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我们在饲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过程中,曾几次发现复眼呈红色的白背飞虱,但其发生频率很低。一般来说,白背飞虱复眼呈褐色;日本曾有人提到过有红色复眼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存在,但关于白背飞虱眼色的问题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县发生为害严重。1985年,我们进行了该虫田间分布型和序贯抽样技术的调查研究,取得初步结果。 一、调查研究方法 (一)选择杂交稻(品种:南优二号)、常规  相似文献   

3.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成虫,从羽化至产卵的几天时间内,卵巢不断发育,体内的脂肪量和含水量变化较大,在行为上表现出迁飞现  相似文献   

4.
飞机网捕褐稻虱及白背飞虱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77—1978年我们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下,利用“运五型”飞机携带活动型捕虫装置在高空三期飞行的107个航段中,网捕到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稗飞虱Sogatella panicicola(Ishihara)、黑边黄脊飞虱Toya propinqua(Fieber)、白脊飞虱Unkanodes sapporona(Matsumura)、褐背飞虱Delphacodes sameshimai(Matsumura & Ishih-  相似文献   

5.
白背飞虱产卵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我省为害水稻渐趋严重,尤以早稻后期受害最重,损失较大。掌握白背飞虱的产卵习性,对于了解发生动态,搞好测报和指导防治是很重要的。现将我们1980—1981年有关产卵习性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成虫产卵特性 1.成虫产卵时间和部位 各代观察成虫3—7对,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产卵数,结果全天皆能产卵,但白天多于夜间。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短翅型雄虫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过去在四川发生时,长翅型雌,雄成虫出现比例大,短翅型雌虫也有一定比例,但是短翅型雄虫一般极少见,过去国内尚未见报道。1979和1980年,在四川、贵州、湖北、江苏等省的一些稻区见有少量短翅型雄虫发生,现将其形态特征和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形态特征(图1)体长一般2.7—3.0毫  相似文献   

7.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江苏地区大发生频率比较高,苏北尤其如此。我县在1967~1986年间平均每二年大发生一次,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几乎连年大发生。1973年发现白背飞虱有在沿海一带发生早、危害重的现象,1983年起对它的迁入峰进行追踪调查,揭示了迁入虫源在海陆风的影响下,在沿海5公里左右范围内降落特多的规律。早期迁入虫源繁殖一代羽化后可向内地扩散蔓延,是加重8月份全县主害代发生的原因。同时发现它  相似文献   

8.
白背飞虱若虫雌雄与翅型特征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7—1978年作者在双目解剖镜下鉴别褐稻虱3、4、5龄若虫雌雄和翅型特征时,发现混入其中同龄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若虫,亦具雌雄与翅型之别。随后,经室内饲养观察和大田捕捉白背飞虱3、4、5龄若虫一万余头进行反复验证,找出鉴别其雌雄与翅型的特征,因无前人资料借鉴,只依据褐稻虱若虫雌雄与翅型名称而进行命名,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9.
闽东白背飞虱发生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闽东山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1961—1965年笔者曾作过一些调查研究,1970年以后又作了补充观察,现将所得资料整理如下。 一、垂直分布与田间消长 闽东地处亚热带,背山面海,地形复杂。海拔500米以上山区年平均气温约15.5℃,以种植单季稻为主。随着海拔高度和耕作制度的不同,白背飞虱的发生差异很大。经多年调查,并参考有关县病虫测报站资料,其垂直分布和田间消长情况,如表1、2。 从表1、2看出: 1.白背飞虱虫口密度随着海拔高度增高而加大,以海拔5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稻田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抗稻飞虱基因遗传与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培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飞虱经济有效的措施.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研究是进行抗虫育种的基础.目前,有关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与定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包括21个主基因、50余个QTLs和许多褐飞虱抗性相关基因被发掘、定位与克隆,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抗性基因尚有待进一步发掘和鉴定.此外,今后应加强稻飞虱抗性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与发生程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我县早、中稻上危害成灾的主要虫种之一。7月底前占稻田飞虱种群比例的80—90%。7月上、中旬田间第二若虫高峰期是危害的主要时期,危害孕穗、抽穗的早稻,造成枯死“通火”,危害分蘖期的中稻、杂优稻,造成麻秆“溶脚”。经1974年以来的田间越冬调查和室内、外越冬饲养结果,还没有发现白背飞虱在我县有越冬的情况。主害代虫源从何而来?迁入虫源与发生程度的关系等问题就成为测报上急待解决的问题。1975—1980年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灯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60年代起,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h(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3种稻飞虱及其所传播的5种病毒病先后成为稻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病虫害,并频繁暴发成灾,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数十个数据库上约半个世纪以来正式发表的稻飞虱相关论文,比较了与每种稻飞虱和总稻飞虱相关论文发表的年度时间动态,以及稻飞虱研究各主要生物学领域论文数年代(10年)间的动态;综述了近年来在稻飞虱灾变和治理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稻飞虱研究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和改善治理工作的展望,以加速实现稻飞虱的持续治理,建立可持续集约水稻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3.
气旋波与昆虫的迁飞降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等重要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扩散的习性。它们在我国大陆部分基本不能越冬,每年春季虫源主要是从19°N以南地区迁飞而来,并且随着水稻生长季节的来临,逐渐向北迁移定居。据研究,这类昆虫的迁飞,须经历起飞升空、空中运行和降落入境三个过程,并且与大气气流的运动紧密相关。处于羽化幼期后期的迁飞性昆虫,具有要求迁飞的内因,但它们的迁飞“三部曲”,须在一定的天气条件配合下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 稗飞虱是稻田和灯下常见的一种飞虱,在灯下全年获得的数量,一般占飞虱种类的第四或第五位。稗飞虱过去国内用的学名是Soga-tella panicicola(Ishihara),现经我们几年来对采自国内各地的许多标本研究,认为学名应订正为Sogatella longifurcifera(Ksaki et Ishihara)。 Ishihara 1949年在发表新种Sogatella pa-nicicola时,于描述中曾指出:新种与原有种Sogatella longifurcifera(Esaki et Ishihara)相似,其区别在于前者中胸背板侧脊外侧的淡黑褐色斑边缘不清晰;雄虫生殖节构造不同。据此,我们对国内采自南北许多地区的大量标本,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拟黄花乌头 Aconitum anthoroideum DC. 作为生物农药的应用价值,以拟黄花乌头整株为研究对象,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硅胶柱层析、ODS、Sephadex LH-20等方法对拟黄花乌头甲醇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4-hydroxynicotinic acid methyl ester (1)、Ranaconitine (2)、Lappaconitine (3)、13-hydroxylappaconitine (4),其中4-hydroxynicotinic acid methyl ester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点滴法测定4个化合物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具有显著的触杀活性,处理后48 h的LD50 分别为0.26~0.38 μg/头、0.25~0.33 μg/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拟黄花乌头中的杀虫活性成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细缘毛菊网蝽Tingis(Neolasiotropis)reuteri Horvath,1906 Tingis(Tropidocheila)reuteri Horvath 1906,Ann.Mus.Nat.Hungarici.4:81 体长椭圆形,长3.1毫米,黄褐色,被顶端弯曲长毛,体背面有不规则黑褐色斑。头黑,具白粉被,长0.39毫米,宽0.53毫米,头刺5枚,黄棕色,前两枚呈八字形,长于触角第2节的一半,中间一枚瘤状,色暗,后两枚顶端钝,不超过复眼前缘,紧贴头背面,约与触角第2节等长;触角黄褐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黄足猎蝽属一新种——黑胸黄足猎蝽Sirthenea melanota sp.nov.,并与两个已知种——黄足猎蝽S.flavipes(Stal)及半黄足猎蝽S.dimidiata Horvath——进行了详细的比较。除黄足猎蝽外,其发音沟及雄性外生殖器构造均为首次记载。此外,指出S.clavata Miller可能是黄足猎蝽apicalis变型的同物异名。新种的鉴别特征是:黑色,光亮;头背面全为红黄褐色,前胸背板全为黑色;近似S.leonina Horvath,但其前翅色斑区别明显;体躯量度见表2;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三种稻飞虱的发生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河南省为害水稻的飞虱种类主要有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Fallen)、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和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灰飞虱发生数量少,为害轻微;白背飞虱和揭稻虱为迁入虫源,常年普遍发生,局部严重,猖獗年暴发成灾。1977—1980年对其生物学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兹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抗稻飞虱筛选技术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晓平  巫国瑞 《昆虫知识》1991,28(1):59-62,26
<正> 一、概况 稻飞虱(主要指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1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是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自1973年国际水稻研究所育出抗褐飞虱品种IR26并经大面积推广后,许多亚洲国家把抗稻飞虱育种列为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