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蔷薇科、茄科和玄参科配子体自交不亲和中,编码花柱的S RNase控制花柱的自交不亲和性.在前两科植物中,自交不亲和(S)位点定位于着丝粒的附近,但在玄参科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中自交不亲和位点至今未知.为了确定它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基因组结构,以基因型S2S5金鱼草根尖为材料,进行染色体的制备观察,利用地高辛标记的S2 RNase和含有其全长的BAC克隆(S2 BAC)为探针进行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发现S2RNase杂交信号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而S2 BAC的杂交信号位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的周边区,呈对称的4个,表明金鱼草S位点位于着丝粒的周边区.对S2BAC预测基因的分析表明,发现一个金鱼草新的反转座子(RIS1).结果显示,金鱼草S位点位于染色体着丝粒的周边区,富含转座子和反转座子,和其他两类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的位置类似,预示它们的共同起源和具有抑制重组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植物花粉S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由雌蕊自交不亲和因子和花粉自交不亲和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经分离和鉴定了雌蕊自交不亲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最近从金鱼草、Prumusdulcis、梅等植物中分离的F-box基因,它具有花粉S基因特点,即在花药、成熟的花粉和花粉管中特异表达;在基因位置上,与S-RNase基因紧密连锁;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F-box基因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上存在高度多态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杂交授粉试验证明所分离的F-box基因是花粉自交不亲和基因,但目前尚未分离出该类基因相应的表达蛋白。主要综述了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植物花粉自交不亲和基因的发现、基因的结构、雌蕊自交不亲和因子和花粉自交不亲和因子相互作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在蔷薇科,茄科和玄参科配子体自交不亲和中,编码花柱的SRNase控制花柱的自交不亲和性,在前两科植物中,自交不亲和(S)位点定位于着丝粒的附近,但在玄参科植物金鱼草(Antirrhinum)中自交不亲和位点至今未知,为了确定它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基因组结构,以基因型S2S5金鱼草根尖为材料,进行染色体的制备观察,利用地高辛标记的S2RNase和含有其全长的BAC克隆(S2BAC)为探针进行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发现S2RNase杂交信号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而S2BAC的杂交信号位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的周边区,呈对称的4个,表明金鱼草S位点位于着丝粒的周边区,对S2BAC预测基因的分析表明,发现一个金鱼草新的反转座子(RIS1)。结果显示,金鱼草S位点位于染色体着丝粒的周边区,富含转座子和反转座子,和其他两类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的位置类似,预示它们的共同起源和具有抑制重组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研究是探讨植物遗传机制和植物育种的重要基础.在显花植物中,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由花柱S基因S-RNase和花粉S基因两个基因控制,这两个基因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和序列多样性的特征.花粉自交不亲和性是由花粉特异表达的F-box基因控制,命名为SFB(S haplotype-specific F-box protein)基因,并认为它就是花粉S基因的首选.就SFB基因的克隆、结构特点和作用机理以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梨远缘花粉原位萌发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荧光标记方法对梨远缘花粉在‘丰水’和‘噢嗄二十世纪’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梨远缘花粉均能在柱头上萌发,但其萌发率不同,授粉后24 h,在‘丰水’柱头上‘红叶桃’花粉萌发率最高,达62.8%,而‘盖县大李’花粉萌发率仅为12.0%,各种远缘花粉在‘丰水’柱头萌发率均高于‘噢嗄二十世纪’柱头。(2)各种远缘花粉管在梨柱头或花柱内生长情况也有差异,‘红叶桃’等核果类花粉管在梨柱头上均表现为扭曲、盘绕等现象,不能穿过柱头;‘红星’和‘红富士’花粉管虽然有少量穿过柱头,但不能进一步在花柱内生长,表现为扭曲变形、先端膨大等不亲和性现象。因此,梨与远缘果树杂交不亲和在柱头上就已发生,这与梨自交不亲和反应发生在花柱内的现象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磷酸铅沉淀技术对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nth.)pin型植株分别进行亲和授粉和不亲和授粉后的柱头、花粉粒、花粉管进行了ATPase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1)亲和授粉和不亲和授粉后0.5h,柱头细胞的ATPase活性反应水平较低或基本无酶活性;柱头表面、柱头上附着的花粉粒内ATPase活性在不亲和授粉时较低,亲和授粉时较高,花粉粒内ATPase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和精子细胞;(2)授粉后1.5h,不亲和授粉的柱头细胞及花粉管的ATPase活性均较低,花粉管停止生长,细胞质开始解体;而亲和授粉的柱头细胞及花粉管的ATPase活性均较高,ATPase主要定位于柱头细胞的质膜、胞基质以及花粉管的壁、质体的膜、高尔基体、线粒体上。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部位ATPase活性的差异,我们认为荞麦发生自交不亲和时,花粉管在花柱中停止生长不仅是因为花粉管得不到花柱中的营养物质而引起的,可能也与花粉管自身物质代谢发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花粉—雌蕊相互作用的控制机理及发育调控中取得的一些进展。花粉与雌蕊的识别由一系列不亲和基因所控制的专一性糖蛋白所介导。在花成熟后期这些基因开始表达,合成大量的S蛋白质,从而植物获得自交不亲和的特性。雌蕊S蛋白质位于柱头或花柱中,它们能抑制自交不亲和花粉管生长。  相似文献   

8.
从柚子(Citrus grandis Osbeck)2个自交不亲和品种Guan溪蜜柚和度尾蜜柚的花柱中克隆出一个类似S核酸酶基因CgSL1(C.grandis S-likde RNase),它的cDNA序列全长1074bp,编码297个氨基酸,通过与其它植物S-like核酸酶和S核酸酶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CgSL1类似于S-like核酸酶,与拟南芥中的RNS2一致性为62.5%。对CgSL1的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花柱,花药,叶片不同器官以及花柱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在花柱中的表达随衰老增强,由此推测它可能与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9.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短命调控蛋白的有选择性降解, 其中一种重要的降解方式就是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在这个途径中, 泛素(ubiquitin)和26S蛋白酶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被降解的蛋白会通过E1-E2-E3酶接合反应由Ub进行标记, 随后标记蛋白会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自交不亲和反应也正是通过此途径实现的, ARC1(arm repeat containing 1)和SCFs (skp1-cul1-F-box-proteins)作为E3s分别在孢子体自交不亲和和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反应中起作用。本文综述了就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的组成及其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芸薹属自交不亲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及进化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芸薹属的自交不亲和性是受单基因座、复等位基因控制的孢子体控制型。自交不亲和基因座位(S-locus)是由多个基因组成的复杂区域,称之为S多基因家族,其大多数成员分布于芸薹属的整个染色体组。目前已鉴定出100多个S等位基因,它们的起源分化始于一千万年前。S-座位上存在的多基因有3种:SRK,SLG和SCR/SPII;SRK和SLG在柱头中表达,SCR/SPII在雄蕊中表达。SRK蛋白在识别同类花粉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SLG蛋白增强了这种自交不亲和反应。SLG与SRK基因中编码S-结构域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程度高达85%~98%。基因转换可能是SLG和SRK的高度同源性能够得以保持的原因。SRK,SLG和SCR基因紧密相连,并表现出高水平的序列多样性。SRK与SLG基因间的距离很近,在20~25kb之间。在柱头和花粉中,自交不亲和等位基因之间的共显性关系要比显性和隐性关系更加普遍,这是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一大特点。自交不亲和基因的进化模式存在两种假说:双基因进化模式和中性变异体进化模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进化方式,它们共同在自然群体中新的S等位基因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黑曲霉S4生淀粉糖化酶纯化组分的性质及其动力学常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淀粉糖化酶是可以水解生淀粉的葡萄糖糖化酶(Ec3.2.1.3,α-1.4-糖苷酶),它是近代工业中极为重要的酶类之一。虽然对生淀粉糖化酶可水解淀粉中所有的D-糖苷键已经清楚,由单糖逆合成寡糖的动力学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有关它对各种常用生淀粉材料的水解动力学以及各生淀粉糖化酶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通过在不同温度和pH下,生淀粉糖化酶的三个组分对寡糖和各种生淀粉作用的动力学常数,以及在不同pH值下它们对各生淀粉  相似文献   

12.
八氯二丙醚(S_2)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清臻  王明义 《昆虫知识》1996,33(6):342-344
增效剂S2以其增效广谱、效果显著及价廉低毒而受欢迎,但因其稳定性差,目前主要用于蚊香、气雾剂中。为了提高其稳定性,从而更好地开发用于其它剂型或其他领域,通过热贮稳定性实验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纯度的S2(95%)的稳定性明显优于纯度较低的S2(90%),加入少量抗氧剂于S2中能显著地降低其氧化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酶标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及A.D.C.C.测试法(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 Assay)检测到以S_(180)瘤细胞免疫的小鼠血清中有抗S_(180)瘤细胞的特异抗体。并初步探讨了S_(180)肿瘤细胞膜上的唾液酸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验表明S_(180)肿瘤细胞经唾液酸酶作用,水解去除瘤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后,对其与特异抗体的结合反应无明显影响。这提示S_(180)瘤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上的唾液酸未必直接参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患瘤小鼠各阶段的免疫情况及寻求最佳免疫时机,为治疗肿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酵母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抗氧化作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酵母多糖(zymosan)对S180荷瘤小鼠抗氧化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7组,第1组作为正常组,另6组将S180瘤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右前肢腋皮下制备荷瘤小鼠动物模型,分为zymosan低、中、高剂量组和环磷酰胺(Cy)组、肿瘤对照组及zymosan联合Cy治疗组,灌胃第7 d接种S180瘤,第19 d后测定小鼠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评价zymosan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作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2、TNF-α、TGF-β1mRNA的表达,评价zymosan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zymosan各剂量组均能提高肝脏中GSH-Px活性和SOD活力,但zymosan高剂量组显著降低MDA水平(P<0.01)。zymosan各剂量组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TNF-α、I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Cy组和肿瘤对照组(P<0.01),同时下调TGF-β1水平。zymosan高剂量对小鼠S180瘤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与Cy合用后有协同作用,并提高了小鼠的TNF-α、IL-2 mRNA的表达。结论:zymosan的抑瘤机制可能主要是抗氧化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且作用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C_(60)对小鼠S_(180)肉瘤光动力学作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验证C60对活体肿瘤的光动力学损伤作用,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实验:C60对荷瘤小鼠的S180实体瘤的光动力学杀伤作用和C80对离体S180肿瘤细胞的光动力学杀伤作用,在小鼠的瘤体上注射C80光敏剂,在511nm、578nm混合黄录色激光照射正派主发C60,产生大量的单线态氧,杀伤活性肿瘤。激光光强为500mW,C60浓度为30μg/ml时,荷瘤小鼠寿命平均延长5天,瘤径减小1cm,瘤重减轻0.8克,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C60 对活体肿瘤的光动力学损伤作用,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实验 :C60 对荷瘤小鼠的S180实体瘤的光动力学杀伤作用和C60 对离体S180 肿瘤细胞的光动力学杀伤作用。在小鼠的瘤体上注射C60 光敏剂 ,在511nm和578nm混合黄绿色激光照射下 ,激发C60,产生大量的单线态氧 ,杀伤活性肿瘤。在激光光强为500mW ,C60 浓度为30μg/ml时 ,荷瘤小鼠寿命平均延长5天 ,瘤径减小1cm,瘤重减轻0.8克 ,在活体水平上验证了C60 的光动力学作用 ;另外,在离体的S180 肿瘤细胞中加入细胞培养物和C60 脂质体光敏剂 ,用碘钨灯照射激发C60。经MTT法和FDA -PI双色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 ,离体S180 肿瘤细胞也明显被杀伤。C60 具有强的光敏剂作用 ,它不仅在活体水平上可以杀伤S180 实体瘤而且对离体的S180 实体瘤细胞有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于转化玉米的载体的构建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在植物中能表达的GUS基因插入到质粒pBS中,得到两种重组质粒pBSG_1和pBSG_2,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是GUS基因以不同方向插入到pBS中的结果,Southern杂交也证明GUS基因巳插入到pBS中。用类似的方法构建了含植物中能表达的NpTII报告基因及S_1片段的质粒pBIS,。所构建的三个质粒均含有与玉米核DNA有同源性的S_1类质粒片段,可用于转化玉米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8.
一株类胡萝卜素高产菌S2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废水中分离到一株球形红杆菌S2,能够在光照微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碳源,脲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旺盛生长,并产生大量红色胞内类胡萝卜素。在最适合条件下,经38h分批发酵,类胡萝卜素产量达312m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研究低能量氦氖激光照射荷瘤小鼠,观察对荷瘤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BALB/C雄性小鼠腹腔接种S180接种后,进行激光照射小鼠内眼角,测定正常对照组、肿瘤对照组和7.33、11.00、14.67、22.00J/cm^2和29.33J/cm^2五个剂量激光照射组小鼠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表明11.00J/cm^2、14.67J/cm^2、22.00J/cm^2剂量的氦氖激光照射  相似文献   

20.
The ability of the B-DNA minor groove ligand Hoechst 33258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prototype curved and straight duplex DNA sequences was investigated by circular dichroism (CD) titrations at the wavelengths of absorbance of the ligand. The sequences were studied eithe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ligated decamers (CA(4)T(4)G)(n) and (CT(4)A(4)G)(n), or within that of the single dodecamers GCA(4)T(4)GC and GCT(4)A(4)GC, to confirm and extend our earlier results based on fluorescence titrations of ligated decamers. A unique, strong binding site is invariantly present in both sequence units. The binding affinity of the drug for the site in the curved A(4)T(4) sequence was found 3- to 4-fold higher compared to the straight sequence. All these features hold true irrespective of the sequence framework, thus confirming that they reflect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binding to the two sequences. Ligand binding increase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straight and curved duplex dodecamers to the same extent, thus maintaining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differential between the two sequences. However, the different melting pattern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tal ligand]:[site] ratios needed for site saturation in the two duplex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nding constants derived from CD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