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供了南海大陆坡上17962孔深海沉积物的孢粉记录.该孔长8 m,底部14C年龄为30 000 a BP,跨越了深海氧同位素3期、末次冰期、冰消期和全新世几个地质历史阶段.孢粉记录显示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南海南部出露的陆架上覆盖了低地雨林.同时,在邻近的岛屿上山地雨林扩张,表明气候比现在凉,但是没有变干的迹象.冰消期植被和气候都经历了快速变暖和变凉的波动.全新世时,红树林和低地雨林的扩张以及孢粉沉积率的明显降低均表明气候变暖,海面上升,大陆架被淹没.  相似文献   

2.
提供了南海大陆坡上17962孔深海沉积物的孢粉记录。该孔长8m,底部^14C年龄为30000aBP,跨越了深海氧同位素3期,末次初期,冰消期和全新世几个地质历史阶段。孢偻记录显示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南海南部出露的陆架上了低地雨林。同时,在邻近的岛屿上山地雨林扩张,表明气候比较在凉,但是没有变干的迹象,冰消期植被和气候都经历了快速变暖的变凉的波动。全新世时,红树林和低地雨林的扩及孢粉沉积率的明显降低均表明气候变暖,海面上升,大陆架被淹没。  相似文献   

3.
末次冰盛期以来,地球系统经历了一次从冷到暖完整的气候旋回,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段。本文基于陇中黄土高原会宁硝沟剖面河湖相-水下黄土沉积序列的高分辨率地层孢粉记录,探讨该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及其气候响应模式,旨在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且对进一步探讨区域气候演化机制、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硝沟剖面的孢粉记录揭示,末次冰盛期以来该区的植被演替过程为:荒漠草原(寒冷的盛冰期)→针叶疏林/森林草原(逐渐增温的冰消期)→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暖的盛间冰期)→针叶疏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相应的气候变化模式为:冷干→较温湿→较暖湿→暖湿→温凉偏干→较冷干。总体来看,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植被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随着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森林/疏林草原带自东南-西北发生多次进退;区域顶极植物群落为中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发育的针阔叶混交林,研究区早中全新世较长时期都有较大面积的针阔叶混交林发育;晚全新世植被退化为干草原/荒漠草原,一方面可能是气候持续变干的自然响应,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此时强烈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导致的恶性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4.
就南海北部海域17940孔的孢粉资料,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南海北部周边地区4万年以来的植被演替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深海沉积物,在排除远距离搬运的花粉尤其是松属(Pinus L.)花粉的噪音后,可以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恢复周边大陆古植被演替序列。因子分析表明,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是影响南海北部周边大陆植被演化的主要因子。在40500-11100aBP南海北部沿海大陆地区的古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WAMF),山地针叶林(MRGF)分布于低山、丘陵、而广泛出露的大陆架上则发育了以蒿属(Artemisia L.)为主的草原(STEP)景观:末次冰期时环境变化的突出特征山地针叶林(MRGF)、常绿阔叶林(WAMF)与草原(STEP)之间的频繁交替,反映了气候冷湿和温干的千年级尺度的迅速变化,可以与Heinrich事件以及Dansggard-Oscherge事件进行对比。其中在7.0m处(12700aBP)所恢复的山地针叶林(MRGF)景观反映了一次气候变冷变湿的事件,可能与新仙女木事件相对应。全新世早期和末期较多出现热带雨林(TRFO0以及热带季雨林(TSFO)景观,而全新世中期以常绿阔叶林(WAMF)为主,缺乏热带雨林(TRFO)以及热带季雨林(TSFO)景观,可能表明在全新世中期尽管温度升高,但湿度有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5.
萨哈林岛(库叶岛)和北海道的末次冰期沉积丰富的落叶松花粉,为了搞清楚落叶松花粉百分比和实际森林密度的关系,我们系统地分析了从苔原,森林苔原以及泰加林的表土样品,根据孢粉资料恢复了两个岛屿3万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两个岛上3万年前后 以云杉与落叶松共生的森林为主,松和冷杉现在比现代相对较冷和干的气候条件下,萨哈林在末次冰盛期的草原和泰加林主要由落叶松和松组成,和现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泰加林相似,在北海道末次冰盛期的草原和泰加林主要由落叶松,松以及云杉组成,气候更加干冷,在新仙女木期森林苔原分布到中萨哈林岛,而北海道的草原和泰加林以落叶松为主,气候可能比末次冰盛期还要冷,在1万年前两个岛的落叶松含量都开始下降,6000年前在北海道消失,萨哈林岛的落叶松则残存至今。  相似文献   

6.
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晚第四纪植被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华南地区第四纪孢粉分析资料,中国热带低海拔丘陵地区冰期气候的被要垂直植被带的下降,而西部山区的山地雨林被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要公林所替代。在亚热带地区则以铁杉属、山毛榉属、桦属、冷杉属及其它落叶叶组分的增加为特点。除了末次盛冰期(20~18kaB.P.)沿海平原的植被为稀树草地,气候环境凉干。在此之前的多次冰期一间冰期旋回华南地区主要表现为冷/热的气候变化,而湿度的变化较小,西部庙的的一些地  相似文献   

7.
格罗夫山沉积岩漂砾是东南极兰伯特冰川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新生代沉积物,因而是研究东南极冰盖历史演化的直接证据。格罗夫山沉积岩漂砾所含孢粉非常稀少,其孢粉组合特征以低丰富度草本植物花粉为主,伴有少量其它被子植物和藻类孢子。虽然孢粉的种类和数量不足以重建原始的植物群落,但至少可以为晚新生代南极大陆古植被提供信息。暗示草本-苔原植被或许发育,气候类似于现今温凉-寒冷的亚南极地区。格罗夫山沉积岩漂砾中稀有的陆相孢粉可能是由于沉积时期周围陆地稀有的边缘植被产生的,也可能由于快速沉积稀释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南海南部巽他陆坡上的柱状剖面SONNE 18287的高分辨率的藻类和孢粉记录.探讨海平面变化和其反映的古环境.得到往16.513.9kaBP之间.较高的热带低山雨林百分含量和较低的热带低地雨林含量反映了当时仍较低的气温;各类陆相花粉和环纹藻浓度都很高.而沟鞭藻含量很低.说明当时巽他陆架处于低水位环境;13.910.2kaBP期间.热带低山雨林含量的减少和热带低地雨林的增加反映了气温的回升;各类陆相花粉和环纹藻浓度都大大降低.而沟鞭藻含量增加.说明巽他陆架逐渐被淹没;10.27kaiBP热带低山雨林含量的持续减少和热带低地雨林的增加反映了气温继续缓慢回升;花粉浓度的降低说明陆架完全被淹没.花粉的物源区变远,同时环纹藻浓度的略有增加说明此时有淡水注入:7kaBP各类花粉的百分含量相对稳定.说明气温基本稳定.沟鞭藻浓度的突然降低.说明存在一个气候变冷事件使得海平面升高受到抑制.但接下来沟鞭藻浓度又继续回升.指示温度升高.海平面稳定升高。  相似文献   

9.
末次冰期以来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对湛江湖光岩玛珥湖钻孔孢粉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期以来,该区植被类型从早期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依次演替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湖边草地)→热带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气候最寒冷的时期温度比目前至少降低了4—6℃以上。全新世早期相对于旱。  相似文献   

10.
冰消期至早全新世的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简称YD),因降时间短,气候波动强,是全球气候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根据近期的研究,YD事件上在欧洲、北美和我国北方都有所表现。但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内陆地区,未见报道。笔者在用孢粉资料探讨我国南方南岭东部地区15000yr BP以来的植被与环境演变时,发现约在10400yr BP前,植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气候有一较明显的降温被动,这是我国低纬度人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甘肃静宁、定西、秦安等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几个黄土剖面的孢粉样品,分别以晚更新世每个样品分辨率200—300年,全新世20—200年,揭示了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草原或荒漠几种植被的多次快速变化。在44.2—11kaBP期间,静宁地区植被主要表现为森林和草原成分的相互消长,其中44—29kaBP期间(MIS3)气候以湿润为主,发育针叶林,温度低于现在;23kaBP之后,气候冷干,以稀疏草原为主,在末次盛冰期植被甚至演化为荒漠草原。全新世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8kaBP有近1700年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研究区早、中全新世,约8.8—5.8kaBP沉积环境较湿润;自3.8kaBP以后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干,植被开始向草原荒漠化演变。然而,研究区整个全新世气候环境存在多次干湿交替现象,据孢粉记录,其中可能存在11次气候干寒事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是暖温带植被与寒温带植被的交错区,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对遗传格局影响的关键区域。古植被重建研究显示,在末次冰盛期时,针阔混交林向南退缩至25°–30°N之间。然而,谱系地理研究则表明针阔混交林植物在末次冰盛期时可在35°N以北的一个或多个避难所中原地存活。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针阔混交林植物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在其他区域还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最北可达小兴安岭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避难所种群间冰期或冰期后发生扩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模式。单个避难所向北扩张的种群历史并不一定导致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随纬度升高而显著降低。在多个避难所模式下,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一般呈均匀分布。以往研究揭示了第四纪,尤其是末次冰盛期对针阔混交林植物进化历史的影响,但仍主要是乔木成分,且集中于单一物种。因此,东北和南方地区近缘种或姊妹种的适应性进化比较及针阔混交林的群落构建机制检验是未来研究的两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70-174
通过分析云南南部的水、热条件及植被分布,讨论了季雨林植被类型及其特征,认为云南南部的季雨林是介于热带雨林与萨王纳之间的,在干季基本上是落叶的一种森林植被类型,符合Schimper (1903)定义的热带季雨林植被,并考虑它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经向地带性植被,与该地区的纬向地带性植被热带季节雨林一起共同构成云南南部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在云南南部的石灰岩山坡分布的过去被认为是季雨林的森林植被,尽管也受到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具有落叶成分,但它在群落外貌上与典型的季雨林不相同,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也明显不同于该地区非石灰岩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上亦是在石灰岩低山沟谷的热带季节性雨林水平地带性植被带之上,根据其生态外貌、植物区系组成和生境特点,我们建议用“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来称呼这类石灰岩山地森林类型,在性质上属东南亚热带北缘石灰岩山地垂直带上的一种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据孢粉资料讨论我国西北地区第三纪时期植被的演变情况,认为始新世时古地中海和副古地中海(Paratethys)自南亚及中亚地区的撤退,以及中新世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季风的屏蔽,都对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起了重大作用。上新世中期开始的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和冬季风(寒流)的劲吹,使本地区植被成分更趋单调.演变成荒漠型植被.气候更趋干旱。根据孢粉资料推测:太平洋季风至少在中中新世已经形成并可伸展至兰州地区,而印度洋季风有可能是同时出现的,并可侵袭到目前的甘肃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壁荒漠的山地丘陵上,当时发育着针阔混交林,在古湖边缘上发育着杨柳林和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Ⅱ,约38000~31000aBP,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为以温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湖畔河边发育着草甸植被;阶段Ⅲ,约31000~30000aBP,为针叶林和寒温性高山柳丛大发展时期,气候寒温,为一冷期;阶段Ⅳ,约30000~28000aBP,为冷期过后的升温期,也是湖面扩大期,孢粉组合中藻类含量高,为草甸和沼泽植被;阶段Ⅴ,28000~23000aBP,孢粉组合显示出丘陵山地上发育温带柏和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平原上生长着草原植被,湖畔、河边有柳林分布,气候较温暖湿润,但较阶段Ⅰ略干。此剖面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古里雅及格陵兰冰芯δ18O所记录的同期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6.
许斌  朱文泉  李培先 《生态学报》2020,40(17):6105-6117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对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重建侏罗纪古生态环境、研究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依据现有189个桫椤分布样点和21个环境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预测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中全新世、现今以及未来(2070年)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适生区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桫椤潜在适生概率(P)高于0.5的环境条件为:昼夜温差月均值低于7.6℃、最冷月最低温为3-10℃、年温变化在21.5-27.5℃范围,年降水量1200-2100 mm、最干月降水量16-46 mm、降雨量变化方差在57-76区间,海拔160-800 m,坡度12-28°之间;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桫椤潜在适生区主要受最冷月最低温(高于-3℃)和最干月降水量(高于10 mm)影响,中全新世至2070年,还同时受降雨量变化方差(大于50)影响;2)桫椤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中国约32°20''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山地,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桫椤潜在适生区中心由广东中部向西北方向移动至广西北部且距离最远,末次冰盛期至2070年则由广西北部向东北方向的湖南西部移动;末次间冰期至2070年,II(0.1 < P < 0.3)、III(0.3 < P < 0.5)级潜在适生区平均海拔总体升高,在现今气候下达到最大、之后降低,IV(0.5 < P < 0.7)、V(P > 0.7)级潜在适生区平均海拔先升高、随后呈波浪状升降趋势;3)末次间冰期至2070年,潜在适生区总面积、III、IV、V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均增多,在现今气候下达到最大,之后有所减少,II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在末次间冰期至中全新世增多,中全新世至现今减少、随后增多;各级潜在适生区面积在海拔约300-400 m处达最大值;约77%-98%的II-V级潜在适生区分布于海拔1200 m以下,约81%-97%的IV、V级潜在适生区分布于海拔800 m以下。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桫椤应对气候变暖、引种栽培和保护区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笫四纪下限的孢粉学研究。50年代初,Szafer在波兰南部工作中,提出了气候开始变冷的植物标志及其层位,此后,在俄罗斯平原南部,Zagwijn和Suc在欧洲西北部和地中海区域,以及Selli等(1977)在Vrica剖面的孢粉工作都提出过新的依据和观点,并将这一界线置于年代地层为2.4、2.3—2.1及1.9—1.7百万年前。在中国北方,上新世-更新世界线的孢粉工作,曾在渭河盆地、泥河湾盆地和河北平原东部进行过,从中看到,在Matuyama-Guass事件界线附近,存在气候变冷变干的植被标志。而在Olduval事件发生时期,代表寒冷干旱的植被更趋稳定。 孢粉记录说明,跟随气候摆动,植被发生的变化普遍而显著。然而,基于生物学、沉积学和气候学的统一的第四纪下限的时间层界线,可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朱华 《广西植物》2019,39(1):62-70
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植被研究情况鲜为人知,至今仍无系统研究资料。该文依据数次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介绍了东南亚植被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资料以及对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的分类和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大陆东南亚地区在植被分类上包括七个主要的陆生及湿地的森林植被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季风林(季雨林)、干旱刺灌丛/萨王纳植被。其中,针叶林植被型包括温性针叶林和热性针叶林二个植被亚型;针阔混交林包括温性针阔混交林和暖温性针阔混交林二个亚型;热带雨林植被型包括热带低地常绿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低地半常绿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及泥炭沼泽森林四个植被亚型。该文还对大陆东南亚地区植被研究历史、植被分类系统、类型特征及植物区系组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西藏西部札盆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孢粉组合以松科两气囊花粉与被子植物藜科花粉为主,禾本科及麻黄花粉有一定的含量,含有少量亚热带常绿或落叶阔叶林分子,蕨类孢子少量,时代属上新世中晚期,亦不能完全排除更新世的可能,孢粉植物群显示比较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带现象,反映了较高海拔下的草原,灌丛草原,亚高山针叶林,低山落叶阔叶林,低山常绿阔叶一针叶林植被,当时气候偏干,可能与现在当地气候已较相似,盆地内地势可能为南低北高,其最低处的海拔可能在2000-2500m左右。上新世至今地势无疑又有1千多米的隆升。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除赤道雨林外,几乎地表上所有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都是在一年之内有季节变化。因此,在分析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必须考虑气候的季节变动。本文试图以气候资料为基础,探讨云南南部(滇南)热带生态系统的节律现象,包括:水热状况影响常绿雨林的季节动态(季节结构);热带季节雨林生物节律的基本特征;热带雨林型作物(巴西橡胶)对本区气候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