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玉米田蚜虫种群的空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蚜虫种类及其空间分布,掌握玉米蚜虫田间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系统调查法于2009—2010年在河北廊坊对春玉米、夏玉米上玉米蚜虫种群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取食为害玉米的蚜虫有5种;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和禾谷缢管蚜R.padi(L.)混合发生,为玉米田蚜虫的优势种群。【结论】几种蚜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田间的动态分布始终呈聚集分布;二项分布k和聚集型指标m~*/x判断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蚜虫表现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蚜虫是我国各地玉米植株上的重要刺吸类害虫。为了进一步阐述该虫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转基因抗性玉米上的空间分布,本文在田间系统调查蚜虫种群动态的基础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5种常用指标参数法,探明了玉米田蚜虫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及在常规玉米和抗性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江苏扬州地区两类不同玉米植株上发生的蚜虫以玉米蚜为主,玉米蚜虫的发生与当日最低气温关系最密切;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上部的分布数量可达70%~80%,其全株玉米上的蚜量(y)与玉米植株上部1/3上的蚜量(x)关系为y=1.33x;玉米蚜虫在植株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其聚集由自身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确定。本研究为开展转基因玉米田蚜虫的测报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玉米蚜为研究对象,在云南省昭通地区通过田间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了玉米蚜田间种群动态,评价了27个不同品种玉米的抗蚜性,探索了更为简便的玉米抗蚜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玉米蚜在田间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是抽雄散粉期和蜡熟期;采用玉米整个生育期蚜量比值法比较不同品种玉米的抗性,发现高抗品种有6个、抗性品种有6个、中抗品种有6个、感虫品种有4个、高感品种有5个,玉米蚜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品种玉米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玉米蚜暴发时期到玉米完熟期的蚜量比值来评价玉米抗蚜性可行。  相似文献   

4.
玉米田截形叶螨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2001年于内蒙古巴彦卓尔盟杭锦后旗研究了玉米田截形叶螨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玉米田的空间格局为聚集格局,随着叶螨种群密度的上升,其聚集强度下降应用最优分割法将玉米截形叶螨田间种群动态划分为5个阶段:①7月上旬前为种群初建期,叶螨在玉米田刚开始发生,种群数量很低,只分布在极少数植株上;②7月中旬为种群缓慢增长期,种群数量低,增长缓慢,聚集强度高;③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数量高,增长迅速,叶螨分布至全田,聚集强度下降;④8月下旬为种群高峰期,种群数量最高,聚集强度较低;⑤9月以后为玉米截形叶螨种群的衰落期,由于玉米受害严重及玉米进入生长后期,中下部叶片大部分均已枯死,上部叶片也已老化营养水平下降,加之气温下降,叶螨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5.
玉米籽粒的脱水速率是决定收获期籽粒含水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同时在新乡原阳、商丘虞城和周口郸城调查428份玉米自交系在授粉后35~55 d不同时期的籽粒脱水速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结果表明:428份自交系的籽粒脱水速率在三地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与穗轴含水量、苞叶含水量呈显著相关,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与穗位高、株高、雄穗分枝数、抽雄期、吐丝期无显著相关,但与苞叶数及生理成熟期的相关性并不明确;在428份玉米自交系中,授粉后35~55 d籽粒脱水速率仅与授粉后35~40 d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前)存在极显著相关,与50~55 d的籽粒脱水速率(生理成熟期后)无显著相关。这表明生理成熟期前的籽粒脱水速率对授粉后35~55 d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依据生育期、授粉后35~55 d籽粒脱水速率及授粉后55 d的籽粒含水量,共筛选出生育期不同、籽粒含水量低(低于25%)、籽粒脱水速率快(大于1%)的玉米自交系共计42份。  相似文献   

6.
温室瓜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瓜蚜AphisgossypiiGlover在温室黄瓜上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强度随密度的上升而下降;瓜蚜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下部叶片。瓜蚜在温室黄瓜上呈指数增长,模型为Nt=0.1745e0.7414t(r=0.9676)。应用最优分割法将瓜蚜种群动态划分为3个阶段:初建期、发展期和高峰期。在种群初建期,有翅蚜开始迁入,数量较低,以扩散为主,分布不均匀,聚集强度较高;在发展期,瓜蚜种群不断繁殖扩散,分布日趋均匀,聚集强度逐渐下降;在高峰期,瓜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到最高峰,分布至所有植株,聚集强度继续下降,此阶段后由于黄瓜植株受害枯萎,瓜蚜缺少食物而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
蚜虫是我国各地玉米植株上的重要刺吸类害虫。为了进一步阐述该虫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转基因抗性玉米上的空间分布,本文在田间系统调查蚜虫种群动态的基础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5种常用指标参数法,探明了玉米田蚜虫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相关的数学模型,以及在常规玉米和抗性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江苏扬州地区两类不同玉米植株上发生的蚜虫以玉米蚜为主,玉米蚜虫的发生与当日最低气温关系最密切;玉米蚜虫在玉米植株上部的分布数量可达70%~80%,其全株玉米上的蚜量(y)与玉米植株上部1/3上的蚜量(x)关系为y=1.33x;玉米蚜虫在植株上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其聚集由自身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确定。本研究为开展转基因玉米田蚜虫的测报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玉米5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利用“豫玉22”构建的266个玉米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了玉米穗位高、雄穗分支数、茎粗、抽雄期、吐丝期5个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穗位高、雄穗分支数、茎粗与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抽雄期与吐丝期高度正相关,雄穗分支数与茎粗显著正相关。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500次排列测验分别确定各性状的LOD阈值,在武汉和襄樊两地共定位了7个穗位高QTL、9个雄穗分支数QTL、8个茎粗QTL、9个抽雄期QTL和7个吐丝期QTL;这些QTL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研究表明,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可能源于控制数量性状的QTL位点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转Bt基因玉米对甜菜夜蛾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测定了2种转Cry1Ab基因的Bt玉米MON810和Bt11不同组织对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初孵幼虫以及心叶对4龄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在田间比较了甜菜夜蛾幼虫取食Bt 和非Bt玉米雌穗的存活和为害情况。结果表明,转Cry1Ab基因的Bt玉米的不同组织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都具有明显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心叶、苞叶、籽粒时甜菜夜蛾均在幼虫期死亡; 取食MON810和Bt11雄穗的初孵幼虫化蛹率分别为5.2%和2.1%,羽化率为2.1%和1.0%;取食MON810和Bt11花丝的初孵幼虫化蛹率分别为1.0%和2.1%,但不能羽化。4龄幼虫取食MON810玉米心叶的化蛹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取食Bt11的化蛹率与对照差异显著; 取食两种Bt玉米心叶的4龄幼虫化蛹后的雌、雄蛹重和羽化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但蛹期和平均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虽然对照组羽化的成虫平均产卵量高于Bt玉米组。田间接种初孵幼虫10 天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在MON810和Bt11玉米花丝上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3%和0.3%, 而对照组分别为12.9%和16.2%;MON810和Bt11玉米雌穗被害率分别为18.3%和5.0%,而对照组分别为93.3%和9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赵曼  郭线茹  李为争  罗梅浩  闫凤鸣 《生态学报》2013,33(15):4707-4714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是为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为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系)对玉米蚜生长发育的适合性,从而为抗性品种(系)的鉴定及其抗性机制分析提供依据,在室内条件下,组建了玉米蚜实验种群在8个玉米品种(系)上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结果表明:玉米蚜1龄若虫在供试的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和良玉88上的发育历期长于供试的4个自交系87-1、濮改340-1-1、旱21和齐319,其中良玉88和先玉335与4个自交系之间差异显著;成蚜寿命和世代历期在4个自交系上较长;4个供试玉米品种上各虫龄的存活率显著小于4个自交系;成蚜产蚜量在各品种(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以取食齐319品系时最大,平均产蚜量64.4头,其次是濮改340-1-1,为56.53头,以取食浚单20时最小,只有19.93头.生命表参数表明,玉米蚜在供试的玉米品种(系)上均能繁殖,但与4个玉米自交系相比,玉米蚜在4个玉米品种上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减小或显著减小,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则延长,说明供试的4个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甘蓝和白菜上桃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树生  汪信庚 《昆虫学报》1996,39(2):158-165
1999-1992年在杭州郊区菜区连续调查了10茬结球甘蓝、19茬白菜上桃蚜Myzus Persicae种群的分布图式。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多项空间聚集指标,分析了各项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然后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了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两类蔬菜上桃蚜种群全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5月和11月前后有两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蚜虫迁离本田的6~7月和重新迁入本田的9-10月前后则有两个聚集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一低一高,秋冬季从高往低呈持续下降,而冬春季则呈上下随机波动趋势,文中最后对桃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苹果绵蚜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Ⅰ.秋季种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况荣平  单访  钟宁  余波 《动物学研究》1986,7(4):377-383
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生物学特性,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在理论上,研究种群的空间分布有助于理解种群的生态学特性以及种群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实践中,种群的空间分布是确定生物统计分析的资料代换方法和制定抽样技术方案的依据。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是苹果树的毁灭性害虫。50年代云南仅昆明地区有苹果绵蚜的分布,现在苹果绵蚜已侵入到云南许多苹果产区。1978年苹果绵蚜侵入到丽江县,其危害相当严重。过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学和防治方面,空间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昭通苹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发生普遍且严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种群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消长动态是为了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方法】2002—2006年,我们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种群消长开展了研究。【结果】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发生在9—12月,5—7月份为其田间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增长率可达200%~273%。印度小裂绵蚜无翅蚜种群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占总虫量的49.0%,30~60 cm的占27.0%,>60 cm的占24.0%。无翅蚜的各虫龄全年均有发生,冬季以第4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为主。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结论】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全年发生1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印度小裂绵蚜种群数量亦逐渐下降。田间有翅蚜虫量极少,较难观察到。  相似文献   

14.
麦蚜自然种群的空间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惠燕  汪世泽 《生态学杂志》1990,9(4):16-19,F004
一、引言在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有两个分支,一是追踪数量随时间变化,既所谓数量动态的问题,另一是考查种群个体在空间散布状态的变化,即所谓空间动态的问题。关于空间动态中分布型的研究过去多采用传统的块面调查,用  相似文献   

15.
Specialised phytophagous arthropods often display high levels ofspecificity to particular sites on their host plant.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the occupation of microhabitats and aggregation patterns of the eriophyoidmite,Acalitus essigi (Hassan), on its host plant, Europeanblackberry (Rubus fruticosus L. aggregate), a plant thatundergoes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nges in its morphology. A.essigi was found to be a refuge inhabiting species. It resided inbudand leaf axil microhabitats on both primocanes and fructocanes and alsooccupiedberry and bract microhabitats on fructocanes.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withinthedifferent microhabitats were evident across seasons. From summer to winter,population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in bract and leaf axil microhabitats, but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in bud microhabitats where overwintering took placeas slowly reproducing colonies. Live fruit and young shoots were alsoidentifiedas overwintering sites. A. essigi populations displayed anaggregated distribution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individual blackberry canes.Within primocanes A. essigi were aggregated in the lower20% of cane length. On fructocanes aggregation of A.essigiwas in the lower 20% and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20% of cane length. In springA. essigi was confirmed to emerge from bud overwinteringsites and colonise shoots mainly in the lower third of the previousseason's primocanes, suggesting limited dispersal away from overwinteringsites. It is proposed that biotic factors such as tissue age, microhabitatmorphology and limited ambulatory dispersal capabil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theaggregation patterns of this mite.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在海南省豇豆上发现中国新记录种暗褐露尾甲Epuraea picinus。本研究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m*/m、c、k、I、Ca)和两种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分析法)研究分析了海南省7个乡镇8块豇豆地上的暗褐露尾甲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暗褐露尾甲成虫在海南豇豆上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均为聚集分布,0.83头/百株时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邻作模式下番茄田间烟粉虱的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于云南省昆明市选取与西葫芦、黄瓜、玫瑰等作物邻作的番茄田及单作番茄田为研究样地,通过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采用四分位法对不同作物邻作的番茄田间烟粉虱种群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烟粉虱的主要发生期,番茄单作田间烟粉虱种群数量最高,雌成虫达26.69头·叶-1,雄成虫达6.74头·叶-1,若虫达16.47头·叶-1,与西葫芦、黄瓜、玫瑰邻作的番茄田间烟粉虱种群数量均较低,且与黄瓜邻作的番茄田间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较短,发生高峰期最晚。在整个调查期内,所有邻作模式的番茄田间烟粉虱雌虫数量均高于雄虫;在烟粉虱的主要发生期,与西葫芦邻作的番茄田间烟粉虱性比最高,达8.20。不同邻作模式番茄田间烟粉虱成虫数量均在番茄植株上部叶片最多,下部叶片最少;烟粉虱若虫数量均在番茄植株中部叶片最多,上部叶片最少。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数量均在番茄单作田间最大,在邻作玫瑰的番茄田最少。可考虑在烟粉虱严重为害的番茄种植区附近种植玫瑰等花卉,以降低烟粉虱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8.
烟草潜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烟草潜叶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垂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烟草潜叶蛾幼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不因种群密度的改变而改变,幼虫主要聚集分布在烟草下部第一段(4片叶)上;降集或随机分布在第二段上;随机分布在第三段上,此外,应用虫株率进行田间种群密度的估计,其中Wilson模型和Gerrard模型所配理论曲线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显著适合,但Gerrard模型的抽样估计误差较Wilson模型的小,最后本文用Taylor式中的参数a,b确定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其模型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