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方法比较研究了两种鸣禽栗巫鸟和燕雀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在发声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团前脑HVc、RA 和X区的体积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发声技巧较高的雄性栗巫鸟的相应核团均相对大于雄性燕雀;而在发声中作用较小的nⅫts及雌性鸣禽的相应所有核团均无显著种间差异. 这一结果表明,发声能力的高低与前脑发声核团的体积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鸣禽的发声及其学习过程涉及前脑不同部位的几个核团,其中高级发声中枢(highvocalcenter,HVC)是发声控制的主导核团(Nottebohm等,1976);古纹状体粗核(robustnucleusofarchistriatalis,RA)是前脑多种信息的会聚点(Wild,1994),并在呼吸与发声协调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Vicario,1991)。国外曾对金丝雀、斑胸草雀RA的纤维联系有过系统的研究(Nottebohm等,1982;Wild,1993),国内张信文等(1994)也曾对…  相似文献   

3.
鸟类呼吸与发声的神经调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鸟类的发声产生于呼吸过程的呼气相;呼吸与发声中枢控制通路间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构成“发声通讯复合体”;前脑的RA是鸣禽协调呼吸与发声的高位中枢;脑干部的DM、nRAm、PBvl、IOS、RVL及Ⅻts等核团参与呼吸肌及鸣肌活动的调节,使呼吸与发声的配合准确、协调。  相似文献   

4.
繁殖期内丹顶鹤的日常短鸣声行为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繁殖期内,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日常短鸣声行为具有一定的模式。本文通过行为的实时观察,并利用MATLAB分析软件对日常短鸣声进行了计算机声谱分析,给出了鸣声模式的声图、示波图和频谱。结果表明:雄性的鸣声特性是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少,一般不超过4个音节;而雌性的鸣声特性是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多,最少的含有4个音节。雌雄鸣声的共同特性是每个音节都是由三个声脉冲组成。l号鹤的谐和特性较好,2号音色较纯净;雌性鸣肌速率较高,雄性则较低。自由选择配对组配偶间音质是一纯一杂,而人为组合组雌雄音质相同。  相似文献   

5.
环境噪声对临安和阜阳两地白头鹎鸣声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环境噪声对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鸣声频率的影响,在浙江临安和安徽阜阳两地分别对白头鹎在高低噪声水平环境中的鸣声做了研究。把用数码录音机记录到的鸣声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声谱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再对每一鸣声的每个音节的主频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高噪声水平区和低噪声水平区相比,在两地白头鹎每一鸣声的各音节主频中,最低和最高主频以及第I、Ⅱ音节的主频都有显著提高;在阜阳第Ⅲ音节的主频也有显著提高。这表明白头鹎可以通过提高声音频率来避免环境噪声对鸣声的影响,从而保证噪声环境中声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噪声对各音节的不同影响也表明,同一鸣句的各音节,对于噪声通讯中的信息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家鸽、斑胸草雀丘间复合核背内侧亚核的传出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鸽、斑胸草雀丘间复合核背内侧亚核的传出投射关键词家鸽,斑胸草雀,丘间复合核鸟类中脑丘间复合核背内侧亚核(DM,thedorsomedialnucleusoftheintercollicularcomplex)是鸟类发声运动控制核团。本实验采用免疫组...  相似文献   

7.
基质结合区 (matrixassociationregionsormatrixattachmentre gions,MARs)亦称核骨架结合区 (scaffoldassociationregionsorscaffoldattachmentregions,SARs) ,是真核基因组中能与核基质特异紧结合的DNA序列。核基质与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生命活动相联系 ,而结合的MARs序列 ,参与DNA复制 ,基因转录 ,基因表达调控[1 ] 和基因边界定位[2 ] 等过程。MARs通过将染色质锚定在核基质上而使染色质形成拓扑学限制性D…  相似文献   

8.
丹顶鹤性活动的声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顶鹤繁殖期的性活动可分为雄鹤求偶、雌鹤对雄性求偶的应答、两性交配和交配完结4个阶段,其相应的鸣声模式分别为雄性的求偶鸣声、雌性对雄性求偶的应答声和两性的对鸣声、两性对唱的交配声和两性的高声合唱。4个阶段鸣声都是以基本音的主频率(PF)为主音的单音调声,前3个阶段都带数个近似fn=nf0(f0=FP)关系的低幅值谐频成分。第4个阶段带数个近似fn=nf0(f0=FP)关系的高幅值谐频成分;品质因数(Q3dB)多半为4~6,声脉冲重复频率(RFP)一般为150~180Hz,而第2阶段声的RFP一般为180~260Hz。雄性鸣声的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少,一般不超过4个;而雌性鸣声比较复杂。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多,一般都在7~8个以上;但雌雄鸣声的每个音节都是由3个声脉冲组成。雄鹤鸣唱声频率变化范围较小,而雌鹤鸣唱声频率变化形式是由低到高达到高峰后又开始下降。4个阶段的鸣声都具有较好共鸣。只有第2阶段发声运动较快。而且发现雄鹤鸣唱单次鸣叫声的音节数“增多”。各阶段鸣声特性均存在差异,不同配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丹顶鹤雌雄都具有不同的鸣声,且其性活动过程中不同的鸣声行为具有较高的个体识别信号潜能。另外,求偶鸣叫声和求偶应答与对鸣声在性活动鸣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劝肌原纤维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TF为3:1的单阵列,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鸣禽鸟的基本发声中枢——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nucleus dorsalis medialis of the intercollicular complex,DM)对叫声的调控模式是诱发单次叫声。应用电生理与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鸣禽鸟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DM核团对声音调控的模式。经语图和频谱图分析,结果显示:燕雀左侧DM诱发单次叫声的声长和主能量区的带宽分别为右侧DM诱发叫声的2倍和1.7~3.1倍,提示燕雀DM对叫声声长和声强的调控能力,均呈明显的左侧优势。这与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er,HVC)和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talis,RA)等发声控制核团在控声模式中具有左侧优势的特征相似,从而为鸣禽发声控制通路高、低级中枢具有内源投射关系提供了声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张信文  陈焱 《生理学报》1994,46(5):451-457
在乌拉坦麻醉的鸣禽燕雀(Fringillamontifringilla)上,观察电刺激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对发声和呼吸的影响,随后在HVc内注入CB-HRP溶液,研究HVc的中枢联系。结果如下:(1)电刺激HVc的不同区域都引起鸣叫反应。(2)长串电脉冲刺激HVc,产生明显的呼吸易化效应,表现为增频增幅的呼吸。(3)吸气期用短串电脉冲刺激HVc,产生吸气切断效应;刺激落位于呼气相,可使该呼气时程明显延长,以配合鸣叫,然后转变为增频增幅的呼吸。(4)CBHRP法表明,HVc投射到古纹状体粗核和嗅叶X区,HVc接受新纹状体前部大细胞核内侧部、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端脑听核-L区、丘脑葡萄形核及脑桥蓝斑核的传入投射。提示HVc除控制发声外,尚参与呼吸易化的调制。HVc对发声及呼吸的特异性影响,可能在鸣叫与呼吸的协调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tirnica multinucleocaps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基因组含几丁质酶基因(chiA)的pstI M片段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将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SpltNPV)的chi  相似文献   

13.
中间核(IM)是鸟类延髓中支配发声的重要运动神经核团。本文对鸣禽类锡嘴雀、非鸣禽类鸽的IM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锡嘴雀的IM是延髓内支配发声的重要运动神经核团,在其延髓的发声控制中存在着明显的左侧神经支配优势;IM内支配舌肌和鸣肌的神经元可分为两个亚核,其神经元数量比例约为1∶2。鸽的IM是延髓内支配发声的唯一运动神经核团;每侧IM可支配双侧鸣肌;在IM内支配舌及鸣肌的神经元大部分是交迭的。  相似文献   

14.
核骨架结合元件功能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核骨架结合元件(nuclearscafold-associatedregion,SAR)或称核基质结合元件(nuclearmatrix-attachmentregion,MAR),是80年代发现的一个新的DNA元件。到90年代初,由于发现SAR/...  相似文献   

15.
白头鹎繁殖期鸣声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姜仕仁  丁平 《动物学报》1996,42(3):253-259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白头鹎繁殖期的求偶炫耀鸣唱、晨鸣、遇险告警惊叫等鸣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白头鹎繁殖前期待有的求偶炫耀鸣唱婉转多变,频率一般变化在1.9-3.5kHz之间,另一类出现在繁殖前、中期的炫耀鸣唱急促而响亮,音节变化快且频率高(变化范围约3.4-4.4kHz);最鸣和繁殖期特有的其它鸣声,音节清晰,响度较大,能量主要集中在2-3kHz之间,可能具有宣告领域的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区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平  姜仕仁 《动物学研究》2005,26(5):453-459
2002年5—8月,对中国东部浙江省杭州市区的白头鹎鸣声的微地理差异进行研究。在约60 km2的 研究区内,选择8个调查点(4个城区,4个丘陵山地),录制了80个雄性白头鹎的511个鸣声样本,并随机选 取每一调查点的20个鸣声样本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白头鹎在杭州市区至少有8种微地理鸣声方言,每个微 地理鸣声方言都有一典型鸣句;它们在听觉上、波形结构、音节组成、音节频谱特征等方面均不相同。有的一 路之隔的相邻微地理鸣声方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区域出现鸣声混合现象;有的个体还具有“多语”功 能。白头鹎鸣声产生微地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鸟类个体的扩散和城市中鸟类栖息地的人为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家鸽、黄雀和黄喉鹀耳蜗核的定位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非鸣禽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us)和鸣禽黄雀(Carduelis spinus)、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耳蜗内注射 HRP作顺行追踪表明,耳蜗纤维组成第八脑神经的听支( N Ⅷ)后,分别投射至延髓的角状核(NA)和巨细胞核(NM),由 NA及 NM两个亚核组成耳蜗核(nucleus cochlea),它是听觉的上行通路中的第一级中继站,延髓层状核并不接受耳蜗纤维的直接投射。家鸽与黄雀、黄喉鹀之间的NA、NM及NⅧ在形态和分布上都有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Ehrlich细胞在cAMP加茶碱的诱导下,于接种后5-7天,伴随着胞质内cAMP蛋白结合率上升的同时,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Ⅱ型酶调节亚基(PKA-RⅡ)从胞质向核移位,其表达强度在胞质和核内持续升高,此时癌基c-myc,c-fos,c-H-ras,c-sis表达抑制。cAMP蛋白结合率与PKA-RⅡ的移位入核呈显著的正相关,二者与癌基因表达抑制是显著的负相关,它们均从第7天最为显著。在癌龄晚期(按种后9-11天),当胞质内cAMP蛋白结合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时,PKA-RⅡ则停止移位入核,癌基因又重新表达,如果用cAMP抑制剂人为阻断接种后第7天的癌细胞内PKA信号通路时,PKA-RH则停止移位入核,而癌基因仍呈强烈表达。对上述各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Ehrlich细胞在cAMP加茶碱的诱导下,于接种后5-7天,伴随着胞质内cAMP蛋白结合率上升的同时,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Ⅱ型酶调节亚基(PKA-RⅡ)从胞质向核移位,其表达强度在胞质和核内持续升高,此时癌基c-myc,c-fos,c-H-ras,c-sis表达抑制。cAMP蛋白结合率与PKA-RⅡ的移位入核呈显著的正相关,二者与癌基因表达抑制是显著的负相关,它们均从第7天最为显著。在癌龄晚期(按种后9-11天),当胞质内cAMP蛋白结合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时,PKA-RⅡ则停止移位入核,癌基因又重新表达,如果用cAMP抑制剂人为阻断接种后第7天的癌细胞内PKA信号通路时,PKA-RH则停止移位入核,而癌基因仍呈强烈表达。对上述各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列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动肌原纤维(FSM和SSM).FSM和SSM虽然由粗肌丝构成相同的阵列骨架,但细肌丝对粗肌丝的比例(RTIF)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IF为3:1的单阵列结构,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