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2010年7和8月,采用样带法于贵州省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在三叉河片区(28°30′43.67″N,106°25′03.72″E,海拔1 087 m)采集到25只形态相似的两栖动物标本,经过鉴定,该标本为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的合江棘蛙(Q.robertingeri),系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贵阳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2007年7月~2008年6月,在野外实习和资源调查过程中,于云南威信县与四川省交界的长安镇大雪山白鹤池林场及其附近区域采集到部分棘蛙成体和蝌蚪标本,经鉴定该批标本系合江棘蛙Paa robertingeri (田婉淑,江耀明,1986),为云南省两栖类新纪录(杨大同,1991;杨大同,饶定齐,2008).标本(YBU072025、YBU072042-44)保存在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系动物多样性及进化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发现绿臭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6只臭蛙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鉴定为绿臭蛙(Odorrana margaretae),为陕西省首次发现。本文对其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告小弧斑姬蛙的生殖频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从5月至9月,6只供试的雌蛙中有2只产卵2次,3只产卵3次,1只产卵4次。事实表明小弧斑姬蛙是一年多次产卵的蛙类。  相似文献   

5.
凹耳蛙的分类地位及蛙亚科一新属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李丕鹏  陆宇燕  吕顺清 《四川动物》2006,25(2):206-209,F0002
对凹耳蛙模式标本产地的蛙类及蝌蚪进行了调查,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和生长发育到完成变态的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没有腹吸盘的小型蝌蚪是凹耳蛙的蝌蚪.由此证明凹耳蛙不具有湍蛙型蝌蚪,应不属于湍蛙属蛙类.对凹耳蛙成体和蝌蚪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与蛙亚科其他属及所辖种不同,建议另立新属.  相似文献   

6.
2021年4月在福建宁德蕉城区石墩村采集到3只相同蛙类,通过形态特征鉴定为隶属于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Odorrana)的凹耳臭蛙(O.tormota).凹耳臭蛙为中国特有种,之前仅被报道分布于安徽黄山,浙江建德、天台、安吉,江西婺源和江苏宜兴,其纬度分布范围在29°~31° N之间.该物种...  相似文献   

7.
对倭蛙属(Nanorana)已知3种: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倭蛙(N.pleskei)和腹斑倭蛙(N.ventripunctata)的肩带作了连续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发现其上喙骨(epicoracoid)的融合与重叠的状况与虎纹蛙(Rana rugulosa)较相似,而与无尾目中其它物种已知的肩带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倭蛙属和虎纹蛙等与已知肩带类型的蛙亚科其它的物种在系统进化中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最近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23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过程中采集到臭蛙属(Odorrana)标本5号,经鉴定为光雾臭蛙(O.kuangwuensis)3号、南江臭蛙(O.nanjiangensis)2号,均为重庆市两栖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六盘水境内的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与棘腹蛙P.boulengeri的肝、肠、胃、肺等4种组织中的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 显示:两种蛙酯酶同工酶共有10条带,其中双团棘胸蛙EST同工酶有9条带,棘腹蛙EST同工酶有7条带,两种蛙EST同工酶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同种蛙不同组织的酯酶(EST)同工酶迁移率、表达强度也不同.双团棘胸蛙酯酶同工酶酶谱较棘腹蛙的复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引进蛙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引进蛙类经初步鉴定有牛蛙、猪蛙和河蛙等三种,同为蛙属,原产于北美洲。这三种蛙类都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之特点,当年幼蛙可养成商品蛙。本文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等方面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用于重庆加工型辣椒疫病抗性鉴定的分子标记,以63份重庆加工型辣椒种质资源为材料,研究了12个辣椒疫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效率。结果表明,7个分子标记在种质间无差异条带,2个分子标记的扩增结果不稳定,只有ZL6203、ZL6726和E73等3个分子标记在种质间能扩增出差异条带。ZL6203筛选高抗、抗性和中抗材料的效率分别为87.50%、77.78%和63.64%;ZL6726筛选抗性和感病材料的效率分别为100.00%和66.67%;E73筛选抗性和高抗材料的效率分别为77.78%和62.50%。因此,同一辣椒抗疫病分子标记对不同抗性材料筛选效率存在较大差异,ZL6203、ZL6726和E73适用于重庆地区加工型辣椒抗疫病材料的鉴定。  相似文献   

12.
油橄榄(Olea europaea)是一种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昆虫授粉是其风媒授粉的一种有效补充。为了解我国油橄榄主要种植区花期传粉昆虫群落差异、结构组成及分布规律,对全国13个典型样地油橄榄花期传粉昆虫进行调查与采集,采用物种优势度及多样性等指数对传粉昆虫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样地物种组成相似程度以量化传粉昆虫群落相似性。2020—2021年在全国油橄榄种植区共采集并鉴定出 3目 13科25属37种564只昆虫,优势度分析显示油橄榄优势传粉类群以蜜蜂科(Apidae)、食蚜蝇科(Syrphidae)或蜜蜂科、隧蜂科(Halictidae)两种组合常见;多样性分析显示重庆市万州区样地传粉昆虫多样性最高,西昌市海滨中路样地最低。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陇南市所属样地被聚为一簇;凉山州冕宁县样地、绵阳市松垭镇样地、重庆市奉节县样地、重庆市合川区样地的四个样地和西昌市南宁区样地、绵阳市三台县样地、重庆市万州区样地的3个样地分别被聚为一簇。因此,优势类群中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灰带管蚜蝇(Eristalis cerealis)等传粉昆虫可应用于油橄榄传粉服务,同时为保证油橄榄传粉昆虫多样性及传粉效果,应避免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和生境破坏。基于传粉昆虫多样性和群落相似度调查,重庆市万州区样地的自然背景可为传粉昆虫适生生境改造提供参考,并建议将西昌市海滨中路样地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和灰带管蚜蝇等优势传粉昆虫将有效应对油橄榄花粉资源限制问题,后续油橄榄人工林的改造应着重考虑人为干扰和生境破坏对传粉昆虫的影响,而传粉昆虫对油橄榄座果率及产量提升的贡献可基于本研究展开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探明我国油橄榄传粉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为利用昆虫辅助授粉解决油橄榄坐果率低下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该文报道重庆市1新记录种——太子凤仙花(Impatiens alpicola Y.L.Chen et Y.Q.Lu),并描述该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凭证标本存放于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标本馆。另编制了重庆市分布凤仙花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数据(18S rDNA)重新描述了寄生于重庆江津地区金鱼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鳃丝的田中碘泡虫 (Myxobolus tanakai Kato, et al., 2017), 并结合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近缘种进行了比较研究。形态学特征: 该虫种孢子为后端钝圆的长梨形, 大小为(14.58±0.54) μm×(6.09±0.37) μm; 两个极囊等大; 极丝与极囊长轴垂直缠绕8—10圈; 囊间突起位于极囊前端呈三角形; 具有嗜碘泡。分子特征: 共获得3个分离样本的18S rDNA序列, 其一级结构序列与日本黑川地区鲤 (Cyprinus carpio) 鳃丝寄生的田中碘泡虫的一致性达99.3%—99.6%, 且在系统发生树中聚为一支。结果表明: 本研究种与日本的田中碘泡虫为同种, 此为中国新记录; 金鱼为田中碘泡虫的宿主新记录。18S rDNA的V2、V4和V7区二级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 田中碘泡虫已发生了明显的种内变异, 推测可能因宿主差异和地理隔离同时所致。此外, GenBank中报道的数个野鲤碘泡虫的序列是否为同种有待进一步厘清。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及迁飞路径,运用HYSPLIT 4.8平台和Arc GIS对2012年四川17个站点5—7月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日进行了轨迹模拟、虫源地分析,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白背飞虱主要迁入高峰日的虫源地进行风场分析。结果表明:(1)早期5—6月迁入四川盆地的白背飞虱主要降落于川南和川东地区,川南早期虫源主要来自越南和老挝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川东主要集中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以及湘鄂渝交界处,少量来自广西西北部地区,7月白背飞虱的迁飞因受到西南、偏南及东南气流的影响,其虫源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南及湖北。(2)白背飞虱迁入四川盆地的路径主要有4支,第一支,白背飞虱随西南或偏南气流由云南经贵州西部迁入川南,或再经贵州东北部和重庆迁入川东;第二支,白背飞虱随偏南气流由广西经贵州中部迁入川南,或经贵州东北和重庆迁入川东;第三支,由湖南经重庆随东南或偏南气流迁入川东;第四支,由云南随偏南气流迁入川西。(3)由于特殊地形地势的影响,四川盆地白背飞虱的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是由东南向西北发生发展;四川稻区白背飞虱主要迁入峰集中在7月份,早期5—6月高峰数较少,且集中在川南和川东地区,总体上迁入峰变化表现为由东南至西北依次减少,以上对四川稻区白背飞虱监测预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记述中国蜾蠃属Eumenes Latreille 2新种:锈触蜾蠃E. ferrugiantennus sp. nov.和黑盾蜾蠃E. nigriscutatus sp. nov.。锈触蜾蠃E. ferrugiantennus与E. placens Nurse, 1903近似,但前者体覆锈红色斑点及大的刻点,腹部第2节背板中部有1条黑色斑纹,雌性整个触角锈红色。黑盾蜾蠃E. nigriscutatus与分布于台湾的E. tosawae tosawae Soika, 1941近似,但前者覆有彩色斑纹,头胸腹均覆有较大的刻点,腹部第 2 节背板前端部有 1 较深的凹陷以形成 1 明显的翘状结构。文中还提供了西南地区种类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重庆师范大学昆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在对吴李碘泡虫Myxobolus wulii (Wu & Li) Landsberg & Lom, 1991重描述的基础上, 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对长江流域不同江段的吴李碘泡虫(重庆株系、湖北株系及江苏株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吴李碘泡虫重庆株系孢子及极囊量度比湖北株系略小, 重庆株系两极囊等大而湖北株系两极囊大小不等。重庆株系、湖北株系及江苏株系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2%—99.9%, 遗传距离为0.002—0.007。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吴李碘泡虫并未形成地理种群特有的进化枝, 也并未依宿主种类而聚支, 而是依据寄生部位不同分为鳃寄生和肝胰脏寄生2大支系。这表明, 相同寄生部位的吴李碘泡虫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吴李碘泡虫的2大支系中, 鳃寄生种群先分化出来, 这可能与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的演化有关, 而鳃寄生的吴李碘泡虫可能是较早定居的群体。  相似文献   

18.
金粟兰属(Chloranthus Swartz)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部分种类被广泛地栽培和使用。虽然前人已对该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分类、系统发育、化石和化学成分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通过作者持续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该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的认识仍不充分,且在该属植物中还存在分类观点不统一、名实混淆、沿用错误分类信息等问题。该研究在广泛查阅标本资料和长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结果表明:在形态方面,金粟兰属内花部器官尤其药隔形态在种间呈多样性而种内相对稳定,是物种划分最有效的分类性状,其中网脉金粟兰药隔形态变异较大,疑为复合群;在生活型方面,狭叶金粟兰与网脉金粟兰为常绿草本,区别于该属其他常绿亚灌木以及地上部分每年秋冬季节枯萎的多年生草本种类;在地理与生境分布方面,验证了金粟兰属内最近缘的4个长药隔草本物种间的确呈显著水平替代分布格局,而一直被认为只分布在湖北宜昌和重庆奉节等地的狭叶金粟兰却在贵州亦有分布。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中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地理和生境分布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而且为正确划分和鉴别金粟兰属植物不同种类提供了更详实的依据,同时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属植物物种的形成、演化和特殊分布格局的成因奠定基础,为这一类植物资源安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9,39(3):291-293
描述了自重庆南部发现的荨麻科楼梯草一新种,江津楼梯草(Elatostema jiangjinense)。此新种与锐齿楼梯草(E. cyrtandrifolium)近缘,两者的区别在于江津楼梯草的叶在狭侧具2条二级脉,托叶卵形或披针形,以及雄总苞片在顶端具长角状突起。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报道了一个在重庆发现的唇形科(Lamiaceae)植物新记录种——洪林龙头草(Meehania hongliniana B.Y.Ding&X.F.Jin),并提供了其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藏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CQNM)。洪林龙头草2018年首次发现于浙江开化县南华山,其具有明显的不育茎和可育茎而与该属其他物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