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乌伦古湖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新疆乌伦古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气候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约9.99~7.72cal.kaBP期间,气候温暖干旱;7.72—3.62cal.kaBP,气候由温和偏湿逐渐转向温暖偏干;3.62—1.24cal.kaBP,气候由寒冷干旱逐渐转向寒冷偏湿到温和湿润;1.24cal.kaBP至今,气候总体上温和干旱。在这四个大阶段的气候背景下,还存在8.90cal.kaBP和8.35cal.kaBP左右、3.62—2.80cal.kaBP期间、0.82—0.45cal.kaBP期间和约0.23cal.kaBP时的突然变冷事件。本剖面的孢粉组合在约9.99—7.72cal.kaBP期间反映的是湖区的植被,早期为以芦苇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随后演替成以黑三棱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自7.72cal.kaBP以后,孢粉组合反映的是区域植被,与气候相应的区域植被依次经历了荒漠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或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的多次演替。  相似文献   

2.
末次冰盛期以来,地球系统经历了一次从冷到暖完整的气候旋回,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段。本文基于陇中黄土高原会宁硝沟剖面河湖相-水下黄土沉积序列的高分辨率地层孢粉记录,探讨该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及其气候响应模式,旨在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且对进一步探讨区域气候演化机制、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硝沟剖面的孢粉记录揭示,末次冰盛期以来该区的植被演替过程为:荒漠草原(寒冷的盛冰期)→针叶疏林/森林草原(逐渐增温的冰消期)→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暖的盛间冰期)→针叶疏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相应的气候变化模式为:冷干→较温湿→较暖湿→暖湿→温凉偏干→较冷干。总体来看,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植被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随着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森林/疏林草原带自东南-西北发生多次进退;区域顶极植物群落为中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发育的针阔叶混交林,研究区早中全新世较长时期都有较大面积的针阔叶混交林发育;晚全新世植被退化为干草原/荒漠草原,一方面可能是气候持续变干的自然响应,另一方面可能也与此时强烈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导致的恶性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3.
吉林乾安大布苏晚更新世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比较了在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泡子新发现的鬣狗科化石Crocutaultima。依据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 6目 1 2科 1 8属 1 9种脊椎动物化石组合 ,结合含化石地层的孢粉分析和1 4 C测年数据推测 ,大布苏一带在晚更新世晚期曾经以草原景观为主 ,兼有森林及荒漠 ,而且经历了从干凉草地向较潮湿凉爽的疏林或森林草原 ,直至干凉半荒漠草原环境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最近12000年来青藏高原植被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 30个点湖泊的孢粉记录综合研究显示 :在进入全新世之前 (12kaBP以前 ) ,除最东南部外 ,高原从东到西均发育为荒漠草原植被。全新世早期 (12 .0 - 9.0kaBP)高原东南部 (10 4° - 98°E)为落叶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中部 (98° - 92°E)为草甸或灌丛草甸 ,再向西至 80°E左右为草原植被 ;全新世中期 (9.0 - 3 .2kaBP)高原由东向西古植被依次发育为针阔混交林和硬叶阔叶林 (10 4° - 98°E)→针阔混交林 (98° - 94°E)→灌丛草甸 (94° -92°E)→草原 (92°- 80°E) ;全新世晚期 (3.2kaBP以后 )由东向西古植被依次为硬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荒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新疆东部巴里坤盆地内巴里坤湖的地层孢粉记录,结合14C定年,重建了该地区8.8cal.kaBP以来植被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8.8-8.0cal.kaBP、8.0-4.3cal.kaBP、4.3-3.8cal.kaBP、3.8-0.6cal.kaBP以及0.6cal kaBP至今,植被分别经历了荒漠、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再到荒漠的演化过程.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的这种植被变化模式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其它研究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壁荒漠的山地丘陵上,当时发育着针阔混交林,在古湖边缘上发育着杨柳林和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Ⅱ,约38000~31000aBP,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为以温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湖畔河边发育着草甸植被;阶段Ⅲ,约31000~30000aBP,为针叶林和寒温性高山柳丛大发展时期,气候寒温,为一冷期;阶段Ⅳ,约30000~28000aBP,为冷期过后的升温期,也是湖面扩大期,孢粉组合中藻类含量高,为草甸和沼泽植被;阶段Ⅴ,28000~23000aBP,孢粉组合显示出丘陵山地上发育温带柏和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平原上生长着草原植被,湖畔、河边有柳林分布,气候较温暖湿润,但较阶段Ⅰ略干。此剖面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古里雅及格陵兰冰芯δ18O所记录的同期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QH85—14C钻孔孢粉分析及其古气候古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主要依据青海湖具有~(14)C 年龄数据的 QH 85-14C 钻孔系统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4.5m 岩芯所做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分为五个区域性孢粉带,进而论述了青海湖区11,000年来的植被曾经历了疏林草原(11,000—10,000年 BP)、森林草原(10,000年 BP)、森林(8,000—3,500年 BP)、森林草原(3,500—1,500竿 BP)和疏林草原(1500年前至今),反映的气候序列为凉干→温湿→温干阶段。  相似文献   

8.
兰州地区植被的历史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揭示了兰州地区植被的历史演替过程。结果表明:该地区从早更新世以来,有5种植被型:(1)草原,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地带;(2)森林和森林草原,主要分布于较高的山地;(3)其它还有疏林草原和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9.
沙漠/黄土过渡带13 Ka BP以来季风演化的古植被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花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有机碳δ^13C及高精度^14C测年等资料,阐明沙漠/黄土过渡区13ka BP以来古植被记录的季风气候事件。古植被经历了荒漠草原-干草原-半荒漠-湿润草原-荒漠-疏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草原9个阶段。冰后期的半荒漠-湿润草原-荒漠对应于其中冷干-凉湿-冷干的Younger Dryas事件,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以及4.5-3.5ka BP的另一气候料适宜期等在研究区均有明显表  相似文献   

10.
吴玉书 《人类学学报》2010,29(2):208-213
元谋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是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还是茂密的森林? 气候是凉干还是温暖潮湿? 本文试图从云南6个最具代表性中新世沉积盆地取得的丰富植物大化石和孢粉资料分析, 论证了中新世时期云南曾广泛分布热带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至中新世最晚期, 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布面积扩大, 气候变得凉干。与元谋古猿相邻的禄丰古猿生活时期及其前后正是经历了相同的环境变迁过程。由此推论元谋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为茂密的森林, 气候温暖湿润。最后, 就《元谋古猿》专著对古猿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9.
文昌鱼Sertoli细胞超微结构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永强 《动物学报》1991,37(2):123-126
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精巢中Sertoli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细微结构后发现:精巢发育Ⅰ—Ⅱ期,Sertoli细胞贴近基底膜,与生殖细胞相间排列;Ⅲ—Ⅳ期时,逐渐向管腔方向移动;这种细胞在核的顶部及其周围胞质中,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育良好的高尔基复合体、大量溶酶体及糖元颗粒,并可见精细胞附着在Sertoli细胞的胞质中。据此,我们认为Sertoli细胞具有营养、吞噬和释放精子的功能。本文旨在为研究这种细胞的内分泌功能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