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隶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目前在我国一些主要历史分布区掀起了一股大鲵养殖高潮,但是对当前养殖效果缺乏成熟的评价手段,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和安康市两大鲵养殖场养殖的1530尾大鲵的体重和全长进行实际测量,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重与全长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体重与全长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Y=0.010X2.867。本研究的顺利完成,为今后评价大鲵的人工养殖效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湖南张家界市大鲵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确定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资源状况,2006~2008年对该保护区大鲵资源的分布区域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近年该保护区野生大鲵呈不连续点状分布,约为0.2万尾,资源量仍有衰退趋势,人工养殖资源量增加较大,约3.21万尾.需要加强野生大鲵保护管理,增加人工放流数量与效益,以逐步恢复野生大鲵资源,同时继续发展大鲵人工养殖,不断增加大鲵的资源总量.  相似文献   

3.
微尾鼩年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微尾鼩生长特征,比较微尾鼩的各生长指标用于鉴定年龄组的代表性,对2005年3月~2006年2月采自四川省南充市郊的929只微尾鼩标本测量了体重、胴体重、体长,随机选取267个完整头骨(121 ♂♂,146 ♀♀),测量颅全长、基长、脑颅最大宽、上齿列长、颅高、下颌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雌雄两组的各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颅全长、基长、下颌长因子负荷量大,雄性胴体重、雌性体重在外形指标中因子负荷量最大;体长是因子负荷量最小的指标.雌雄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主要反映了颅高、胴体重等横向与三维的生长.根据微尾鼩的特征,认为两性胴体重是较精确、实用的指标.将929只标本胴体重(BWEV)聚类划分4个年龄组,雄性11 g≤BWEV≤18 g为亚成体,18 g<BWEV≤22.5 g为成体1组,22.5 g<BWEV≤27 g为成体2组, BWEV>27 g为老体组;雌性12 g≤BWEV≤19.5 g为亚成体,19.5 g<BWEV≤24.5 g为成体1组,24.5 g<BWEV≤30 g为成体2组, BWEV>30 g为老体组.  相似文献   

4.
卢氏县大鲵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鲵种群样本(n=252)及观察到的当年孵化的幼鲵进行测量,样本采自河南省卢氏县大鲵自然保护区。以大鲵体长、体重为指标,用重心法聚类划分出8个年龄组(不含当年孵化幼鲵)。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鲵的生长发育特点,同时与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对照,根据样本聚类情况推断出大鲵5个个体年龄组及相应的体长和体重指标,对卢氏县大鲵20世纪90年代初的种群年龄结构和性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以大鲵体长和体重为生长指标、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大鲵年龄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鄱阳湖鸟鳢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其年轮特征为典型的疏密切割型,年轮形成时间主要在3~5月;渔获群体年龄由Ⅰ~Ⅵ龄组成,优势体长为35.5~48.8 cm,优势体重为630~1224 g:体长与鳞长关系式为:L=0.8124 10.119S(r=0.96),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1.73×10-2L2.95(r=0.97),属均匀生长类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来描述其体长与体重生长规律.根据鄱阳湖乌鳢资源利用的现状,建议将捕获年龄提高到4 a,相应体长45~55 cm,体重2500~2200g.  相似文献   

6.
材料与方法 4尾健康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Blanchard)]取自湖北宣恩县。体长34—38cm,体重800—1300g。采用心脏取血法,一部分收入以肝素钠为抗凝剂的试管中,用于测定红细胞比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亲虾的生长和形态性状,为人工放养亲本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测定了342尾体重大于20 g的克氏原螯虾的体重(W)、全长(TL)、头胸甲长(CL)、头胸甲宽(CW)、螯足长(ChL)和螯足宽(ChW),比较了雌性和雄性生长和形态参数的差异性,模拟了各参数间的回归方程,并探讨了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雌性个体体重、螯足长和螯足宽的均值显著低于雄性,而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的均值则显著高于雄性,全长和丰满度在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优势全长范围均为90~119. 99 mm,优势体重范围分别为20. 0~39. 9 g和30. 0~44. 9 g。克氏原螯虾全长-体重的关系为W_♀=0. 000 01×TL~(3. 381 3)、W_♂=0. 000 01×TL~(3. 230 9),雌性和雄性均为正异速生长;头胸甲长-体重的关系为W_♀=0. 000 1×CL~(3. 215 5)、W_♂=0. 000 2×CL~(3. 179 8);头胸甲长-全长的关系为TL_♀=2. 928 6+2. 027×CL、TL_♂=-5. 036 9+2. 370 1×CL;头胸甲宽-头胸甲长的关系为CL_♀=5. 479 2+1. 942 3×CW、CL_♂=9. 646 8+1. 765 6×CW;螯足宽-螯足长的关系为ChL_♀=-13. 721+6. 679×ChW、ChL_♂=-4. 828+6. 148 7×CW。相关性分析表明,总体上6个参数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体重相关性较高的为全长和头胸甲长与宽。  相似文献   

8.
大鲵(Andriasdavidianus)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笔者于1993年夏、秋两季,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凫峰乡和休宁县流口乡收集到105尾大鲵活体,体重70~4450g。饲养在人工建造的大鲵饲养场内,开展人工繁殖研究。现将自野外收集时测得的大鲵身体各部位数据分析结果报道于后。1 测量的数据(1)体重(g):大鲵身体离开水后10分钟左右测得;(2)全长(cm):吻端至尾尖长度;(3)头长(cm):吻端至左右颈褶中间点长度;(4)头宽(cm):头最宽处长度;(5)尾长(cm):肛孔后缘至尾尖长度;(6)前肢长(cm):前肢基部至指尖长度;(7)后肢长(c…  相似文献   

9.
于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间,在广东北江中上游地区采集间(鱼骨)(Hemibarbus medius)样本640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种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鱼骨)鳞片上年轮结构清晰,前区主要表现为疏密型,而侧区主要为切割型;鳞片的边缘生长率表明,间(鱼骨)年轮的形成期主要为3~4月份.样本由0+~6+龄7个龄组组成,其中,雌性由1+~6+龄6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4+龄;而雄性由1+~5+龄5个龄组组成,主要为1+~3+龄;在4+ ~6+龄个体中,雌性78尾,雄性27尾,雌性显著多于雄性.体长(L,cm)与体重(W,g)的关系为W=0.011L3.149(♀)、W=0.011L3.135(♂),协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个体体长与体重关系的差异不显著,所有样本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1L3.148.体长与鳞长(R,mm)呈幂函数及直线关系,关系式分别为L=6.387R0.853、L=4.569R+ 2.587.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L∞=29.855 0 cm,k=0.223 1,W∞=483.889 8 g,t0=-0.928 2龄.对理论体长与实测体长、理论体重与实测体重进行x2检验,两者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能较好地拟合间(鱼骨)的生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21龄,拐点体长约为20.37 cm,体重约为166.19 g.作为渔业保护对策,建议起捕年龄3龄以上或体长17 cm以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大鲵的栖息环境,增殖大鲵野生资源提供依据,于2008年8-9月对公园境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栖息地--金鞭溪河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大鲵的隐蔽物、水质与饵料生物3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金鞭溪河段由石质性河底与河岸组成,两岸坡度大(82°±3°),两岸植被盖度大(93%±3%),水流速度较大[(0.36±0.15)m·s-1],人为干扰中等,有一定数量洞穴(5~7个·200 m-1);水质清澈,浊度6°~8°,溶解氧高(6.61~8.11 mg·L-1),化学耗氧量较低(7.15~9.69 mg·L-1);大鲵饵料生物较丰富,饵料生物总量平均密度为(51107±9198)mg·m-2;金鞭溪现具有大鲵自然生长所需生态条件,可以在此进行大鲵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兴文县的大坝镇(离兴文县30km左右)与云南省毗邻,大坝镇之南有一个名为“大鲵洞”的地下阴河出口.每年山洪暴发时,会有许多幼小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从洞口涌出.2006年1月7日,笔者曾亲自参与对大鲵洞及其大鲵的考察.每年春季从大鲵洞涌出的大鲵中,有若干比例的白化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和鲢鱼肉对大鲵生长、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99±0.15) g的大鲵幼体48尾, 随机分成2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8尾, 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55.67%, 粗脂肪6.83%)和鲢鱼肉(粗蛋白18.03%, 粗脂肪4.11%)共92d。结果显示: (1)饲料组大鲵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RR)和肌肉蛋白质合成能力均显著高于鱼肉组, 饲料系数(FCR)和存活率(SR)在两个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在大鲵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 全鲵粗蛋白、皮肤胶原蛋白及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鱼肉组(P<0.05), 而全鲵水分、粗脂肪与肌肉的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鱼肉组(P<0.05)。(3)饲喂鲢鱼肉的大鲵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饲料组(P<0.05), 而两个试验组的胃H+-K+-ATP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4)饲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大鲵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鱼肉组(P<0.05), 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低于鱼肉组(P<0.05), 两个试验组的肠道抗氧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大鲵可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而且相比于投喂新鲜鲢鱼肉, 人工配合饲料饲喂大鲵, 在提高生长性能、促进大鲵合成皮肤胶原蛋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 说明人工配合饲料可以替代新鲜饵料成为大鲵的主要饵料。  相似文献   

13.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is a rare amphibian species in the worl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re a promising tool for accurate estim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this paper, we isolated novel microsatellite marker for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using 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 (FIASCO) method. More than 50% sequences in 132 clones had repeat number over ten times with di or trinucleeotide repeat except of (GA)12. Seventy pairs of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eleven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characterized for wild and cultivat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opulations. The allele number was from 3 to 9 in different loci.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from 0.544 to 0.702 in cultivated population. The results implied more alleles and PIC were in the wild population than cultivated population.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ies in two populations were higher than 0.553. The data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cultivated population has lower genetic diversity than wild population, which it??s perhaps owing to inbreeding in artificial breeding. To our knowledge, it??s the first time to isolat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markers were suitable for the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鲵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 也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野生大鲵多栖息在山区溪流里, 喜穴居, 怕光怕声, 以鱼蟹等水生动物为食, 从数量上看, 以陕西秦岭山区居多。大鲵经济价值极高, 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 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对大鲵的科学研究涉及多个方面, 包括疾病方面, 如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 生理与发育方面, 如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 遗传与进化方面; 保护与开发方面, 如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等。综上, 围绕大鲵从不同角度所展开的研究非常丰富。大鲵基因水平的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其成果将为日后更深层的探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紫苏叶在大鲵日粮中的生物学效果, 配制4组不同紫苏叶含量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 D0(0)、D1(1%)、D2(2%)和D3(3%), 饲喂初始体质量为(54.23±0.26) g的大鲵105d。结果显示: (1)大鲵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均在D2组达到最优, 且饲料系数(FCR)最低。(2)D2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优, 显著高于对照组; 粗脂肪含量随紫苏叶添加量增加有下降趋势, 但不显著; 水分含量变化不明显。(3)紫苏叶添加能显著提高胃肠功能, 胃蛋白酶活性、H+-K+-ATP酶活性在D1组最佳; 肠道脂肪酶活性、Na+-K+-ATP酶活性及肠道屏障功能在D2组最佳; 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在D3组最佳。(4)当紫苏叶添加量为2%时, 肝脏和肠道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 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5)紫苏叶添加能改善免疫及肝功能, 显著降低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 免疫球蛋白M(IgM)和一氧化氮(NO)含量分别在D2和D3组显著提高。(6)D2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最为理想; 总胆固醇(TC)含量则随紫苏叶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 甘油三酯(TG)含量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 日粮中2%紫苏叶添加在改善大鲵生长性能和胃肠肝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大鲵保护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中。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鲵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下降超过80%,分布区也极度萎缩,形成了12块岛屿状区域,目前分布于以我国中部山区的长江流域为主的17个省区。部分已建立的大鲵保护区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管理不力,状况不容乐观。非法捕捉和栖息地丧失仍是威胁大鲵生存的主要因素,保护管理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和2015年监测朱鹮保护区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15只雏鸟的生长发育,拟合其生长发育数据的生长曲线和相对生长公式,与1989年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野生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不受孵化顺序的影响,雄性体长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目前朱鹮雏鸟体重、体长、翅长、嘴峰长、跗跖长和中趾长的生长均符合逻辑斯谛生长曲线,雏鸟体重生长率在13日龄左右达到最大。与1989年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目前野生朱鹮幼鸟总体生长发育有所放缓。这可能与近年野生朱鹮种群的增长和扩散导致的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繁殖期食物资源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鲵免疫分子CD9的克隆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9是4次跨膜蛋白家族成员,对机体的免疫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大鲵CD9的鉴定及其对免疫刺激的应答.大鲵CD9(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D9, cgsCD9)由232个氨基酸组成,被4个跨膜结构域分割成1个胞内环、2个胞外环和2个短的胞内末端,这是4次跨膜蛋白的主要结构特征.1个糖基化位点NDS、1个CCG模体和7个半胱氨酸残基保守地存在于cgsCD9.cgsCD9与其它脊椎动物CD9具有最高77%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并与两栖动物CD9归属一族.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cgsCD9在大鲵中分布广泛,脾脏组织的表达水平最高,并且脂多糖能显著提高cgsCD9 mRNA的表达.过表达于Jurkat细胞中的cgsCD9能促进核因子κB的活化以及白介素-6的表达,而cgsCD9的作用在CCG模体突变为AAA后几乎丧失.上述结果表明,cgsCD9在大鲵抵抗细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患病大鲵中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方法】从大鲵肝脏中分离细菌,通过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纯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再用大鲵和鲫鱼分别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同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病大鲵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JZ01,经人工感染健康大鲵,可复制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且从人工感染病鲵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该致病菌对健康鲫鱼也有致病性。经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鉴定,以及进一步的16S rD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此致病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氨曲南、头孢三嗪、先锋噻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是大鲵的一种致病菌。本文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该菌对大鲵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