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用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肝胆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3例肝脏肿瘤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肝血流阻断方式,将所选病例分为三组:间歇性断流组(22例),完全断流组(28例),选择性断流组(33例)。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断流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断流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选择性肝血流阻断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显著少于间歇性断流组和完全断流组(P0.05);三种断流方式术后均发生并发症,但选择性阻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歇性断流和完全断流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血清白蛋白(ALB)的含量升高;选择性断流组各指标变化更明显,数值更接近于正常水平(P0.05)。结论:与传统断流方法比,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法能够减少剩余肝脏的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但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断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解剖Glisson鞘区域血流阻断肝脏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00年6月-2013年6月对40例肝脏肿瘤患者施行的肝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将手术分为不解剖Glisson鞘区域血流阻断切肝组(A组)20例和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切肝组(B组)20例,比较两组术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其他指标,如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A组也明显优于B组。结论:不解剖Glisson鞘区域血流阻断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止术中由门静脉介导的癌细胞肝内扩散,是一种合理的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的特点及效果,为普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病例分为常规肝切除组和精准肝切除组,每组4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率及远期转移率等。结果:与常规肝切除组相比较,精准肝切除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但手术时间较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血清TBIL、ALT及AST含量降低,ALB升高,精准肝切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更显著,肝功能优于常规肝切除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术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具有良好临床的效果,不仅能够彻底清除病灶,而且降低了术后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行肝门阻断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2例,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6例,全麻行肝癌根治术治疗;实验组46例,在手术前7 d予以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80 mg注入15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日一次静滴,连续治疗7 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肝门阻断前及阻断后1 min,5 min,10 min,20 min和解除阻断后30 min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结果:1实验组患者肝门阻断后10 min和阻断20 min两个时间段的心率(Heart rate,HR)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间段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左室做功指数(The left ventricular work index,LCWI)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肝门阻断后10 min和阻断20 min两个时间段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肝门阻断术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从而保证原发性肝癌手术过程中肝脏的供血量,防止血液凝聚导致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切除手术运用Pringle法阻断、半肝血流阻断(HVC)后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46,Pringle法阻断)和B组(n=47,HVC),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肠黏膜屏障指标[D-乳酸,内毒素]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 ALT、AST、TBIL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dD-乳酸、内毒素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与Pringle法阻断相比,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在肝切除手术中运用HVC,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损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在肝硬化肝癌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行不规则性肝切除肝硬化肝癌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6例,女性62例,年龄32-65岁(47.7±9.4)。乙型肝炎后肝硬化58例,酒精性肝硬化21例。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A级116例,B级42例。不规则性肝切除组(Ⅰ组)77例,微波固化+不规则性肝切除组(Ⅱ组)81例,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肝炎病史、肝癌病史、门静脉高压症、AFP、PLT、Child-Pugh评分、肝功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等无显著差异(P0.05)。比较分析两组术中肝门阻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微波固化+不规则性肝切除术组无肝门阻断,且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补血量、补液量、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不规则性肝切除术组(P0.05)。而在淋巴结清扫数目、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1天、3天和7天时,两组在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3天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天时Ⅱ组较Ⅰ组恢复快(P0.05)。Ⅱ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Ⅰ组。结论:微波固化在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中无需行肝门阻断,具有出血少、输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微波固化联合不规则性肝切除术在肝硬化肝癌中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SPVE 法)在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 年10 月 ~2014 年10 月期间确诊为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的患者80 例,按照随机数字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行SPVE 法进行血流阻断,对照组行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 法)进行血流阻断。对比两组手术时间、阻断血流时间、手术中出血量、输血 量、手术前后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血流阻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和总胆红素(T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VE法应用在肝癌合并门脉 高压手术中,可以显著减少术中的出血量和输血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肝及肝三叶切除术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们实施半肝切除19例,肝三叶切除6例。其中左半肝切除8例,右半肝切除11例,巨大肝癌20例,巨大肝血管瘤4例,肝包虫病1例。结果:全组术中无死亡,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6例,其中腹水3例,胸腔积液2例,胆瘘1例。肝癌患者中术后生存超过12个月19例(95%),24个月13例(65%),36个月7例(35%)。结论: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并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半肝及肝三叶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荷瘤小鼠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Suspe-nded operation,SO)、肝门阻断组(Occlusion of the portal triad,OPT)、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Occlusion of portal vein,OPV)各8只。采用门静脉注射肿瘤的方法建立肝癌模型,建模后3天采用阻断范围为左外叶和中叶、阻断时间为60分钟的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复流后5天后,通过测量3组对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以及病理学变化来评价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肝细胞功能影响的程度。结果:门静脉注射小鼠肝癌细胞8天后,对照组测量小鼠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为66.5±22.3 IU/L,OPT组值为276.3±80.5 IU/L,OPV组值为89.6±28.4 IU/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测量小鼠正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为301.3±126.7 IU/L,OPT组值为1126.4±285.5 IU/L,OPV组值为438.6±150.7 IU/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病理组织学OPV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较OPT组轻。结论:保留肝动脉持续阻断门静脉可以减轻荷瘤小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巨大右半肝肿瘤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是决定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控制手术过程中出血的技术也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最重要的技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的方法贯穿于整个手术过程中:良好的术前评估,术中于第一肝门处选择性阻断支配右半肝的入肝血流,于第二肝门处切断肝右静脉,于第三肝门处切断肝短静脉,在无血条件下用超声吸引刀切除预定的右半肝以及肝断面的处理等。此方法能有效控制手术过程中出血,保证左半肝血液供应,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保证了胃肠道血流的通畅,避免了黏膜屏障受损,全身血流动力学平稳,对其他脏器功能影响小,缩短了手术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切除手术治疗肝包虫病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1,行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和B组(n=52,行肝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半年,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及原位复发情况。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谷丙转氨酶、胆红素以及谷草转氨酶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白蛋白降低,但B组高于A组(P0.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谷丙转氨酶、胆红素以及谷草转氨酶均降低,白蛋白升高(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4/52),低于A组的23.52%(12/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原位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切除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安全有效,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且术后复发率较低,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孕晩期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36例,依据是否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分为子宫动脉栓塞组20例和非子宫动脉栓塞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临床结局。结果:子宫动脉栓塞组患者失血量、红细胞输血量、冷沉淀输血量均少于非子宫动脉栓塞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栓塞组ICU入住率、子宫切除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低于非子宫动脉栓塞组(P0.05)。两组患者的产褥感染率、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早产儿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轻度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包虫病患者合并术后胆漏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103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行内囊摘除术,n=26例)、B组(行外囊完整剥除术,n=28例)、C组(行外囊次全切除术,n=25例)、D组(行肝部分切除术,n=24例)。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统计并比较四组患者手术后胆漏的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C组、D组,B组和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D组(P0.05);A组的术后带管时间明显多于B组、C组、D组,D组的术后带管时间明显多于B组、C组(P0.05);D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多于A组、B组、C组,A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多于B组、C组(P0.05)。A组的术后胆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D组(P0.05)。四组的膈下感染、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残腔感染、残腔积液发生率高于B组、C组、D组(P0.05);D组的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肝包虫病的主要方式,四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PHC患者11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8)和研究组(n=59),对照组给予开腹常规肝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肝功能、免疫功能、炎性因子、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D3^+、CD4^+、CD4^+/CD8^+均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治疗有助于保护PHC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并减少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