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本文记述丽蝇科陪丽蝇属Bellardia R.-D.,1830一新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西安陪丽蝇Bellardis xianensis Wu,Chen et Fan,新种(图1~4)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西部丽蝇科三新种(双翅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滋德  冯炎 《动物学研究》1993,14(3):199-202
本文记述丽蝇科丽蝇族2新种,即皱叶陪丽蝇Bellardia rugiforceps和半月陪丽蝇Bellardissemilunaris,均采自四川荥经县;粉蝇族的1新种离叶瘦粉蝇Dexopollenia disemura,采自四川峨嵋山。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陪丽蝇属五新种(双翅目:丽蝇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陪丽蝇属(Bellardia R.-D.)隶丽蝇亚科丽蝇族,过去长期与Melinda、Polleniopsis、Onesia等属混淆。最近Schumann(1974)作了整理,才明确起来。本文记述了5新种。模式标本均存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四川丽蝇族三新种:双翅目:丽蝇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炎 《动物分类学报》1998,23(3):328-332
1980-1994年在四川一些地区采获的蝇类标本中,发现丽蝇族Calliphorini3新种,分别命名为二郎山蚓蝇Onesia erlangshanensis sp.nov.花蚓蝇Onesia flora sp.nov.大叶陪丽蝇Bellardia megaloba sp.nov.,模式示本存于作者所在单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丽蝇亚科乌丽蝇族二新种(双翅目:丽蝇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炎 《昆虫分类学报》2002,24(3):194-198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丽蝇科乌丽蝇族Melanomyini中的鬃腹丽蝇属Tricy-cleopsis Villeneuve,1927和尼蚓蝇属Nepalonesia Kurahashi et Thapa,1994的2新种:毛角鬃腹丽蝇Tricycleopsis pilantenna,sp.nov;范氏尼蚓蝇Nepalonesia fanzidei,sp.nov,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采自广州的两种丽蝇--宽额丽蝇Calliphora latifron_xs Hough,1899、红头丽蝇Clliphora uicina Robineau-Des-voidy,1830,宽额丽蝇为我国新记录种,分析认为这两种丽蝇为入侵种.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丽蝇族二新种 (双翅目:丽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的丽蝇族两新种,分别隶属于蜗蝇属(Melinda Robineau-Desvoidy,1830)和拟粉蝇属(Polleniopsis Townsend,1917),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一、小黑蜗蝇Melinda nigrella 新种(图1—3)  相似文献   

8.
冯炎 《动物分类学报》2008,33(1):227-228
对丽蝇科Calliphoridae裸变丽蝇属Gymnadichosia Villeneuve,1927三尖裸变丽蝇G.tribulis Villeneuve进行再描述,并附主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中国四川有瓣蝇类四新种(双翅目:厕蝇科,蝇科,丽蝇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记述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的有瓣蝇类中的4新种:天府枵蝇Coelomyia tianfuensis sp.nov.(厕蝇科);蜀圆蝇Mydaea shuensis sp.nov(蝇科);中华重毫蝇Dichaetomyla sinica sp.nov(蝇科);西部变丽蝇Paradichosia xibuica sp.nov(丽蝇科)。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丽蝇科Calliphoridae尼蚓蝇属Nepalonesia Kurahashi et Thapa,1994的所有种类,共9种,其中包括1新种:突腹尼蚓蝇N.ventrexcerta sp.nov.,均分布于东洋区.文中编制了已知种的检索表,详细描述了新种形态特征及比较特征.模式标本藏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12.
中华大蟾蜍长足的卵母细胞,经注入装载水相孕酮的红细胞膜泡,能被诱发成熟;直接注入水相孕酮的卵母细胞,无能恢复成熟分裂。将蛋白酶处理的红细胞制备成装载水相孕酮的膜泡,注入卵内,照样能诱发其成熟分裂;然而,分别用根皮素结合或磷脂酶A_2水解红细胞膜磷脂,制备的膜泡,虽亦包裹着水相孕酮,但注射的卵母细胞都未能被诱发成熟。这些结果表明,在通过红细胞膜转运孕酮诱发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红细胞膜上的某些膜蛋白可能不是必要的成份,而膜磷脂类却是关键成份,它不仅可能保证孕酮不被迅速代谢,且保证孕酮从卵母细胞内部诱发成熟分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采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包括冷冻断裂-蚀刻、超薄切片以及细胞化学染色法),研究了金鱼精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金鱼精子的质膜和核膜都具有区域特异性:1)精子质膜内大部分区域含有许多蛋白颗粒,但在特定区域内,蛋白颗粒呈有序排列,构成晶格状结构。2)精子头颈部和尾部均有液泡密集之处,凡是覆盖着液泡区的质膜内,几乎都不含有蛋白颗粒。3)液泡区能被细胞化学方法染成致密色,表明内含糖蛋白。4)核膜孔只集中存在于靠近颈部的核膜上,而其他部分则没有。本文对上述诸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起源于前脑泡,结构简单层次分明,因此常被视为脑的简化模型。但近期工作证明,视网膜包含的神经活性物质(神经递质、调质和神经肽)种类之多、分布之复杂并不亚于脑。尤其是无长突细胞不仅包含多种递质和肽类,而且还有递质与肽类或肽类与肽类在一个细胞中的共存。对视网膜神经递质、调质和神经肽的研究将是探索脑奥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利用超速离心和离子交换层析技术,从牛脊髓中分离纯化了神经丝蛋白三组分:NF-L,NF-M和NF-H。应用电镜负染色和金属投影方法研究神经丝的形态结构与NF-L的体外组装,结果表明:神经丝由10nm的核心纤维与外周的丝状突起组成;在近似生理条件下,NF-L可在60min内组装成10nm纤维,纤维由4根亚丝缠绕而成;在碱性缓冲液中,NaCl能促进NF-L装配成短纤维,这种10nm的短纤维无法连接成长纤维。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雄性生殖系精子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应用免疫组化、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VEGF蛋白在成年大鼠睾丸和附睾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s显示,在大鼠睾丸和附睾内均有VEGF蛋白(约45kD)的表达;免疫组化显示,睾丸内VEGF见于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Sertoli细胞和Leydig细胞,免疫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内。精子细胞的VEGF表达伴随精子细胞顶体发育的全过程,精子残余体呈强阳性。附睾内VEGF表达于附睾管上皮,且有区域和细胞特异性。附睾起始段的所有上皮主细胞内都有VEGF阳性颗粒;头、体、尾各段的VEGF阳性细胞多数与含PAS阳性颗粒的细胞重合,证明为亮细胞;近端附睾的管腔内可见精子头部呈VEGF阳性染色。睾丸、附睾间质血管内皮为VEGF阴性。上述结果表明,VEGF蛋白可由生殖细胞和附睾管上皮细胞直接产生,它可能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形式共同作用于睾丸和附睾的生殖细胞和血管内皮,直接或间接影响精子的发生、发育和成熟过程,特别是精子顶体的形成过程,并可能与精子在附睾内的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7.
花背蟾蜍蝌蚪发生类坏死的皮肤在恢复过程中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的蝌蚪为材料,用0.001 mol/L氨水(氨水组)和0.01mol/L醋酸(醋酸组)处理皮肤使之发生类坏死。以细胞核、细胞表面、细胞质及细胞间隙等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各组皮肤发生类坏死后恢复过程中的可逆变化。结果观察到:两组均能引起核染色质浓缩,粘液分泌,液泡增多,线粒体及内质网膨大变形,细胞间隙变窄;醋酸还引起张力原纤维的凝集及紊乱等。恢复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质的分布趋于均匀,粘液的分泌渐正常,液泡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的形态逐步恢复,但细胞间隙一直很??窄;醋酸组中张力原纤维恢复成束且排列较整齐。作者认为氨水及醋酸引起蝌蚪皮肤发生类坏死后,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恢复的,而且此可逆变化也反映在超微结构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overs major events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hlorophyll research in the Russian Empire and the Soviet Union from 1771 until 1952, when the modern period of studies on photosynthesis began in full swing. Short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key scientists, reviews of their major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nd some selected photographs are includ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