成熟脱水阶段,开花110d后种子的胚长和胚乳干重趋于稳定,花后110~120d期间种子胚干重趋于稳定;花后70~100d采集的种子不耐层积,层积处理后逐渐死亡,花后110d采集的种子经层积处理后可以萌发;110d后采集的水曲柳种子经暖温(20℃)16周+低温(5℃)12周的层积处理后,其休眠破除的效果较好,适当延长暖温层积时间有利于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样线法对江西宜黄中华秋沙鸭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植物区系调查。结果表明:(1) 该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9科428属776种,以禾本科、蔷薇科、菊科等为优势科,以蓼属和悬钩子属为优势属;(2) 单种科属和寡种科属的比例较高,表明该区植物区系分化较明显;(3) 种子植物科可以分成8个分布型7个变型,科的区系热/温比为2.43,表现出区系的隐域性及与热带植物区系联系密切;(4) 种子植物属可以分成14个正型15个变型,属的区系热/温比为1.05,区系性质表现为热带向温带过渡。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黄芪种子浸种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用量的黄芪种衣剂包衣和ND牌种衣刺包衣处理后膜荚黄芪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精选的黄芪种子,经变温处理12 h后,用吸水纸吸至表面无水,于室温下风干30 min,然后用黄芪种衣剂(AM)和生产中常用的ND牌种衣剂(ND)进行包衣,AM所用浓度分别为种子干质量的2%、4%、6%和8%,ND所用浓度为种子干质量的8%,并依次标记为AM(2%)、AM(4%)、AM(6%)、AM(8%)和ND(8%),空白种子做对照(CK).结果:正确运用适量的黄芪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可以显著地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结论:运用适量的黄芪种衣剂结合本技术进行包衣处理,可以显著的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设计提出了黄芪种子包衣技术一套,该种包衣技术能除种子表面的抑制物质,较好的打破种皮障碍,并使种衣剂附着在种子的风干表皮上.包衣种子可在室外环境(晴天微风,温度为19℃)中放置3h,而不影响发芽率,因此适合大田作业与生产.  相似文献   

9.
外源GA_3浸种处理促进火龙果种子发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龙果种子播种育苗存在着种子发芽慢、发芽不整齐、发芽率低及幼苗细弱等问题。为了探讨提高火龙果种子发芽速度、发芽率和种子活力的方法,本试验以白肉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Rose)种子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浓度(100mg/L,200mg/L,300mg/L和400mg/L)外源GA3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在适宜的光、温、水、气条件下催芽,通过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鲜重和活力指数的测定,研究不同浓度外源GA3浸种处理对火龙果种子发芽的影响,不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GA3浸种处理对火龙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种子活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400mg/L处理效果最好,300mg/L处理次之,再次是200mg/L、100mg/L,对照最差。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火龙果种子播种育苗及育种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盆地12个引种地的油用牡丹‘凤丹’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型性状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并结合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生态因子,探讨各性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揭示影响种子品质的关键生态因子,以期为‘凤丹’科学引种、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显示:(1)各采样地‘凤丹’种子表型性状横径、纵径、种形指数以及千粒重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变幅分别为7.98~10.63 mm、7.75~10.86 mm、0.80~1.32以及311.23~393.15 g,且种子纵径和千粒重均以巴中市南江县最大(10.86 mm,393.15 g),横径和种形指数分别以乐山市峨边县、南充市西充县最大(10.63 mm,1.32)。(2)各采样地‘凤丹’种子营养成分中含油率、蛋白质、α 亚麻酸及亚油酸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变化幅度分别为20.5%~26.9%、15.6%~19.6%、42.8~47.1%和15.7%~19.6%,且均以巴中市南江县较高(26%、18.3%、47.1%和18.3%)。(3)‘凤丹’种子千粒重与α 亚麻酸、亚油酸含量(r= 0.760和-0.701),蛋白质与亚油酸、油酸含量(r= -0.686和0.665),α 亚麻酸与亚油酸含量(r= -0.904),以及棕榈酸与硬脂酸含量(r= -0.792)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4)立地条件对‘凤丹’种子表型性状和营养成分贡献率大小为速效钾 >有机质 >海拔 >碱解氮 >有效磷>pH,气候条件贡献率大小为全年日照>1月均温>7月均温>年降雨量>年均温,其中海拔对种子表型性状的影响较大,速效钾对种形指数和油酸的影响较大,有机质和碱解氮对蛋白质和含油率的影响较大;海拔、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和温度与种子表型性状、含油率、α 亚麻酸、蛋白质和棕榈酸呈正相关程度大,与硬脂酸和亚油酸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不同区域引种栽培的‘凤丹’种子表型性状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生态因子对‘凤丹’种子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在选择‘凤丹’种植基地时应选择海拔、温度较高,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充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膨胀种子吸水力是种子很重要的特性之一;第一,种子本身这种能力在水分不充足或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迅速而整齐的幼苗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种子本身这种能力也可做为植物的生物学方面其他特性的间接标志。我们所提出的方法,是做为研究具有膠質层的膨胀种子吸水和保水强度用的。其方法如下;假定把供试量一克的种子,放在特定的称瓶里(直径65厘米,高20厘米),称瓶的壁是不生锈镀锌的白铁制成的,底是不生锈的金属网。把装种子的称瓶放在有蒸溜水的水槽里,水位接近种子高度,水温和氣温  相似文献   

12.
张海波  刘彭  刘立鸿  兰海燕  张富春 《生态学报》2007,27(10):4310-4316
通过显微结构及不同处理条件下种子萌发率的观察,对早春短命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种子萌发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温度和光照变化对自然生境和温室收获种子的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说明此种群在前期萌发阶段对光、温不敏感;(2)自然生境中采收的小拟南芥种子萌发率显著低于温室收获种子,说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短命植物种子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改变种子的萌发行为;(3)赤霉素使自然生境收获种子胚活性增强从而对萌发有较大促进作用,可使萌发率增加50%以上;(4)对种皮进行各种机械损伤处理使得种皮松弛或透气,可以显著提高自然生境种子的萌发率(超过70%);(5)盐和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复水后部分被抑制种子可重新萌发,显示盐和干旱胁迫可导致种子产生浅度休眠。结合小拟南芥自然生存环境及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其种子萌发特性与生境具有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们仍不清楚温度是如何影响发育中的大豆(Glycine max L.)种子蛋白质和脂肪积累过程以及基因型不同的大豆是否对温度具有相同的反应。研究拟通过对3个基因型大豆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模式研究,以了解温度对种子组分的调节机理。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Evans,PI132.217,和Proto)种子盆栽在温度为27/20%(中温)的生长箱中生长到开花。在开花后第10天,将其中的一个生长箱的温度调节到35/27℃(高温);另一个调到20/12℃(低温)。生长在高温和中温条件下的大豆,在开花的第21天开始收集豆荚,每3d取1次样。生长在低温条件下的大豆,在开花的第25天开始收集豆荚,每5d取1次样。结果表明,3个基因型大豆种子均在高温下生长快,成熟早,在中温下生长速率最大,低温下生长速率低但种子生长期延长。当种子获得60%-70%总干重时种子脂肪含量达到最大(中温),高温使其提前出现,低温则被推后。在低温下,种子中蛋白质和脂肪两者积累模式相同,但蛋白质积累速率低。在高温和中温条件下,种子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模式不同。在种子获得60%~70%的总干重之前,蛋白质和脂肪积累模式相同,但在种子获得60%~70%的总干重之后,蛋白质积累呈上升趋势,而脂肪积累停止或下降。同时在种子发育的晚期伴随着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和蔗糖含量快速下降。虽然3个基因型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和脂肪积累模式均明显受温度影响,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和不同生长阶段中高蛋白质品种Proto和PI132.217(蛋白质稳定型)蛋白质含量总是高于低蛋白质品种Evans,而且两者差异显著。这一研究表明温度不能改变品种在蛋白质和脂肪合成上的遗传特性。遗传育种在提高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上仍起决定作用,但是合理的播种时期在提高大豆种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上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太白红杉 (Larixchinensis) 是仅分布于我国陕西秦岭境内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研究其生殖规律将有助于加深对其濒危原因的认识。该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太白红杉种实数量特征, 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株生长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种实数量特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差异明显,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单株种子产量最高 ;长安光头山平均每株产生的种子总重、球果总重和球果平均重量最重, 平均每株球果数目和每球果种子数也是最多。多重比较表明牛背梁种群太白红杉种子千粒重最重。其中球果的种子数在小种群中较多 ;每株的种子总重量、球果平均重和球果总重在小种群中较重。太白红杉种实数量特征与海拔、坡度和坡向呈负相关, 与植株年龄呈正相关, 球果的种子数目与年均温呈正相关 (p <0.0 5 ), 而与一月均温呈负相关 (p <0.0 5 ) 。种子大小与种子总数呈弱正相关, 种子大小和数目间不存在权衡 (Trade-ff) 。  相似文献   

15.
低温胁迫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3个低温处理(24h最低/最高温度分别设定为7℃/12℃、5℃/10℃和3℃/8℃),分析了播种后不同天数低温胁迫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18℃/25℃)相比,低温胁迫处理的温度越低影响越大,当日最低温度达到5.0℃、日均温低于10.0℃(相当于低温胁迫处理7℃/12℃)时,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较为严重;播种后越早经受低温影响越大,播种后3d内经受低温胁迫,番茄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率均有较大的下降,播种6d后低温胁迫对其萌发指标的影响较小;低温胁迫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主要是低温导致了α-淀粉酶活性下降,相对离子渗漏率增加,从而减缓了番茄种子贮藏物质的降解,影响了番茄种子萌发初期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并增强了细胞膜的透性,导致外渗物增多。  相似文献   

16.
以香圆(Citrus wilsonii Tanaka)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种皮透水性、种皮机械障碍、发芽温度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从而探讨种子萌发特征;通过切割种子、热水浸种、赤霉素浸种、低温层积等处理方式探索种子的催芽方法。结果显示:香圆种皮不存在透水性障碍,但其机械障碍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内种皮对萌发影响较大;种子在15℃、25℃、35℃恒温及15℃/30℃变温条件下均可萌发,其最适萌发温度为25℃;采用低温层积、热水浸种、切除1/3种子等方法均可一定程度上促进种子萌发。生产中宜采用始温60℃热水浸种24h的方法对香圆种子进行催芽。  相似文献   

17.
花楸树天然群体种实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楸树分布区(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的8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其果实、种子特性等9个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花楸树果实、种子特性等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9个性状在群体间、群体内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9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5.76%,群体内的变异(40.58%)大于群体间的变异(36.81%),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花楸树的主要变异来源.花楸树果实、种子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雨量与其性状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入侵地和原产地盐沼植物互花米草种子萌发性状的地理变异 种子萌发是植物早期生活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决定了植物的生态位和地理分布范围,对外来植物的入侵潜力有重要影响。盐沼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中国沿海滩涂的入侵范围最大,并已入侵到比原产地更低的纬度范围,这为我们研究互花米草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以及沿纬度梯度的萌发性状差异和适应提供了契机。在控温培养箱中淡水培养条件下,我们比较研究了来自入侵地(19°–40° N)10 个地点和原产地(27°–43° N)16个地点不同纬度互花米草种群的种子萌发性状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各种 群来源地潮差和气候因素的相关性。原产地互花米草种群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比入侵地种群分别高10%和20%,但入侵地互花米草种群的萌发速度比原产地快3 d。入侵地互花米草种群的萌发率和萌发 指数随着纬度升高呈现线性递增的变化趋势,而原产地呈现线性递减的变化趋势。入侵地和原产地互花米草种群的平均萌发时间都与纬度呈现线性负相关。入侵地互花米草种群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与年日均温、年日最低均温、和年日最高均温呈现负相关,而在原产地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入侵地和原产地互花米草种群的平均萌发时间分别与年日均温、年日最低均温和年日最高均温呈现正相关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入侵地和原产地互花米草种群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已沿纬度进化出不同的渐变群格局,但平均萌发时间进化出与原产地一致的纬度渐变群格局,即在生物入侵过程中沿纬度梯度种子萌发策略会随着入侵时间和过程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种子发芽的抑制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植物的种子都有休眠现象,引起休眠的原因不一。在排除了胚未成熟,种皮机械障碍等因素后,如果给以适当的温、光、气、水条件仍不萌发,则应考虑是否有发芽抑制物的存在。发芽抑制物的种类抑制种子发芽的物质很多,既有简单的无机物,也有许多有机物及植物激素。氢氰酸(HCN)是常见的发芽抑制物,主要以耷的形式分布于植物界中。如苦费科中的梅、杏等,其种子中的苦杏仁耷含量可达百分之几。银杏、甘薯、高粱、亚麻等种子中均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各种氨氰酸的着类。如果在播有小麦种子的培养血中放两个苦杏仁,小麦种子发芽就受到抑…  相似文献   

20.
采用柱前衍生RP-HPLC法测定大黄种子中氨基酸的含量。6 mol/L盐酸水解得到氨基酸,以2,4-二硝基氟苯(DNFB)为柱前衍生化试剂,梯度洗脱。色谱柱为Gemimi-NX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相为0.1 M乙酸钠水溶液,B相为乙腈-水(1∶1),柱温37℃,检测波长360 nm。结果表明,三种正品大黄种子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在11.30%~19.26%。该方法灵敏、准确,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