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南灵芝(Ganoderma haina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技术从海南灵芝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巴西红厚壳素(1)、6-脱氧巴西红厚壳素(2)、7,8-二甲基咯嗪(3)、5,8-过氧麦角固醇(4)、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5)、麦角甾-7,22-二烯-3β-醇(6)、麦角甾-7,22-二烯-3-酮(7)、7α-甲氧基-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3-吲哚甲酸(10)、3,4-二羟基苯甲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3)和正二十六烷酸(1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灵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药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Reich.子实体的化学成分,通过石油醚索氏提取、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重结晶分离纯化,从脱皮马勃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它们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麦角甾-7,22-二烯-3,6-二酮(2),麦角甾-5α,8α-环二氧-6,22-二烯-3β-醇(3),麦角甾-5,7,22-三烯-3-醇(4),麦角甾-7,22-二烯-3-酮(5),硬脂酸(6),其中化合物1~3、6是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以及HPLC等方法从海洋真菌Fusarium sp.的菌丝体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3β,15β-二羟基-(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7-酮(1)、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和丁二酸(5).其中化合物1和2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硬孔灵芝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从硬孔灵芝Ganoderma duropora的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甾类化合物8种。根据波谱数据,化合物1-8结构分别被鉴定为:麦角甾醇、麦角甾-7,22-二烯-3β-醇、麦角甾-7,22-二烯-3-酮、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β-醇、过氧麦角甾醇、3,5-二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  相似文献   

5.
玉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玉竹根茎的醇提溶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ningpogenin(1)、6-O-p-hydroxybenzoylaucubin(2)、3,3'-Bisdemethylpinoresinol(3)、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4)、(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5)、Borreriagenin(6)、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7)、5α,8α-epidior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8)、β-谷甾醇(9)、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0)、麦角甾-7,22-二烯-3-酮(11)、对羟基苯乙醇(12)。除化合物(9)之外,其余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经硅胶反复柱层析,从裂褶菌子实体的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为5,α8α-过氧麦角甾-6,22E-二烯-3β-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烟酸(4)、苯甲酸(5)、D-阿拉伯糖醇(6)、甘露醇(7)、海藻糖(8)。  相似文献   

7.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分离手段,从高等真菌齿菌(Hydnellumsp.No.2)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经现代光谱学技术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22E,24R)-3β-羟基-24-甲基胆甾-5,22-二烯-7-酮(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4)、(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Tuberoside(6)和脑苷脂B(7)。化合物4、5、6、7为该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赤芝孢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赤芝(Gunoderm lucidum )孢子脂溶部分分到六个甾体化合物,根据化学及光谱解析等方法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Ⅰ),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Ⅱ),麦角甾-7,9,22-三烯-3β,5α,6α-三醇(Ⅲ),麦角甾醇棕榈酸酯(Ⅳ),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Ⅴ),以及麦角甾醇(Ⅵ)。  相似文献   

9.
从石灰菌(Lactarius hysginus Fr.)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经物理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为麦角甾醇(A)、硬脂酸甲脂(B)、N-苯基-2-萘胺(C)、24E-麦角甾7,22-二烯-6-酮一3β,5α-二醇(D)、庚酰胺(E)、24E-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F),其中化合物D作为天然产物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0.
非洲隔囊蚁巢伞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肯尼亚安波塞利产的隔囊蚁巢伞(Termitomyces schimperi)子实体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2),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4),D-阿拉伯糖醇(5),D-半乳糖醇(6),脑苷脂B(7)和脑苷脂D(8)。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三种毒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光盖伞(Psilocybe spp)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十八烷酸酯(1)、β-胡萝卜苷(2)、(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3)、色氨酸(4);从假褐云斑鹅膏(Amanita pseudoporphyria)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22E,24R)-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脱氢鞘氨醇(7)、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十八烷酰)-9-甲基-4,8-脱氢鞘氨醇(8);大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发酵菌丝体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5、6、(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9)、(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0)。除化合物9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以上相应毒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对采集于近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抗生链霉菌H12-15发酵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多种柱色谱技术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放线菌素X2(1)、放线菌素D(2)、羊毛甾醇(3)、4,4-二甲基酵母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24-甲基-5α-胆甾基-7,22-二烯-3β,6α-二醇(6)、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酮(7)、麦角甾-3β,5α,9α,14α-四羟基-7,22-二烯-6-酮(8)、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三烯-3β,7α-二醇(9)、β-谷甾醇(10),化合物3~10均为首次从海洋来源链霉菌中分离得到。运用MTT法对这10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和2具显著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1.6μg/mL;化合物9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从角果胡椒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甾醇,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为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豆甾醇-5,11-二烯-3β-醇(4),豆甾醇-3,6-二酮(5),sitoindosideΙ(6)。  相似文献   

14.
对来源于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海洋链霉菌H41-59发酵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评价研究。经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得到了10个甾醇类化合物。通过核磁、质谱等方法,并结合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25-四醇(4)、5α,6α-环氧麦角甾-8(9),22-二烯-3β,7α-二醇(5)、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6)、麦角甾-8(9),22-二烯-3β,5α,6β,7α-四醇(7)、麦角甾-8(14),22-二烯-3β,5α,6β,7α-四醇(8)、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β-二醇(9)、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海洋来源链霉菌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这10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的筛选,发现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5、7和8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50μg/m L。  相似文献   

15.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单体的理化性质、NMR和MS技术鉴定单体的结构为3-十六碳酸酯-7,22-二烯麦角甾醇(1),十八烷酸(2),棕榈酸(3),7,22-二烯麦角甾-3-酮(4),麦角甾-7,22-二烯-3-醇(5),5,8-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醇(6),3,3-二甲氧基-7,22-二烯麦角烷(7),28-乙酰白桦脂醇(8),白桦脂醇(9),β-羟基十八烷酸(10),9,10-二羟基十八烷酸(11),瑞香素(12)。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NCI-H 460和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NCI-H 460细胞株的抑制活性最高,化合物9对SGC-7901的抑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木棉(Bombax ceiba)的化学成分,从其根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4-烯-环阿尔廷酮(1)、环阿尔廷醇(2)、木栓酮(3)、羽扇豆醇(4)、3β-乙酰齐墩果酸(5)、齐墩果酸(6)、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7)、胆甾-4-烯-3-酮(8)、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9)、β-谷甾醇(10)、6β-羟基-豆甾-4-烯-3-酮(11)、胆甾醇(1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二十烷酸酯(13)、亚油酸三甘油酯(14)、正三十一烷醇(15)、正二十二烷酸(16)、油酸月桂醇酯(17)。除化合物4、6、9、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对石榴嗜蓝孢孔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角鲨烯(1)、棕榈酸(2)、(9Z,12Z)-十八烷二烯酸(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4)、亚油酸甲酯(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7)、过氧麦角甾醇(8)、2α-methoxyl-3β,9β-dihydroxyergosta-7,22-diene(9)、3β,6β-dihydroxycinnamolide(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化合物10是一个新的drimane型倍半萜,其他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拟白蘑子实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等真菌拟白蘑(Tricholomopsis rutalis)干燥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软脂酸甲酯(1)、软脂酸(2)、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和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O-葡萄糖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白蘑中获得.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茶褐牛肝菌(Neoboletus brunneissimus)的化学成分,共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3)、(24S)-麦角甾-7-烯-3β-醇(4)、(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5)、(24S)-乙基胆甾烯-7-烯-3β,5α,6β-三醇(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烯(7)、(22E,24R)-麦角甾-5,7,2-三烯-3β-醇(8)、3β-O-吡喃葡萄糖基-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6,22-二烯(9)、富马酸单甲酯(10)、富马酸(11)、琥珀酸(12)、反-2-癸烯二酸(13)、烟酸(14)、烟酰胺(15)、莽草酸(16)、亚油酸-α-甘油酯(17)和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鞘氨醇(1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茶褐牛肝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9、13和17为首次从牛肝菌科高等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竹黄菌与竹红菌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合常规色谱方法,分离鉴定了两种真菌的6个相同成分,分别为3个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和竹红菌丙素(3),以及3,6,8-三羟基-1-甲基口山酮(7)、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口山酮(8)和过氧麦角甾醇(9)。另外,从竹黄菌中还分离得到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5)、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10)和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11),并首次从竹红菌中分离得到竹红菌丁素(4)、灰黄霉素(6)、化合物7和8。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5对三株肿瘤细胞NCI-H1975、HepG2和MCF-7有很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有较强细胞毒活性,而化合物6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