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蚯蚓生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蚯蚓本研究采用大型土壤动物手拣法和器测法 ,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 ,揭示了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蚯蚓的生态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 ,白桦林的蚯蚓生物量和个体密度远低于其它 3个林型 ;地上垂直分布调查表明 ,蚯蚓生物量与个体密度从山谷到山顶逐渐增多。地下垂直结构调查表明 ,帽儿山地区蚯蚓分布的垂直结构表聚性明显。各种调查均揭示了蚯蚓种群大小随生境条件不同而变化 ,特别是水分条件 ,适合调查地区蚯蚓生存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大致为 4 0 %~ 6 5 %。  相似文献   

2.
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立辉  梁醒财 《四川动物》2007,26(1):201-205
发光蚯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大多数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包含于蚯蚓体腔液内充满颗粒的细胞内。早期对不同种发光蚯蚓的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大多数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是类似的,但最近对线蚓科的两个种的研究发现它们不仅发光源的定位特殊,而且发光反应所需要的成分也明显不同于其他种类。本文对发光蚯蚓的发光器官和发光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将有代表性的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进行了对比总结。  相似文献   

3.
水稻土在不同施肥管理下的土壤质量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是当前土壤学和农业生态学的关注领域。对太湖地区一个15a的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进行了蚯蚓群落的调查采样,并测定了蚯蚓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供试水稻土中共检出7种蚯蚓。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影响了蚯蚓的群落结构,单施化肥下农田蚯蚓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明显降低,且蚯蚓总氨基酸的含量和大部分种类氨基酸含量降低,同时蚯蚓中分子量小于25kd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而分子量33kd附近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相反,长期化肥配合秸杆还田和配施猪粪趋向于提高蚯蚓蛋白质含量或氨基酸含量。看来.农田中蚯蚓不但在种群变化上,而且在体内生命活性物质组成上均响应稻田不同施肥措施下的土壤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4.
生物科技活动一例--研究蚯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生物学通报》2003,38(9):56-57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何结合生物学教学和当地的自然实际 ,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 ,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以蚯蚓为例 ,浅谈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方法。1 活动目的蚯蚓是腐食性动物 ,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因此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大量养殖蚯蚓 ,用来消除城市垃圾和工厂废渣。那么 ,蚯蚓怎样消除垃圾 ?怎样让蚯蚓消除更多的垃圾呢 ?围绕这一主题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索、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探索精神、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 ,增加了学生…  相似文献   

5.
不同蚯蚓采样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蚯蚓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是反映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利用芥末悬液等方法进行蚯蚓样品采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寻求合理有效的蚯蚓种群特征调查方法,在我国东北玉米连作黑土上分别运用手拣法、福尔马林溶液驱赶法、芥末+水悬液及芥末+乙酸悬液驱赶法,以及驱虫剂与手拣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蚯蚓样品采集,将上述7种方法测得的蚯蚓丰度、生物量及年龄组成信息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福尔马林溶液驱赶法不结合手拣法使用时测得的蚯蚓丰度及生物量远远低于其他方法,尤其幼年蚯蚓比例偏低,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蚯蚓种群特征。使用芥末悬液做驱虫剂有效性明显提高,尤其芥末+乙酸悬液,测得的蚯蚓丰度比手拣法高22.3%。福尔马林溶液结合手拣法后有效性大大提高,测得的蚯蚓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其单独使用时的19.1和9.3倍,但相对其他驱虫剂方法仍高估了成年蚯蚓的比例;芥末+水悬液和芥末+乙酸悬液方法结合手拣法后收集到蚯蚓的数量分别提高了67.8%和89.1%,平均个体重量分别是原来的1.8和1.3倍,说明芥末悬液不会杀死小个体的幼年蚯蚓,但少部分大个体蚯蚓及洞穴不与地表相接的蚯蚓可能并不能被其驱赶至地表,结合手拣法后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芥末+乙酸悬液结合手拣法收集到的成年及幼年蚯蚓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既能有效地驱赶小个体和幼年蚯蚓,又可以收集到洞穴不与地表相接的土栖型蚯蚓,因此可以作为真实有效地反映蚯蚓种群特征的采样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区黄精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长白山黄精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储量、生境、鉴别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为开发本区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蚯蚓在我国南方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作为生物量最大的土壤动物, 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影响深远。本研究介绍了华南地区主要应用的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毛利远盲蚓(A. morrisi)、壮伟远盲蚓(A. robustus)、参状远盲蚓(A. aspergillum)、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生态特征, 阐述了它们与土壤pH值、酶活性、金属富集和有效性改变、孔道和微团聚体形成之间的紧密关系: (1)蚯蚓生存的土壤酸碱性范围较广(pH为3.8-7.9), 其存活率与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成分、土壤污染程度和蚯蚓种类相关; (2)肠道内、蚓粪和蚓触圈的酶活性分别表征了蚯蚓取食喜好、土壤养分循环及微生物种群特征; (3)蚯蚓能够富集不同种类的金属并改变其有效性, 这些变化具有蚓种间、金属种类间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 (4)蚯蚓活动及其生产的蚓粪能改变土体结构、产生孔道、影响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和分布。蚯蚓的上述作用使其在解决中国南方红壤酸化、土壤金属污染、茶园土壤养分不平衡、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壤损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 由于华南远盲蚓的生理特征差异研究较少, 远盲蚓繁育技术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蚯蚓在中型和大型尺度下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蚯蚓在土壤修复中的潜力, 进行蚯蚓主导的相关技术研发, 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鸢尾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长白山鸢尾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储量、生境、鉴别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评细地调查研究,为开发长白山区鸢尾属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野生兰花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长白山野生兰花的种类、分布、储量、生境、花期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 ,为开发本区野生兰花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按现在初级中学里,所采用的“动物学”课本中,在第四章蠕形动物,第一节蚯蚓的生活方式和外部形态内载有“蚯蚓的种类很多,大小不一,我国西部的峨眉山和南部的海南岛等处有长达半米以上的大蚯蚓,分布最普遍的是环毛蚓.”作者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关于峨眉山的大蚯蚓的问题,前两年暑假都曾到峨眉山作过一些研究和观察的工作,现在把得到的  相似文献   

11.
川北广元、南江一带志留系的研究工作很早就有报导,我国地质学家最早在该地区工作的,有赵亚曾、黄汲清等先生(1931),他们在广元至神宣驿间进行过初步调查工作。以后侯德封、王现衍等先生(1939),在广元及南江地区作地质矿产调查时,对志留系也做过研究。杨敬之、谷德振等先生(1945),也对南江、旺苍等地的志留系进行了地层划分工作,并采集了三叶虫、腕足类及珊瑚等化石。至于本区志留系的头足类化石,迄今还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2.
深圳福田红树林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之一,是亚洲东部候鸟的“停歇站”和栖息地。对此地区鸟类的调查邓巨燮、王勇军等做了大量工作,报道了夏季鸟类95种,冬季候鸟119种,已报道的水鸟其72种。此地区水鸟的种群数量及数量动态情况尚未报道。作者1992年1月至1994年12月对此地区的水鸟种类进行了观察记录,1994年1月至12月对此地区水鸟的种类数量及其数量变动进行了调查统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对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沫蝉总科(半翅目)昆虫区系开展分类鉴定及分布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特有种及部分单系群的分布,提出了西藏南部及其邻近地区的一个特有生物地理分布区,该特有分布区包括西藏南部(日喀则、贡嘎、吉隆、聂拉木、亚东、错那)及东南部(墨脱、林芝、波密、察隅)、云南西部、中部及北部(保山、昆明一带以北)、四川南部及西南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大吉岭、西隆等)、尼泊尔、锡金及缅甸北部。根据主要属级阶元分布格局的分析,提出了有关西藏沫蝉总科昆虫的3种主要分布型,即印度北部、西藏南部—华南分布型,印度北部、西藏南部—马来亚分布型和东亚分布型。区系分析表明,西藏南部地区的沫蝉以东洋种类占明显优势,约占所有种类的93%,古北种类仅占7%;区系中特有种类丰富,特有现象十分明显,特有种类约占所有种类的61.4%;除特有种类外,该地区还具有属于冈瓦那古陆起源的旧热带区系成分及属于劳亚大陆起源的北温带区系成分。文章还对以上特有分布区及分布型的形成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蚯蚓数量及生物量时空动态的影响,选择昆明城市森林、疏林及苗圃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研究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并分析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土壤理化环境变化对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蚯蚓密度,总密度大小顺序城市森林(59 ind·m~(-2))城市苗圃(24.7 ind·m~(-2))城市疏林(15 ind·m~(-2)),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蚯蚓生物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蚯蚓密度及生物量湿季显著大于干季,这种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动态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不同土层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均表现为城市森林城市疏林城市苗圃;0~5 cm土层蚯蚓密度及生物量显著高于5~10及10~15 cm土层,这种垂直变化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及全氮沿土层的变化紧密相关;蚯蚓密度与土壤含水率、p H及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蚯蚓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改变蚯蚓栖息的土壤环境,从而显著影响蚯蚓数量及分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城市森林能够维持较高的蚯蚓数量。  相似文献   

15.
湖北及其邻近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调查和进行保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及其邻近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分布、保护现状和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海南尖峰岭热带林土壤动物群落——群落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廖崇惠  李健雄  杨悦屏  张振才 《生态学报》2002,22(11):1866-1872
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为标准样地,研究热带土壤动物在原始生境中的群落结构。样地设5个固定取样点,每月固定时间用3种方法,对原生动物、线虫和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别取样。调查结果显示:(1)以风干土培养法获得的原生动物共有18目72种,种类以纤毛虫类为主,数量则以肉足虫类为主。本调查点与以北各地带相比,其分布的种类较少,这与热带林枯枝落叶层薄有关。(2)以湿漏斗法获得的线虫有7目76种,为国内各地带之首。其中矛线目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占多数。(3)以手拣和大、小于漏斗法获得的土壤动物共有32个类群(以目为主),其多样性指数(H′)高于本区以北各地带调查点。类群的重要性,按平均数量及其稳定性来排序,排在最前的几个类群有蚂蚁、鞘翅目、蚯蚓、及等翅目等。比西双版纳热带沟谷雨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更具热带性。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省所有地市的30多个县植食性蓟马种类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 Morgan的分布最广且数量也最丰富,是广西省最为常见的蓟马种类。调查中发现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 Karny的1个国内新纪录种:梳缺花蓟马Frankliniella schultzei Trybom。编制了广西省常见植食性蓟马成虫种类检索表,为从事广西省蓟马种类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杜杰  杨效东  张花  余广彬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941-1947
2006年1月,通过样地调查法比较了西双版纳次生林和橡胶林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蚯蚓数量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林转变为橡胶林后,土壤养分及植物有机碳输入均明显减少,同时蚯蚓群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橡胶林,热带外来种蚯蚓无围海蚓的密度(52.27 ind·m-2)显著高于林地内本地种蚯蚓远环蚓的密度(0.53 ind·m-2),但在次生林,2种蚯蚓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橡胶林本地种蚯蚓远环蚓的密度(0.53 ind·m-2)和生物量(0.32 g·m-2)与次生林(6.93 ind·m-2、7.76 g·m-1)相比呈下降趋势.无围海蚓的幼蚓在其种群中占有较大比例,类似增长型种群年龄结构,而远环蚓则主要以成蚓为主.相关分析表明,橡胶林的细根生物量与无围海蚓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由预示蚯蚓群落结构的这种变化可能与橡胶林土地利用引起的植被变化、土壤养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外来种蚯蚓与本地种蚯蚓本身的生态适应对策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广东鹤山人工林蚯蚓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对鹤山3种人工林下蚯蚓群落连续调查约1a,比较不同林型蚯蚓群落结构以及季节和环境变化对蚯蚓群落的作用。结果表明1各林型内蚯蚓均以西土寒蚓(OcnerodrilusoccidentalisEisen)为最多,年龄构成以幼体为主。豆科林蚯蚓个体数最多,荷木林蚯蚓生物量最大。几乎所有蚯蚓种类的个体生物量都以荷木林为最大。23林型下,蚯蚓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步。蚯蚓个体数的季节变异针叶林>豆科林>荷木林,林型之间蚯蚓个体数以豆科林与针叶林差异最显著;蚯蚓生物量的季节变异豆科林>荷木林>针叶林,林型之间蚯蚓生物量荷木林与针叶林差异最显著。寒蚓个体数季节变化与总体的变化一致,但其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总体相反针叶林>荷木林>豆科林,说明蚯蚓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很可能受寒蚓以外的其他蚯蚓种类生物量变化的控制。3在一定范围内,蚯蚓个体数和蚯蚓生物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相关。土壤平均温度在20~22℃左右,蚯蚓个体数最高,土壤平均温在23~25℃左右时,蚯蚓生物量最高,各林型蚯蚓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最高时的土壤平均温度不同。降雨对蚯蚓群落的影响很大,对水分条件较差的豆科林和针叶林尤为明显。通常蚯蚓都是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时候生长和繁殖,土壤水分过多和过少,都不适宜。蚯蚓的繁殖,受降雨的影响,3种林型下蚯蚓繁殖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成为优势种.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有所升高,种类的更替加快,部分洄游种类已成为历史记录.经济价值低、个体小、年龄结构简单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占据优势地位.调查捕获渔业生物的种类数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月份的种类数,但是渔业生物的渔获率和个体数仅占80年代调查的8%左右.渔获率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北部、中部及河口区域,但是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布与之相反,因此在具有相对均质高多样性的群落结构条件下很难维持高渔获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