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 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领域,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最快,它主要通过反搏球囊的充放气,增加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降低收缩压,减少左心室后负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临床应用,明显增加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使越来越多的高危复杂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得到有效的介入性诊治,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5例心脏外科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25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其中23例症状改善,2例病情恶化。护士应熟练掌握IABP机的工作原理及报警项目;应重视基础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早期观察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组织护士学习IABP相关知识,使护士熟要掌握相关的临床护理技术,从而确保IABP良好的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40例应用IABP治疗的危重症CABG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术前安置IABP 19例,术中安置IABP 10例,术后安置IABP11例。平均IABP辅助时间98.6±48.2小时。32例患者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率20.0%。术前安置者死亡率为21.1%,若除外机械并发症原因则死亡率为10.5%;术中安置者死亡率为20.0%;术后安置者死亡率为18.2%。5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例出现肠系膜动脉栓塞。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法,积极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危重症CABG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7~2000年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换瓣术后应用IABP患者26例(组Ⅰ),对照组(组Ⅱ)为同期未应用IABP患者30例.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心律、ST段的,比较两组早期生存率.结果IABP辅助时间为(57±29)h,患者在应用IABP后,桡动脉压力在早期有所下降(P<0.01);舒张压上升(P<0.01);平均动脉压于应用后即可见明显提高,外周阻力明显降低.心律失常的变化于应用IABP后1 h频发室早或室速转为偶发室早,ST段的抬高或降低在30 min~1 h后恢复正常.组Ⅱ患者出现的频发室早或室速于(22±11)h后转为偶发室早,ST段的抬高或降低于(24±10)h后.持续左心功能(CCO)监测结果见组Ⅰ CO、CI于应用IABP后2 h明显恢复,24 h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组Ⅱ于24 h才有所恢复.组Ⅰ早期生存率为80.3%,与组Ⅱ(64.7%)比较P<0.01.结论IABP能够有效地控制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心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大大降低了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重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40例应用IABP治疗的危重症CABG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术前安置IABP 19例,术中安置IABP 10例,术后安置IABP11例。平均IABP辅助时间98.6±48.2小时。32例患者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率20.0%。术前安置者死亡率为21.1%,若除外机械并发症原因则死亡率为10.5%;术中安置者死亡率为20.0%;术后安置者死亡率为18.2%。5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例出现肠系膜动脉栓塞。结论: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方法,积极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危重症CABG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现象(NR)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PCI术后无血流患者22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中12例运用IABP治疗,其余10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天内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BNP)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治疗10天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BNP峰值较对照组提前,IABP治疗组BNP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差别及LVEF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患者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BNP峰值提前并改善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EF值对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现象(NR)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行PCI术后无血流患者22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中12例运用IABP治疗,其余10例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0天内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BNP)恢复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治疗10天后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个月、6个月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BNP峰值较对照组提前,IABP治疗组BNP指标时间-浓度曲线显示指标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差别及LVEF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能够加速降低AMI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患者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使BNP峰值提前并改善10天、3个月及6个月时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EF值对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住我院CCU并行IABP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例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9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术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用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AMI)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大量血栓征象、并行血栓抽吸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行IABP后联合血栓抽吸;对照组仅进行血栓抽吸。观察两组患者的BNP及心功能参数。结果:术后24小时两组BNP有普遍升高趋势,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术后2周普遍回降,实验组下降更明显(P<0.01);2周后实验组的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联合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和血栓抽吸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增加冠脉灌注,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59例在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行单纯PCI治疗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其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的变化情况。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IABP治疗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第1天和第3天,IABP+PCI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单纯PCI组(P0.05),且血小板最低值出现在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两组血小板均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和IABP留置时间是IABP辅助PCI治疗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IABP辅助下PCI治疗时血小板的显著减少,与患者年龄及IABP留置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及术后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CCU病房应用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术前组,B组为术后组,各2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即刻病情改善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术后30天心功能、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A组IABP即刻病情改善显著高于B组(36% vs.12%,P<0.05).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天,A组LVEF显著低于B组(40.2± 7.7%vs.35.6±5.0%,P<0.05).MACE事件,A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PCI/CABG术及死亡发生率低于B组,其中A组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vs.32%,P<0.05).结论:PCI术前植入I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优于PCI术后植入,且不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中国南极冰盖考察预选队员心血管系统随海拔增高的变化,探讨筛查低氧易感队员和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方法: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仪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在北京(40 m)、拉萨(3 650 m)、羊八井(4 300 m)对第25次和26次南极冰盖考察预选队员心血管功能进行连续动态性监测。结果:随着海拔的增高,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升高(P0.05),心输出量、心指数、搏出量、搏出指数、加速度指数、速度指数、左心射血时间显著降低(P0.05),预射血期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增高,预选队员的外周血管阻力显著升高,左心泵血和收缩功能减弱且与Q-TC间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06月应用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分为两组:A组为ST段抬高组,共34人;B组为非ST段抬高组,共28人.收集并观察两组的即刻病情改善率、术后30天、3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B组IABP即刻有效性显著优于A组(10/25比8/30,P<0.05).术后30天,A、B两组LVEF均较术前增加,且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35.5%±5.2%比40.6%±4.9%,P<0.05);在MACE事件上,A组仅在死亡例数一项明显高于B组(10/30比6/25,P<0.05).术后3月,A、B两组LVEF、WMSI有统计学差异(37.0%±6.9%比44.2%±5.2%;1.7±0.4比1.3±0.5,P均<0.05).A组MACE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主要表现在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死亡两方面(3/30比1/25;15/30比8/25,P均<0.01).结论:IABP对于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存在差异,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诊PCI治疗的AMI并CS的患者47例,24例接受IABP支持下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23例直接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一周后,检测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心率、肺动脉楔压(PCWP)、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末端血浆B型尿钠肽前体(NT-pro BNP)指标的变化,多巴胺、速尿和硝酸酯类用量的比较及死亡率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观察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多巴胺、速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酯类用量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的血供,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影响及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5例AMI合并CS患者,将直接行PCI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n=59例),行IABP辅助支持下PCI治疗患者设为研究组(n=46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脏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肌酶谱指标[心肌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根据患者出院时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74)与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两组LVEF较术前提高,LVEDD、LVESD降低,且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心肌酶谱指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发生5例再发心肌梗死、7例急性血栓形成,研究组分别为2例、3例(P>0.05);对照组死亡23例,研究组死亡8例,研究组死亡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年龄、Killip分级≥Ⅲ级、高血脂、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占比、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水平高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CK-MB、LVEF、IABP辅助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Killip分级≥Ⅲ级、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为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ABP辅助支持下的PCI能有效改善AMI合并CS患者心功能,年龄≥65岁、Killip分级≥Ⅲ级、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为等为其院内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评价分析B超和X线下引导下腹主动脉预置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3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病历,其中在B超引导下腹主动脉预置球囊行剖宫产术者40例(治疗组A),X线引导下腹主动脉预置球囊行43例(治疗组B)。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和死亡率等;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手术时间短于治疗组B,治疗组A术中出血量小于治疗组B(P<0.05);两组患者术中胎盘粘连率、胎盘植入率及子宫切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未出现新生儿窒息现象,治疗组A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以及早产儿率与治疗组B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将B超下腹主动脉预置球囊阻断术应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可有效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对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无影响,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1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1例患者中,行二次开胸4例(9.76%),应用IABP 2例(4.88%),发生低心排综合征6例(14.63%)、肾功能不全6例(14.63%)、肺功能不全7例(17.07%)、脑合并症1例(2.44%)、胸腔积液4例(9.77%),死亡6例(13.63%),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近期疗效满意。术前改善心功能,成熟的手术技术,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停机困难者尽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加强术后处理是提高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对高危心梗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作用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到2010年间50例心梗病人,其中随机选取25例应用IABP,其余2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入院时和5天后血压、心肌损伤标志物、BNP的差异,并随访6个月时左室射血功能(EF).结果:IABP组在5天后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BNP恢复较对照组增快,6月时EF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危心梗患者行PCI介入治疗时,尽早应用IABP能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HTK液与冷血停搏液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效果,为临床心肌保护灌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中心数据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5月-2018年8月在体外循环下(CPB, Cardiopulmonary Bypass)应用灌注停跳液停跳的瓣膜手术患者529例,分为冷停液组(n=326)及HTK液组(n=203),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将上述两组资料进行匹配,确定选取73对可匹配病例进行比较。采集的临床结果主要为CPB时间,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intensive care unit length of stay,ICU LOS)以及血清钠术中术后浓度变化等参数。其次为,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ABP(Intra aortic ballon pump)的使用及新发透析,30天死亡率与术后主要并发症情况。结果:匹配后两组中冷停液组较HTK液组的主动脉平均阻断时间及CPB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K液组存在短暂性低血钠血症(P0.05),ICU LOS以及其余各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HTK液与冷血停搏液临床早期结果一致,可根据手术操作流程及病人经济水平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内囊反搏置入在心脏手术后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心脏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患者均给予相应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置入。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连续心输出量(CCO)、心脏指数(CI)、人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中心静脉压(CVP)水平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CO以及CI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P0.05),NT-pro BNP以及CVP水平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CCO以及CI水平较高,NT-pro BNP以及CVP水平较低(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高(P0.05)。结论:主动脉球内囊反搏植入能够显著升高心脏手术后心功能不全患者患者的心输出量,降低心脏后负荷,提高心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