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鹮自然育雏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北京动物园自 1 986年对朱进行易地保护研究以来 ,已繁殖了 2 0多只 ,但都是人工孵化和哺育成活的。 2 0 0 1年试行朱自然育雏 ,首次获得成功。作者对朱育雏进行了系统观察 ,对亲鸟喂雏次数、换巢次数、坐巢时间以及行为变化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2.
朱Huan分布与栖息地内农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到2000年间,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应用样方法调查了朱Huan(Nipponia nippon)活动区(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内所有正在使用的巢和部分往年的旧巢,以及主要夜宿地和觅食地,并将当地的地形,水系和居民区数字化,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对共空间位置的统计分析,发现朱Huan显著倾向于在村庄附近栖息。朱Huan的活动区与湿地的分布密切相关,而村庄都分布在湿地附近。朱Huan与人类保护一定的预警距离,同时也对农民的日常活动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我们分析了朱Huan二十年来的繁殖成功率,发现它与巢址到农户的距离无关。而且,朱Huan营巢的海拔逐年降低,其主要活动区正向人口更密的低海拔农村转移。因此,我们认为朱Huan对以人类为主导的山村生态系统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朱Xuan的营巢、产卵、孵化和育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总结了1981-200年朱Xuan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的情况,对朱Xuan的繁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在此期间,朱Xuan野生群体共计营巢123窝,产卵363枚,出壳276只,离巢出飞幼鸟216只。朱Xuan的平均窝卵数为3.04枚,窝卵数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孵化期为28天,育雏期为40-45天。在孵化过程中朱Xuan的每日晾卵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加,在育幼过程中亲鸟的喂食量在育雏中期最多,雌雄亲鸟对后代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近年来朱Xuan营巢地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朱鹮的营巢、产卵、孵化和育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系统地总结了 1981~ 2 0 0 0年朱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的情况 ,对朱的繁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在此期间 ,朱野生群体共计营巢 12 3窝 ,产卵 3 63枚 ,出壳 2 76只 ,离巢出飞幼鸟 2 16只。朱的平均窝卵数为 3 0 4枚 ,窝卵数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 ,孵化期为 2 8天 ,育雏期为 4 0~ 4 5天。在孵化过程中朱的每日晾卵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加 ,在育幼过程中亲鸟的喂食量在育雏中期最多 ,雌雄亲鸟对后代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近年来朱营巢地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10~24日,在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采用全日观察法,对在游览道路旁的人工巢箱内繁殖的1对白眉姬鹟的育雏行为及其栖息地环境条件进行了系统观察与数据采集.结果显示育雏前期和后期雌雄鸟日喂食次数及各时段雌雄鸟进出巢的平均次数均有一定差异,白眉姬鹟在育雏过程中雌鸟喂食次数随雏鸟生长而增加,雄鸟则无明显变化.游客及人为干扰对雌雄鸟出入巢穴均有一定影响,雌鸟较之雄鸟更为胆怯和谨慎.表明白眉姬鹟雌雄鸟在育雏中的行为存在分工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朱鹮线粒体DNA的分子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Huan是一种濒危鸟类。过度开发和栖息地的破坏导致了朱Huan日本种群的绝灭,而在中国目前也仅存一野生种群。本文利用NJ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了鹳形目鸟类977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以期从DNA水平上阐明朱Huan的系统地位。结果表明,朱Huan与彩Huan和非洲琶鹭组成一姐妹群;NJ法分析得出的结果与DNA杂交分析结果一致,即((Huan科,鹭科),鹳科);而最大简约法分析的结果则与形态学结果一致,即((鹭科,鹳科),Huan科)。同时,这两种系统树上较低的置信度,认为部分是由于可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有限所致。  相似文献   

7.
应用资源选择函数研究朱Huan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介绍了资源选择函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分析了朱Huan(Nipponia nippon)的巢址选择。我们将上述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展两种方法都显示水田面积,营巢树高度,海拔高度和人类干扰程度对朱Huan巢址选择有较大影响,而巢向,巢上郁闭度,坡向和坡度对朱Huan影响较小。然而,两种方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资源选择函数显示营巢地的坡位非常重要,而主成分分析显示植被密度比较重要。分析表明资源选择函数更好地反映了多种生境因素对朱Huan巢址选择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应用资源选择函数所必须注意的对照样方选择和参数的独立性问题,并提出了对朱Huan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进行朱Huan研究过程中,对当地鸟类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察,记录到鸟类16目48科116属,共201种。  相似文献   

9.
2002年5~11月对7巢火斑鸠的伴巢行为进行了预观察;2003年4~9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sampling)对其3巢的孵卵期和育雏期伴巢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其伴巢行为时间长,雌雄差异大。孵卵期内伴巢行为变化小;而育雏期则较复杂,行为特征和时间变化大,根据行为不同可分3个时期:暖雏期、守护期、巢周育雏期。  相似文献   

10.
于2009年3~7月、2010年3~6月,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乌鸫(Turdusmerula)的孵卵及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鸫是雌鸟孵卵,在孵卵期出现卵损失现象,具补卵行为;孵卵前期与后期的坐巢行为存在差异,且其坐巢时间、频次和坐巢率有随孵卵数递增的趋势。双亲育雏但以雌鸟为主,喂食模式3种:雌鸟喂食、雄鸟喂食、雄鸟将食物递给雌鸟由雌鸟喂食。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喂食次数增多,暖雏行为减少,至育雏后期未观察到暖雏行为。为权衡孵卵期和育雏前期的能量分配,乌鸫在孵卵期及育雏前期分别采取时间长而频次少和时间短而频次多的坐巢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小灰山椒鸟的育雏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4—8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对小灰山椒鸟的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性参与育雏,育雏期19-20d,育雏方式3种.有3个育雏高峰期:上午7:00—11:00、中午13:00-14:00、下午16:00-19:00;育雏初期雌鸟暖雏,夜间卧巢;雌雄均清理巢内垃圾;领域性弱,巢区内营巢鸟类多,但护雏性强,对进入巢周鸟类驱逐性强,两性均护雏。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6月,通过悬挂巢箱人工招引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及同域分布下的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设置椋鸟式巢箱40个,其中椋鸟的入住率是84.6%,营巢成功率是51.5%,利用摄像机对其中3巢丝光椋鸟与3巢灰椋鸟进行了系统的繁殖行为观察。结果显示:丝光椋鸟窝卵数为6~7枚,灰椋鸟窝卵数5~7枚,后者的卵显著大于前者;丝光椋鸟的育雏期(20d)较灰椋鸟(16d)长,且亲鸟的递食率明显较高;育雏期丝光椋鸟亲鸟的警戒频次也明显高于灰椋鸟。因此,相比于灰椋鸟,丝光椋鸟具有更完善的育雏行为机制。另外,本文还首次报道了丝光椋鸟的种内巢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13.
作者于1982—1982年,在山西省关帝山地区对鹪鹩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其内容包括数量与营巢密度、营巢,产卵、孵卵、育雏,并对其主要食物组成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绿鹭的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4-9月在合肥市对绿鹭(Butorides striat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绿鹭营巢生境主要选择在建筑物附近的高大阔叶树上,常一树一巢,未见与其他鹭类混群营巢。每巢产3-5枚卵,孵卵期21d,育雏期41d,42日龄后幼鸟离巢飞走,出飞存活率62.5%。育雏期雏鸟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在4所大学校园及1处公园统计到有效巢56个,推算绿鹭224只。绿鹭在合肥繁殖属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5.
四川南充白颊噪鹛的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2~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市郊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白颊噪鹛的营巢成功率为73.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位及巢的稳固因素、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孵化期亲鸟的离巢时间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离巢次数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育雏期亲鸟喂食频次随着雏鸟日龄增加而增加,且在日间各时段的喂雏次数不同,在7:01~10:00时和17:01~19:00时喂食频次最高,在6:30~7:00时和10:01~14:00时最低;育雏期雏鸟的外部形态变化明显,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雏鸟体重和各器官的生长曲线在10.5日龄前呈"S"型;白颊噪鹛的繁殖成功率为23.1%。  相似文献   

16.
朱huan(Nipponia nippon)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概述了朱huan的濒危状况及陕西省洋县1981-1986年的繁殖数量,计6年9窝27幼,已知死亡4只,人工喂养3只。朱huan在洋县为留鸟,越冬期间偶尔返回繁殖地,2月中旬后不再离开。有显著的领域性。3月上旬开始营果,中旬至4月初产卵,多数3枚(1-4枚)。孵卵期30天左右,育雏期约为40,均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6月中下旬全窝育成后一起飞离巢区。  相似文献   

17.
四川瓦屋山金色林鸲的繁殖生态及孵卵节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 0 3年 4~ 7月 ,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 (Tarsigerchrysaeus)的繁殖生态和孵卵节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金色林鸲营巢期从 4月下旬~ 6月中旬 ,孵卵期一般为 1 6~ 1 7d,育雏期为1 6d。窝卵数一般为 3~ 4枚 ,平均为 (3 . 75± 0. 45 )枚 (n =1 2 ) ,孵化率为 60 0 % ,育雏成功率为 85 2 %。仅雌鸟孵卵 ,根据对 3巢的监测 ,发现雌鸟早晨 6:0 0时左右首次离巢 ,晚上 2 0 :0 0时左右回到巢中 ,每天出巢次数 1 8~ 1 9次。孵卵雌鸟每次出巢时间一般少于 2 0min ,异常离巢时最长达到 65 6min。雌鸟出巢时间的长度和环境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Spearman,r=0 . 1 1 8,P =0 . 0 0 7,n =5 3 1 )。金色林鸲雄鸟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 ,亚成体雄鸟可以繁殖。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于2021年3~9月,采用目标观察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防城港市钦州湾八路水湿地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全过程观察记录。黑翅长脚鹬的栖息生境主要在盐田、虾塘和鱼塘,而巢主要分布在盐田生境。共发现39巢,雌雄共同营巢,按照主要巢材将其巢分为干草巢、碎石巢、泥皮巢和牛毛毡草巢4种;巢材包括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以及碎石、贝壳等;巢外径为(23.3±10.7)cm,巢内径为(11.2±1.9)cm,巢深为(1.6±0.5)cm,巢高为(6.5±4.3)cm(n=39);筑巢需(3±2)d(n=6)。窝卵数2~4枚,1~2 d产1枚卵,7 d内产完满窝卵(n=6)。雌雄均参与孵卵,雄性孵卵时间比雌性长,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0.05),雄性(8 550±245.9)min,雌性(7 530±263.3)min,孵卵期为(25±2)d(n=6)。育雏期(26±3)d(n=6),雌雄轮流育雏,育雏前、中期(雏鸟1~20d日龄),雌性育雏时间比雄性长,是雄性的2倍,育雏后期(雏鸟大于20 d日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对世界珍禽——朱yuan的卵壳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对卵壳中的26种无机元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两巢卵壳所含有害元素的对比,以及两巢区土壤中有害元素含量对照情况,指出保护朱yuan自然种群、研究其环境因子,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保护区对海南■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正常情况下海南■一年繁殖一次,开始于3月初,到7月中上旬结束,育雏期间受到干扰后会杀仔、弃巢,如果条件合适,时隔半个月后又进行第二次繁殖。每巢产卵1~3枚,雌雄双亲轮流孵卵,雄鸟抱孵时间约占1/3,雌鸟占2/3。孵卵期27 d,育雏期67 d,繁殖期超过3个月。幼鸟离巢后会在巢区附近逗留一段时间,但不跟随亲鸟一块栖息和外出觅食。繁殖期间海南■对移动光源比较敏感,恋巢性较差。繁殖期过长、抗干扰能力低、幼鸟学习能力差等因素是影响海南■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