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杭州市郊小和山森林公园内约85hm2范围内,用SHARP-CE-15l型录音机(频响30—l4000Hz)和强指向麦克风(频响40—14000Hz),对夏季繁殖期连续分布的同一生境中不同个体的强脚树莺(Cettiafor-tipes)的鸣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从句型结构、音图结构、时域和频域特征及短时能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在同一生境一个小范围内同一种鸟就有6种不同类型的鸣声。这些鸣声的音调各不相同,鸣声的结构差异很大,大多声学参数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形成这种鸣声多样性的原因可能是繁殖竞争在声行为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杭州市郊小和山森林公园内约85 hm 2范围内,用SHARP-CE-15l型录音机(频响30—l4 000 Hz)和强指向麦克风(频响40—14 000 Hz),对夏季繁殖期连续分布的同一生境中不同个体的强脚树莺(Cettia fortipes)的鸣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从句型结构、音图结构、时域和频域特征及短时能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在同一生境一个小范围内同一种鸟就有6种不同类型的鸣声。这些鸣声的音调各不相同,鸣声的结构差异很大,大多声学参数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形成这种鸣声多样性的原因可能是繁殖竞争在声行为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邓梦先  梁丹  罗旭 《动物学杂志》2021,56(2):171-179
鸣声在鸟类通讯、配偶吸引和领域保卫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雀形目火尾绿鹛(Myzornispyrrhoura)繁殖期的鸣声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于2013和2014年的3至7月在云南高黎贡山片马垭口、独龙江垭口录制了成鸟(n=30)、3个家庭的幼鸟(n=6)和1巢雏鸟(n=2)的鸣声。依据鸣声发出时的个体行为特征,将录制的成鸟鸣声分为3种类型,即联络鸣叫、报警鸣叫和雄性鸣唱。其中,雄鸟鸣唱的语图明显比其他鸣叫声更复杂。而样本量较多的多声联络鸣叫和报警鸣叫的声学特征在个体间有显著差异。雏鸟随着日龄的增加,其鸣声的音节数和持续时间均增加,但峰频率随日龄增加而降低,至20日龄雏鸟和幼鸟鸣叫特征十分相似。野外观察发现,火尾绿鹛在繁殖期的鸣唱较少,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区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平  姜仕仁 《动物学研究》2005,26(5):453-459
2002年5—8月,对中国东部浙江省杭州市区的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进行研究。在约60 km2的 研究区内,选择8个调查点(4个城区,4个丘陵山地),录制了80个雄性白头鹎的511个鸣声样本,并随机选 取每一调查点的20个鸣声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白头鹎在杭州市区至少有8种微地理鸣声方言,每个微 地理鸣声方言都有一典型鸣句;它们在听觉上、波形结构、音节组成、音节频谱特征等方面均不相同。有的一 路之隔的相邻微地理鸣声方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区域出现鸣声混合现象;有的个体还具有“多语”功 能。白头鹎鸣声产生微地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鸟类个体的扩散和城市中鸟类栖息地的人为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蟋蟀常见鸣声类型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蟋蟀的3类常见鸣声(召唤声、求偶声、争斗声)进行了分析比较,同种3类鸣声在频域特征和时域特征上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似的特征;3类鸣声中,召唤声在分类研究上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杭州鹊鸲的声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仕仁 《四川动物》2003,22(3):144-146,F003
1996年8月至2002年7月,在杭州对鹊鸲的声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并以鸣声回放验证某些鸣声的功能。对求偶鸣唱、领域鸣唱、抗议鸣叫、嬉闹鸣叫、联络呼唤声和惊叫声等6种鸣声进行了分析,各具不同的声学特征。该鸟的鸣声结构非常复杂,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短语所组成,每个短语又有3~10个音素所构成。并将杭州与印度哈里瓦地区鹊鸲的领域鸣唱进行了比较,两地鹊鸲的鸣声特征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鸣声是鸟类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和分类特征。由于生理结构和神经控制方面的差异,不同种群和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都有自己特有的鸣声特征,正是利用这些特征,鸟类才能在集群、取食、迁徙、喂雏、御敌和求偶等行为中进行通讯。作为一种能够利用语音信息进行交流的高等脊椎动物,斑胸草雀的鸣声特别是鸣啭能力获得,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学习对象,并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经历复杂的学习过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环境噪声对临安和阜阳两地白头鹎鸣声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环境噪声对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鸣声频率的影响,在浙江临安和安徽阜阳两地分别对白头鹎在高低噪声水平环境中的鸣声做了研究。把用数码录音机记录到的鸣声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再对每一鸣声的每个音节的主频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高噪声水平区和低噪声水平区相比,在两地白头鹎每一鸣声的各音节主频中,最低和最高主频以及第I、Ⅱ音节的主频都有显著提高;在阜阳第Ⅲ音节的主频也有显著提高。这表明白头鹎可以通过提高声音频率来避免环境噪声对鸣声的影响,从而保证噪声环境中声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噪声对各音节的不同影响也表明,同一鸣句的各音节,对于噪声通讯中的信息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白头鹎方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姜仕仁  施青松 《动物学报》1996,42(4):361-367
对浙江省乘泗岛,普陀岛,温岭,长兴,杭州和龙游等6个地区白头鹎的鸣声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鸣声主句的语调,音节数,持续时间,频谱特征和频率范围等均有差异,说明白头鹎鸣声中普遍存在“方言”,但它们作为同一个种在鸣声主句上有其共同特征:主要是鸣声多在1.5-3kHz的低中频段内变化,单音节的鸣叫声等都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饰纹姬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2年5月,用SX950录音笔和Praat声音分析软件对浙江丽水繁殖季节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求偶鸣声进行录制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饰纹姬蛙发出的求偶鸣声具有单一谐波鸣声结构、多脉冲(7、9~16)及纺锤形振幅等特征;所有鸣声主频率范围为1.22~4.09 kHz (n=233),且由不同脉冲数组成的鸣声主频率平均值几近相等;叫声时程随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大,脉冲时程在不同脉冲数鸣声中的大小几近相等,但最后一个脉冲的时程大小≤其他脉冲;脉冲间隔与叫声时程则刚好相反,即叫声时程越短,脉冲间隔就越大.在7个脉冲的鸣声中,其脉冲间隔最大,脉冲率最小;而在16个脉冲的鸣声中,脉冲间隔则最小,脉冲率最大.除7个脉冲和16个脉冲鸣声的脉冲率分别与其他鸣声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外,随着叫声时程和脉冲数的增加,脉冲率也出现相应变化.在声强方面,除16个脉冲鸣声与其余所有的脉冲鸣声出现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他脉冲鸣声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丽水种群与其他5个地理种群(杭州、宣城、Kamoor、Bajipe和Padil)的鸣声特征比较显示饰纹姬蛙在不同地理种群的鸣声结构相似,而鸣声主频率、叫声时程、脉冲时程及脉冲率等在6个地理种群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了解不同物种的声信号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动物通讯行为及其进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3.
14.
15.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