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粉虱是柑桔的重要害虫之一,寄主范围相当广泛,不但果树、桑树、行道林木等被害,而其他植物如甘蔗、棉花、水稻、甘薯、蔬菜等亦难幸免。 其为害性可分下列三方面:1.利用口针吸吮寄主养液,直接影响寄主的生长与发育,虫口多时,受害叶片萎黄、脱落;2.腹部背面的管状孔能分泌出粘液状的  相似文献   

2.
陕西关中棉区棉盲蝽种群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64,(3):297-310
本文以陕西关中棉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绿盲爆(Lygus lucorum Mever-DQr)、苜稻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三点盲蝽(A.fasiaticollis Reuter)和中黑盲蝽(A.suturalus Jak.)四种盲蝽为对象,进行了数量变动的研究与分析。 文中依据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结合8年的田间观察资料,对棉田内四种盲蝽混合种群与单种种群的消长曲线分别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根据分析结果,文中采用了盲蝽混合种群作为分析的对象,并提出棉田内盲蝽混合种群的消长曲线是受蕾铃期间降水量与降水期的影响,根据降水量与降水期的不同,其曲线变动可分为四个波动型,即前峰型、中峰型、后峰型与双峰型。由于峰型不同,即表示着该年的旱涝分布与棉株受害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前峰型属前涝后旱型,亦即蕾期为害型:后峰型属前旱后涝型,亦即铃期为害型;双峰型属涝年型,亦即蕾铃两期为害型;而中峰型则属旱年型,亦即蕾铃两期受害均轻型。 文中依据棉株不同生长阶段中影响盲蝽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作用因素的分析结果,提出分析棉田盲蝽种群的变动应分为蕾期与铃期两阶段,由于棉株生长阶段不同,在这两阶段中影响盲蝽的主导作用因素亦不同,蕾期的虫口增长是受早春虫口基数与6月降水量两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而铃期的虫口增长则系受温湿度组合作用的结果,根据上述分析,文中提出了适用于本棉区的蕾铃期盲蝽预测式:  相似文献   

3.
华北棉区第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1982、1984—1985年在河北省饶阳县的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不同棉花品种上进行了模拟为害和自然为害试验,旨在确定第三代棉铃虫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虫口密度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对于第三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较弱.较好的土壤肥力亦不能促使棉株完全补偿三代期间的受害损失.每亩皮棉减产斤数Y与第三代百株累计卵量E3的关系为:Y=-0.2801+0.0643E3.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代价,算出了第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累计卵量35粒,这一阈值可适用于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  相似文献   

4.
陈斌  冯明光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34-1938
在昆明市郊蔬菜基地4间大棚(5m×100m·间^-1)栽培的生菜上,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asonoseus)的纯孢子乳悬剂(有效含孢量10^10·ml^-1)及其与1%和3%(w/v)的吡虫啉10%WP的混配剂对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进行了协同药效试验,吡虫啉添加量仅相当于推荐用量的6.4%~9.5%和19.1%~28.6%,试验含6个菌剂处理、2个低用量吡虫啉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各有3个小区(7m×5m·小区^-1)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稀释1000倍的菌液(含孢量10^7·ml^-1)和吡虫啉液于生菜移栽后第11d首次喷雾,15d后喷第二次,首次用菌前调查初始粉虱密度,用菌后每隔5d调查活虫数和死虫数,从8月20日起历时30d,结果表明,连续2次用菌有效地控制了粉虱对当季大棚生菜的危害,各菌剂处理的最终相对防效和虫口减退率均达到95%以上,极显著地高于低用量吡虫啉处理,其中,玫烟色拟青霉制剂对粉虱的控制效果一般优于球孢白僵菌制剂,且与吡虫啉的添加量呈正相关,但是,各菌剂处理间控虫效果的差异主要发生在首次用菌后第5d和10d,此后差异逐渐缩小,至第二次用菌后第10d各菌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本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真菌的孢子乳悬剂均可用于温室粉虱的防治,添加微量吡虫啉可增强菌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在松树干上涂刷有持久性的药剂以防治越冬松毛虫的可能性。1947—48年在南京试验及实施防治的结果简述如下: (一)在实验室内使越冬松毛虫爬行越过涂有一市尺宽各种药液的松树干的结果,证明5% DDT,1%γ666,与5% 1068的悬液或溶液。在涂药的当天均 有相当高的杀虫效力,惟一周以后γ666与1068完全失效,仅DDT仍保持强大的毒力。DDT水悬液显著较DDT火油、大豆油或丙酮溶液为佳。涂有5%DDT悬液的松树杆曝露田间六星期后,杀死松毛虫能力仍达100%。 (二)据试验的结果,自制的可湿性DDT,内含DDT50%,稀释剂45%,与肥皂5%,尚适宜于防治松毛虫之用。 (三)松毛虫爬行的次数对涂药面积上DDT毒力的影响极微,在二十平方市寸涂有5% DDT悬液的小面积上,9天之内经过1800头松毛虫爬行后,毒力仍未减小,死亡率尚在90%以上。 (四)夏季松毛虫较越冬松毛虫不易杀死。夏季松毛虫抵抗DDT的能力随龄期而增强。试验中显示如增加药液浓度至含DDT 10—15%,或增加涂药的宽度至2—3市尺,夏季幼虫亦能中毒死亡。故树干涂药法亦可应用在夏季防治上,惟必须在涂药后将松毛虫从树上击落,使其在爬返树冠时接触药剂而死亡。 (五)自然情形下,南京松毛虫在十一月即开始下树越冬,至来年三月初开始活动上树,故采用树干涂药法防治下  相似文献   

6.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65,(3):264-273
(一)棉盲蝽在棉田内的空间分布型,成虫属Poisson分布,而若虫的分布型则随棉田内虫口密度的高低而异,当每株平均虫口在0.22头以下时,一般呈Poisson分布,每株平均虫口达0.28头以上时,则呈核心分布与负二项分布。 (二)根据绿盲蝽不同龄期若虫的分布曲线科率比较,在初龄与高龄若虫之间其曲线斜率相同,共同K值为0.4836。 (三)文中对影响棉盲蝽分布的因素亦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棉盲蝽在棉田内的分布方式,除与成、若虫的活动习性有关外,在环境因素方面则与不同栽培类型的棉田内微气候因素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一)固定:猫、兔以加有20—40毫克亚硝酸钠(Sod nitrite)的0.9%氯化钠液50—100毫升灌注(亚硝酸钠作为血管扩张剂):继以含10%蚁醛之0.9%氯化钠液300—500毫升灌注;取其脊髓,继续以上述10%蚁醛液固定,最少两天;置5—10毫米长的脊髓在室温下入下液浸5天。配法:重铬酸钾5克;氟化铬(chromiumfluaride)2克;蒸馏水100毫升,再入5%重铬酸钾于38—40℃下浸2—4星期,此液应换数次。  相似文献   

8.
朱砂叶螨危害豇豆幼苗后,叶绿体内与活性氧代谢有关的酶SOD、ASP活性及同工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受害2~8d,SOD活性与对照相比均升高,差异显著。不同虫口密度之间在4d时SOD活性差异显著;(2)在危害期内,随着危害时间的延长ASP活性显著升高,且不同虫口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虫口密度越大,ASP活性越高;(3)SOD同工酶谱带显示,随着危害程度的加强,一些分子量较大的同工酶谱带亦加强。  相似文献   

9.
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是烟草Nicotiana tabacum移栽期主要的切根害虫,严重危害烟草生产。为研判烟草生产中符合双减(减肥、减药)要求的生物和生态防控技术,集成适合推广的虫害综合治理模式,本研究在云南玉溪华宁县以昆虫病原线虫(EPN)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粉剂和化学药剂敌杀死(溴氰菊酯)处理,配合2种幼虫食诱方法(传统引诱剂、人工引诱剂)以及2种增效助剂(激健1、2)组合,调查移栽后烟草幼苗受小地老虎危害死亡率,评价生物药剂、食诱剂和助剂对烟草幼苗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食诱剂,移栽4 d各施药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烟草幼苗死亡率,随时间的推移,所有处理的烟草幼苗死亡率均显著上升;无食诱剂情况下,EPN+激健1和敌杀死于移栽7 d仍具显著保苗效果;传统的糖醋酒液食诱法本身具备一定保苗效果,配合施药,初期效果最好,4 d时,烟草幼苗危害率最低达0.83%±0.008%(传统食诱剂+昆虫病原线虫);人工食诱剂持效性最好,移栽10 d时配合EPN、EPN+激健2和敌杀死仍具明显保苗效果。施用化学药剂时,食诱剂本身对保苗效果无显著贡献;使用EPN时,传统食诱法较空白具有显著保苗效果,但与人工食诱法间差异不显著。移栽4 d时,EPN+激健1较单独施放EPN具显著保苗效果,之后调查中添加助剂小区与EPN小区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EPN粉剂配合人工食诱剂和激健助剂,可长期较好地抑制小地老虎对烟草幼苗危害,为集成烟草全程绿色生态治理模式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乳悬剂对甘蓝上桃蚜的田间控制效果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利用液-酵法生产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SG8702菌株的分生孢子粉,配制成含孢量为10^10个.ml^-1的孢子乳悬剂Ⅰ,在此基础上按1%(W/V)的比例舔加10%砒虫琳可湿性扮剂而得孢子乳悬剂Ⅱ.于2001年7月对两种孢子乳悬剂在云南昆明进行了自然条件下甘蓝上桃蚜(Myzus persicae)的田间小区(5.5m×4.8m)药效试验,各3个浓度(含孢量分别为10^7、10^6及10^5个·ml^-1常规喷雾处理,重复设清水喷雾对照,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在喷菌后连续28d的田间蚜虫密度定期抽样调查中,乳悬剂Ⅱ的1000倍稀释液喷雾有效抑制了蚜虫数量增长,喷后策7—28天防效始终在90%以上.乳悬剂Ⅰ的相同稀释液喷雾对桃蚜的控制略逊于乳悬剂Ⅱ,但喷后第7天的相对防效也达到85%,此后维持防效70%以上达两周,策24天和28天才分别降至64.4%和52.6%.用含孢量10^6和10^5个·ml^-1的菌液喷雾,乳悬剂Ⅰ仍表现出明显的控蚜效果,而舔加微量砒虫琳的乳悬剂Ⅱ的控蚜效果总是优于同一浓度下的乳悬剂Ⅰ,昆明地区夏季温和而多小雨的气候有利于孢子乳悬剂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Birefringence of flow of preparations of myos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A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mall quantities of hydrophobic antioxidant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such as butylatedhydroxytoluene (BHT) and butylatedhydroxyanisole (BHA) in aqueous samples is described. The procedure involves extraction of the hydrophobic free radical scavenger into an organic solvent phase, followed by the subsequent reaction of an aliquot of this extract with the stable cation radical tris(p-bromophenyl)amminium hexachloroantimonate (TBACA). In experiments with BHT and BHA, the loss of TBACA absorbance at 730 nm was found to be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antioxidant added, with quantities of BHT as small as 200 pmol being easily detectabl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dimyristoylphosphatidylcholine vesicles, assays of the aqueous BHT concentration showed that BHT partitioned strongly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achieving very high BHT/phospholipid ratios. For a given concentration of BHT, partitioning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was greater in large, multilamellar liposomes than in either small, single-walled vesicles or in purified rat brain synaptic vesicle membranes. Direct assay of BHT and BHA in phospholipid membranes, however, was complicated by a nons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TBACA and the phospholipid.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