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静息脉压和运动诱导的血压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Bruce方案,对70例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症状限制运动试验,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即分别在患者仰卧休息和运动结束后测量血压。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运动后血压反应异常者与正常者相比,前者的静息脉压显著高于后者。表现出运动性非正常血压反应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静息脉压明显高于无运动性非正常血压反应患者(P=0.007)。根据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静息脉压可以有效预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运动性非正常血压反应(P=0.016)。结论:与传统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相比,静息脉压可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检测指标预防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糖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1例,按照通气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单纯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指标、治疗时间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拔管时和观察组通气3h后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收缩压(SBP)和心率(HR)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短(P0.05),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再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糖水平较低,治疗时间较短,且再插管率、VAP和死亡率较小,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救治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osttraumatic acute diffuse brains welling,PADBS)患者的辅助作用,为无创ICP检测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4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取得病例组53例,对照组61例,分别给予采用无创颅内压监测和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患者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及生存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不同分型颅内压检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48h内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时间的生存分析,病例组中位手术时间为35.6个月,对照组中位DFS为33.5个月,两组患者检测进行手术时间的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创ICP检测患者继发性出血率为3.2%,脑脊液感染病况为7.9%;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ICP检测患者住院天数短于有创ICP检测患者(P0.05)。结论:无创ICP应用于PADBS治疗的临床价值与有创ICP相当,但无创ICP更便捷、创伤小,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持续性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早期与延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临床确诊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随着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行早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延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氧分压(PaO_2)及平均动脉压(MAP)、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通气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RR、HR、MAP均下降,MBP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RR、HR及MAP均低于对照组,PaO_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气管切开及插管发生率、病情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行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怀刚  万嵘  万艳 《蛇志》2016,(2):183-184
目的探讨普外科疾病并存糖尿病患者行急诊手术时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普外科疾病并存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处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急诊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压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普外科疾病并存糖尿病患者行急诊手术时给予围术期急诊处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6.
邓旭  秦明钦  谢红宁  冯英 《蛇志》2015,(1):28+32
目的比较老年心血管危重患者有创与无创血压同一时间段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对31例患者同一时间进行有创与无创血压测定,测压时间为入住ICU后30min及1、2、3h共4次,并对同一患者同一时间同时监测右侧有创血压与对侧无创血压平均差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有创血压值比无创血压值高。结论临床上在治疗和抢救老年心血管危重患者时应考虑到有创与无创血压的差异,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中心动脉压(central artery pressure,CA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d,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2.5 mg/d,疗程均为1年。测定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CAP、IMT变化情况以及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AP收缩压、舒张压、IMT分别为(130.36±5.09)mm Hg、(73.38±5.76)mm Hg、(0.89±0.08)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4.82±6.54)mm Hg、(84.89±6.14)mm Hg、(1.01±0.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76.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相当,但氨氯地平在降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CAP、IMT方面的效果优于比索洛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低氧血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9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抗心衰治疗联合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接受对照组治疗方案后,再给予无创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再发心衰率及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通气总时间少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发心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低氧血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安全有效,作为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佐辛抑制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时对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地佐辛0.1 mg/kg),每组60例。在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前,实验组患者静脉注射地佐辛,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5分钟后,两组均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麻醉诱导,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在给予地佐辛和生理盐水前(T0期)、给予地佐辛和生理盐水后5分钟(T1期)、给予依托咪酯后2分钟(T2期)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其有无肌阵挛及肌阵挛的程度。结果:对照组患者肌震颤的发生率为60%,实验组无患者发生肌震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T2期平均动脉压均较同T0、T1期显著下降,但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T2期平均动脉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T0、T1和T2三期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T2期心率较T0和T1期明显下降,亦明显低于对照组T2期心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地佐辛预处理抑制依托咪酯麻醉诱导所致肌阵挛时,其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影响,可使心率减慢,但心率处于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诊PCI治疗的AMI并CS的患者47例,24例接受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23例直接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一周后,检测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心率、肺动脉楔压(PCWP)、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血浆B型尿钠肽前体(NT-pro BNP)指标的变化,多巴胺、速尿和硝酸酯类用量的比较及死亡率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多巴胺、速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酯类用量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的血供,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合并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肝段切除术围术期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肝门阻断、开放后有创血压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肝段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3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于手术开始前、第一肝门阻断开放即时、阻断开放后15min,分别采取动脉血化验血乳酸浓度,记录采取动脉血时血压值及开放后血压最低值,设计为自身前后对照,应用CHI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开放即时与开放后15min动脉血乳酸浓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乳酸浓度与肝门阻断时间呈正相关,开放即时与开放后动脉血乳酸浓度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开放后血压下降程度与乳酸浓度无明显相关,与阻断时间无明显相关。肝门阻断前后及开放后15min患者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段切除术围术期行第一肝门阻断后血乳酸浓度明显升高,肝脏再灌注期间乳酸未进一步升高,甚至有所降低。开放后血压下降程度与乳酸浓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的效应。方法:9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43例和B组(对照组,常规治疗)52例。A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应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12~24小时,全部用鼻罩;B组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均为5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B型利钠肽(BNP)、血气分析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效率:BiPAP组69.8%,对照组46.2%,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心功能、BNP、血气分析,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BiPAP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iPAP呼吸机能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症状、血气结果及心功能,还能降低BNP。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对重症监护室(ICU)呼吸衰竭并肺动脉高压患者BNP 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 在我院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并肺动脉高压患者7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有创组与无创组各39 例,两组患者 一般资料比较,P>0.05。两组均给予祛痰平喘、抗感染、皮质激素、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有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气管插管或 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无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两组PaO2、PaCO2、pH 值、肺动脉压力、BNP 等 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pH 值、肺动脉压力、BNP 均显著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有创组治疗后PaO2、PaCO2、 pH 值、肺动脉压力、BNP均显著优于无创组治疗后,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与无创机械通气均可改善呼吸衰竭并动脉高压 临床症状,降低血浆BNP 浓度,但有创机械通气较无创机械通气效果更为显著,临床可以通过监测血浆BNP 浓度判断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水平血压管理应用效果及其对近期预后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2022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不进行降压治疗,将观察1组患者急性期血压控制120/80 mmHg,观察2组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观察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近期预后改善情况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对患者治疗效果和NIHSS测量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且治疗期间NIHSS评分变化12 d>8 d>4 d,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4 d、8 d、12 d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MoC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MMSE和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压控制和入院NIHSS评分则与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血压控制120/80 mmHg与140/90 mmHg血压管理方案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房水平单向活瓣式补片对老年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作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波生坦);实验组,在基础药物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房水平单向活瓣式补片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动脉压(PAP)、体动脉压(SAP)、肺动脉压/体动脉压(PAP/SAP)、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吸氧浓度、右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肺动脉压下降幅度较大(P0.05);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肺动脉压与体动脉压的比值显著下降,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吸氧浓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右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果:实验组死亡1例、术后活瓣坏死2例、其余37例病情均转好且无复发情况;对照组死亡4例、出现各项并发症16例、剩余20例病情转好。结论:房水平单向活瓣式补片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动脉压、体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吸氧浓度、右室收缩末期内径及6 min步行距离,对老年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以每搏量变异度(SVV)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肝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癌手术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49例]和研究组(SVV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49例)。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肝肾功能指标、应激反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输液量、围术期失血量、围术期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d、术后3d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均升高后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开始(T1)~术毕(T4)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后升高(P<0.05),T1~T4时间点研究组HR、MA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术后3 d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均升高后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肝癌手术患者选用SVV为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及肝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法洛四联症患儿围心脏手术期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收治的60例法洛四联症婴幼儿参与研究,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儿30例。其中试验组患儿在体外循环前以及患儿进行手术后的三天内每天均给予10000U/kg乌司他丁,而对照组患儿则在相应的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手术时间、在监护室治疗的时间以及患儿术后住院时间和患儿肺部感染发生例数等临床病理情况。结果:所有入选患儿均痊愈出院,在两组患儿的手术操作情况和治疗效果对比中,对照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均显著低于试验组患儿,但重症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则高于试验组患儿;在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循环功能指标比较中,试验组患儿超滤后CVP和血管活性药物均低于对照组患儿而超滤后MAP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在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呼吸功能指标的比较中,试验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以及试验组患儿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肺部感染例数均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的数据比较差异除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法洛四联症患儿围心脏手术期的循环和呼吸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广泛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Management of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is a very standardized procedure in respective local institutions. Yet only very limited evidence exists concerning optimal indication,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emodynamic monitoring catecholamine and fluid therapy.

Methods

Between April and May 2013, all 81 German anaesthesia departments involved in cardiac surgery care were asked to participate in a questionnaire addressing the institutional specific current practice in hemodynamic monitoring, catecholamine and volume therapy.

Results

51 (63%)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and returned. All participating centers used basic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e. 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supplemented by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Pulmonary arterial catheter and calibrated trend monitoring devices were also routinely available. In contrast, non-calibrated trend monitoring and esophageal doppler ultrasound devices were not commonly in use. Cerebral oximetry is increasingly emerging, but lacks clear indications.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especially in university hospitals, required catecholamines during perioperative care, In case of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dobutamine (32%), epinephrine (30%) or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8%) were first choice. In case of hypotension following vasoplegia, norepinephrine (96%) represented the most common catecholamine. 88% of the participating centers reported regular use of colloid fluids, with hydroxyethyl starches (HES) being first choice (64%).

Conclusions

Choice of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s homogenous throughout German centers treating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Norepinephrine is the first line catecholamine in cases of decrease in 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 However, catecholamine choice for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varies considerably. HES was the primary colloid used for fluid resuscitation. After conduct of this survey, HES use was restricted by European regulatory authoriti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should only be considered as second-line fluid in surgical patients without renal impairment or severe coagulopathy. Large clinical studies addressing catecholamine and fluid therapy in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are lack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直接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连续监测是侵入式的,传统袖带式的间接血压测量法无法实现连续监测。既往利用光学体积描记术(photoplethysmography,PPG)实现了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但其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离散值,而非ABP波的连续值,本研究期望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LSTM)利用PPG信号波重建ABP波信号,实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方法 构建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重症监护医学信息集(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中的PPG与ABP波同步记录信号数据,将PPG信号波经预处理降噪、归一化、滑窗分割后输入该模型,重建与之同步对应的ABP波信号。结果 使用窗口长度312的CNN-LSTM神经网络时,重建ABP值与实际ABP值间误差最小,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2.79 mmHg和4.24 mmHg,余弦相似度最大,重建ABP值与实际ABP值一致性和相关性情况良好,符合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AAMI)标准。结论 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可利用PPG信号波重建ABP波信号,实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非心脏的择期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的60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术前12小时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顿服,术前2小时阿托伐他汀40 mg顿服,且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对照组术前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而后进行非心脏的外科手术(主要病种为慢性胆囊结石胆囊炎、慢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疝气),术后负荷量组给予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对照组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出现1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前降支介入再灌注治疗和7例无症状型心肌梗死,负荷量阿托伐他汀组出现1例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非心脏的择期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特别是无症状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该结果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