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司可林(forskolin)是医学和生物化学中研究环核苷酸系统的良好试剂,用途广泛。目前从sigma公司进口此生化试剂,价格昂贵,且不易买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立足于国内资源,已研究开发出了这种生化试剂。经研究单位实验证明,此试剂与sigma  相似文献   

2.
林窗尺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晰林窗尺度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以徐州市50年生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设林窗2a后3种林窗尺度(半径分别为4m,S林窗;8m,M林窗;12m,L林窗)和位置(林窗内、林缘和林窗外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N,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样地相比,L林窗显著提高了春季(207.1mg/kg)和夏季(169.5mg/kg)林窗外部的土壤MBN含量;M林窗显著提高了春季林窗内部(2959.3mg/kg)和林缘(3008.8mg/kg)位置土壤MBC含量和林缘位置(207.7mg/kg)土壤MBN含量,且显著提高了夏季林窗内部(144.4mg/kg)土壤MBN含量;S林窗显著降低了春季林窗外部和林缘位置土壤MBC(分别为2159.2mg/kg和1955.1mg/kg)和MBN(分别为153.1mg/kg和131.3mg/kg)含量。(2)土壤MBC含量与土壤全碳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3—27℃之间);土壤MBN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和D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碳呈显著正相关;土壤MBC和MBN含量与凋落物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中,相对于S和L林窗,M林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提高作用较为明显,可促进侧柏人工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在徐州侧柏人工林中开设M林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3.
福司曲星是一种从Streptomyces pulveraceus分离得到的磷酸酯类、聚酮类抗生素。本文从其突变株(ΔfosJ)分离得到一系列新的福司曲星结构类似物(10~14)。结合各种波谱方法,我们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由于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特殊性,初步推断这些化合物可能来自于异常的PKS组合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光谱反射特征对光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国  范秀华 《生态学报》2009,29(9):4720-4726
利用光谱仪测量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在林隙、林下的光谱反射,对比相同树种在林隙、林下环境条件下的光谱反射特征,分析光谱指数的差异性,同时对不同树种的光谱反射特征进行了比较,以研究林隙、林下环境条件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并推断对植物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中林隙中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均高于林下,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 NDI)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而林隙中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则低于林下.研究发现,林隙光照较为充足,但树种所受胁迫可能并未降低,所以光合速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总酚和缩合单宁作为重要组分参与并调控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其可能受到林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该研究以川西亚高山6种常见植物(包括方枝柏(Juniperus saltuaria)、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 faxoniana)、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和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在林窗内外不同位置(林窗中心、林冠林窗、扩展林窗、郁闭林下)进行为期3年的原位分解实验,探究凋落叶总酚和缩合单宁在3年分解过程中冬季和生长季节的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凋落叶总酚和缩合单宁均在分解第一年具有较高的损失速率,分别为10.76和8.5mg·d–1;林窗对酚类物质降解的影响随分解进程逐渐减弱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6种凋落叶总酚含量均在生长季降低较快,且初始缩合单宁含量较高的凋落叶在第一年冬季有较高的缩合单宁损失速率。研究表明森林林窗内的凋落叶在长期分解过程中,其酚类物质的降解受凋落叶质量和季节差异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有...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黄龙山油松人工林间伐产生的不同大小林窗的油松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选择3个类型林窗,在各类林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林窗大小对油松实生苗枝系构型、叶片特征及其在主干上的垂直分布,探讨油松实生苗对不同大小林窗的适应及其构型构建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窗下的实生幼苗地上部分构型和生长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林窗大小对实生苗的地径、苗高、冠长和树冠面积影响显著。(2)实生苗的逐步分枝率、枝间距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增大,总体分枝率随林窗增大而减小。(3)实生苗的叶长和叶宽随林窗的增大而减小,但其叶的长宽比、总叶面积和平均单株叶数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增大。(4)林下油松实生苗的针叶在中下部分布较多,而林窗实生苗的针叶在中上部分布较多。(5)在不同的林窗中,相同年份生长的轮生枝上针叶数量、相对总叶数均随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研究认为,在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可采取适当强度的间伐来创造林窗,尤其是增加大林窗的数量,以促进油松实生苗的更新和为培育优质干材的油松林提供保障,改善人工油松林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内人造林窗面积[50 m2(Ⅰ),100 m2(Ⅱ)和200 m2(Ⅲ),旷地(CK)]对香椿生长、光合特性及相关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面积对香椿的树高、地径和冠面积影响显著,以林窗Ⅱ最大,CK最小;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加,香椿的日均净光合速率增加,但午时的净光合速率初始量子效率、近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光氮利用率、光能利用效率都显著降低,光合能力下降;香椿的叶绿素a/b、叶片厚度、比叶鲜重、比叶干重、单位面积叶氮含量、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而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降低,表明香椿对因林窗面积变化而导致的光强改变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长及光合能力的差异;旷地内香椿的"光合午休"及林窗内日均Pn的降低可归因于非气孔因素限制。说明香椿对生境的变化适应性较强,而且100 m2的林窗在其形成初期能有效促进香椿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和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活性是影响土壤碳循环等地下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因素。以徐州市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侧柏林为对照(CK),设置半径分别为4、8、12m的3种尺度近圆形林窗,从林窗边缘(D1)到距林缘4m(D2)及8m处林下(D3)水平梯度上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林窗样地土壤MBC总体降低,MBN含量显著下降(P0.05),MBC/MBN显著上升(P0.05)。在3种尺度林窗中,MBC在大林窗偏小,MBN在小林窗偏小;MBC/MBN总体上随林窗尺度增大而减小。2)与CK相比,大中林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小林窗变化不大。从D1到D3点,小林窗的AWCD先降后升,中林窗呈上升趋势,大林窗则相反。而且林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主要利用聚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中林窗样点对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类小分子碳源的利用最低。3)林窗总体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其中多样性(H')、丰富度(S)和均匀度(E)3个指数在各点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小林窗和CK的优势度指数(D_s)显著大于(P0.05)大林窗。侧柏林人工林窗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尺度和位置梯度效应,林窗有望促进侧柏林土壤碳固持和大分子物质降解,提高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综合而言,中尺度林窗对侧柏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曲普瑞林对子宫肌瘤患者肿瘤组织中MMP-13和TIMP-3表达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予曲普瑞林后,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直接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观察比较超声测量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实时定量PCR法与免疫印迹法检测子宫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13和TIMP-3的表达。结果:1与曲普瑞林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较,曲普瑞林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和治疗前相比较,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较,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13m RNA水平降低,肌层和肌瘤组织中TIMP-3m RNA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普瑞林能够通过降低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肌层和肌瘤组织中MMP-3的表达,以及增加肌层和肌瘤组织中TIMP-13的表达,来缩小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林窗通过改变森林微环境及土壤环境而影响凋落物难降解物质的降解, 目前关于人工林林窗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影响的研究较少。该文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人工砍伐形成的7个不同面积的林窗(G1: 100 m2、G2: 225 m2、G3: 400 m2、G4: 625 m2、G5: 900 m2、G6: 1225 m2、G7: 1600 m2)为研究对象, 以林下为对照, 研究了林窗大小对两种乡土树种——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红椿(Toona ciliat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总酚、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林窗大小对林窗中心红椿凋落叶缩合单宁、总酚、木质素的含量有显著影响, 对其纤维素含量和樟凋落叶中4种难降解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 红椿凋落叶中除纤维素含量外的其余3种难降解物质含量, 中小型林窗(G1-G5, G1: 100 m2, G2: 225 m2, G3:400 m2, G4: 625 m2, G5: 900 m2)低于大型林窗(G6、G7, G6: 1225 m2, G7: 1600 m2)。2)林窗不同位置, 只有红椿凋落叶中缩合单宁含量林窗中心显著低于边缘, 其余难降解物质含量和樟凋落叶中4种难降解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樟凋落叶的木质素含量在G3林窗显著低于林下; 红椿凋落叶除纤维素含量外的其余难降解物质含量, 中小型林窗从林窗中心到边缘均显著低于林下。3)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 两种凋落叶都表现出缩合单宁、纤维素含量降低, 木质素含量升高, 总酚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中小型林窗(100-900 m2)较大面积林窗干扰更有利于凋落叶中难降解物质的降解, 而林窗内的环境异质性应该是凋落物中难分解物质分解动态的主要调控因子, 并且这种效应依赖于初始凋落物质量。  相似文献   

11.
Micro RNAs(miRNA)是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小分子非编码RNAs,通过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使机体维一个动态平衡。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许多miRNA可作为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检测和调控这些miRNA,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最近一系列研究发现miRNA-451(miR-451)在许多肿瘤中存在差异性表达,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人类肿瘤中miR-451表达、调控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为miR-451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热带天然林转变为橡胶林和槟榔后土壤质量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土壤质量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以原始林(PF)、次生林(SF)、槟榔(Areca catechu)林(AP)、纯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RP)和橡胶益智(Alpinia oxyphylla)林(RAP)为对象,探索天然林退化后土壤性质和质量变化,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凋落物量、郁闭度、根长密度、细根密度和比根长)对土壤质量影响。结果表明:1)与原始林相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凋落物量、根长密度、细根密度、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机碳和总氮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增加。人工林土壤碱解氮明显降低,但总磷、总钾和缓效钾明显升高(P0.05)。2)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纯橡胶林和橡胶益智林土壤质量指数分别降低63.4%、85.8%、81.2%和84.1%,随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梯度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土壤质量显著降低(P0.05),但人工林间土壤质量无显著差异。3)凋落物量、郁闭度、根长密度和细根密度均与土壤质量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细根密度对土壤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凋落物间接影响效应最大。天然林转变为橡胶和槟榔林显著改变土壤性质和质量,群落性状细根密度和凋落物可较好解释土壤质量变化,强化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管理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窗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碳)含量、分配比例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分配比例较林下土壤有所升高,而水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有所降低。(2)林窗大小显著影响林窗中心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分配比例。随林窗面积增大,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易氧化碳含量呈现较为一致的升高趋势;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配比例也升高,易氧化碳分配比例先下降后升高,稳定态碳先升高后降低;总体表现为较大林窗(900—1225m2)微生物活性强,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且有机碳库稳定性较好。(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林窗面积增大无显著变化,但与各形态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总有机碳含量显著相关,说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林窗大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上海崇明不同年龄水杉林(16、25、35年生)、香樟林(20年生)和毁林地(曾为25年生柳杉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水稻田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的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农田向林地转化能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性状的改善,而毁林会使之降低。(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造林树种、造林年份也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林龄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且香樟林土壤酶活性强于水杉林,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改善能力最佳。(3)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具有很强的表聚性。(4)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活性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或P0.01),而过氧化氢酶与其他酶活性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机体免疫系统在抗肿瘤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但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免疫抑制状态可引发一系列的肿瘤免疫逃逸反应,这将使得癌症进一步恶化。溶瘤腺病毒(oncolytic adenovirus,OAds)可通过选择性复制及其溶瘤作用杀伤肿瘤细胞,暴露肿瘤相关抗原,活化免疫细胞,逆转TME,最终可引发一系列抗肿瘤免疫反应。OAds存在靶向性低、免疫原性强等缺陷,其免疫治疗效果不佳,若对其改造则能提高肿瘤靶向性,降低免疫原性,同时携带免疫治疗基因,显著提高抑癌活性。该文综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机制及OAds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省平江县国有芦头林场的次生林以及经人工翻垦种植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黄桃(Amygdalus persica)、杨梅(Myrica rubr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四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磷酸酶活性与磷形态特征,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磷形态和磷酸酶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磷素形态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次生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4-N)含量与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四种林分。(2)五种林分中土壤残余磷(Residual-P)含量最高,是林地土壤主要的磷素存在形态。林分转变后,黄桃林与杉木林树脂提取态无机磷(Resin-Pi)显著增加,黄桃林与油茶林NaHCO3提取态磷(NaHCO3-Pi、NaHCO3-Po)含量显著增加,而四种人工林的NaOH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均显著降低。可利用磷、中等可利用磷与稳定态磷...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热带天然林转变为橡胶林和槟榔后土壤质量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土壤质量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以原始林(PF)、次生林(SF)、槟榔(Areca catechu)林(AP)、纯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RP)和橡胶益智(Alpinia oxyphylla)林(RAP)为对象,探索天然林退化后土壤性质和质量变化,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凋落物量、郁闭度、根长密度、细根密度和比根长)对土壤质量影响。结果表明:1)与原始林相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凋落物量、根长密度、细根密度、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机碳和总氮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增加。人工林土壤碱解氮明显降低,但总磷、总钾和缓效钾明显升高(P0.05)。2)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纯橡胶林和橡胶益智林土壤质量指数分别降低63.4%、85.8%、81.2%和84.1%,随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梯度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土壤质量显著降低(P0.05),但人工林间土壤质量无显著差异。3)凋落物量、郁闭度、根长密度和细根密度均与土壤质量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细根密度对土壤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凋落物间接影响效应最大。天然林转变为橡胶和槟榔林显著改变土壤性质和质量,群落性状细根密度和凋落物可较好解释土壤质量变化,强化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管理有利于土壤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8.
热带地区已有大量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明确热带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类型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选择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龄大于100年的原始林(VF)、10年生次生林(SF)、12年生槟榔林(AF)和35年生橡胶林(RF),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指数(SWI)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原始林相比,表层土壤(0~10 cm)中,其他土地类型土壤持水性能指标均降低,12年槟榔林各土层指标均最低.土壤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显著相关,表明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紧实度的改变是土壤持水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和橡胶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别减少27.7%、54.3%和11.5%,不同土层的差异各异,橡胶林仅表层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可解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量的83.3%.土地利用转变显著改变了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比12年槟榔林,35年橡胶林能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地管理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减少土壤紧实度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及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林型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是采取合理林业管理措施的关键。以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对3种林型(杏树林、白杨林、柳树林)的土壤SOC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立地条件相似的情况下,3种林型土壤SOC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85~19.05、1.67~11.97和1.80~16.05 g·kg~(-1)。杏树林土壤SOC显著高于白杨林和柳树林,但保水能力却低于白杨林;SOC与容重、pH呈显著负相关;影响白杨林土壤SOC的主导因子为含水量,影响柳树林土壤SOC的主导因子为pH与含水量,而影响杏树林土壤SOC的主导因子为pH与容重。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地区实施造林时,如只考虑水土保持效益,白杨林是首选林种;如只考虑固碳潜力,则杏树林对减排增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靶向性是肿瘤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病毒载体用于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必须要求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同时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较其他病毒载体具有免疫原性小、宿主范围广和介导基因可长期表达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AAV载体针对肿瘤的靶向性一直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就AAV载体治疗肿瘤的概况和靶向策略以及其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